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21世界地理篇之陆地与海洋(原卷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21
世界地理篇之陆地与海洋
一、选择题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的内陆湖。

湖面海拔约3821米,终年不冻。

湖泊周围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乌鲁族人至今还生活在由芦苇捆扎而成的漂浮岛上。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的的喀喀湖终年不冻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气温高②板块交界处,地热丰富③沿岸暖流,增温增湿④群山环绕,阻挡冷空气侵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的的喀喀湖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3.乌鲁族人选择生活在漂浮岛上的原因有()
①便于取水②便于捕鱼③建岛原料充足④对外联系方便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1.B
2.A
3.D
【解析】1.由左图可知,的的喀喀湖所处纬度在南纬15°附近。

纬度较低,气温高,①正确;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丰富,②正确;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受洋流影响较小,并且沿岸是寒流经过,③错误;东西两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④正确。

故选B。

2.由左图可知,的的喀喀湖位于南半球,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故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

1月份为该地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湖泊水位最高,A正确。

其它月份气温较低,冰雪融水量较少,湖泊水位较低,B、C、D错误。

故选A。

3.由材料可知,的的喀喀湖海拔高、终年不冻,并且是淡水湖,乌鲁族人生活在漂浮岛上便于取水和捕鱼,①②正确;漂浮岛由芦苇捆扎,的的喀喀湖为淡水湖,有充足的芦苇资源,③正确;乌鲁族人生活在漂浮岛上,对外联系不便。

④错误。

故选D。

【点睛】影响冰雪融水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水位日变化较大。

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

美国西部的黄石国家公园位于北美大陆下面的热点上方,在过去的200万年间,黄石公园发生了由同一热点引发的三次大型火山喷发,如下面左图所示。

下面右图示意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过去的200万年间美洲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A.自西北向东南B.自西南向东北
C.自东南向西北D.自东北向西南
5.正确表示右图所示湖泊形成过程的是()
A.内力作用—地面隆起—火山碎屑喷出—地面下陷—积水成湖
B.内力作用—火山碎屑喷出—地面隆起—外力沉积—积水成湖
C.内力作用—地面隆起—外力沉积—地面下陷—积水成湖
D.外力作用—火山碎屑喷出—外力沉积—地面下陷—积水成湖
【答案】4.D
5.A
【解析】4.据图可知,三处火山大致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且形成时间上,西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早,东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晚,根据热点的定义: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热点是固定的,那么形成的火山位置发生改变只有可能是板块的移动导致火山的位置不同,据此可知,板块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湖泊是洼地积水而成,洼地不可能是外力沉积而来,B错误;据材料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分析,由于内力作用,大量岩浆上升,导致地面隆起,火山灰、火山碎屑沿着两个湖泊所在的位置的地下裂隙喷出喷出,火山喷发结束后,经过地质变迁(地面下陷),形成洼地,最终积水成湖。

A
正确;CD错误;故选A。

【点睛】火山湖的形成过程:炙热的地下岩浆上升沿着地壳的裂缝喷发出来,当冲向高空的喷出物沿着抛物线的路径降落下来,就围绕着喷出口的周围渐渐堆积出圆锥形的山丘,反复喷发,就会形成火山锥。

火口处大量很轻的浮石被喷走,许多挥发性的物质被散失,火山锥的尖顶又没有后续岩浆支撑而塌陷,变成漏斗状洼地,形成湖盆。

降水、积雪融化、地下水补给等等,塌陷的火山口逐渐储水,最终就会积水成湖。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一个修建在潟湖上的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水城”。

2021年3月以来,威尼斯水位大幅下降,出现了罕见的缺水现象,内陆河道多处干涸,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贡多拉船”搁浅在岸边,威尼斯内陆河流目前的平均水位为海拔-0.35米。

海水运动也是造成威尼斯此次缺水的重要原因,下图为威尼斯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潟湖按成因属于()
A.构造湖B.海成湖C.冰蚀湖D.河成湖
7.造成今年3月威尼斯缺水的原因主要是()
①受高压控制,降水偏少②3月气温回升,蒸发加大
③受潮汐的影响④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6.B
7.A
【解析】6.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故按成因属于海成湖。

B正确,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

冰蚀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ACD错误,故选B。

7.造成此次威尼斯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今年3月以来、意大利受庞大暖高压控制、水位降低;二是2月以来、意大利降水异常偏少、导致河流补给不足;三是威尼斯水位受潮汐影响大,2月28日(农历十六)潮汐活动明显,潮位差大,低潮期水位低,缺少海水补给,威尼斯水位下降。

①③正确,3月气温不高,蒸发不大,生产生活用水变化不大,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湖泊的分类及威尼斯缺水的原因,考查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湖泊的分类按成因分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渔业资源丰富,通过洞里萨河(130公里长)与湄公河相连,每
年河流量流向定期变化。

下图为东南亚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洞里萨湖流域说法正确的是()
A.洞里萨河沿岸地势起伏大B.洞里萨河夏季向东南方向流
C.洞里萨湖鱼类天然饵料丰富与旱季有关D.洞里萨湖水位非常稳定
9.夏季导致M区域表层海水温度偏低最可能的因素是()
A.海水深度B.河流注入C.夏季风D.降水量
【答案】8.C
9.C
【解析】8.洞里萨河长130公里,河流流向定期变化,说明河流沿岸地势较平坦。

夏季东南亚为雨季,高涨的湄公河水促使洞里萨河河水向西北流入洞里萨湖;冬季为干季,湖水经洞里萨河向东南流入湄公河。

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杂草生长及昆虫大量繁殖,在雨季时被湖水淹没,成为鱼类的天然饵料;洞里萨湖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湖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故选C。

9.夏季,M区域东部沿岸海域盛行西南季风,风使表层海水向偏离中南半岛的方向流动,导致底层冷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海水深度不影响表层水温;夏季陆地上河水水温比海洋水温略高;降水量不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故选C。

【点睛】考查东南亚气候与河流相关知识,考生需熟练掌握,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大连到鹿特丹()
A.北极东北航道全程顺风顺水,所以航行时间较短
B.北极东北航道向正北航行到白令海峡再转向西南
C.传统航道沿途自然带的更替只体现了经度地带性
D.传统航道沿途的气候类型丰富并且植被景观多样
11.图中()
A.白令海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B.直布罗陀海峡常年风平浪静
C.苏伊士运河处于地震多发地带D.马六甲海峡是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
【答案】10.D
11.C
【解析】10.北极东北航道由大连到白令海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逆风逆水,A错误。

北极东北航道,先向东北到白令海峡再折向西南,B错误。

传统航道有经度地带性也有纬度地带性,C错误。

传统航道经过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多种气候和景观带。

D正确,故选D。

11.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A错误。

直布罗陀海峡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大,B错误。

苏伊士运河处于板块张裂地带,地震多发,C正确。

马六甲海峡不是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图的熟悉程度,只有心中有地图才能顺利解答,好好记地图,形成心理地图。

读世界某区域图及乙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位于紧邻阿留申群岛之南,该地宏观地形及成因可能是( )
A.岛弧-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
B.海沟-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
C.海岭-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D.海沟-美洲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
13.乙地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少②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更强劲
③暖流较强④属于地中海气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12.B
13.C
【解析】12.阿留申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的岛弧,甲位于紧邻阿留申群岛之南,应该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的海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乙地位于大陆西岸60°附近,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更强劲,受地形阻挡降水更多;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暖流较强,水汽充足,②③正确。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④错误。

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①错误。

C正确。

故选C。

尼亚加拉河自伊利湖流出,注入安大略湖,全长约56千米,为美国与加拿大的界河。

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就位于该河上,受侵蚀作用影响,瀑布位置不断后退,并可能完全消失。

2019年2月26前后,一场强大的风暴使得漂浮在尼亚加拉河口的冰块破碎溢出,涌上岸边和道路上形成近9米高的冰块墙,使得纽约州北部造成了罕见的“冰海啸”现象。

结合尼亚加拉河位置图及文字信息。

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尼亚加拉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平原,流速缓慢B.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C.河流含沙量小D.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
15.下列关于“冰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海啸就是凌汛B.其形成与飓风有很大关系
C.移动速度慢,危害大D.与五大湖的加温加湿作用有关
16.20世纪50年代,加、美两国从瀑布上游将占尼亚加拉河总水量的1/2~2/3的水引流到各自的水库,用于发电,则这些水利设施对环境的影响有
A.给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B.有效地缓解了加拿大的能源短缺
C.为当地冬小麦的生产提供灌溉水源D.减缓了瀑布的后退速度
【答案】14.C
15.C
16.D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读图可知,尼亚加拉河落差近100米,还有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故流速较快,A错误;尼亚加拉河是由湖泊水补给,水源稳定,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D错误;上游湖泊沉积会有泥沙沉积现象,故尼亚加拉河含沙量小,故C正确。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

15.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分析材料可知,冰海啸与凌汛不同,故A错误;飓风是发生在夏秋季节的自然灾害,“冰海啸"现象发生在冬季,与飓风无关,故B错误;根据材料分析,冰块是不可能像海啸那样快速移动的,所以冰海啸的移动速度比真正的海啸慢多了,但是由于组成冰海啸的冰块质量巨大,破坏力还是十分惊人的,能够轻易摧毁房屋建筑,故C正确;“冰海啸"现象发生时气温低,与五大湖的加温加湿无关,故D错误。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6.根据材料分析,加美两国的措施使瀑布的水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减缓了瀑布的后退速度,故D正确;虽然瀑布水量减少,但对景观的影响不大,反而会延缓瀑布消失的速度,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不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故A错误;加拿大能源丰富,故B错误;加拿大纬度高,主要种植春小麦,故C错误。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读“某国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多为平原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该地区气候寒冷D.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
18.图中卡维尔盐沼的成因有( )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②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
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④多外流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17.B
18.C
【解析】17.图示地区属于西亚,地形多为高原,平原面积少,A错。

区域内降水少,北部受西风带影响,冬季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对。

本区域位于热带,全年高温,C错。

河流少,水资源短缺,D 错。

据此分析本题选B。

18.从图中可以看出,盐沼所在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洼,易积水而形成沼泽;该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蒸发大,洼地中的盐度较高,日积月累形成盐沼。

该盐沼的形成与海水倒灌无关,该地气候干旱,且地形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区域多内流河。

据此分析②③对,本题选C。

【点睛】河流的补给:
1、雨水补给。

最为普遍,河流水量随降水量而变。

2、季节性融水补给。

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有春汛现象。

3、永久性积雪融水或冰川融水补给。

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需要较高的气温,汛期在夏季。

4、湖泊水补给,河流与干流有互补关系。

5、地下水补给。

这是河流可靠而稳定的补给水源。

当惹雍错(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藏北高原中部,冈底斯山北麓,形如长靴,湖泊外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4528米,北部湖区实测最大水深230米,南部湖区实测最大水深110米,历史时期该湖北与当穷错,南与许如错相连,长达190公里,图为当惹雍错位置示意图。

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当惹雍错形成于
A.冰川阻塞河谷B.风蚀盆地集水C.冻土融化陷落D.地壳断陷集水
20.当惹雍错南北长度最可能是
A.5.5千米B.19千米C.50千米D.70千米
【答案】19.D
20.D
【解析】19.据材料可知,当惹雍错湖泊外围高山环绕,水下坡陡湖深,北部湖区实测最大水深230米,可以判断为地壳断裂下陷,集水成湖,D正确。

冰川阻塞河谷、风蚀盆地集水、冻土融化陷落一般不会形成太深的湖泊,ABC错误。

故选D。

20.在任意一条经线上,纬度跨1度,对应的经线长度为111千米,读图可知,当惹雍错南北夸纬度0.6
度,因此,当惹雍错南北长度约为66.6千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甲海域的面积将越来越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

(2)乙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主要气候优势为________。

乙地往丁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3)丙地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其主要成因是________;图示季节甲地开往乙地的轮船途经戊地时速度________(加快或减慢)。

(4)说出甲所在地区冬夏季节的气温特征,简述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小板块的挤压碰撞(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2)水稻种植业水热充足(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纬度地带
(3)寒暖流交汇加快
(4)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解析】本大题以亚洲、欧洲和非洲部分区域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板块运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洋流的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图中,甲海域为地中海,地中海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导致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图中,乙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的属于季风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乙地与丁地所处经度相近,海陆位置条件也较为相近,但纬度相差大,乙地往丁地的自然景观变化主要反映出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3)图中,位于丙地的著名渔场为英国的北海渔场,该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

根据印度半岛附近的盛行风可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该季节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经过印度洋海域时,顺风顺水,所以轮船速度会加快。

(4)图中,甲所在地区为地中海,该地区位于北纬30-40°,所以气温特征为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该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所以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之间,是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m,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喷发频繁。

在亚洲的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在褶皱和断裂发育下形成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

下图为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及里亚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图。

(1)简析马尔马拉海亚洲海岸分布着绵延不断的矮小山体的主要原因。

(2)简述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过程。

(3)说明马尔马拉海冬、夏季均利于船舶航行的主要条件。

【答案】(1)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不断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一列列山脉;山脉不断被外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

(2)由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一列列接近与海岸垂直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海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谷地;海浪不断侵蚀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3)夏季多晴天,风浪小,能见度高;冬季,周围陆地阻挡西风,风浪较小;海域较深,滩礁较少;海流较慢,利于航行;纬度较低,终年不冻,利于全年航行。

【解析】本题以马尔马拉海为背景,考查地貌的成因、形成过程以及海域适合船舶航行的主要条件。

【解析】(1)地貌的形成一般内力作用是基础,后遭受外力作用。

根据马尔马拉海的地理位置,可知位于非洲板块不断与亚欧板块的消亡交界处,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不断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一列列山脉;后来山脉不断被外力如流水、风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

(2)地貌的形成一般内力作用是基础,后遭受外力作用。

结合第1题及里亚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图可知,马尔马拉海由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一列列接近与海岸垂直走向的山脉,分布在海岸;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材料“是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m,水下地壳破碎”,说明后来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海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相对上升,海水淹没谷地;此处为40°N海域,受西风影响,海浪较大,
海浪不断侵蚀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3)船舶航行的主要条件主要从气候条件、水深、海水流动情况等分析。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马尔马拉海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天,海面风浪小,能见度高,利于航行;读图可知,马尔马拉海西北东南方向被群山环抱,是内海,冬季周围陆地阻挡了西风,海面风浪较小;平均深度183m,海域较深;海岸陡峭,滩礁较少;海域较封闭,海流较慢,利于航行;此外纬度较低,终年不冻,利于全年航行。

【点睛】第1、2题,地貌的形成一般内力作用是基础,后遭受外力作用;第3题,船舶航行的主要条件主要从气候条件、水深、海水流动情况等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