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东北地区各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发展大豆产业是适应国际竞争、抢占国内市场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关键词】东北大豆;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1.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及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
1.1东北大豆的播种面积
东北是中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播种比例一直较高。

但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明显趋势是各种非粮食的经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东北各省区大豆播种面积比例波动相对剧烈,且波动趋势相近,即均呈现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后缓慢回落,在经历90年代中期低谷后,于90年代末开始攀升,然后回落到2002年低点后有所增长,但增长乏力。

具体而言,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比重在增长中有三次比较明显的波谷,分别出现在1996年、1999年、2002年。

吉林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1993年和1999年,且1990-2006年整体走势呈现明显的“m”型。

辽宁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9%以上,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5%。

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6.37%增长到1994年12.26%,5年间翻了一倍,之后小幅波动,相对平稳。

1.2主要大豆栽培模式与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情况
在大豆高产栽培方面,近年已研究推广了高寒模式、永常模式、兴
福模式、三垄栽培、窄行密植、大豆工程化栽培等6个模式,其中1992年推广的高寒模式20万亩,平均单产3210公斤/公顷;1994年推广永常模式40万亩,平均单产3150公斤/公顷;三垄栽培模式实行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大面积单产2625-3000公斤/公顷;窄行密植技术采取“一个原理、两个体系、三种模式、灵活多样的种植方式”,实现单产3150公斤/公顷,4年累计推广54.4万公顷,增产大豆2.12亿公斤,增收5.32亿元;大豆工程化栽培技术采取“五推五改”,“通过一个集成、抓了两个载体、建立起三个体系、收到了三个效益”,达到大面积单产
2550-3000公斤/公顷,6年累计推广应用422.7万公顷,使单产提高了889.5公斤/公顷,总产增加37.6亿公斤,创经济效益76.3
亿元。

这6种模式的推广应用,使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黑龙江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已经开始在一定面积上试用和应用生物防治、生物肥料,向有机、绿色、无公害化发展。

在机械化方面农村以中小型为主,由半化向全化发展,农场以大中型为主,由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化学化方面正在向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生化调控发展;在栽培管理措施方面已经注重精量播种、精细管理和深翻、深耕、深松。

总之,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正在大豆生产实践中加大推广力度和应用步伐。

2.东北大豆的发展
2.1东北大豆的科学技术发展
黑龙江省中北部,气候寒冷,适于种植的作物较少,大豆面积已经占耕地面积的50-70%,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大豆生产的收入已经达到35-40%。

黑龙江省大豆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占全国大豆面积和产量的三分之一,并形成了较大的加工能力。

近半个世纪,世界大豆生产快速发展,2001年与1949年相比,产量增加11.3倍。

美国、巴西、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的大豆面积和产量已经退居世界第四位。

据测算,目前国内大豆年需求量达28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21%,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从大豆的竞争力对比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直接成本低于美国和巴西,但间接成本高;大豆的平均单产虽略低,但有增产潜力;大豆品质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品种混种、混收和混贮,没有实行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我国还有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可以通过生产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和无污染安全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及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目前,美国出口大豆90%为转基因大豆,日本和欧盟等30多个国家已经实行了转基因标识管理,这对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出口创汇是有利的。

专家认为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应该是:一是要加大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推出高油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二是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三是要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减轻重迎茬危害;四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大豆生产加工的配套技术。

同时,要大力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大豆精深加工,
积极开拓大豆营销市场。

最后,根据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现状,需重点开发大豆纤维、分离蛋白、低聚糖、大豆肽及异黄酮等精深加工技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2.2大豆单产仍然偏低
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在全国来说是较高的。

1993年每公顷最高达到1826.7千克。

但与美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

一般年份可比全世界平均水平低25%,比美国低50%。

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差,土壤有机质少,有机肥料极少,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常发生旱灾和涝灾。

其次是耕作粗放,没有用管玉米的方式来管理大豆。

3.如何发展东北大豆生产
发展大豆生产是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营养水平,增强体质的需要,是发展畜牧业满足饲料供应的需要;是供应加工原料,研制出各种深加工产品的需要。

科学家们称大豆是21世纪的维生素。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局看,我国大豆生产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1)国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应调整大豆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鼓励大豆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生产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供不应求。

但由于国内大豆价格较高,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较低,产生进口大量大豆,农民所产大豆又售不出去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因此应实行一定的限制进口政策,在制定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给农民以一定的大豆价格补贴政策。


样既照顾到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又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发展大豆生产才可能得以持久。

(2)加强大豆生产的基本环境建设。

1)提高土壤潜在肥力,大搞秸秆还田,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应做到有50%的玉米面积的秸秆还田;2)农牧业相结合,增施有机肥;3)建设生态林、薪炭林,凡应还林还草的坡地、山地应大力植树种草。

(3)大力加强大豆科学研究。

要加强大豆科学研究,除了培养高素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外,不是盲目地增加入力、物力和财力,而是首先要解决大豆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拳头的问题。

东北各地大豆研究力量强、专家多,但体制却不是先进的。

应该首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真正实行聘任制,首席专家制。

建立起有组织分工,多专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有机整体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

这样才能保证大豆科研持续不断地出成果,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加速大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应积极鼓励各方面的投资者向大豆科研投资。

使科研也变成多种所有制成分投资的主体。

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资金,更有效地推广科技成果,使其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齐宁.东北春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分析[j].大豆
科学,2001,(01).
[2]李晓芝,张强,赵双进.美国大豆生、育种及产业现状[j].2011,(02).
[3]曾昭海,褚庆全,赵晓萌.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06).
[4]刘爱民,封志民,阎丽珍.中国大豆生产能力与未来供求平衡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