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中电视民生节目主持人的新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档案管理
第 4 卷 总第 113期 157
电视民生节目要想真正有融媒体的思维,必须要重新审一、分享者的身份,共享的心态
民生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分享者的身份并没有因为受到网络媒体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是在与观众分享的同时其实应该是一种共享的心态。

尽管电视媒体的媒体江湖地位受到影响,但是作为电视人我们依然手握媒体传播平台。

虽然我们拿到的未必是第一手的新闻素材,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受众是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取信息。

所以民生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分享者这种身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不过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我们是新闻的唯一出处。

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曾经的媒体环境认为受众们对于某些信息是完全不知道的状态。

因为网络媒体的存在,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疆界。

在我们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可能很多的新闻都已经在网络上流传一段时间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民生节目主持人还是用一种“您不知道吧?我来
告诉你”的心态去表达;用这种自作聪明的心态来做节目,在观众看来其实非常可笑的,也会让受众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作为一名媒体人,至少要让受众在收看我们的节目的时候,感受到电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

新闻的发生是瞬息万变的,而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名专业的媒体人应该是紧跟信息的传播和发布的。

如果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保持对于新闻的敏感性,错过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而用一种大家都不知道的心态去播报,就会严重影响传播的效果。

比如前一段时间在哈尔滨市的松北区早上凌晨五点发生了一起比较严重的车祸。

车祸在发生仅仅十几分钟后,手机新闻客户端就已经有推送发送出来了。

下午的时候这起车祸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微信朋友圈。

那么,如果在晚上节目直播的过程中,我们在导语写作和出镜表达的时候,还是默认我们拿到的是第一手新闻。

观众会怎么看待你这档新闻节目?所以虽然我们依然是一个信息分享者的定位,但是这个分享的心态应该发生一些
变化,应该是在对信息的掌握对等的情况下的一种分享。

二、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者
刚才在阐述信息分享者身份定位的时候,其实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如果电视机前的受众已经知道了我们播出新闻的内容。

那么我们的分享还有什么意义呢?而接下来的这个身份定位就解释了这一点。

其实在信息快餐化的今天,尽管信息快速的在网络传播时效超越了电视。

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受众之前在网络上也许只是看到了一条微推的题目,也许并不了解事件的具体经过。

又或者是了解事件的具体经过,但是并不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二个身份定位为电视节目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者。

不了解事件具体经过,我们给你具体经过,不知道前因后果,电视帮您解开答案。

比如还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一起车祸,早上新闻客户端已经在车祸发生十分钟后有了推送,车祸发生的消息已经在下午传遍了朋友圈。

好像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和观众分享的了。

但是车祸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事发路段是不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有没有
一些交通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的现场的具体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电视新闻媒体要去和观众分享和深入挖掘的,同时也是观众在了解了基本的新闻事实之后特别想深入的去了解的内容。

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尊重观众对于信息占有的地位后,运用专业媒体的经验和力量对信息做更加深入细致的挖掘和解读。

而这种定位的差异性恰恰是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唯快不破,电视媒体深度取胜。

三、网络海量信息精准传达者
网络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内容。

就比如我本人,我的手机上有至少四个新闻客户端,每天平均收到的新闻推送几十条,这还不包括每天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各样的文章和新闻。

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些信息内容一旦同时出现的时候,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们是无法全部接受的。

我们都了解的一个事实是电
融媒体环境中电视民生节目主持人的新定位
◎张 嵩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曾经最受关注的一种节目样态。

在融媒体的新背景下,也存在一个如何定位自身和如何去实践的这样一个问题。

本文的作者从事了十一年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工作,从一个主持人的视角去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

在定位上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有六种定位:1.分享者的身份,共享的心态;2.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者;3.网络海量信息精准传达者;4.信息真伪的辨别者;5.独到观点意见的表达者;6.受众贴心的服务者。

作者也从表达方式和实践新媒体以及有所坚守方面对如何融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民生节目主持人;定位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9-0157-02
收稿日期:2020-10-6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15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
视媒体很多年前就已经对频道和节目进行了专业化的分类。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时候,电视媒体拥有梳理和解读的能力,而普通的受众是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能力对网络海量信息进行梳理的。

那就比如作为民生新闻节目,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受众情况,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

留下自己的节目受众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并且与受众分享。

比如目前我主持的《帮忙》节目,尽管都是民生节目,但是由于频道功能是公共农业频道。

所以信息梳理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农民受众的信息诉求。

而这种对于海量信息的梳理功能,往往为受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这种专业性的梳理也为民生节目赢得了收视的空间。

四、信息真伪的辨别者
这种定位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说可以说全新的,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而产生出的新的媒体定位。

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海量信息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网络媒体也是一样的。

就是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

这种虚假信息的存在其实是严重影响网络媒体的信任度,同时也会给接受信息的受众带来不良的影响。

信息真伪的辨别者这种定位其实就是针对网络媒体的弊端而衍生出来的。

这些虚假信息是无法通过网络媒体自身来解决的。

而作为更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

同时也为传统媒体自身赢得了受众和生存的空间。

这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公信力的体现。

再比如我们《帮忙》节目作为民生新闻,关注并不是一些重大事件。

但是也设立了专门针对网络传言的版块《帮忙实验室》,不定期的对网络传言的内容进行试验发布结果。

帮助受众甄别网络上的信息的真伪。

比如网络谣传夏天的时候市场上有注入糖水的西瓜出售,经过帮忙的验证,注水西瓜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表皮破坏的西瓜会很快腐烂,给商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也决定了未来生存空间。

作为传统媒体人应该去挖掘自身的优势应对网络媒体的新环境。

五、独到观点意见的表达者
应该说评论这个功能也是早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电视媒体早就具备的,但是融媒体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有意见领袖的定位。

早在网络媒体盛行之前,我们在日常的节目采访中就能够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

就是每当一个比较重要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在新闻现场我们通常都会看到各种媒体出现在新闻现场。

而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就更是如此了。

有的时候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在线直播。

所以,新闻想做成独家早就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

别说是网络媒体,每天可以对照一下同一家电视台的不同的新闻节目的串联单,其中至少有70%
的新闻内容是
重合的,当然这其中会有制作角度的区别。

但是所谓的独家新闻已经很难被一个节目或者一家媒体拿到了。

网络普及之后,新闻资源就更是公开的资源了。

那么独家新闻资源不存在了,什么东西可以做成独家的呢?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是可以做成独家的。

而这独家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想要成为电视媒体未来成功的利刃。

有两方面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首先作为传播机构的电视媒体,必须培养和留住人才。

培养评论人才,应该有评论人才适合生存的土壤,应该适当放宽评论的口径。

尤其是地方级的媒体关键时刻应该发声,总是避而不语,时间久了需要发声的时候,反而不会评论了。

留住人才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想评论会评论能评论的人都去做自媒体了,电视媒体的观点意见由谁来表达呢?另外就是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表达观点意见的能力。

而这种观点意见不仅仅需要独特,更需要能被受众接受。

只有有了独特的受众愿意聆听的观点意见,电视媒体才有了非看不可的吸引力。

六、受众贴心的服务者
在以往的分类中生活服务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是区分开的两类节目。

但是民生新闻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具备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属性了。

以往我们一提到民生新闻,第一感觉就是为老百姓解决实际民生需求。

但是除了解决问题之外,作为一档民生节目还需要给受众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那就是服务性。

服务性是除了为老百姓解决民生诉求之外的第二个实效的需求。

这种服务性已经在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当中有所体现了。

比如关注物价、出行、节日、环境等等。

网络确实在某些方面能够实现服务性。

但是这种服务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大的空间是网络资源无法覆盖的。

这种空间就是民生节目机会。

再拿我自己主持的《帮忙》节目为例,我们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信息上的,更是实际的服务。

2017年年初我们以节目为平台,开办了一次年货大集。

年货大集的服务实际上是双向的,既满足了城市消费者对于绿色可靠的农产品的需求,又给农村苦于没有销路的农民找到了销售的平台。

在年货大集的举办过程中,节目本身的收视也得到了提升。

而在受众的眼中《帮忙》是一档具有实用功能的电视节目。

这种印象一旦树立,节目也将会获得受众长期持续的关注,让节目获得了一种不得不看的价值。

包括很多的电视民生节目会对一些特定的群体提供的一些服务。

比如以电视民生节目的号召力,为高考考生提供送考的服务。

[1]李申建.城市广电媒体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升级——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为例[J].传媒,2016(6):72-74.
[2]曹佳佳.互联网时代下地市级媒体发展融媒体的必然性——以西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建设为例[J].新闻知识,2018(1):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