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活动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活动课
关键词:活动课教师学生教育
活动类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当前,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突出其实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活动类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法特点。
由于人们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之教学质量偏低。
为此,我校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已卓有成效。
一、明确目标,科学管理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活动类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功能。
活动课开展得好坏,也直接反映出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其次,科学管理。
要想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机构和实施措施。
为此,我校成立了活动类课程教研组,指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任组长。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制定教学计划。
为使计划落到实处,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具,备好教案。
教师相互听课,定期举行研究课,观摩课。
同时,学校积极提供场地器材。
二、诱发兴趣,保持情感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往往对一些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产生兴趣。
活动课就其本身特点而言,是深受学生喜欢的。
然而,活动课也未必都是唱唱跳跳、听听画画,也有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知识。
这些知识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乏味。
怎样让活动课知识,尤其是学生感到乏味的知识变得让学生易于学习,乐于接受呢?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为此,我们在活动课教学中,注意从各角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保持情感,唤起他们对学习的追求。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学具培养兴趣,讲故事引起兴趣,电化教学激发兴趣,通过游戏保持兴趣,实践活动发展兴趣,组织竞赛升华兴趣。
三、参与活动,培养优良品质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活动中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只有通过系列活动,良好的思想品质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怎样利用活动课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呢?首先,教师要在活动中树立师表形象。
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语言清晰、简练操作纯熟。
为了更好地“同化”和“顺应”,必须把握好新输入的信息和学生认知的“交接区”,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知的“生长点”上作好铺垫,为新知、未知向已知转化。
其次,教师还要经常利用活动课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科学家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万古长青的故事感化学生,用学生身边人的典型事迹去激励他们。
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为实现远大理想,去追求知识。
四、丰富内容,增强吸引力
活动类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开发智能。
目前,活动课虽然没有现行的教材,但是,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安排许多活动内容,主要有:国防教育、电脑知识、科技制作、书法绘画、文学创作、数学园地、体育与健康、种植与实验、观察与采访、音乐与舞蹈、标本采集物理天地、化学乐园等。
为了增强活动课的吸引力,各年级有选择地开设以上各项内容的活动课,但教学要求有差异。
对特长生,教师再对其重点培养,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教法灵活,在“乐学”中创新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活动类课程的教学艺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在所参与的活动中感受到知识是充满无限乐趣的艺术,诱发学生形成渴望求学的内驱力,变厌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法要突出实践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他的手指。
”这强调的是智慧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活动类课程的主要特征。
在活动课程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手、脑并用,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巩固或获得新知识。
2.教法要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大脑皮层的单一刺激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活动课的内容不仅要新颖丰富,而且活动的形式更要灵活多样,方法不拘一格。
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喜欢摆弄东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广泛开展手工制作,观察描写、标本采集、模型组装、调查访问、种植与实验等活动。
活动可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学生才会产生新鲜感,才会处于“乐学”状态,才能积极创新。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活动不仅发展思维,更能启迪学生发明创造。
因此,只有把活动搞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探求创造。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如,在音乐舞蹈活动中,如在文学活动中,借助图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主题、人物的语言、思想感情。
在科技活
动中,借助《我自己的飞行器》,学生想象创作出确实属于自己的飞行器,而不是模仿制造的。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创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
同样,在数学活动、标本采集等活动中,教师都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尽管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就其活动课本身的特点和儿童的生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自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中,感受到玩中求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