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作业
民族理论题目

1.我国的民族构成: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2.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和人口最少的民族:最多是汉族,最少是珞巴族。
4.我国仡佬,赫哲等民族的分布地区(省区):仡佬族分布于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赫哲分布于黑龙江省。
5.我国曾经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6.“八音坐唱”是布依族。
“芦笙舞”是苗族。
“摆手舞”是土家族。
“马头琴”是蒙古族。
“马骨胡”是壮族。
“马尾绣”是水族。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
7.曹雪芹:满族;邓因铭:水族;阿诗玛:彝族;刘三姐:壮族;杨丽萍:傣族;宋祖英:苗族;乌兰夫:蒙古族。
8.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
人民币使用的文字: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壮语。
最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的东巴文。
各民族系数: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观:是指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3.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和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等的权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
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5.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6.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
7.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普遍性,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反应),重要性(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供学习和参考。
一、选择题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A. 社会B. 集体C. 集团D. 社区答案:B2.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上一律平等。
A. 法律B. 经济C. 政治D. A和C答案:D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B. 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C. 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D.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自治答案:D二、填空题4. 我国共有_______个民族,其中_______个是少数民族。
答案:56,555. 民族自治区分为_______、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答案:自治区三、简答题6.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四、论述题7. 论述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平等原则确保了各民族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这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强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在本地区内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再次,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最后,通过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
民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考试的试题及答案示例,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_________的稳定的共同体。
A. 语言B. 文化C. 地域D. 宗教信仰答案:B2. 民族平等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权利平等B. 机会平等C. 经济平等D. 尊严平等答案:C3.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哪个因素?A. 经济发展B. 文化交流C. 政治制度D. 法律保障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B. 民族的分类与识别C.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D.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A, B, C5. 民族认同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A. 语言B. 宗教C. 历史D. 风俗习惯答案:A, C, D三、判断题6.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完全消失,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答案:错误7. 民族自决权是指一个民族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8. 简述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通常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繁荣发展。
民族平等是指所有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民族团结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民族繁荣发展则是指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9. 论述民族歧视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答:民族歧视是指基于民族身份的不公平对待,它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
民族歧视的危害包括破坏社会和谐、引发民族矛盾、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应对民族歧视的措施包括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所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平等的认识;鼓励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歧视行为。
202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202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形成作业1:小组探讨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个人探讨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小组探讨提纲探讨时间:本学期第三周探讨地点:本班教室探讨方式:每班分两组,每组确定五名中心发言人,依据探讨提纲细心打算,交替发言,发言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
探讨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探讨要求:1、仔细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
2、明确了解和驾驭关键词中的重要意义。
3、探讨过程中发言人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
探讨提纲: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给予的正值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允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谐,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冲突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阅历,是我们完全信任,在类似的状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看法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意,就是创建条件来支配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给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同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同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干脆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恒久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定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1(供大家参考)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答:(1)引起中毒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
(2)诱发癌症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镉、苯氧除草剂和氯酚农药等对人有致癌作用。
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对人体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诱发癌症外,还会导致头昏、乏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病症。
(3)传播疾病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为有关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病等。
还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来源。
(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
我国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85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90分贝。
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① 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
②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
③ 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
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形考作业

题目: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个人的讨论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什么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民族同化的特点有:(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什么是民族组合?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
(4)什么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
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自决D. 民族融合答案:B2.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B. 民族自决、民族独立C. 民族优先、民族自治D.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答案:A3. 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7个D. 58个答案:B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对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什么?A. 民族同化B. 民族隔离C. 民族融合D. 民族平等答案:D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A.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B.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C.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D.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包括()。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民族同化答案:ABC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包括()。
A.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B.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自治权C.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遵守国家法律D.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答案:BC8. 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作用?A.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B. 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C. 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D. 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答案:ABCD三、简答题9. 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以及自治机关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制定适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单行条例和变通规定等。
四、论述题10. 论述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答: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民族平等原则的确立,消除了历史上的民族歧视,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尊重奠定了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4.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5.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6.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7.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8.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0.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2.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3.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
大学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民族区域自治B. 民族平等C. 民族团结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A. 各民族一律平等B.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C.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D. 各民族都有强制其他民族学习自己语言的权力答案:D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B. 民族自治机关的建立C. 民族自治权的行使D. 民族自治法规的制定答案:C4. 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4个D. 50个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A.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D. 限制少数民族的自主权答案:D6.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有哪些?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 内蒙古自治区C. 广西壮族自治区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D. A和B答案:D8.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个级别?A.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B. 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C.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D. 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答案:A9. 下列哪项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A. 维护社会稳定B. 促进经济发展C. 增强国家凝聚力D. 制造民族矛盾答案:D10.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A. 维护少数民族利益B. 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C. 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D. 实现民族同化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BD)A. 平等权利B. 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D. 发展经济文化事业E. 限制民族自由12. 下列哪些属于民族平等的体现?(ABC)A.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B.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C. 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 各民族公民必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1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AC)A.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C. 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E. 民族自治地方的法院14.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哪些?(ABD)A. 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相结合B. 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D. 政治与经济自治相结合E. 民族自治与民族隔离相结合15.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民族同化E. 民族优先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内蒙古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

内蒙古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内蒙古是中国的第几个民族自治区?A. 第一个B. 第二个C. 第三个D. 第四个答案:A2. 内蒙古的首府是哪里?A. 呼和浩特B. 包头C. 鄂尔多斯D. 通辽答案:A3. 内蒙古的主要民族是哪一个?A. 汉族B. 蒙古族C. 回族D. 满族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内蒙古的传统节日?A. 那达慕大会B. 春节C. 蒙古新年D. 清明节答案:D5.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北部答案:D6. 内蒙古的总面积是多少?A. 100万平方公里B. 200万平方公里C. 300万平方公里D. 400万平方公里答案:C7. 内蒙古的气候类型主要是?A. 温带季风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寒带气候D. 地中海气候答案:A8. 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多少?A. 1/3B. 1/2C. 2/3D. 3/4答案:C9. 内蒙古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哪种资源最为著名?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稀土答案:A10. 内蒙古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了什么?A. 平等B. 自治C. 团结D. 互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特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马背文化B. 草原文化C. 农耕文化D. 工业文化答案:A、B12.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产业?A. 畜牧业B. 农业C. 工业D. 旅游业答案:A、C、D13. 内蒙古的民族自治区成立时间是?A. 1947年B. 1957年C. 1967年D. 1977年答案:A14. 内蒙古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意义包括?A. 促进了民族平等B. 保障了民族自治权利C. 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D. 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A、B、C、D15. 内蒙古的自然景观包括以下哪些?A. 草原B. 沙漠C. 湖泊D. 山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内蒙古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民族理论作业(带答案)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专科)学校名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考核成绩: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1一、不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A壮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满族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B )A小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C大杂居,大聚居 D 小杂居,小聚居3.中华民族的含义是( CE )A主要指汉族B泛指中原地区各民族C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D只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E既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三者的关系是( BCDE ) A三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B三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D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E民族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5.第一次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是(C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6.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在于( C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以共同语言为基础C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关系为纽带D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遗传特征7.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 A )A国家消亡——阶级消亡——民族消亡B民族压迫彻底消灭——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世界并同语言形成C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D阶级消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8.民族的基本特征是( BCDE )A具有共同的血缘 B具有共同的语言 C具有共同的地域D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 E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9.民族的形成( ABCDE )A大体要经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这样一些阶段B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确立初期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D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E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10.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关系是( BCD )A民族问题等同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B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C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由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决定的D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E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其理由,每小题2分,共10分)。
2024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倒着写作业依次:形成性作业3形成性作业2形成性作业1形成性作业三一、填充题1.(民族发展规律)的探讨,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探讨。
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究竟,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8.我国陆地边疆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9.从民族同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养),增加民族同等的主体意识、实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在民族发展中起确定的作用的是()。
B.经济发展2.中国古代较普遍运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族类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5.2024年党中心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A.同等B.团结C.互助D.和谐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
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经济因素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
A.16个B.18个C. 19个D.20个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 )个国家接壤。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作业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的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
无论自己是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你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予以说明。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问题。
民族利益-----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是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和享受上的不合理或差别,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出现了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上的差别.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将是民族关系发展上的焦点.对合理的民族利益给予满足或照顾,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反之,民族间矛盾和摩擦将增多.民族权利-------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利是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民族权利也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民族平等、自治、发展的民主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的程度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人民的注意力开始向政治上能不能充分实现和行使民放平等自治权利的问题转移,各民族人民的民主素质将会不断提高。
民族理论作业

民族理论作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和本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了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的义务制度化、法律化。
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在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
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国家先后设立了“民族地区补助费”、“民族地区机动金”,实行定额补助制度,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支援民族地区的建设。
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自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扶贫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在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除享受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还享受国家制定的许多特殊政策。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
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业一

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业一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业一一解释1何谓“民族”?较为流行的解释是:“①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②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这一解释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2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关系:民族平等就是各民族不论人多还是人少、不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高还是低、不论有什么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则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互助、联合。
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两者中,民族平等是前提,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
4毛主席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二辨析题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
(错)2民族融合即民族消亡(对)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错)4马克思主义支持民族同化(错)三论述题1 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马克思、恩克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民族理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百户制度
• 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即女真语猛安之意译。 统领谋克,隶属於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千 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千户所统 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兵五百 以上称中千户所;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各 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明代卫所兵 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 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 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 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后封功臣,也用此名,又称 千夫长,共九十五人。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 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以统 兵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七百人以上为上 千户所,五百人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人以上 为下千户所。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 隶属于卫,下设百户。千户所一人掌印,一人 佥书,称管军,并有“试”与“实授”之别。 清朝于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土官中置千户一 职,正五品,管理所辖部族及士兵。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保甲及壮丁团的业务范围扩大,除负责维持治安外,还包括调 查户口、监视村庄出入者、警戒自然灾害、搜查抗日分子与鸦片买卖、协助预防传 染病与虫害、义务劳动、修桥铺路、征收赋税、禁止缠足等,皆为其工作。到此, 已成为基层行政辅助单位,类似今日的邻、里长。 澳门葡治时期与当时葡萄牙其他的海外属地一样,保甲制度曾经是澳门地方行政制 度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在一些村落,例如氹仔、路环、九澳和黑沙,澳葡政府都 根据《海外行政改革》法案的规定选出地保(Regedor)。地保本身并无任何实质 的政治和行政权力,只作为行政当局在有关村落的代表,负责维持当地的治安和秩 序。 随着葡萄牙海外属地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爆发独立战争,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以后相继独立,适用于海外属地的这种保甲制度也渐渐走向崩溃。到1983年,澳葡 政府成立行政暨公职署,取代原来的地方民政制度和部门(即民政厅、澳门市行政 局、海岛市行政局和路环行政分所)。原来委任的地保,则每月获发退休金作为补 偿。澳门实施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保甲制度,也就因此走进历史。
盟旗制度
• 清代的盟旗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为了 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实现“众建 以分其势”的目的,而在蒙古地区实 行的以清原有的八旗组织为形式,以 蒙古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 等社会组织为基础,以封爵、封地为 手段的具有政治、经济双重组织性质 的一项制度。清王朝的建立部分原因 是由于统治者首先取得了蒙古的支持, 才在与明朝政权的争斗中处于战略优 势地位。因此清王朝统治者极为重视 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在蒙古地区根据实 际情况实行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内 属蒙古等多种统治方式,外藩蒙古的 盟旗制度是尤其重要的政治制度。
僧侣贵族专政制度
• 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 奴制是僧侣和贵族联 合的专政,也叫僧侣 贵族专政制度
家支制度
• 家支即家族支系,是凉山 彝族社会组织形式,它是 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 集团。以采取父子连名的 办法来保持血缘关系的巩 固和延伸,若干代以后形 成一条家支链,凡是本家 支成员都可以从这链条上 找出自己的名字。所以这 种制度即是家支制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保甲制度
• 保甲制度, 为中国自基本 政治制度,基本内容 为10户为“甲”,10 甲为“保”,直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才停止施 行。
历史保甲制作为一种乡村政治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开阡 陌,编什伍,实现连坐制,但其本质上是将军事制度应用于民间。真正作为一种概念和 基层政治制度则源自宋朝宋代王安石变法,在社会基层实行保甲制度。此后,一直延续 至20世纪初。虽名称、辖户等常有变更,在不同时期又称乡里制度(宋朝前)、村社制 度(元朝)以及里甲制度(明朝)等代替,但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 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基本职能并无大的变化。明太祖时代的保甲制度是最严厉的。 大陆民国时期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后,一些省区曾自发地推行保甲制度; 1923年后曾有一段时间实行闾邻制,但效果不理想。据研究,正式施行则起源于国民政 府对当时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围剿。1931年进攻红军的国民党“剿匪总司令部”认为, “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当地民众不支持政府。为去此“弊端”,司令部所属党务委 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地方自卫处,研究并草拟保甲制度和保甲法规,同年6月首先在江西 修水等43县试行;1932年8月司令部正式颁布了《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施行保甲训 令》及《剿匪区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制度在“剿匪”正式建立。1934年经国 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并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推行;1935年,南京、北平两大城市也 先后推行保甲制度。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村基本形式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实际操作城市与乡村、各 地区可略有弹性。在城市则以每一门牌为一户,如同一门牌内有两家以上仍以一户计, 编为第几保第几甲第几户,设户长。户长由此门牌内各家互推一人充任。根据《南京市 城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草案》之规定,南京城区“二十五户为一甲,二十五甲为一保”、 “编余之户十五户以上另立一甲,十四户以下并入邻近之甲;十五甲以上另立一保,十 四甲以下并入邻近之保”。1938年2月行政院颁布《非常时期各地举办联保联坐注意要 点》规定:“在城市地方邻居多不相识,或其地客民多于土著,良莠难分,彼此不愿联 保者,得令就保内各觅五户签具联保,或由县市内殷实商号或富户,或现任公务员二人, 出具保证书,其责任与联保同。”
山官制度
• 山官制度:山官,意为"山上的主人",是景颇族社会 的统治者。山官制度是在氏族家长制瓦解,军事民 族逐渐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以山官为首的独特的政 治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官 种(贵族),平民,奴隶三个阶层。山官有大中小 之分,每一个山官辖区就是一个农村公社,山官对 外代表本辖区,对内是生产、习惯法、政治、军事 等方面的领导者;山官职位须按幼子继承制的原则 世袭;各村寨都有头人,协助山官管理事务,山官 享有一定的特权。景颇族山官制度具有氏族社会的 民主性和阶级社会的专制性,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 套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视为民族灵魂的习惯法。 景颇语称之即"阿公阿祖"传下的"做人的道理",对民 众具有很强的约束力。1956年,伴随民族解放,景 颇族山官制度土崩瓦解。 在景颇族山官制社会中,人们被划分成三种等级, 即官种、百姓和奴隶。三大等级之间壁垒森严。等 级的划分主要基于血统,而非财产。 “山官”一词 是汉称,景颇语叫“督瓦”,专指官种等级中当权 的首领。其职位一般由幼子继承。“贡萨德拉” (景颇习惯法)规定,山官必须由出身贵族的木日、 勒佗、勒排、恩孔、木然等姓担任,只有这五姓的 山官才是正宗山官。百姓不得使用“早”、“扎”、
为了让子女了解自己的家支,每个家庭要进行家支历史教育,熟记家谱,今后不 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家谱,证明自己所属家支,遇到本家“家 门”,就会得到亲人般的接待和帮助。家支只限于黑彝和白彝(曲诺)两级,因 这两个等级人多势大,族根深远。阿加和呷西在彝区生活数辈以后可以挂靠其它 家支或自身形成一个家支组织。参与家支行列的条件必须是本民族同一祖先、同 姓氏的人;最低限度必须知道自己、父亲、祖父姓名、籍贯及居住村落,否则, 家支拒绝承认。 家支制度涉及家支成员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是彝族生命财产安全的 保障,是家支成员相互帮助的组织。所以彝族十分重视和维护家支。平时土司不 敢无故欺压黑彝,黑彝不敢无故欺压白彝,就是怕家支起来反抗。一个人离开家 支是很难生存的。 家支在对外关系中,与相邻家支是不相隶属的平等关系。如果血缘相近或者没有 什么厉害冲突,彼此就相互帮助,相反就疏远,甚至家支之间发生冲突、械斗, 构成世仇。
盟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封爵、编佐、置旗、 设盟、置官等几个方面。蒙古地区的旗分总管旗 和札萨克旗两种。总管旗设总管,由中央派遣的 将军、都统、大臣直接统辖,其中包括内数的察 哈尔八旗、归化土默特两翼以及热河都统所辖厄 鲁特一旗,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明阿特、札哈沁 各一旗,阿尔泰和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九旗,定边 左副将军所辖唐努乌梁海五旗,驻藏大臣所辖达 木盟古八旗等。其余大多数蒙古部之旗,称为札 萨克旗。清廷在这些地区建札萨克旗,受中央监 督。札萨克旗又分为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内蒙 古所属各旗为内札萨克;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 古各旗为外札萨克。由清廷就旗内蒙古王公中之 有功者任命为札萨克管理旗务。旗下基层组织为 佐,凡年满18岁至60岁者要编入册。每一百五十 人编为一佐。喇嘛可免入册。平时三分之一牧民 要服役;三分之二牧民搞生产。佐的头领称佐领, 主要负责差役调遣工作。札萨克为世袭制,其下官 员设协理台吉、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 职,分工管理旗内的军事、司法、行政、土地等。
•
贵族官种一般实行等级内婚制,不与百姓通婚。未当权的贵族官种免除对山官的一切特 殊负担。山官对外代表辖区,对内是最高统治者,有委派和撤换村寨头人及收取百姓贡 赋的特权。百姓每年要服4至6天的“官工”(无偿劳役),为官家干种地、收割、砍柴、 建屋等杂活;百姓杀牛祭鬼或猎获野兽时,必须送一条后腿给山官;山官举行大祭典时, 百姓要交米、酒、钱、布、蛋、鸡、猪、牛等物。山官有接待官员、保护百姓,并为群 众调解纠纷等职责。 山官辖区之间通常以山岭、河沟、道路、山谷等为界。每个辖区 有一至几十个村寨。每个山官在自己的辖区内独立行政,不受其他山官干涉。但在某些 重大问题上,大山官对小山官有一定的号召力。 1950年前,德宏地区有数百个山官, 其中木然、勒排、恩孔三姓的山官居多。每个山官都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最高权力 机关是“督荣”,即山官衙门。山官是最高长官,下设总管、董萨(巫师)、戛督(地 官)、管(片长)、寨头、司朗(百姓长老)、偏督(军事长)、恩道(杂差)。 景 颇族一些山官正式受封于中央王朝,始于明永乐五年,据《天启滇志卷三十属夷》载: 1407年赐封早章为茶山长官司,1408年设麻里长官司。至清代,景颇族山官仍不断自 愿归附中央王朝。山官在政治上臣属土司,每年还要向土司进贡。 山官制度是景颇族 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符合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形式。它 始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瓦乾”时代,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阶段。由于景颇山官的 统治压迫,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宏景颇族地区爆发了群众性的反抗山官制 度的斗争。如盈江支丹山、铜壁关等地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大部分村寨的起义都获得 了胜利,推翻了山官统治,废除了山官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古姆朗”。在 这个新制度下,废除了血统等级观念,土地归各户私有,头人由各寨自选,头人没有特 权,政务由寨头召集长老共同商议。“古姆朗”起义严重打击了山官制度,其影响深远。 至1956年,山官制度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