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故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均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而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并且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用具配备及使用建议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用具配备及使用建议一、教具:“教学工具箱”1、单元对照表2、材料配备及使用说明(1)不锈钢筛子12个,适用于“混合”和“植物的一生”单元。
在混合单元,可以用来分离沙子和豆的混合物,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分离土壤中的小石子、草根等杂物;在植物的一生单元,可以用来筛选凤仙花等种子;用20目、13目两种筛子,可以筛选不同粗细的沙子。
(2)小苏打1瓶,适用于混合单元。
在混合单元“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中用于探究小苏打与醋的混合活动。
(3)泻盐1瓶。
用于混合单元“另外一些物质的混合”活动。
(4)塑料匙2个。
一只用来取小苏打,一只用来取泻盐。
注意不要混用。
(5)滤纸。
用于混合单元分离墨水的渗析实验。
也可以用于液体与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6)榨汁器1个。
用于混合单元的榨澄汁等拓展性活动。
(7)透明塑料方盘。
是一组多单元适用的盘子:在混合单元,用来盛放固体混合物,与筛子一起完成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在植物的一生单元用来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用来盛放课堂观察用的蚕宝宝等。
(8)透明硬塑杯。
是一组多单元使用的材料,1、2、3、4、6等单元都用到杯子。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当雌蚕蛾产卵的时候,用透明硬塑杯把雌蛾罩在纸上,既可以观察到蚕蛾怎么产卵,又可以保证蚕蛾的卵产在一定的范围内。
(9)塑料注射器(10毫升)。
用来完成空气单元“被压缩的空气”课题的活动。
也可以用于沉和浮单元,作为可改变体积的物体,观察沉浮的变化。
(10)塑料注射器(50毫升)。
这支较大的注射器同样用于“被压缩的空气”课题的活动。
主要供老师指导活动时演示用。
(11)平衡木条。
用于空气单元的称称空气的演示活动。
在木条两端挂上气球后,可以用粘胶带纸或橡皮泥的办法使两边的气球平衡。
(12)气球。
用于空气单元的称称空气的活动。
把称空气活动用过的气球保存起来,在冷与热单元需要用到好些气球皮。
(13)同体积小球12组。
红、绿、黄、紫4种颜色的球为1组,轻重各不相同。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晴天、多云和雨天。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
3. 掌握衡量温度的方法,如使用温度计。
4. 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本。
2. 教具:温度计、图片资料、天气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气现象的观察与描述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晴天、多云和雨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兴趣。
2. 观察实验:分组观察校园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用简洁语言描述。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并概括归纳。
4. 教师示范:教师用明确的语言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鼓励学生模仿和表达。
5. 小结概括:向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复不同天气现象的描述。
第二课时:温度的衡量方法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温度的概念。
2. 教学展示:使用温度计向学生展示温度的衡量方法,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亲自测试不同地点的温度,并记录结果。
4.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在小组内进行温度的比较和讨论。
5.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温度的比较方法。
第三课时:季节与天气的关系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四个季节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关系的注意。
2. 季节分析:学生自由讨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和变化,并记录在活动表上。
3. 活动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如温度、降水等。
4. 小结总结:教师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梳理季节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三年级下册科学的内容编写了一份教案。
通过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衡量温度的实践操作以及季节与天气关系的讨论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天气现象和季节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能够简洁明了地描述和比较天气和温度。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的六大器官;第三节植物的生长变化。
2. 第二章《动物的一生》:第一节认识动物;第二节动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三节动物的特征。
3. 第三章《天空中的星体》:第一节太阳和月亮;第二节地球和星星;第三节天气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一生;培养学生对天空中的星体和天气变化的认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动植物和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天气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六大器官;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观察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地球仪;天气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材料;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的一生。
(2)了解一种动物,记录它的生长发育过程。
(3)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 答案:(1)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
(2)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孵化、成长等阶段。
(3)天气变化包括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的是为后面的内容铺垫的作用,在教学这节课我认为就不应该像后面的其它课,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的那么细,而是在引导孩子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于降段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备课与教学时我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由浅入深,逐步渗透,但这种思想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的,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对于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扮演一种旁听者并适时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为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语言简意赅,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我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的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中还要让时间更紧凑些,,虽说每一个提问设计的都很精心,能做到层层推进,但是在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由于“放”的过多,被学生“牵”的时间太多,引导的还不够,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造成后面的环节的时间比较紧,也感到了一节课40分钟对我来说不够用了。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教师要充分的关注细节,先让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有效。
关注实验的数据:实验数据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针对性强的记录单,从记录单中的数据从容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效果较好。
本课一共三个大环节,在中间的环节和最后环节的总结部分还需再强调些,比如第二环节结束后,我做了一个对第二环节的板书,对两组观察活动进行了梳理,如果在语言上再强调一下,并引伸到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变化情况就有这两种:一种是只改变了形态等等,还是原来的物质,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
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这样这个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在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结处处理的还不够好,也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全课以及和下一课衔接的语言没说,显得整节课总觉得没有结束。
浙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
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_12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溶解”等六个单元。
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等。
二、学生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摸索教学,静心沉思规律,得到一些启示。
1.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所有的材料都要查齐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要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如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就将主动权让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探讨,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则只是在旁边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学生要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3.在科学可中渗透德育思想
德育渗透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任何把德育和学科教学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任
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这节可中把空气污染这一现实性问题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认识空气重要性之后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具体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小结
本单元教学
整体情况
《身边的材料》。这一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关于材料的内容标准编写的,要使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如纸、金属、塑料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2.利用同效果的其他设备解决困难。
本单元教学
取得的成功
达到了本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各种材料相关的知识,能知道各种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对各种材料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本单元教学
存在的不足
学生在做实验时,兴趣过高,出现纪律混乱现象,需要管理,到时间不停止实验,耽误课堂时间。
改进措施
1.约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1。
《混合身边物质》教学反思
《混合身边物质》教学反思背景介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混合身边物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混合身边物质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及特性,培养其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本文主要对《混合身边物质》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并准备了教学课件、实验装置和实验物品。
课件包含了混合身边物质的基本概念、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展示。
实验装置包括试管、试管夹、加热台等,实验物品有盐、糖等常见物质。
教学过程引入在教学开始前,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了混合身边物质的概念。
例如,我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他们很快就回答出了空气、咖啡等。
然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混合物是如何组成的。
知识讲解在引入环节之后,我通过课件中的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了混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我特别强调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保持自己的特性,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我还通过实例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进行了解释,如悬浮液、溶液和胶体。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合物的特性,我进行了一次实验演示。
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常见的混合物,一种是水和沙子的悬浮液,另一种是糖水溶液。
然后,我详细介绍了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在实验演示之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实验。
我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物质,并让学生分别尝试将它们与水混合。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载实验结果,判断每个混合物的类型。
讨论与总结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我组织了讨论与总结环节。
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的比例对混合物的性质有什么影响,如何分离一个混合物等。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虽然我准备充分,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知识讲解环节和实验演示中过于依赖课件,导致学生passively listening,缺乏互动。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尝试更多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
三年级叙事作文:混合身边的物质_300字
三一文库()三年级叙事作文
混合身边的物质_300字
今天下午第三节是上常识课。
上课了,老
师拿来一袋黄豆,一小杯醋,一袋沙子,一小
袋苏打粉,还有一个筛子和一包麦片。
实验开始了,老师拿出沙子和黄豆,把它
们混起来,用小棒搅拌。
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说沙子和黄豆混合在一起,有发生变化吗?能不能分离?”同学们有的说能,也有的说不能。
结果老师把黄豆和沙子放到筛子上抖动筛子,黄豆没漏下去,可沙子都漏下去了,说能
的同学答对了。
接着老师拿出一包麦片,又叫一位同学去
倒半杯水。
然后把麦片和水混起来用小棒搅拌后,水变成乳白色的了。
老师又问:“它们能
不能分开?”我们都说:“不能分开”。
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解释,我们才知道麦片已经融
化了。
最后老师拿出一小杯醋和苏打粉,把苏
打粉放到了醋里面。
醋的颜色慢慢变成了咖啡色,它们混合在
20 × 20。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反思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反思(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课前多实践,课内少“意外”。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自身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
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中的一环节,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新生成的物质二氧化碳中,在课前我第一次实验中火柴并没有熄灭。
因此我就想到了,假如在课堂中发生这种情况就会比较麻烦,学生就无法检测到二氧化碳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就增加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分量,而且检测时更迅速,所以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
学生通过观察火柴熄灭,了解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
只有对教学过程有了充分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准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
二、加强问题猜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包括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验证假设,提出进一步的问题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猜想也作为重要一环。
我觉得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确实是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一定时间,但是这为学生设计、实施和分析实验及下结论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学生,加强指导。
我们最近常说“低估学生的能力比高估学生的能力更可怕”。
事实上高估学生的能力比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样可怕。
这就要求我们能对学生多做观察,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试教时,我肤浅地以为学生自己设计了研究方案,实验时应该没问题。
结果却令人吃惊,很多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时头头是道,。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分离混合物 教学反思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分离混合物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在进行粳米和面粉、木屑和铁钉的分离活动中,各组不仅先进行方法的探讨,还进行活动材料的选择,有几个小组虽然选择的材料相同,但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却不相同,比如,好几个小组都想到了用水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方法,于是他们都选择了烧杯和水这两个工具,但是当把锯末和铁钉的混合物倒在水里时,问题出现了,在水里锯末和铁钉是分开了,但是怎样把锯末和铁钉分别从水中取出来呢?每个小组的学生立刻展开了讨论,并确定出要使用的方法,有的组学生用筛网把锯末筛出,水流到另一个杯内,钉子留在杯底。
还有的组的学生用镊子把铁钉从杯底夹出,再用筛子把水和木屑进行分离,实验操作之后,我请学生们进行汇报和演示,通过比较,学生们认为还是第一种方法既快又容易操作,这一探究活动使学生们懂得要提高工作效率不仅要合理使用工具,还要灵活地使用工具。
这节课,学生们进行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亲身经历了多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每个分离活动后,我总是要问一问学生,你们觉得在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们说的都是最容易操作,而且速度最快的方法,如前两个分离活动,学生们认为,筛子是最好的分离工具。
而在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活动中,磁铁是最好的分离工具,有的学生说,再进行这项活动时,我会马上使用工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懂得要提高工作效率还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
学生们亲历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不仅懂得了只有合理、灵活、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能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质》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了为后面内容铺垫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团队认为不应该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过细,而应是在引导小孩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思想,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时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渗透,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体会和生活实际入手。
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成功之处要紧表达在以下几点:一、注重创设直观情形激发爱好课堂伊始我们采取了折纸竞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引导学生观看教室里的物体差不多上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创设出直观的问题情形,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物质?物质会变化吗?”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激发,进而揭示课题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纳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并把以往的四人一组改变成六人一组,如此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刻教给学生观看讨论,给学生制造足够的时刻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猎取真知,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表达。
三、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预备了具有结构的典型周围常见材料进行观看和实验探究,并运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下,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只有产生新物质或不产生新物质两种情形,也确实是所有物质的变化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分。
这也为学生进一步探讨物质的变化作好铺垫。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知识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层递进、内容合理,板书重点突出。
,环节的设计符合小孩的探究。
但教学中也显现不足之处,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中还要让时刻更紧凑些,,虽说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专门精心,能做到层层推进,然而在关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由于“放”的过多,被学生“牵”的时刻太多,引导的还不够,因此耽搁了一些时刻,造成后面的环节的时刻比较紧,也感到了一节课40分钟对我们来说不够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一、课前多实践,课内少“意外”。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自身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
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中的一环节,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新生成的物质二氧化碳中,在课前我第一次实验中火柴并没有熄灭。
因此我就想到了,假如在课堂中发生这种情况就会比较麻烦,学生就无法检测到二氧化碳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就增加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分量,而且检测时更迅速,所以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
学生通过观察火柴熄灭,了解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究的过程。
只有对教学过程有了充分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准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
二、加强问题猜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包括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验证假设,提出进一步的问题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猜想也作为重要一环。
我觉得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确实是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一定时间,但是这为学生设计、实施和分析实验及下结论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学生,加强指导。
我们最近常说“低估学生的能力比高估学生的能力更可怕”。
事实上高估学生的
能力比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样可怕。
这就要求我们能对学生多做观察,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试教时,我肤浅地以为学生自己设计了研究方案,实验时应该没问题。
结果却令人吃惊,很多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时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起来却手足无措。
因此第二次我加强了这个方面的指导,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
结果实验成功率大大提升,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当然,研精静虑,对于这一教学过程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如:用火柴检验二氧化碳,我在操作中为了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是教师的演示实验。
是否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即使有些小组没有成功,也可更深层次的去探究。
或者让学生自己想更多其他的方法去检验,教师在加以指导,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