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
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绪卑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姑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霉、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幺生活中有些人那幺快乐,令人羡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教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l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氮、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
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低落。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握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额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3.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答案】1.C 2.D 3.A
【解析】
【1题详解】
C项设置了把未然当己然的陷阱。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不符合文意,“解决了”在文中没有依据,从第1小段末句来看,生物学家只是“开始涉足”,“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显然并没有达到“解决了”的程度。
注意第1小段中加点的对应依据语句。
【2题详解】
“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
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摊断出。
【3题详解】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养精蓄锐”之后,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
至此,这项“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这也是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正面之后,中国探测器再度造访月球,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与背面均成功软着陆的国家!
2013年,“嫦娥三号”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整个着陆过程所经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小,整体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的缓坡。
据了解,“嫦娥三号”月球正面着陆区地形起伏仅800米,而此次“嫦娥四号”着陆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高山峡谷交错,整体地形忽高忽低,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了 6000米。
因此,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中,真正适合“嫦娥四号”着陆的区域大概相当于“嫦娥三号”的二十分之一,这势必要求“嫦娥
四号”必须有更高的着陆精度,着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升级。
(摘编自李国利《“嫦娥四号”知多少?》)材料二:
1月3日这日,“嫦娥四号”着陆成功的新闻迅速“霸榜”诸多国外主流媒体的头条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嫦娥四号”着陆的地点从未有任何人或是机器踏足。
美国圣母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月球地质专家尼尔表示,“‘嫦娥四号’的着陆意味着首次有国家尝试在月球的另一侧放置一个软着陆器,然后部署探测器进行探测”。
法国RTL电视台:将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去触碰月背的土壤,这件事美国没有做到,俄罗斯也没有做到。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是首个在月球另一侧着陆的探测器,这也将对中国继续开展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提供动力。
加拿大电视台(CBC):此次开创性的着陆显示出中国作为太空强国的雄心越来越大。
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起步较晚,但该国太空科技正迅猛发展,并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赶超其他国家。
(摘编自《中国环球网》)材料三:
2019年恰逢人类探索月球60周年,同时也是人类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30周年。
几十年前,完成人类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的阿波罗计划以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那句“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为开端,然而在这番豪言壮语的背后,却是人类首个载人登月任务源于美苏争霸的事实。
与人类过往的疯狂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探月工程始终都怀揣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践行着开放合作的理念。
在我国探月工程之初,我们所获得的“全月球”影像与数据,都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国际,供全球的科学家使用,以促进对未知太空的探索。
此次,我们更进一步选择去往更加艰难的月球背面,并与全球致力于和平开发太空的国家一同展开探索,更是有别于过往的国家利益观、国际权力观。
我们选择去往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带来的那份独一无二荣耀,而是因为这艰难的一步注定也是人类文明前行的一步!
(摘编自姜哲《外星探索——“嫦娥四号”的伟大实验》)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小,整体呈现为缓坡,着陆难度、着陆精度较“嫦娥四号”低很多。
B. 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外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且都认为这是
人类航天史上开创性的壮举。
C. 与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不同,我国的探月工程是为了促进科学的进步,满足人类对未知太空世界的探索欲望。
D. 我国探月工程获得的月球上的所有影像及数据,都将面向国际,全部开放,这表明中国的探月工程践行开放合作的理念。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从未有任何人或机器踏足过”,所以“嫦娥四号”把登陆地点选在此处。
B. 法国RTL电视台的报道将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作比较,意在强调“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迄今为止是独一无二的。
C. 中国此次探月行动克服一切困难,去往月球背面,开启了人类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迈出了人类文明前行的一步。
D. 我国科学实施探月工程,在太空科技方面发展迅猛,实力雄厚,我们将致力于和平开发太空,为人类探索未知太空做出贡献。
4. 三则材料报道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2. D 3. A
4. 材料一主要是从“嫦娥四号”着陆难度大的角度报道,材料二主要从外媒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的角度来报道,材料三主要从中国探月工程的理念、目的的角度报道。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D项“在我国探月工程之初,我们所获得的“全月球”影像与数据,都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国际,供全球的科学家使用”,扩大范围,选项丢到了限定时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强加因果, “从未有任何人或机器踏足过”是为了强调着陆难度。
故选A。
【4题详解】
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
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根据原文“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与背面均成功软着陆的国家!”“这势必要求“嫦娥四号”必须有更高的着陆精度”可概括出“难度大”;根据原文““嫦娥四号”着陆成功的新闻迅速“霸榜”诸多国外主流媒体的头条区”可概括“外媒高度评价”;根据原文,“践行着开放合作的理念”“并与全球致力于和平开发太空的国家一同展开探索”可概括为“理念、目的”,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的水
三石
平小明是个清官。
有多清呢?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
清水河,不过是条宽十几米的小河,却是清水人心中的母亲河,它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清水人。
平小明是清水乡的乡长。
这话传到了李部长的耳朵里。
当然,不是一般的传话。
而是县里在向李部长推荐平小明
担任副县长时引用的老百姓的话。
虽不能说魂牵梦萦,但在李部长的记忆深处,清水河便如一条飘带,蜿蜒缠绕于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
那水是清澈而透明的,是甘甜而沁人心脾的,水中的游鱼更是鲜嫩可口的,时常几只白鹭水鸭或掠过水面,或水中小憩,如此景致,却不是一幅山水画就能描绘出来的。
李部长喜好绘画,二十多年前,李部长便经常于清晨或黄昏,在清水河畔,一只帆布小凳,一块简易画架,沉浸于绿水青山之中。
那年,李部长还是小李子,从省直单位下派到清水扶贫,在清水河畔待了整整一年。
突然他有了前往清水的冲动。
于是,这个周末,李部长带上画板画笔,带上面包干粮,直奔清水而去。
如今的路已不是当年的沙石马路,李部长开着车,上了高速,可下了高速就不知道往哪儿开了。
停车问路,路人指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说:沿着公路一直开,半个小时就到了。
其实没要半个小时就到了,这便是清水河畔的清水乡。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如今的清水乡多了些杂乱的现代气息,少了些江南小镇的诗情画意,让李部长多少有些失望。
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清水河里的水依旧是那般清澈,河边的山依旧是那般翠绿,依旧有花有草,只是空气中飘来一股怪味儿,与这青山绿水显得格格不入。
李部长并没有在意,只是心情激动地摆好帆布小凳,打开画架,执起画笔,如二十多年前一样,沉浸于清水河的美景中。
河边很静,偶尔几个路人会驻足看一小会儿。
当不远处几幢农房冒出几缕青烟时,李部长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
放下笔,李部长从车上拿了两块面包,啃了几口,突然发现走得匆忙,竟然忘记了带水,本想到附近农户家中讨碗水喝,转念一想,这脚下的清水河,不就是天然的纯净水嘛。
李部长便笑了,起身走到河边,挽起衣袖,双手浸入水中,好一会儿才捧起一掬水,正想饮入口中,突然岸边有人喝止。
李部长抬起头,见一位老农匆匆跑过来,操着本地土腔喊:这水不能喝!
李部长疑惑地问老农,这么清的水,怎么就不能喝了?
老农说,这水看着清,却不干净。
老农告诉李部长,不久前,乡里在清水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厂,清水河里的水被污染了鱼死了不少。
老农还让李部长闻闻这水是不是有味儿。
李部长仔细闻了闻,还真有股怪味儿,且在空气中弥漫。
抬眼望去,见河边杂草中两条翻着白肚的死鱼。
李部长皱了皱眉头,老人家,这化工厂怎么会建在清水河边?
老农说,谁知道呢,听人说化工厂的老板是乡长的小舅子。
李部长又问,你说的是哪个乡长?
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
李部长目光扫过泛着轻波的清水河,眉头紧锁,拿起手机通了县里领导的电话,声音平静而严肃:我在清水,你马上赶过来。
不过半个小时,几位县领导便赶到了。
看着脸上阴云密布的李部长,县领导都不敢吱声,连问候寒暄都不敢。
李部长问,看见这清水河里的水了吗?
几个县领导抬眼看了一下清水河,其中一个回答,看见了,清澈见底,很干净。
李部长拾起一块小石子扔进清水河中,平静的水面泛起一片涟漪。
你们说,清的水,就一定干净吗?
李部长眼睛盯着县领导,眼神锐利。
几个县领导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选自2018年第6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部分李部长对清水河的美好记忆,与后文“清水河看着清,却不干净”的现实情况形成对比,突显了小说保护绿水青山的主旨。
B. 小说主要情节围绕李部长的行踪展开,并与其内在情感变化相契合,构思巧妙,随着情节层层推进,小说渐至高潮,极具可读性。
C. “双手浸入水中,许久才捧起一掬水”包含着李部长对清水河的喜爱;“拾起一块小石子扔进清水中”则表现了其心中的愤懑。
D. 从艺术效果角度看,结尾部分如果去掉最后一段,让整个故事在李部长的质问中戛然而止,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
6. 阅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此开头的好处。
7. “清的水,就一定干净吗?”这句话在文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答案】5. A 6. ①借清水河强调平小明为官清廉,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题目,赋予“清的水”深刻的象征意义,揭示激浊扬清的主旨;③自然引出下文,李部长对平小明的关注以及产生重返清水的冲动都显得顺理成章,使小说更符合生活真实;④与后文平小明并非清官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先扬后抑,充满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7. ①清水河尽管表面上一如往昔清澈见底,其实已被污染,由滋养人的母亲河变成危害人的毒水河;②以平小明为代表的一类官员看似清正廉洁,实则以权谋私;③有关部门在选拔干部时满足于表面现象,人云亦云,不做深入实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突显了小说保护绿水青山的主旨”理解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平小明是个清官。
有多清呢?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老农说,谁知道呢,听人说化工厂的老板是乡长的小舅子。
李部长又问,你说的是哪个乡长?老农哼了一声,哪个乡长?除了平小明还会有谁”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一些官员看似清廉,实则以权谋私,选拨干部不能只看表面,要实地考查,做深入的考查等。
故选A。
点睛: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结合第一节内容分析,这样的开端,特别是“有多清呢?”这样的问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强调了平小明是个清官。
“跟清水河的水一样清”与题目内容呼应。
结合下文“清水河……它养了世世代代的清水人,平小明是清水乡的长”“这话传到了李部长的耳朵里,当然不是一般的传话而是县里在向李部长推荐平小明担任副县长时引用的老百姓的
话”“突然他使有了前往清水的冲动”分析可知,引出下文,引出李部长对平小明的关注以及产生重返清水河的冲动。
结合文章后面内容“老人家,这化工厂怎么会建在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