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变化的理解及复习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变化的理解及复习建
议
王建春
【摘要】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学科考试说明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与要求”方面.就这两大方面内容上的变化从落实学科素养角度给予理解性阐述,并对相关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复习建议.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17(052)004
【总页数】3页(P49-51)
【关键词】2017年全国卷;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复习建议
【作者】王建春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4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对于2016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学科考试说明的主要变化在于:1)“Ⅰ考试性质”删除;2)“试卷结构”选做部分题序由原来的 39、40变为 37、38;3)“一、考试的能力要求”变化为“一、考核目标与要求”;4)对“4个能力”增加了“解释”性文字和“例题”例证;5)对“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了
重新定义;6)“考试范围与要求”有 13处变化,包括能力要求变化和考点的增减;7)更换了2道“题型示例”。
其变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与要求”方面,本文就这两大方面的变化阐述笔者的理解并提出针对性的复习建议。
1 考核目标与要求
1.1 实验与探究能力
1)由“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改为“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
删去了“综合”二字,回归学科本身,考核更具学科操作性。
在理解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实验方法与技能,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以区分有无开设实验或学生有无真正动手做实验。
2016年全国理综乙卷第39题步骤中③,(2)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____。
该小题答案是“将
平板开盖(暴露)在不同高度下放置适当且相同时间,每组均设置相同个数的多个平板”。
其中“开盖”、“暴露”技能可以区分学生是否做过实验,“每组均设置相同个数的多个平板”涉及重复实验、数据收集基本方法的形成。
2)由“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改为“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调整了“分析”和“解释”的顺序,遵从科学实验思维的逻辑,“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表述更为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修订明确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意味着考卷中出现数据图(表)将是很
正常的现象,2016年全国理综乙卷尽管没有出现数据图(表),但第 39题的(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
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________现象。
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就是该项能力检测的典例。
建议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关注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
1.2 获取信息能力
1)由“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改为“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从课外材料”改为“提供的材料”,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更为宽泛、不受局限。
或者另一层含义,教材上的材料无论是正文还是阅读资源,无论是呈现于何种栏目,均可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
2016年全国理综乙卷第31题的“胞吞和胞吐”并没有出现在教材的正文中。
建议高三复习教学要高度重视教材资源,特别关注以非正文出现的栏目资料。
教材不同栏目承载着学生不同的能力培养价值,见表1[1]。
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不同栏目的特点及其能力目标
目前有些高三复习教学出现了不重视教材甚至完全脱离教材的现象,在当前考试说明变化的背景下,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教材是由专家编写并经过多重程序严格审查,教材资源的科学性和典型性相对得以保障,从命题安全角度出发,采用教材资源命题是相对明智的选择,也是对课程目标考查最重要的手段。
2)由“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改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
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获取信息能力由“事件”导向,提升为“成就和问题”导向,以发挥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和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比原来的提法,现在的表述适当淡化时间(包括地点、人物)的线索,进一步引导对“成就”的价值和意义、对“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的讨论。
这与生物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即属于上述“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这方面的题目不会太难,应该只是将一些现在的科技成果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这些成果涉及到的生物学观点、原理和方法。
1.3 增加解释和例题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均增加了解释和例题。
对生物学高考要求的4种能力进行解释,有利于日常教学落实学科素养,对每一
种能力的考查辅之典型例题,达成了从学科素养到考试试卷的具体落实。
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领会4种能力的内涵解释,认真研读例题,在此基础上,选择、编写模拟练习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 考试范围与要求
2.1 删增的内容在2017年考试说明中删除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属于“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与“微生物的利用”并列。
从课程目标来看,与“微生物工程”是相似的。
“植物组织培养”实际开课情况没有“微生物”乐观。
历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的第39题,其问题情境还是以“微生物的利用”方面的题目居多。
这样的变化既明确删除选学内容中实际开课状况不乐观的内容,又补充和细化了各地相对普适可行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
2.2 调整的内容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
技术(含PCR)”。
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形象的说法,基因工程获得DNA种子,由DNA种子获得大量相同的DNA,必须依赖PCR技术。
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后续实践技术,应该与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为一个整体。
但PCR技术内容2016年前在选修1,基因工程在选修3,而第39题是选修1,第40题是选修3,原本完整的知识主题“基因工程”被割裂开来。
进行这样的调整,“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和实践应用得以“团圆”。
在2017年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由“I”调整为“II”的知识内容有5处: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这5处知识内容对能力要求的提高,无疑呼应了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关于学科素养的具体落实。
高考除了对人才的区分和选拔,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达成的考查和评价。
除此之外,“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在能力要求上由“II” 调整为“I”。
2.3 文字表述上的修改在2017年考试说明中有3处知识内容在文字表述上做了修改:“多种多样的细胞”改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明确了考查的具体知识内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改为“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增加了神经冲动传递的内容,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突触。
因此,突触的结构、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传递的机制及传递的单向性特点成为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改为“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占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中学生物教学,20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