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中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弟子规》中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第一篇:从《弟子规》中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从《弟子规》中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弟子规》是清代一部有关教育学的著作,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对我们在中国传统教育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弟子规》让我们对现代教育的缺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反省,对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弟子规》传统教育现代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朝学者李毓秀根据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童蒙须知》编写,文章模仿《三字经》的格式,三字一句,浅显易懂,蕴含儒学哲理,是中国古代私塾中教育学生的重要启蒙用书。

《弟子规》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它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开篇总纲,引用和借鉴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孔子的启蒙教育理论。

《弟子规》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典型中国式教育,规范中国知识分子应具备的道德基准。

本文将从孝悌、仁义、学识这几个部分对《弟子规》中的传统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以孝弟为先,遵守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
《弟子规》以首孝悌,入则孝,出则悌开篇,对学子进行启蒙教育,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的教子之方。

在儒家思想占据传统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基准。

而孝悌则排在首位,说明中国人崇尚孝道,用“百行孝为先”对一个人的品德做首要考量。

《论语》有关孝的讲解是懂得孝弟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

儒学教育即所谓的培养君子的教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么孝弟就是仁义之本。

把孝视为施行“仁爱”的根本和“忠义”的前提。

因此《弟子规》中对将成为读书人的入学儿童的首条规范就是尊敬父母,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而像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虞舜孝感动天地等一个个具体感人的故事在这些看似教条却蕴含丰富做人道理的话语中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教育是仕途经济,因此学生的教育也是以培养科举进仕、扬名立万的政治人物为主。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说明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孝可以治国,孝可以忠君,孝可以立身成名。

《孝经》提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尚书》也提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古人认为以孝为基础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保证今后人生目标的正确确立和事业有成。

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尽匹夫之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对孝的解释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国是由“礼”维系的一个民族,礼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代表作品是礼记。

孝与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中记载“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论语》中也写道“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惟其疾之忧”,所以《弟子规》中有“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更是详细具体地从各个礼仪规则角度对学生见到长辈时必须遵守的礼节进行劝诫和规范。

二、信义与仁爱的思想
1.以诚信为本,崇尚信义。

儒学思想中五常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道德标准,《大学》说:是
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中庸》里也提到“诚者,物之始终。

不称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论语》中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为行为准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受这种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古人对信义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

俗话说:“黄金如粪土,信义值千金。

”故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为信义杀身成仁者不计其数。

《弟子规》以“谨而信”对学子们的言行举止加以规范。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弟子规》中以“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要求学生的行为必须合乎“礼”的道德规范,做到恭敬有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行为准则的要求是“言必行,行必果。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弟子规》对学生在诚实和讲信用方面的规定是“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

未见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合乎圣人训导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君子行为。

《论语》中提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因此《弟子规》劝解学生说读书人不可闲言秽语,沾染市井俚俗之气。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齐。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同时在为人处事和如何做人方面知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不可相互攀比,应崇尚德学才艺,“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知错能改,勇于承认过错,“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弟子规》的教育理论中都做了详细描述。

2.仁爱思想。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题思想。

《弟子规》认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
地同载”。

正是所谓的泛爱众的思想。

而“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则表现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人”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思想。

像“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则是表达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则是培养学生“亲仁”的人生观,亲君子,远小人,使自己成为仁人君子。

儒家认为“仁”必须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行。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克己复礼为仁。

”说明以“仁义”为基础培养道德品质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教育的最高意境和长远目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古代理想完美品格的体现。

三、在道德教育基础上进行知识教育
《论语》中提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即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育。

唐朝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接下来授业解惑,对中国学生首先进行礼仪伦理教育,其次才是知识教育。

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中列举“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很好地辩证学习与实践思考的关系,即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些规则向学生介绍许多有用的、很好的学习方法,如“余力学文”,“勤学好问”,“读书三到”,“不可舍此慕彼”等。

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经典例子至今说来仍然朗朗上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奋发图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人认为读书是个人修养和品德完善的重要
途径,因此古人将读书叫做读圣贤书,读书人万万不可读杂书、生邪念。

《弟子规》中说道“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说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礼”与“学识”合而为一的思想。

《弟子规》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关中华教育的典型代表。

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要著,使人在修身养性、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格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至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因素,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误区,因此《弟子规》中体现出的儒家教育的精华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缺失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可以说儒家思想在整个思想史上是伟大的,是值得中国人继续传承和弘扬的宝贵思想,是中华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孔子.《忠经孝经》.三秦出版社,2008年1月.[2]孔子.《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2月.[3]李毓秀.《弟子规》.三秦出版社,2008年月.[4]金良年,等编.《大学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末9月.
第二篇: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上看,自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有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文明之前,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人类自己安乐和平;深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密切相关;而小学教育是扎根,教育应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

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教不倦,学不厌”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孔孟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与宇宙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超越
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子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

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

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

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

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

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一天要背几十遍、上百遍。

诸位想想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胡思乱想。

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智慧。

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都不讲解义理,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

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

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

那时候学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人,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对于学问,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他专讲授这个科目,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

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

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哪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

所以上课不带书,老师带着学生去玩,带着酒、带着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

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

现在诸如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到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都是他小时候背的。

而现在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

而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

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之道是最末的。

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是皮毛,不是根本。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哀哉可悲!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行的制度,一味采取西方的教学法。

一味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

试问一个小学生,乃至一个初中生,技艺、知识、经验都十分有限,你叫他去创新、创造,他没有一定的根基,他造什么?外国人对儿童很爱护,无微不至,
小孩是随心所欲,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儿童时代享福。

中年在社会上奋斗,苦苦挣扎。

由于东西方人观念不同,老年的时候住在养老院很可怜,孤独寂寞,极少能与后代享受天伦之乐。

所谓老年人的坟墓,中年人的战场,儿童的天堂。

我们中国人则和他们相反,童年时代父母师长管教很严,规规矩矩,教给孝悌忠信,培植培福的根;中年时代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晚年时代享清福、颐养天年。

人生的境界逐步提升,止于至善,这是较为圆满的人生规律。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把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够比拟的。

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符号表达的意趣非常浓厚,这个「孝」字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的教育,从小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小孩子。

这「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

中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体,父亲上面还有父亲,一直追到无始;儿子再往下还有儿子,人生代代无穷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

西方没有这观念,西方人父子有代沟;所以外国人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吗?你知道吗?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

但是儒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

今天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那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

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

儒家的教育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横的一面是兄弟、朋友、朋友的朋友,如是推展出五伦五常,「伦」是「伦理」。

“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一个圈。

「室」,指同住一个房间。

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

家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

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诚友信、君敬臣忠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

“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现代,乃至未来,能够拯救和构建人类精神生活的,惟有中国的孔孟教育……台湾学者、被誉为“中华
经典推广读诵第一人”的王财贵先生说:最高级的教材是“四书”,第二级是“五经”,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古文……今天,我们借古鉴今的意义何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对于固有的文化应当继承恢复,取其精华。

对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应当再认识、再肯定。

古人的智慧、思想、才艺、经验经过几千年的浓缩沉淀,是真理,是智慧。

教育是国家、民族、社会强盛之本。

在教育上,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直到今天受人推崇,而且在新的历史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仍然有许多可取之处。

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让优秀的文化为新的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简单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拓展训练
简单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拓展训练
摘要:文献资料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拓展训练的相关教育思想。

将拓展训练与古代教育思想结合,丰富了拓展训炼的理论体系。

拓展培训利用复杂的自然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项目,让参训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

如今,拓展培训又被称为是“自我突破人格培训”,是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拓展训练;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97-02
拓展训练从在中国出现发展到现在,其理论体系及相关研究已越来越完善。

拓展训练中体现出来的体验式教育思想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这种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使学生在非传统课堂教学的环境中亲身的去学习和感受,得到提高。

这样的教育思想早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就已有所体现。

一、拓展培训的概念
1.拓展培训的概念。

拓展培训源于英文Outwo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

拓展培训是体验式培训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它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培训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拓展培训利用复杂
的自然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项目,让参训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论文下载。

2.拓展培训起源。

拓展培训起源于二战。

在二战中,英国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

通过观察,人们发现能够逃生回来的海员都意志坚强、求生欲望强烈且协作能力强。

经过战争中的经历、思索,德国人库尔特·汉斯创立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及人工设施,训练年轻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和船遇险后的求生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

这是拓展培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方法和创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认为,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延续下来并引用到其他领域。

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学生、军人、企业职工、国家公务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体能训练发展到人格训练、心理训练、管理训练等。

中国香港于1970年成立了香港外展学校。

1995年,户外体验式培训由北京的“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现在的“人众人”教育集团)引入中国。

“拓展训练”一词是最早将其引入国内的“人众人”培训机构对其的命名,也是“人众人”的注册商标。

二、拓展培训的应用范围及理论基础
随着拓展培训的不断发展完善,除了作为户外运动的分支,拓展培训还与许多别的学科交叉联系,例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等。

这些已经发展成熟的学科在拓展培训中加以运用发挥,将拓展培训的运用范围大大扩大,从简单的军事生存训练发展到管理培训、教育培训、心理培训等等范围,参训人员也得到增多,涉及各行各业。

提及拓展培训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体验”一般用来表示人们在获取经验和产生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将管理的理论,运用于拓展培训。

关于管理学中的“沟通”、计划制订、领导、组织、控制等理论,都在项目
中有所体现。

1.作用。

拓展培训的作用,在于他与常规教学的不同的情景设置,给参训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拓展培训自然、“险峻”的情景设置,满足了人们的冒险的需求,让参训者可以再安全的前提下去冒险去体验,以从中感悟到各种理论,发掘自身潜能。

有学者说:“拓展训练创造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从这样的情景可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缺陷、盲点和潜力,使人强烈的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这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将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
2.优点、好处。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拓展培训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研究拓展培训,我们发现拓展培训极大的激发了参训者的个人潜能,使人身上最出色的部分得到升华。

总结来说,拓展培训有如下好处:(1)有利于帮助参训者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2)有利于培养参训者挑战自我、不畏困难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参训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有利于强化团结协作意识。

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拓展培训的体现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温故知新”、“身体力行”都是儒家一贯的教育主张。

“温故知新”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能得到新的体会。

也是说回忆过去,能更好的认识现在。

“身体力行”是说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在拓展培训中,培训师会不断地诱导参训者去身体力行地完成培训项目。

在分享过程中,温故知新的方法也是时刻存在的。

培训师不断地引导参训者回顾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用简单的、大家熟知的道理进行分析,使参训者得到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得到提高。

1.孔子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是说给他一条鱼,不如教授他打渔的方法。

同样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钻研,使学生充分领悟知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