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讨论,提炼规则
这些材料应该怎么摆放?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游戏中需 要的材料和相应的摆放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 规则意识。
2、标识,提炼规则
2、标识,提炼规则
为了帮助幼幼 儿。例如:在图书区,教师可以在地面上贴上小脚印,提示幼儿进入图书区的人 数;在图书架上贴上书的分类标识,让幼儿能够正确地将书放回原位;在图书区 内放置“请保持安静”的标记牌,让幼儿在阅读时能够自觉地保持安静。通过这 些标识和标记的引导,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观察法
1、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来了解幼儿对规则的掌握情况。例如: 在积木搭建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和结果来了解幼儿对空间 布局、平衡等规则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幼儿没有掌握相应的规则,教师就应该 及时介入引导。
2、情境法
2、情境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幼儿内化规则。例如:在音乐表演游戏中,教师可 以播放一段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幼儿了解音乐表演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这种情境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促进幼儿对规则的内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会儿跑到别的活动区去,一会儿坐着不动,和同伴相互争抢玩具等等。这 些都是幼儿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我们试图 通过以下实践来帮助幼儿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实践措施
1、讨论,提炼规则
1、讨论,提炼规则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来制定游戏规则。在讨论 过程中,尽量让幼儿多用肢体语言、表情来表达,使每个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独特 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 们模仿成人烧菜、做饭、照顾娃娃等。为了让游戏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就可以 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娃娃家”游戏中需要哪些材料?
参考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 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高度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我们在贯彻《纲 要》和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小班幼儿在活动区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 幼儿根本不清楚活动要求,自由选择活动区后就开始乱跑;有的幼儿在活动中大 声讲话,不遵守活动规则;有的幼儿在选择好的活动区里,
1、反复练习法
1、反复练习法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教师可以让幼儿反复练习相应的游戏规 则。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游戏过程分成几个阶段,让幼儿在 不同阶段中反复练习相应的游戏规则。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
2、情感体验法
2、情感体验法
情感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通过情感体验法来帮助 幼儿内化规则。例如: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 验游戏中的情感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游戏规则的重要 性,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社会性 发展的支持策略
目录
01 一、问题的提出
三、区域活动中促进
03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 的有效策略
02
二、小班幼儿社会性 发展的特点
04 参考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 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 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区域活动是幼 儿最为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 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弥补了集体教育的 不足,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呢?我尝试从社会性发展这一角度入手,在 实践中探索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二、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3~4岁这一时期,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开始有了自 我意识,开始独立行动,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又缺乏规则意识,易受情绪支 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分享。在游戏活动中, 他们不会正确使用玩具,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氛围
我现在要烧饭了,再见!”教师通过客人的角色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间接 地指导了幼儿的区域活动。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社 会性发展的需要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 展。”小班幼儿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水平上存 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应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其社 会性发展的需要。
2、同伴榜样
2、同伴榜样
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区的需要选择一 些表现较好的幼儿担任小老师或小组长等职务。这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良好表 现来影响其他幼儿。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出一些绘画能力较强的 幼儿担任小组长。这些小组长可以指导其他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和作品评价。通过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2、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如在“夹弹珠”这一操作区 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夹单个弹珠、夹多个弹珠、夹弹珠 走迷宫。通过不同层次材料的提供使每个孩子都能实现练习夹东西这一动作技能 的目标。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三、区域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社 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 性发展的氛围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 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合理规划区域,充分利用环境的 教育功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氛围尤为重要。
1、教师榜样
1、教师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活动区中应该成为幼 儿的表率,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时,应 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明用语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注 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举止得体。这样才能够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 的榜样,帮助幼儿更好地巩固规则意识。
2、班级区域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发幼儿交往的频率。为了满足小班幼儿社会性 交往的需要,应在班级设置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超市等角色区,以及积木区、 图书区等操作区。同时考虑各区域之间的相互与相互作用,增加幼儿交往的可能 性。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氛围
3、班级区域的布置要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小班幼儿在遇到困难 时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而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观察时不能直 接介入幼儿的区域活动,而应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 教师在设置“娃娃家”的格局时,扮演娃娃家的客人进行指导:“请问有人在吗? 我想借你们的用一下可以吗?”“谢谢!
3、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并在同一区角中体现层次性。 如在“娃娃家”这一角色区中,教师在“卧室”这一区角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 的材料:按标记取物、实物摆放、按数量取物。通过不同层次材料的提供使每个 孩子都能实现按标记取放的这一目标。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一 因素在同一区角中体现层次性。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1、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在“喂小动物” 这一生活区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按标记喂食、按实物图 片喂食、按实物喂食。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 喂食游戏;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进行喂食游戏。这样每 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氛围
1、班级区域的规划要避免开放式的过度刺激。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 为主,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规划班级区域时,应考虑动静分开、互不 干扰的原则。如阅读区应设置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避免与建构区、表演区等 产生干扰。
(一)合理规划区域,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氛围
谢谢观看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在和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 自我成长。但是,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教师 对区域活动的目标缺乏整体规划;提供的材料随意性较大;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的表现缺乏观察与指导;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导向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