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反思(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反思(一)本节课教材内容两个课时,调整为连堂课上课效果会比较好,这样一个小制作,对应课标中的“跨学科概念”和“科学与工程实践”领域,体现了课标中的精神,该内容突出强调STEM学习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运用汽车之王--福特的故事引入教学,福特经历的就是工程设计流程: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通过福特绘本的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出工程设计的流程,绘本中福特的很多稿设计图纸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明白制作之前需要先设计,同时福特坚持不放弃的品质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在接下来设计制作小车的完整过程中,孩子们将经历一轮和福特一样的工程设计流程并坚持不放弃。
部分小组的设计图1 部分小组的设计图2
接着通过真实的活动情景“科技节”工程设计挑战赛“设计制作小车”,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激发学生的热情,第一节课的任务是完成设计,比赛有一定限制:①用橡皮筋或气球作为动力;②用指定材料;③需要在20min内完成设计;④需要运输两颗钩码1米远,在这个环节,先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这个环节不难,对于车轴或者车架这些陌生词汇可适当讲解,接下来绘制三视图是比较难的,上几个班下来,简单的指导绘制方法,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效果
不是很好,最后我在网上寻找了一种叉车的设计图:有多视角、尺寸及文字标识。
有相应的参照,比直接说,更让学生明白设计图的绘制方法。
后面还发现,将评价标准前置,出来的设计图效果远比在后面说评价标准要好得多,这样小组在设计时,就会时刻对照评价标准来设计,有一个引导作用。
其他优秀老师的小车制作评价表
设计制作小车的评价标准制定很重要,我最开始制定的标准不够完善也导致了前面上课的一部分班级,可能在设计制作上走了一些弯路,存在着一些评价标准模糊的现象,后面在一篇公众号里发现了一位优秀老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很细致到位,于是就借用了这位老师的评价标准。
最后的制作环节,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都运用的气球作为动力,少部分用的橡皮筋,因为要固定橡皮筋难度不小,制作过程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想法:用吸管固定车轴、利用纸盒的瓦楞纸缝隙固定车轴还有用吸管做喷嘴等等,出于想要每个组的学生都有汇报展示的机会,最后又增加一个课时交流展示分享,分享环节出现的问题就是四年级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分享,也不够详细,所以在汇报前可相应指导,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享,例如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讲解组装过程以及组内分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等。
以上便是我对本课的简单思考,希望和老师们探讨。
科学《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反思(二)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
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
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
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
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
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
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
绘制设计图。
其中学生在认识小车的结构的结构中,对于车轴与轮子的设计学生参考了之前的实验器材小车,经过讨论得出应该将车轴与轮子固定在一起,不能有松动,便于后期使用橡皮筋的弹力带动小车前行;使用反冲力设计原理的小组则发现喷嘴的外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小车前行的距离长度,尽量少弯折,喷嘴的固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教材内容两个课时,调整为连堂课上课效果会比较好,这样一个小制作,对应课标中的“跨学科概念”和“科学与工程实践”领域,体现了课标中的精神,该内容突出强调STEM学习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运用汽车之王——福特的故事引入教学,福特经历的就是工程设计流程: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通过福特绘本的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出工程设计的流程,绘本中福特的很多稿设计图纸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明白制作之前需要先设计,同时福特坚持不放弃的品质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在接下来设计制作小车的完整过程中,孩子们将经历一轮和福特一样的工程设计流程并坚持不放弃。
接着通过真实的活动情景“科技节”工程设计挑战赛“设计制作小车”,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激发学生的热情,第一节课的任务是完成设计,比赛有一定限制:①用橡皮筋或气球作为动力;②用指定材料;③需要在20min内完成设计;
④需要运输两颗钩码1米远,在这个环节,先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这个环节不难,对于车轴或者车架这些陌生词汇可适当讲解,接下来绘制三视图是比较难的,上几个班下来,简单的指导绘制方法,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最后我在网上寻找了一种叉车的设计图:有多视角、尺寸及文字标识。
有相应的参照,比直接说,更让学生明白设计图的绘制方法。
后面还发现,将评价标准前置,出来的设计图效果远比在后面说评价标准要好得多,这样小组在设计时,就会时刻对照评价标准来设计,有一个引导作用。
设计制作小车的评价标准制定很重要,我最开始制定的标准不够完善也导致了前面上课的一部分班级,可能在设计制作上走了一些弯路,存在着一些评价标准模糊的现象,后面在一篇公众号里发现了一位优秀老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很细致到位,于是就借用了这位老师的评价标准。
最后的制作环节,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都运用的气球作为动力,少部分用的橡皮筋,因为要固定橡皮筋难度不小,制作过程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想法:用吸管
固定车轴、利用纸盒的瓦楞纸缝隙固定车轴还有用吸管做喷嘴等等,出于想要每个组的学生都有汇报展示的机会,最后又增加一个课时交流展示分享,分享环节出现的问题就是四年级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分享,也不够详细,所以在汇报前可相应指导,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享,例如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讲解组装过程以及组内分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等。
以上便是我对本课的简单思考,希望和老师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