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蓝皮书学习总结
lte知识总结(共7篇)

lte知识总结(共7篇):知识lte lte网络优化基础知识lte题库l te上行视频教程篇一:LTE基础知识汇总及说明总结一、协议知识1. LTE帧结构及物理资源基本概念RE/RB/CCE/REG/RBG帧结构Type1:FDD(全双工和半双工)(FDD上下行数据在不同的频带里传输;使用成对频谱) 每一个无线帧长度为10ms,由20个时隙构成,每一个时隙长度为Tslot = 15630 x Ts = 0.5ms。
对于FDD,在每一个10ms中,有10个子帧可以用于下行传输,并且有10个子帧可以用于上行传输。
上下行传输在频域上进行分开。
帧结构Type2:TDD (TDD上下行数据可以在同一频带内传输;可使用非成对频谱)一个无线帧10ms,每个无线帧由两个半帧构成,每个半帧长度为5ms。
每一个半帧由8个常规时隙和DwPTS、GP和UpPTS三个特殊时隙构成,DwPTS和UpPTS的长度可配置,要求DwPTS、GP以及UpPTS的总长度为1ms。
DwPTS: Downlink Pilot Time Slot GP: Guard Period (GP越大说明小区覆盖半径越大) UpPTS: Uplink Pilot SlotTs = 1 / (15000x2048) sFrame 帧的长度:Tf = 307200 x Ts = 10msSubframe 子帧的长度:Tsubframe = 30720 x Ts = 1ms Slot 时隙的长度:Tslot = 15360 x Ts = 0.5ms1 Sub-Carrier = 15 kHz;1 TTI = 1 ms = 1 sub-frame =2 slots (0.5 ms *2)# for one user, min2 RB allocation.1 RB = 12 sub-carriers during 1 slot (0.5 ms) =12 * 15kHz = 180kHz (Bandwidth); = 12 * 7 symbols= 84 REs 1 RE = 1 sub-carrier x 1 symbol period (Each symbol is QPSK, 16QAM or 64QAM modulated.) LTE支持可变带宽:1.4MHz, 3, 5, 10, 15 和20MHz一个小区最少使用6个RB, 即最少包含72个sub-carriers: 6 RB * 12 sub-carriers = 72 sub-carriers特殊帧格式7:DwPTS:GP:UpPTS = (21952Ts-32Ts) : 4384Ts : 4384Ts= 10:2:2 最小分配单位为: 2192?TsConfigure TDD: 上下行配置(下图)+ 特殊帧格式(上图)(e.g.: 2:7 1:7)= 5ms转换周期:一个帧的上下半帧的特殊帧格式配置相同,= 10ms转换周期:一个帧分成上下半帧,下半帧的特殊帧为DwPTS=1ms,用于DL传输(如上图3,4,5所示)RE:Resource Element,称为资源粒子,是上下行传输使用的最小资源单位。
LTE培训心得

lte全网架构lte关键技术:? ? ? ? ?频域多址技术(ofdm/sc-fdma)高阶调制与amc(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mimo与beamforming(波束赋形) icic(小区间干扰协调) son(自组织网络)mimo系统自适应,就是根据无线环境变化(信道状态信息csi)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变色龙行为)。
对于mimo可调整的行为有编码方式、调制方式、层数目、预编码矩阵,要想正确调整就需要用户端做出反馈(cqi、ri 、pmi),从而实现小区中不同ue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的信道质量分配最优的传输模式,提升td-lte小区容量;波束赋形传输模式提供赋形增益,提升小区边缘用户性能。
模式3和模式8中均含有单流发射,当信道质量快速恶化时,enb可以快速切换到模式内发射分集或单流波束赋形模式。
由于模式间自适应需要基于rrc层信令,不可能频繁实施,只能半静态转换。
因此lte在除tm1、2之外的其他mimo模式中均增加了开环发送分集子模式(相当于tm2)。
开环发送分集作为适用性最广的mimo技术,可以对每种模式中的主要mimo技术提供补充。
相对与tm2进行模式间转换,模式内的转换可以在mac层内直接完成,可以实现ms(毫秒)级别的快速转换,更加灵活高效。
每种模式中的开环发送分集子模式,也可以作为向其他模式转换之前的“预备状态”。
ue要接入lte网络,必须经过小区搜索、获取小区系统信息、随机接入等过程。
ue不仅需要在开机时进行小区搜索,为了支持移动性,ue会不停地搜索邻居小区、取得同步并估计该小区信号的接收质量,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切换或小区重选。
为了支持小区搜索,lte定义了2个下行同步信号pss和sss。
ue开机时并不知道系统带宽的大小,但它知道自己支持的频带和带宽。
为了使ue能够尽快检测到系统的频率和符号同步信息,无论系统带宽大小,pss和sss都位于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
ue会在其支持的lte频率的中心频点附近去尝试接收pss和sss,通过尝试接收pss和sss,ue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得到了小区的pci;(2)由于cell-specific rs及其时频位置与pci 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也就知道了该小区的下行cell-specific rs及其时频位置;(3)10ms timing,即系统帧中子帧0所在的位置,但此时还不知道系统帧号,需要进一步解码pbch;(4)小区是工作在fdd还是tdd模式下;(5)cp配置,是normal cp还是extended cp。
LTE学习心得报告

一.什么是同步?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QPSK信号接收机方框图来说明同步:图1-1 QPSK信号接收机方框图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cos2sin2c cr t I t f t Q t f t n tπτφπτφ⎤=-+--++⎦(1-1)(1-1)式中φ除了与信道中的多普勒频移有关,还与接收机产生载波的振荡器与发射机振荡器的不同步有关。
因此就需要使用载波相位(频率)同步技术,从接收信号中估计出相位偏移φ。
假设通过载波恢复技术得到的两个正交载波为:()cos2c cc t f tπφ∧⎛⎫=+⎪⎝⎭(1-2)()sin 2s c c t f t πφ∧⎛⎫=-+ ⎪⎝⎭(1-3)相干解调()r t ,令τ为已知的,特别的令0τ=。
()r t 与()c c t 相乘再低通滤波,产生同相分量()()()11cos sin 22I r t I t Q t φφφφ∧∧⎛⎫⎛⎫=--- ⎪ ⎪⎝⎭⎝⎭(1-4)同样地,()r t 与()s c t 相乘再低通滤波,产生正交分量()()()11cos sin 22Q r t Q t I t φφφφ∧∧⎛⎫⎛⎫=-+- ⎪ ⎪⎝⎭⎝⎭(1-5)从以上两式可以看出,相位误差φφ∧-不仅以因子2cos φφ∧⎛⎫- ⎪⎝⎭降低信号功率,而且在同向和正交分量中引入了交互干扰。
因为()I t 和()Q t 的平均功率电平相似,所以一个较小的相位误差就会引起系统性能较大的下降,因此QPSK 调制对于载波相位估计的准确性要求较高。
以上分析了相位偏移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位偏移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说明引入载波相位(频率)同步的重要性。
下面分析时钟偏移τ(离散时称为符号定时偏移)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1-1)式中的τ,可以认为是信号从发送机到接收机传播时间的标称延迟。
只有估计出了这个时钟偏移τ,接收机才知道从接收信号的什么位置上进行抽样。
LTE学习笔记(非常经典!!!)

LTE学习笔记(⾮常经典)1、⽹络结构:2、SAE⽹络: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核⼼⽹⽹络结构。
3、SAE GW包括Serving GW 和PDN GW,Serving GW与eNodeB直接相连。
ServingGW相当于2G/TD⽹络的SGSN,PDN-GW相当于2G/TD⽹络的GGSN。
4、EPC标准架构:Evolved Packet Core,仅指核⼼⽹。
EPC⽹络仅有分组域,取消电路域;⽀持2G/TD/LTE/Wlan多接⼊。
5、2G/TD核⼼⽹分组域和电路域共存。
6、EPS:Evolved Packet System,包括⽆线接⼊⽹与核⼼⽹。
7、MME:接⼊控制、移动性管理。
8、MMEGI:MME Group Identity,相当于LAC,与2G/TD⽹络的LAC互相映射。
各省取值不同。
9、TAI:LTE Tracking Identity,相当于RAI。
10、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仅指⽆线侧。
11、基于⽬前的⽹络接⼝设计,LTE多模终端从2G/TD⽹络接⼊时如果锚定到GnGGSN,则⽆法平滑移动到LTE⽹络。
解决⽅法:SGSN需要能够识别LTE⽤户,并将LTE多模终端路由到PDN-GW。
同时,SGSN需要升级⽀持LTE的N记录查询⽅式,使得SGSN能够通过EPC DNS解析得到P-GW地址。
对2G/TD终端,SGSN 仍然使⽤GPRS DNS解析GGSN地址(A记录查询⽅式)。
12、DRA:Diameter Routing Agent,路由代理。
LTE信令⽹,采⽤⼤区组⽹⽅式,⽬前全国分北京、⼴州两个⼤区,各有两套DRA设备,互为备份信令分担。
13、I-DRA实现国际漫游信令转接。
14、HSS:⽤户数据管理,管理LTE⽤户数据,类似于HLR,但在接⼝协议、签约数据、信令流程、鉴权加密等⽅⾯存在很⼤差别。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读后感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读后感最近新买了一本书《lte教程:原理与实现》,3天时间囫囵吞枣的将该书看了一遍,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有一条线索了。
该书正如作者所说是教程,所以重点应该还是在于讲师讲的功底上,所以很多知识点都只停留在overview上。
下面简单的说说第一次阅读的感受吧。
第一章,该章在未收到书之前就已经阅读了,感谢作者的慷慨赠与,该章虽然写的内容不详尽。
但是该章应该是学习lte系统架构最清晰的一条线索了。
因为只是overview不适合做指导书,可作为参考目录,自己根据该条线索去摸索和深入研究。
第二章,该章的内容大部分在作者以前的作品和其他书上也有,总体信息量很大,接收程度看个人的”解调能力了“。
第三章,该章可谓是作者的大作了,作者首先提出的能量正交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第一次听说。
估计该节对大部分人来说估计都不能解调。
作者在写该节时,丢失了一个重要的点,即:功率和能量的区别。
另外对于ofdm的优缺点分析,可能是信息量太大又不是该书的重点,写的不够详尽。
第四章,该章也是tom大作的核心区域了,详细的讲解了ofdm 的实施。
该章内容和我之前在《lte-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出入不大。
作者用到了很多公式定向的分析发*和接收过程。
看解调能力细致的去领会。
该章居然没见到傅立叶变换的公式,很奇怪。
另外个人总结一下ifft过程,与其说是将信号进行ifft变换,不如说成是将信号通过ifft调制。
第五章,该章写的非常的清晰,对多天线的各类技术做了定*的分析。
很多东西在别的资料也见过,可谓是用心编著。
缺点:p174页讲到sftd是lte使用的发*分集时,居然没有进行详细的剖析,留下了许多疑问:ue一根天线如何接收两个频率?使用了不同的频率是否意味着频谱带宽的增加?另外对于mimo是demo的说法,个人很是不解,现网中已经实现的mimo是怎么回事呢?另外ssv或者簇优化中看到的双流mimo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另外对于个人最是不解的波束赋形的定*原理的实施与分析没有看到。
LTE学习总结-簇优化基本方法

1.1簇优化簇的大小一般是20—30个站点。
根据基站开通情况,对于密集城区和一般城区,选择开通基站数量大于80%的簇进行优化,对于郊区和农村,只要开通的站点连线,即可开始簇优化。
在开始簇优化之前,除了要确认基站已经开通外,还需要检查基站是否存在告警,确保优化的基站正常工作。
1.1.1测试前准备1)测试工具及车辆➢测试软件和工具在TD—LTE无线网络测试中,主要采用CDS前台数据采集测试软。
在网络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Scanner进行扫频测试以净化信号排除干扰。
测试终端使用海思或创毅的相应测试终端,具体型号和版本参照移动公司相关拉网测试标准。
➢车辆供电问题测试时的笔记本电脑、测试终端、Scanner都需要供电。
笔记本电脑、手机可以用电池,但往往电池性能不能满足长时间测试的需求,因此推荐车辆供电方式如下:汽车蓄电池、汽车点烟器是一般车辆都有的.12V直流电到220V交流电逆变器,需要购买,一般功率建议达到500W以上,保证测试各种设备同时供电正常,同时需要配备插线板,最好能有多个插口,包括两项和三项。
这样笔记本电脑、测试终端、Scanner 等通过插线板充电。
➢基站工程参数和电子地图使用基站工程参数,在测试过程中可知道当时位置处在哪几个小区中间,服务小区是否合理等。
路测软件导入基站工程参数基本内容有:基站名、小区名、Cell ID、小区经纬度、天线方位角、频点、PCI、小区邻区信息等。
数据制作时需要严格参照测试软件导入模板的格式,数据制作完成后在路测工具软件中导入基站工程参数即可使用。
路测工具软件一般使用MAPINFO电子地图,可通过购买、扫描纸件后选点校准或从其他数字地图转换获取。
➢测试设备连接注意事项在测试设备连接安装完成后,要确认测试设备是否正常,如果开机后不能正常工作,一般进行如下检查:●确认测试设备是否正确加电,各个开关是否已经打开,各指示灯显示正常;●串口线或网口线是否接触良好,是否存在虚接错接的现象;●串口是否连接到了指定PC的正确的串口位置;●确认GPS信息是否接收正常,如果没有收到则需确认与GPS设备的连接以及GPS天线放置位置是否合理;●在操作系统里是否对该接口按要求进行了正确设置并选择相关选项;●测试软件的License 是否存在有效;➢测试中需要注意:●在测试之前要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尤其在进行VP业务时由于耗电量比较大,如果电量不足可能会出现充电赶不上耗电的情况.●测试手机的数据线和便携机的连接是否牢固,在测试过程中注意不能用力拉扯,否则会造成接触不良从而影响测试。
lte学习积累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lte学习积累总结篇一:LTe学习总结—常用参数详解LTe现阶段常用参数详解1、功率相关参数1.1、pb(天线端口信号功率比)功能含义:element)和TypeApDschepRe的比值。
该参数提供pDschepRe(TypeA)和pDschepRe(Typeb)的功率偏置信息(线性值)。
用于确定pDsch(Typeb)的发射功率。
若进行Rs功率boosting时,为了保持TypeA和TypebpDsch中的oFDm符号的功率平衡,需要根据天线配置情况和Rs功率boosting值根据下表确定该参数。
1,2,4天线端口下的小区级参数ρb/ρA取值:pb1个天线端口2个和4个天线端口015/414/5123/53/432/51/2对网络质量的影响:pb取值越大,Rs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抬升得越高,能获得更好的信道估计性能,增强pDsch的解调性能,但同时减少了pDsch(Typeb)的发射功率,合适的pb取值可以改善边缘用户速率,提高小区覆盖性能。
取值建议:11.2、pa(不含cRs的符号上pDsch的Re功率与cRs的Re功率比)功能含义:不含cRs的符号上pDsch的Re功率与cRs 的Re功率比对网络质量的影响:在cRs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增大该参数会增大数据Re功率取值建议:-31.3、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初始接收目标功率(dbm))功能含义:表示当pRAch前导格式为格式0时,enb期望的目标信号功率水平,由广播消息下发。
对网络质量的影响:该参数的设置和调整需要结合实际系统中的测量来进行。
该参数设置的偏高,会增加本小区的吞吐量,但是会降低整网的吞吐量;设置偏低,降低对邻区的干扰,导致本小区的吞吐量的降低,提高整网吞吐量。
取值建议:-100dbm~-104dbm1.4、preambleTransmax(前导码最大传输次数)功能含义:该参数表示前导传送最大次数。
lte个人学习笔记整理

TD-LTE学习笔记LTE接入网络组成:主要由E-UTRAN基站(eNode B)和接入网关(AGW)组成eNode B在Node B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RNC的物理层、MAC层、RRC、调度、接入控制、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和相邻小区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提供相当于原来的RLC/MAC/PHY以及RRC层的功能。
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物理层技术传输技术:LTE物理层采用带有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正交频分多址技术(OFDMA)作为下行多址方式,上行采用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A)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峰均比低,子载波间隔为15kHz。
OFDM技术将少数宽带信道分成多数相互正交的窄带信道传输数据,子载波之间可以相互重叠。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还可以将宽带的频率选择性信道转化为多个并行的平坦衰落性窄带信道,从而达到抗多径干扰的目的LTE的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由MME,S-GW和P-GW组成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
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 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LTE总结

LTE总结1、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制定的全球3G标准之一。
它的主体包括CDMA接入网络和分组化的核心网络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接口协议。
2、IMT-Advanced——先进国际移动通信,即B3G技术或4G3、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由IEEE组织开发的标准,初衷在于“宽带的无线化”,可以理解为Wi-Fi的广覆盖版。
可以实现对一个城市的广覆盖。
支持动态带宽。
有两种标准,802.16d,主要针对固定接收。
802.16e增加了移动性。
4、3GPP为了和WiMAX抗衡,就在HSDPA和IMT-Advanced之间插入了一个标准,即LTE。
5、为了能和可以支持20MHz的WiMAX技术抗衡,LTE带宽也必须从5MHz扩展到20MHz,为此3GPP不得不放弃长期采用的CDMA技术(CDMA技术在5MHz以上大带宽时复杂度过高),而采用了新的核心复用技术,即OFDM,这根WiMAX采用了相同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通在CDMA上收取的专利费过高。
同时为了在RAN侧降低用户面的时延,LTE取消了一个重要的网元——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此外,在整体系统架构方面,核心网侧也在同步演进,推出了崭新的演进型分组系统(EPS,Evolved Packet System)。
这称之为系统框架演进(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无线网和核心网都有这样大的动作,这使得LTE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大部分与3G系统的后向兼容性。
6、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早起定位于有线宽带技术(ADSL)的延伸。
目的是希望摆脱网线的束缚。
最早实现这一目标的是IEEE 802.11x,即Wi-Fi。
由于Wi-Fi覆盖距离太短,于是推出了WiMAX的固定版,IEEE 802.16d,可以实现最大50km的超远覆盖,在此基础上发展的IEEE 802.16e加入了寻呼和漫游等功能。
这是信息技术(IT)产业向通信技术(CT)产业的一次渗透。
LTE学习心得体会

LTE学习心得体会lte设计目标:三高两低一平高峰值速率三高高频谱效率高移动性两低一平低时延低成本扁平化架构下行峰值速率100mbps,上行峰值速率50mbps频谱效率是3g的3-5倍支持350km/h控制面idle->active低于100ms,用户面传输低于10ms(双向)son(自组织网络),支持多频段灵活配置以分组业务为主要设计目标,系统整体架构扁平化lte全网架构接口名s1-mme连接网元enodeb-mme接口功能描述用于传送会话管理(sm)和移动性管理(mm)信息,即信令面或控制面信息在gw与enodeb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用户数据业务,即用户面数据主要协议s1-aps1-ux2-cx2-us3s4enodeb-sgwgtp-ux2-apgtp-ugtpv2-cgtpv2-cgtp-ugtpv2-cgtp-udiametergtpv2-cgtp-udiametergtpv2-cgtpv2-cenodeb-enodeb基站间控制面信息enodeb-enodeb基站间用户面信息sgsn-mmesgsncsgw在mme和sgsn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控制面信息在s-gw和sgsn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息在gw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息(设备内部接口)完成用户位置信息的交换和用户签约信息的管理,传送控制面信息漫游时,归属网络pgw和拜访网络sgw之间的接口,传送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控制面接口,传送qos规则和计费相关的信息在mme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信令,组成mmepool,传送控制面数据在mme和gw设备间建立隧道,传送控制面数据s5sgwcpgws6ammechsss8s9s10s11sgwcpgwpcrf-pcrfmme-mmemmecsgws12s13gx(s7)rxrnccsgwmmeceirpcrfcpgwpcrfcip承载网pgwc外部互联网mme-mscmme-mscp-gw-ocs传送用户面数据,类似gn/gpsgsn控制下的utran与ggsn之间的iu-u/gn-u接口。
移动通信知识点总结LTE

移动通信知识点总结LTE一、LTE的发展历程1. LTE的前身LTE技术的前身是3G技术,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在3G时代,移动通信领域主要使用的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等技术标准。
这些技术虽然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在面对越来越大的数据流量和更高的用户需求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移动通信的要求。
2. LTE的发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LTE技术应运而生。
LTE技术是一种全IP的无线网络技术,它将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业务都统一在一个IP网络中传输,从而提供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的无线通信服务。
LTE技术的出现,对整个通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标志着4G时代的到来。
3. LTE的商用化LTE技术于2009年实现了商用化,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LTE网络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移动通信的速度和容量,还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目前,LTE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LTE技术架构1. LTE网络架构LTE网络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设备(UE)、E-UTRAN(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和EPC(Evolved Packet Core)。
用户设备是指移动终端设备,E-UTRAN是LTE网络的接入网,负责与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EPC是LTE网络的核心网,负责处理数据传输和呼叫控制等核心功能。
2. LTE的接入方式在LTE网络中,采用了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两种多址技术。
LTE学习总结

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以及UE测量报告和测量上报的控制功能 ➢ 控制平面RRC协议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功能,在LTE协议栈中,交由PDCP子层完成 ➢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提供对RRC协议消息的数据传输功能。NAS消息可以串接在RRC消息内,
2
LTE网络结构(续)
全IP,扁平化网络架构
➢ eNB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块:物理层(PHY), MME / S-GW
媒体接入层(MAC),无线链路控制(RLC),
S1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无线资源控
S1
制(RRC), 无线资源分配和调度,小区间
X2
无线资源管理(RRM)
eNB
X2
➢ 更短的无线网络时延:单向用户数据延
也可以单独在RRC消息中携带。
7
无线接口用户平面协议栈
➢ 没有NAS层和RRC层 ➢ 用户平面协议主要为数据链路层协议(MAC、RLC、PDCP)和物理层协议。物
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功能,物理层通过传输信道为MAC子层提供相 应的服务。MAC子层通过逻辑信道为RLC子层提供相应的服务
8
无线接口协议栈功能划分-物理层
LTE网络架构 LTE关键技术 LTE物理层 LTE基本过程 LTE主要信令
1
LTE网络结构
eNodeB主要负责无线资源管理,MME主要负责移动性管理功能,SGW负责本地网络接 入处理,PDN GW提供承载控制、计费、地址分配和非3GPP接入等功能,HSS负责用户 鉴权和签约等处理,PCRF是帐号秘密认证和资源分配。
PDCP
S1-MME S1-U
LTE蓝皮书学习总结分析

蓝皮书学习第一章:概述●知识点1、UpPTS:用于用户终端随机接入的初始同步,SYNC_UL,用于区分不同的UE;2、信息流要经过调制,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经信道话码扩频,然后利用扰码加扰;3、信道化码:用于区分本小区内同一时隙的不同码道,扰码是由小区决定的;●关键技术1、时分双工2、FDMA+TDMA+CDMA;动态信道分配(DCA)技术3、智能天线技术4、短码CDMA与低码片速率:联合检测,抗多址与多径干扰5、完备的时隙结构:单个时隙完成信道估计与解调6、优化空口过程:小区搜索,随机接入,同步,功控,调度与切换7、系统同步机制:TD-LTE以OFDM和MIMO技术为基础:TD-LTE多址技术:使用OFDM代替CDMATD-LTE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基础上引入MIMO技术●OFDM特点:----P221、低速并行传输2、抗衰落和均衡3、抗多径时延引起的码间干扰:引入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只要CP时延间隔大于信道时延扩展,就可以消除码间干扰。
4、多用户调度5、基于DFT的实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时延要求驻留态与激活态的直接转换时延小于100ms,激活态与睡眠态的直接转换时延小于50ms;50MHz带宽的小区,能支持200个处于激活态的用户,对应更大带宽的小区,支持至少400个处于激活态的用户对空口高层协议进行简化,下面为对比图:P35在TD-LTE中,RRC的状态只有两个,空闲状态和RRC链接态。
第二章:LTE协议架构和标准体系1、LTE系统架构和功能划分LTE只有核心网ECP(图中MME/S-GW)和接入网E-RTUAN eNodeB之间接口是X2, eNodeB与MME/S-GW之间接口是S12、无线接口协议栈1)物理层:提供的功能通过传输信道来实现2)数据链路层:包括MAC、RLC,PDCP三个子层第三章:物理层关键技术1、TDD双工技术2、多址传输方式:OFDMOFDM两个实用化实验:1)、采样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进行OFD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使得OFDM给信号的生成只需要一个信号振荡器,使得OFDM调制变得简单。
LTE学习积累总结

一、LTE语音相关1.基础概念CS语音:在2G/3G网络中,语音一般由电路域交换(Circuit Switch,CS)系统提供,因此我们一般也称之为CS语音。
IMS语音: 当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出现后,我们将IMS提供的语音业务称之为IMS语音,一般也可以称之为PS(分组域交换,Packet Switch)语音,这是因为IMS需要通过分组域交换网络提供的IP通道与用户终端进行交互。
一般认为,IMS语音是LTE/EPS阶段提供的标准语音服务方案。
全IP网络:随着IP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逐渐废弃了传统七号信令网络,而全面转向全IP网络,以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为例,LTE 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抛弃了当前2G/3G系统中的电路交换域,而将分组交换域进行研究,从而定义了全IP的长期演进/演进分组系统网络LTE/EPS(Long TermEvolution/Evolved PacketSystem[1])。
因此在LTE/EPS网络中CS语音将不可用。
由于语音业务对时延的要求比较高, 在目前的3G 及其以前的系统中, 都通过电路域承载。
利用专用资源。
语音业务通过IP 承载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在LTE( Long Term Evolution) 系统中, 只存在分组域, 语音业务通过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承载。
2.LTE语音实现方案LTE 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从而带来对传统电路域语音业务承载的变革。
CS回退(CS FallBack)技术。
使用CS 回退技术可把语音业务从LTE 网络转移到传统的2G 或3G 网络,通过传统的电路域进行语音承载。
缺点:CS 回退过程中将发生inter- RAT 小区选择或切换,因此带来较大的呼叫建立延迟,且CS 回退要求2G/3G 网络与E- UTRAN 网络重叠覆盖,没有传统2G/3G 网络的新兴运营商无法采用此方案。
LTE学习积累总结

一、LTE语音相关1.基础概念CS语音:在2G/3G网络中,语音一般由电路域交换(Circuit Switch,CS)系统提供,因此我们一般也称之为CS语音。
IMS语音: 当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出现后,我们将IMS提供的语音业务称之为IMS语音,一般也可以称之为PS(分组域交换,Packet Switch)语音,这是因为IMS需要通过分组域交换网络提供的IP通道与用户终端进行交互。
一般认为,IMS语音是LTE/EPS阶段提供的标准语音服务方案。
全IP网络: 随着IP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逐渐废弃了传统七号信令网络,而全面转向全IP网络,以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为例,LTE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抛弃了当前2G/3G系统中的电路交换域,而将分组交换域进行研究,从而定义了全IP的长期演进/演进分组系统网络LTE/EPS(Long TermEvolution/Evolved PacketSystem[1])。
因此在LTE/EPS网络中CS语音将不可用。
由于语音业务对时延的要求比较高, 在目前的3G 及其以前的系统中, 都通过电路域承载。
利用专用资源。
语音业务通过IP 承载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在LTE( Long Term Evolution) 系统中, 只存在分组域, 语音业务通过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承载。
2.LTE语音实现方案LTE 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从而带来对传统电路域语音业务承载的变革。
CS回退(CS FallBack)技术。
使用CS 回退技术可把语音业务从LTE 网络转移到传统的2G 或3G 网络,通过传统的电路域进行语音承载。
缺点:CS 回退过程中将发生inter- RAT 小区选择或切换,因此带来较大的呼叫建立延迟,且CS 回退要求2G/3G 网络与E- UTRAN 网络重叠覆盖,没有传统2G/3G 网络的新兴运营商无法采用此方案。
LTE学习积累总结

一、LTE语音相关1.基础概念CS语音:在2G/3G网络中,语音一般由电路域交换(Circuit Switch,CS)系统提供,因此我们一般也称之为CS语音。
IMS语音: 当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出现后,我们将IMS提供的语音业务称之为IMS语音,一般也可以称之为PS(分组域交换,Packet Switch)语音,这是因为IMS需要通过分组域交换网络提供的IP通道与用户终端进行交互。
一般认为,IMS语音是LTE/EPS阶段提供的标准语音服务方案。
全IP网络:随着IP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逐渐废弃了传统七号信令网络,而全面转向全IP网络,以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为例,LTE 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抛弃了当前2G/3G系统中的电路交换域,而将分组交换域进行研究,从而定义了全IP的长期演进/演进分组系统网络LTE/EPS(Long TermEvolution/Evolved PacketSystem[1])。
因此在LTE/EPS网络中CS语音将不可用。
由于语音业务对时延的要求比较高, 在目前的3G 及其以前的系统中, 都通过电路域承载。
利用专用资源。
语音业务通过IP 承载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在LTE( Long Term Evolution) 系统中, 只存在分组域, 语音业务通过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承载。
2.LTE语音实现方案LTE 将采用全IP 化核心网,从而带来对传统电路域语音业务承载的变革。
CS回退(CS FallBack)技术。
使用CS 回退技术可把语音业务从LTE 网络转移到传统的2G 或3G 网络,通过传统的电路域进行语音承载。
缺点:CS 回退过程中将发生inter- RAT 小区选择或切换,因此带来较大的呼叫建立延迟,且CS 回退要求2G/3G 网络与E- UTRAN 网络重叠覆盖,没有传统2G/3G 网络的新兴运营商无法采用此方案。
LTE学习心得体会

LTE全网架构LTE关键技术:✧频域多址技术(OFDM/SC-FDMA)✧高阶调制与AMC(自适应调制与编码)✧MIMO与Beam Forming(波束赋形)✧ICIC(小区间干扰协调)✧SON(自组织网络)MIMO系统自适应,就是根据无线环境变化(信道状态信息CSI)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变色龙行为)。
对于MIMO可调整的行为有编码方式、调制方式、层数目、预编码矩阵,要想正确调整就需要用户端做出反馈(CQI、RI 、PMI),从而实现小区中不同UE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的信道质量分配最优的传输模式,提升TD-LTE小区容量;波束赋形传输模式提供赋形增益,提升小区边缘用户性能。
模式3和模式8中均含有单流发射,当信道质量快速恶化时,eNB可以快速切换到模式内发射分集或单流波束赋形模式。
由于模式间自适应需要基于RRC 层信令,不可能频繁实施,只能半静态转换。
因此LTE在除TM1、2之外的其他MIMO模式中均增加了开环发送分集子模式(相当于TM2)。
开环发送分集作为适用性最广的MIMO技术,可以对每种模式中的主要MIMO技术提供补充。
相对与TM2进行模式间转换,模式内的转换可以在MAC层内直接完成,可以实现ms(毫秒)级别的快速转换,更加灵活高效。
每种模式中的开环发送分集子模式,也可以作为向其他模式转换之前的“预备状态”。
UE要接入LTE网络,必须经过小区搜索、获取小区系统信息、随机接入等过程。
UE不仅需要在开机时进行小区搜索,为了支持移动性,UE会不停地搜索邻居小区、取得同步并估计该小区信号的接收质量,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切换或小区重选。
为了支持小区搜索,LTE定义了2个下行同步信号PSS和SSS。
UE开机时并不知道系统带宽的大小,但它知道自己支持的频带和带宽。
为了使UE能够尽快检测到系统的频率和符号同步信息,无论系统带宽大小,PSS和SSS都位于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
UE会在其支持的LTE频率的中心频点附近去尝试接收PSS和SSS,通过尝试接收PSS和SSS,UE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得到了小区的PCI;(2)由于cell-specific RS及其时频位置与PCI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也就知道了该小区的下行cell-specific RS及其时频位置;(3)10ms timing,即系统帧中子帧0所在的位置,但此时还不知道系统帧号,需要进一步解码PBCH;(4)小区是工作在FDD还是TDD模式下;(5)CP 配置,是Normal CP还是Extended C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皮书学习
第一章:概述
●知识点
1、UpPTS:用于用户终端随机接入的初始同步,SYNC_UL,用于区分不同的UE;
2、信息流要经过调制,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经信道话码扩频,然后利用扰码加扰;
3、信道化码:用于区分本小区内同一时隙的不同码道,扰码是由小区决定的;
●关键技术
1、时分双工
2、FDMA+TDMA+CDMA;动态信道分配(DCA)技术
3、智能天线技术
4、短码CDMA与低码片速率:联合检测,抗多址与多径干扰
5、完备的时隙结构:单个时隙完成信道估计与解调
6、优化空口过程:小区搜索,随机接入,同步,功控,调度与切换
7、系统同步机制:
TD-LTE以OFDM和MIMO技术为基础:
TD-LTE多址技术:使用OFDM代替CDMA
TD-LTE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基础上引入MIMO技术
●OFDM特点:----P22
1、低速并行传输
2、抗衰落和均衡
3、抗多径时延引起的码间干扰:引入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只要CP时延间隔大于信道
时延扩展,就可以消除码间干扰。
4、多用户调度
5、基于DFT的实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
●时延要求
驻留态与激活态的直接转换时延小于100ms,激活态与睡眠态的直接转换时延小于50ms;
50MHz带宽的小区,能支持200个处于激活态的用户,对应更大带宽的小区,支持至少400个处于激活态的用户
对空口高层协议进行简化,下面为对比图:P35
在TD-LTE中,RRC的状态只有两个,空闲状态和RRC链接态。
第二章:LTE协议架构和标准体系
1、LTE系统架构和功能划分
LTE只有核心网ECP(图中MME/S-GW)和接入网E-RTUAN eNodeB之间接口是X2, eNodeB与MME/S-GW之间接口是S1
2、无线接口协议栈
1)物理层:提供的功能通过传输信道来实现
2)数据链路层:包括MAC、RLC,PDCP三个子层
第三章:物理层关键技术
1、TDD双工技术
2、多址传输方式:OFDM
OFDM两个实用化实验:
1)、采样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进行OFD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使得OFDM给信号的生成只需要一个信号振荡器,使得OFDM调制变得简单。
2)、OFDM子载波符合中引入循环前缀CP,使得OFDM给子载波的调制信号在复杂的传输信道中仍能保持正交性。
2.1 TD-LTE下行多址传输:OFDM
PRB=占用的子载波总数/每时隙数占用的子载波数=72/12(数据业务
资源最小分配单位是12个子载频)=6
2.2 TD-LTE上行多址传输:采用单载波DFT-S-OFDM技术
信道带宽:
支持的信道带宽(Channel Bandwidth)
1.4MHz,3.0MHz,5MHz,10MHz,15MHz以及20MHz
L TE系统上下行的信道带宽可以不同
下行信道带宽大小通过主广播信息(MIB)进行广播
上行信道带宽大小通过系统信息(SIB)进行广播
3. TD-LTE单用户预编码方案
3.8.2、物理层随机接入过程
4.2系统广播
名词汇总
MME:移动管理实体
EPC:演进型分组核心网
CDF:累积分布函数
FFT:傅里叶变换
IFFT:快速傅里叶逆变换
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
CP: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
ISI:符号间干扰;
ICI:载波间干扰
CCE:控制信道单元
PCI:物理小区标识:由SSS+PSS组成:用于区分小区
CQI:信道质量指示即QoS
PMI:预编码矩阵指示
RI:秩指示
DCI:下行控制信息
SRI:调度请求指示
PSS:主同步信号
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CRS:公共参考信号
DRS:专用参考信号
DMRS:: 解调参考信号
CSI:信道状态信息
EPRE:(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每单元资源的能量
AMC: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Even –numbered slots:偶数的时隙
Odd–numbered slots:奇数的时隙
TTI:TD-LTE中,TTI=1MS即一个sub frame是固定的
问题:
1、OFDM符号图形化表示?PDCCH占用的符号数代表的含义?
可以理解为占用的时隙数
21
2、 资源块的基本概念
RE是LTE最小的时频资源单位,在频域上占一个子载波(15kHz),在时域上占一个OFDM符号。
RB是LTE系统最常见的调度单位、上下行业务信道都以RB为单位进行调度、时域上占7个OFDM符号,频域上占12个子载波、RB=84RE。
LTE下行采用OFDMA多址的方式进行传输、将不同的子载波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址。
因为子载波相互正交,所以小区内用户之间没有干扰。
LTE上行采用SC-FDMA多址的方式进行传输、其传输方式跟下行是一样的,有一点不同的是任一终端使用的子载波必须连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