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情感不但是认知的手段,更是一种目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态度。

用化学教学中蕴藏着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现代人,是化学教师做为“人师"的基本之道。

教材是化学科学人文化的结果,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发掘,利用教材中含有的大量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渠道。

根据教材所含情感因素性质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情感培养。


一、利用显性的情感素材,展示情感,感染学生
化学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了人类化学科学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情感。

通常,这类情感以含情的语言文字材料或者直观的图片、图表等形象材料,使人能够直接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这类显性的情感因素大多反映了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是以具体的人和事为情感载体的,具有教育性导向作用。

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

所谓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这就为教师运用表情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即一个人的情感一旦表现出来为他人所感受,就能引起他人相似的情感体验。

据此,我们可以深入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不但给以明示性的展示、准确地“传情",也要善于用语言和表情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情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从而实施对学生的情感感染。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中,阅读内容《侯氏制碱法》介绍了世界制碱历史中的“索尔维制碱法”和“索尔维公会",该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会员国以外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导致中国以纯碱为原料的一些民族工业难以生存,后来中国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聘请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共建伟业,终于生产出了自己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教材在这里虽然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史实,又流露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侯德榜先生无比崇敬的热爱情感也鲜活地但跳动于字面:“由于侯德榜对制碱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人们把他所发明的联合制碱法称做‘侯氏制碱法’。

他本人也荣获‘中国工程学会化工贡献最大者奖’,并被聘为英国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和美国化学工业工程学会荣誉会员。

侯德榜先生对英、法、德、美等国垄断技术十分愤慨,将自己多年来研究制碱技术的心得写成《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将保密达70年之久的索尔维法公诸于世,为中外学者所钦佩。

该书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出“自豪"和“敬佩”感。

在教材中像这种直接显露强烈情感因素的内容还很多,我们要用好这种情感资源,采取直接展示法,动情地将这种情感资源进行显示,积极调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烘托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感染,以达到情感教育和情感培养的最优化。

二、发掘隐性的情感因素,唤醒情感,强化体验
在化学学科中,更多的教学内容是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的。

但是,在反映客观的化学事实过程中往往仍然会隐含着某些“隐性”情感。

根据情感的迁移理论,一个人的情感必然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对象上去。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学内容时,他们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对该内容的编写之中,或者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他们也会将其情感隐匿于教学内容,虽然没有洋溢于字面,却已隐含于字里行间,这就为我们发掘教材情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内
容背后的情感素材,善于通过想像来还原出这种情感,从而带来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首先客观地介绍了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常温下“操纵”原子的先进技术,并用放大180万倍的原子组成的汉字“中国"照片作为课文的压题图,接着指出:“这种在晶体表面操纵原子的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由于这个教学内容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教材的编写者不可能像“侯氏制碱法”那样可以直接对内容倾注自己的情感,因为内容材料没有直接流露情感的触媒,缺少情感流露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教学内容就没有情感资源。

与此相反,这里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不过是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是“隐性”的,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开发的而己。

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情感:中国人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操纵原子"的技术。

为什么操纵原子“写"出来的文字是“中国”两个字,放大的“中国"难道仅仅就是表明扫描隧道显微操作原子的技术吗?难道不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在今天世界科学的舞台上,中国正在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我们强大了的“中国"而感到无尚光荣和无比自豪吗?
在教材中类似于这样的富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关键是要我们注意发现,善于开发,去唤醒教材文字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的存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情商”。

其实,只要细心体悟和感觉,我们会发觉该篇绪言中介绍的大量化学史实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豪感;“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化学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体现了保护家园、珍爱人类的责任感;“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体现了富有深刻内涵的科学情感。

可以说,这篇绪言是一篇隐性情感因素非常丰富的教学材料,是对化学世界探索过程的自豪宣言,是对人类自身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光辉礼赞。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领悟这种情感的存在,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对“零情感"教材加以发挥,诱导情感,引发感悟
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完全就是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既不含有显性情感因素,也不具有隐性情感因素,化学学科的这种内容是很多的。

那么是否就无法利用这样的内容实施学生情感培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引起情感的某种因素。

心理学认为,客观事物虽不直接导致一个人的情绪发生,但能通过认知评价对个体发生作用,同样一个客观事物,会由于不同的认知评价而导致不同情绪的发生,如面对长城,有的人可能只有“长城真长"的感叹情绪,有的人就会产生“雄伟和崇敬”感,还有的人可能会产生“我们民族的祖先真伟大”的自豪感,我们把长城这样一个客观事物的认知内容称为蕴涵悟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认知评价的对象对“长城”这一相同的认知内容就有了不同的情感感悟。

因此,对这样的教材内容能否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取决于我们如何诱导学生的认知评价,这也为我们运用适当方法调整学生对有关内容的重新认识以诱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创造了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自己要提高发现悟性情感因素的水平,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由于化学更多地表现为科学美的情感,要帮助学生建立评价化学学科科学美的标准,要善于点拨,诱发感悟,引发情感,从而生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诱发情感的能力是随着认知评价能力的上升而上升的,一旦学生具有了这种“诱发”的体会和能力,这样的诱发就会是经常的,而这种情感体验反过来又能促进其认知发展,从而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也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教材内容来实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如学生的认知从“认识卤族元素的性质”发展到“感觉到了周期律的存在”,再到“运用周期律的知识推导出了陌生元素砹的性质”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接触、感知、运用周期律这一过程中就可
以诱发出周期律真“好"、真“厉害"的情感,其实这就是对科学“真"产生了美的情感,被这种情感折服了。

在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除了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这种认知发展带来的积极情感感悟,我们还可以调用多种手段想方设法创设诱发情感的氛围,比如实验就是我们化学科特有的“情感发散源",虽然说实验是一个客观的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科学事实,但是它有变化莫测的神奇,有各种使人幻想的色彩,有使人着迷的科学魔力。

如钠与水的反应:洁净的烧杯,清澈的蒸馏水,投入不规则的钠块,熔化为一个银白色光亮的小球在水面迅速“嘶嘶”地游动着,渐渐地小了,直至像精灵一样消失,滴人两滴酚酞,鲜艳的桃红色四处浸漫,老师问一问“多美的颜色,是钠的血液吗?”那么这样的诱发必能撞响师生情感的琴弦,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完成一次情感的审美体验,带来学生情感培养的积极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课件等电教手段,使单调枯燥客观的知识规律讲述得生动些、形象些,刺激学生的情感诱发,使课堂充满情感的勃勃生机,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在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材是教学的要素之一,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培养,是比较实际可行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教育研究,2002,
(12):70 。

2 刘英琦.论化学学习中科学美感的产生和作用.化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