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第1课时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3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1
(2
(3
2
(1
A
B
C
D
(2。
A、
B
C、
(3
A
B
(4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背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豪放的陕北风格。
(二)用听唱法来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唱出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三)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
(一) 用不同的方式有创造性有表现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 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难点:
的情调。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二)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民俗风情。
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
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韵味,并且对陕北民歌感兴趣。
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继续去体验。
教学反思:
第3课时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
表扬。
1
2、
1
2
(2
(3
(4
1 、
(1)
(2)
2 a、休止符b、装饰音。
3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 、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歌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依马呀吉松》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依马呀吉松》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1、
2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唱歌:《留给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留给我》。
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他?
(反复读,熟悉难点节奏)
师:谁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段节奏?
生2:有节奏地拍手。
(生齐拍)
生3:有节奏地跺脚。
(生齐跺)
生4:有节奏地用响板敲击。
(生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碰钟等乐器敲击和齐奏。
)
三、审美体验,表现音乐。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太棒了,所以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名字叫《留给我》,同学们边听歌曲边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听听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播放歌曲《留给我》的录音范唱)
生1:歌曲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主空气污染,这样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的蓝天,主树木更好地生长。
生2:歌中唱了留下小河,很多的小河就可以汇成大海,留下大海给沙漠。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首歌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这是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发自内心地表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歌曲中唱到“留下太阳、留下森林、留下小河、留下草原”,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演唱,是命令还是祈求?为什么?
生:应该用祈求的口气演唱。
因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师:(培养美读,感受歌曲情绪)请同学们带着你真实的感受,把歌词当作一首诗,伴着歌曲伴奏来读一读。
师:
1
2
3
一、
1
2
3A段还是B段或C
4
5
(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欢快的舞步
第1课时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
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教学反思:
第2
1
2
1
2
3
4
5
6
7
8
9
1.
2.
1.
2.模唱记忆第一段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歌曲《不想长大》,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师:这么时尚的歌曲中的有些旋律出自离我们有200多年之久远的作曲家莫扎特。
让我们来走进莫扎特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
2. 教师介绍作者。
(莫扎特简介)
二、欣赏小步舞曲
1. 教师介绍小步舞曲的风格特征。
“小步舞”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三拍子舞蹈,原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小步舞”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华丽,节奏多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也有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选用带符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更具有推动力,伴奏简单清晰。
2. 初次聆听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要求:感受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整体段落,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
3. 分段欣赏。
(一)听赏第一部分。
(教师播放《小步舞曲》第一部分音频)
①教学要求:熟悉乐曲第一部分。
师:听辨第一部分有几种不同的旋律。
宛如公主②
师:
4.
5.
的形式。
第4课时学唱:《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1、学会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欢快地情绪演唱、表演歌曲;
2、结合欣赏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学唱乐曲《小步舞曲》感知乐曲二个不同乐段主题表现的情绪,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乐曲。
教学难点:1、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节奏律动结合
教学准备:音频视频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视频动画版的《小步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以及节奏的动感
图片展示
图片1 口琴
图片2 碰铃
图片3 铃鼓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大家认识口琴碰铃铃鼓
2.学前热身练声:指导学生正确发声 1=C 3/4
5 3 3 |5 4 4 | 5 2 2 | 5 1 1 | 1- 5 | 7 -
6 | 5- 4 | 3- - |
3.指导学生用圆润、明亮、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正确发声,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4.
5.
8.
9.
10.
容。
二..
第1
1
2
3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
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
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 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第2
以
1
2
3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
(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1.
2.
3.
1.
2.
1.
2.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
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
(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 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
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
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
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
第2课时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 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
2.
1.
3.
2.
3.听赏第一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这么着名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
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 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
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
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着名作品。
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第3
5、讲解,做题。
四、新授
美国的笛斯尼乐园是孩子们的世界,这里有各式各样,有趣的卡通人物,充满着真善美,我们也一起去听一听孩子们快乐的歌声吧!
1、听范唱。
(打开录音机)
2、提问调式、拍号。
3、唱一唱G大调音阶
4、唱大跳音。
5、视唱合唱部分乐谱(即B乐段)学习D.C.标记
6、视唱齐唱部分乐谱即A段
7、合唱两段。
唱出弱起与强起对比及连音与非连音。
8、有表情读词。
9、唱词。
A、高声部先唱合唱部分
B、低声部后唱合唱部分
10、完整演唱合唱部分
11、唱齐唱部分
12、完整演唱,注意气息交换。
五、小结:
假恶丑?
第4
1
2
3
4
1
2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节奏游戏。
我这里有两行空白节奏,你要用自己的耳朵仔细听,然后把节奏模仿出来!
(1—6步骤每一条都这样走一遍)
1、展示空白节奏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2、模仿节奏(用拍手的方式)
3、填充节奏
(用磁铁粘在黑板上表示节奏)
4、加快到原速144拍/每秒,再让学生尝试拍击。
师:我们刚才的速度是120,让我们尝试144的速度,看能不能拍的同样好。
5、听旋律片段,找到拍过的节奏(要求学生仔细听,不拍)
师:让我们来听听下面的这段旋律,看你能不能从旋律中找到刚才我们拍的节奏。
6、再次聆听,准确的拍出以上节奏(老师用手势提醒)
第一条节奏(先分开听辨,然后再合起来拍)
0 0 | 0 0 | 0 0 | 0 0 |
x - | 0 0 | x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x 0 | x 0 | x 0 | x 0 ||
7
1
2
3
A' 而不是A
4
(顺序:雨、电、雷、风)
5、找到适合表现风雨雷电的乐器,并模仿出雷电声音合适的拍击方法。
(启发学生利用身旁的物品)
师:找一找用什么乐器来表现雨的声音?那雷声还能用什么物体表现出来?
6、了解“风雨雷电”之后,分段将节奏拍得更有表现力
(风雨——欢快,雷电——热情)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乐曲,你会用什么词?
四、配上打击乐器
1、分角色用乐器进行表演(第一次表演)
2、相互说一说对方的优缺点
3、有表情得完整表演(第二次表演)
风雨——欢快,雷电——热情
五、知识拓展
1、介绍作品相关知识(作者,波尔卡这种体裁等)
师:你们知道它的作者吗?对!他就是奥地利着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
他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我这里列举了他波尔卡作品中的一些代表作,有《闲聊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狩猎波尔卡》等等。
2、欣赏在维也纳音乐厅演奏的《电闪雷鸣波尔卡》
除了有好
第1
1
2
1
2
1
2
3
4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学唱《祝愿歌》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节日里的歌。
2、学唱《祝愿歌》,并准确的演唱前八分休止符与附点八分音符。
教学难点:
1、能准确地演唱前八分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
2、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并饱含热情的演唱《祝愿歌》。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图片(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做简单的引导)。
师:大家描述的非常好,在不同的节日里,我们都会用不同的庆祝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无论在任何一个节日的庆典中,歌声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不同的节日里有不同的歌曲适合我们演唱,今天,我们就来学唱《祝愿歌》。
三、新课教学
师:
哪些呢?
(出示课件)
师:
致的。
生1
生2:愉悦的,用稍快的速度
师:现在老师再放一遍歌曲,这一遍请同学们看谱子,感受一下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不是很了解。
师:整首歌曲在每个乐句的开头都使用了前八分休止符,也就是弱起拍,这歌曲的拍号是2/4拍,它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在每个乐句的开头使用前八分休止符,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这正好与歌曲的演唱情绪是相符合的,在这首歌曲中有两种不同的含有前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型,还有一个附点八分音符,现在我们就用划拍法来解决它们。
(板书,讲节奏型,二八,附点,切分)
1)2/4 0 5 1 2 ︳ 3 3 ‖ 2)2/4 0 5 5 ︱6.6 4 4 ‖
师:(用划拍法唱节奏)注意附点,为了让学生记住附点编一首顺口溜
附点附点小不点,像颗豆豆不起眼;
它在音符右边站,时值就要增一半。
生:(学唱节奏与旋律)
生:(视唱歌谱)
师:我们可以把这首歌分为两段,那同学们来说说从哪里可以把歌曲分为两段呢?
师:好,那这次我们请男同学来演唱第一段的A段,集体唱B段;第二段的A段由女同学演唱,B段集体演唱。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歌曲亲切、欢快的演唱情绪。
师:大家表现的都不错,这首《祝愿歌》可以在很多节日里演唱,那么,它的内容也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可以祝福我们的老师和其他关心帮助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现在,请同学们
生1
生2
生3
第3
1、
2、
3、
1、
2、
3、
4、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