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

合集下载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战略目标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目标包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
战略重点与措施
重点领域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 括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投资和建 设;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 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 建设;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
区位优势明显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具 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于开展国内外经济合 作与交流。
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城市品质和
形象。
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 务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 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现代服务业
加强资金监管
03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
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人才保障措施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长江经济带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一 批高水平的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保 等领域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交流
建立健全人才交流机制,鼓励跨区域、跨行业的人 才流动和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注重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新 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 群。
在提升阶段,长江经济带加强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推动高 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及对策建议

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及对策建议

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及对策建议2019-07-27⼀、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理论意义和规划愿景经济发展在空间上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某些地⽅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是因为它们普遍遵循了符合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内涵,通过提⾼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促进了地理结构的变迁。

近年来我国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就明显带有“沿海化、城市化、集群化”的典型化倾向。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通过城市群和城市⼀体化即同城化,使得单⼀的城市发展逐渐演变为区域性的城市群⼀体化发展,通过打破城市间的⾏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要素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的城市群联动创新发展道路。

在国家发展战略层⾯,⼀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已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国家层⾯的发展战略规划引导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向。

⼀⽅⾯,通过政府掌握的要素流⼊和国家计划安排的重⼤项⽬,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等重⼤项⽬⼯程建设服从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另⼀⽅⾯,以国家开发战略为导向实⾏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吸引国际⾼端要素的流⼊,能够快速获取通过国家整合资源、引导资源流⼊的区域开发能⼒。

2014年以来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东北-蒙东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主体内容的“⼀路⼆带三区”战略性区域规划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的是国家海洋新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提升中国与欧盟的经贸联系,长江流域经济带旨在强化中国沿海与腹地的经济联系,三⼤经济区则是架接⾸都经济与沿边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这其中2014年9⽉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依托黄⾦⽔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四⼤功能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内河经济带;⼆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三是沿海沿江沿边全⾯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四是⽣态⽂明建设的先⾏⽰范带。

《指导意见》还明确要求,要依托四⼤功能定位,升级、再造长江经济⽀撑带,拓展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空间:⼀是依托长三⾓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做⼤上海、武汉、重庆三⼤航运中⼼;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廊。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 报22 小康INSIGHT CHINA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文章指出,要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两年多来,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

文章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第二,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第三,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四,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五,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文章指出,要加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工作力度。

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强化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工作抓实抓好,为实施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而共同奋斗。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阅读原文请扫二维码。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研究一、绪论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南部的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地理、经济、环境等多个角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二、长江经济带的地理特点1.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横跨了长江流域区域,涵盖了11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

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脊梁,向东南、东北和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三分之一的面积。

2.区域发展状态: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煤炭、铁矿、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一直是这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但是在环境治理领域长江流域也被认为是中国三大污染源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在近年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

三、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现状长江经济带的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长江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发展亮点和问题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成为重要的亮点,区域协调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长江流域地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要想让长江经济带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并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现状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整个流域的水质、空气质量、土地利用都存在着严峻的压力,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

2.环境保护计划如今,在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责任的大背景下,长江流域相关地区的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比如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河长制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示范工程,均是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举措。

五、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在未来发展战略上采取的是区域协调发展,即促进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腹地,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原因,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给区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

下面就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水资源短缺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日益加剧。

大量的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水质下降、水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用水需求和生活质量。

生态系统退化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长江流域的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农业化、工业化的扩张,大量的湿地被填充和开垦,导致湿地的消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的采伐和破坏森林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给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损害。

水污染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长江的水质逐渐恶化。

这不仅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水生态事件,如死猪事件、有毒电子垃圾倾倒等,更加凸显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第四,河流治理困难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由于河道规划不合理、河道的淤积、河道改造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长江干支流河道的畅通性较差。

这不仅影响了水运运输的效率,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气候变化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长江经济带频繁发生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灾害、干旱等。

这些天气灾害不仅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威胁。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河流治理困难和气候变化等若干问题。

为了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河道整治,同时也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
长江经济带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 群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 展。
长江经济带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世 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国内外 市场的不断扩大,长江经济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新能力提升
在创新方面,长江经济带也表现出色。特别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创新能力和创 新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02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建设
建设现代化、高效、环保的港口设 施,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能力 。
铁路建设
完善长江经济带铁路网络,提高铁 路运输的覆盖率和便捷性。
近代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特别是在上海等沿海城市, 工业化进程迅速,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现代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
01
地理位置重要
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长
中部地区城市发展
总结词
中部地区城市发展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形成了长江中游、中原、皖 江等城市群。
详细描述
这些城市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 品质,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独特魅力 的宜居城市。
西部地区城市发展
总结词
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中心,形成了成渝经济区、滇中城市群 等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作者:陈建军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5期2013年以来,中央决策层关于建设国家重点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的设想逐渐清晰起来,这一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这样一个以长江水道为纽带,横贯东中西部的经济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区域战略的出台和选择有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越来越具有目标针对性和区域适应性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和人口与产出水平分布的不均衡、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性差异,以及由此导致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决定了中国的中央决策层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便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

这就是国家区域性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国家区域战略基本上是二分法、对冲型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参照经济地理学上所谓的黑河-腾冲线,将国土区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在国家层面推行对人口分布相对稀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投资的区域分布都是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

80年代以后,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推出了沿海发展战略。

1986年,为了进一步明确国家区域战略的区域差异性,全国人大立法区分了我国的政策性区域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开始摆脱了简单的二分战略,而进入了一个分类指导的时代,这也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异的多样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针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中央决策层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国家区域战略。

针对东北地区相对独特的改革和发展状况,又将在改革开放前属于沿海地区的东北作为一个独立的政策区域,推出了“东北振兴”战略。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 进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让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重点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升城市治理 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近代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长 江经济带逐渐转型为工业 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现代崛起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依托 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 迅速崛起为中国的经济中 心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
连接东西
01
长江经济带贯穿中国东西,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内
陆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资源丰富
02 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
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产业升级发展战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 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江苏省的发展策略
战略定位
将江苏省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 作重要平台。
重点任务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产业转型 升级,提升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优先领域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资 源约束逐渐显现。沿江地区的 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 极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越来越明显。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7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 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 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态环境、建设综合⽴体交通⾛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以下是⼩编整理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解读,欢迎阅读。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标和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国家领导⼈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道。

2014年12⽉,国家领导⼈作出重要批⽰,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道作⽤,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撑。

2016年1⽉,国家领导⼈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此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态优先、绿⾊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态环境为前提,共抓⼤保护、不搞⼤开发,共同努⼒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机制更科学的黄⾦经济带。

⾛出⼀条绿⾊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战略布局,牢固树⽴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态优先、绿⾊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是江湖和谐、⽣态⽂明。

建⽴健全最严格的⽣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态修复,尊重⾃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流⽀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态服务功能,⾛出⼀条绿⾊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背景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多个省份和城市,区域面积广阔。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从技术、环境、战略等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技术问题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期的高强度经济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

虽然一些新兴技术得到应用,但这些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水资源问题。

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使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解决长江经济带的技术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关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等领域,使技术更加可持续。

三、环境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解决。

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种整体性的策略,从水、空气、土地等各个方面入手,倡导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治理等措施,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四、战略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规划与战略,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需要统筹考虑。

战略问题包括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等。

政府应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水平。

五、发展机遇尽管长江经济带面临着各种过渡的问题,但是也有诸多机遇。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众多企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地带。

同时,长江经济带区域各省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逐年提升。

因此,政府应该秉持发展的思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先进科技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论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整合。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讲解。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这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及地位,然后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并通过知识窗“长江流域”和活动“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条件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四个战略定位,以及该如何实现战略定位的措施。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长江生态环境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流域的概况。

2.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的分析。

3.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及措施。

4.了解长江的开发现状。

5.掌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及措施。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区域认知: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2、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及措施。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及措施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导入:张涛的爷爷退休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游长江”。

他计划从重庆登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白天观江景或上岸游玩,夜晚回客舱休息,游船继续前行,两周以后从上海乘飞机回山东威海老家。

读图4-2-1及相关资料,说出长江干流重庆至上海段大约有多长。

列举沿线各地富有特色的山水胜景、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畅想长江未来发展。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老师】讲解并展示长江沿线各地特色的山水胜景、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思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思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域,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空间。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既要关注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也要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存在着极大差异,不同城市的人口发展速度也千差万别。

这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1、资源禀赋及城市规划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规划和资源禀赋已有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市中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

城市规划不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一些区域的人口向发达城市转移。

同时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的差异,人口在不同城市的分布也有不同。

2、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工业的立足和繁荣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些工业区经过较短时间的发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这些工业区呈现出的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的效应下,人口分配的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加速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城市经济格局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换,对于人口的分配有着重要意义。

二、陆路交通的影响因素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交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城市彼此之间的竞争加剧,最终导致国家区域性经济差别的扩大。

1、全国“大交通”的建设目前,全国“大交通”的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熟。

高速公路、水路、航道、铁路往来畅通,带来的巨大流通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对于长江经济带而言,对于陆路交通改善的重视不足,造成了区域交通体系的极度脆弱。

2、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起来,各自之间又存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依赖。

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自然环境
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 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历史沿革
长江经济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历史上曾是 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视和政策支持,长江经济带已经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战略步骤与时间表
近期(2018-2025年)
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推动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中期(2026-2035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 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的区域经济布局。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
促进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 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努力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 展带。
农业产业链延伸
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 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和竞争力。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 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 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
产业集群建设
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建 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 争力。

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

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

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
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政府加强沿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旨在实现“走出大中华区域,打造全球经济空间”的发展目标。

长江经济带营造了中国“沿江一体、经济走廊,全球经济走廊”的历史文化国家背景,使中国的沿江地区得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把“改造和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原则,提出了许多有助于增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的建议。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业务,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改革以及政府人才、技术和金融补贴等。

其次,在传统经济生活地区实施社会经济建设,并实施现代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建立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领域。

此外,发展长江经济带也需要在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各地资源、促进沿江交通运输、治理水环境以及加强跨域协同合作等方面给予重视。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带动长江流域的全球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空间,实现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交流和协作。

必须认识到,利用好长江经济带的有利资源,实现现代城市化和现代农业,改善沿江经济发展环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xx经济带亟需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xx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年这样,前年也这样,连续三年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可能明年、后年还会这样,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传统的、前期的经济动力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确立。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稳增长,不是调结构,都要把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打造长江经济带意义也在这里,下面我想就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打造xx经济带是新发展阶段的大战略什么是大战略呢?大战略就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战略,可以是大的战略思路,也可能是一个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大战略。

就一个国家来讲,每进入到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为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把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把轻纺工业发展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承接次发达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使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我国的人均GDP在30年内由低收入向中低收入、再向高收入迈上了两个台阶,现在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并逐步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水平转换,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新阶段,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逐步减弱,而产业升级缓慢导致新优势(资本、知识密集型优势)还未形成,由于中国发展在区域间的回漩余地大,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三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提供重要动力。

长江经济带可当此任。

甚至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可以与当年的沿海优先战略相当。

首先,长江经济带具有与沿海经济带一样的区域规模效应。

长江经济带9省市人口规模超过5亿人,占全国40%,与整个沿海地区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很大的交集,即长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将沿海与沿江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发挥巨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无疑是产业还是城镇化,都是沿海、沿江条件最好,沿海沿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一区域优势的体现就是市场集聚效应和交通成本优势。

在我国由于海江的最大结合点在长江下游,因此,沿海崛起以后,顺江扩散或辐射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方向。

由此可望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即T型区域发展格局,它不仅使经济增长的区域增长点由一线变两线,而且是将两线融合,形成更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人们经常形象的讲长江经济带是龙头、龙翼和龙尾联动,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将能明显地缩小我国区域差距,从而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最佳结合点。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和产业差距,这种差距如果固化,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相反,如果能采取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缩小这种差距,那么它就会形成巨大的新增长动力。

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就是使长江流域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得到加强,增加东中西之间的交通联系、产业联系、经济联系,使东部的传统产业沿江加快转移,从而可能形成增长率的倒差,即中部和上游快,而下游较慢,从而缩小区域差距,使沿江的中西部形成新的区域增长点,为东部地区提供更大的市场容量和机会,起到了既稳增长,又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

三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新形势下新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但它的趋向是区域均衡,因而,将是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一定是均衡化的,区域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家庭收入分布也趋于均衡(中等收入者家庭比重明显扩大)。

一个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沿海优先)可能导致区域差距扩大,而再一个能跨越三个地区的非均衡区域战略则可能出现负负得正的效应,即使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化,一体化。

从这一点讲,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到的战略作用可能超过沿海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需要亟待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不是已水到渠成,实际上是面临很大障碍。

需要尽快破解这些障碍,才能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快形成长江流域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不仅仅是长江这个黄金水道的问题,假如把它仅理解成黄金水道的问题,那么就太窄了,它应该是立体的、综合的、高效密集的交通网。

为什么要强调密集?这两天我还在研究日本东京的交通体系,特别是大家都关注的轨道交通建设,我去访问的时候也照了很多相,日本重视密度,重视便利性,交通网非常密集和紧凑,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配合也极好。

而我们的交通既缺乏有机联系,更没有密度,就这一条线从这里穿过来就完事了,交通的效率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间有机配合。

日本东京的地铁或铁路很少是单线,多是复线,大量重叠、交叉,形成一个又宽又长的交通走廊,五六条道平行分布在一个走廊上,有快车道,有中速车道,有慢车道,产业和住房集聚在周边,从交通效率来讲,交通流大而集中,从产业和人的生活、工作来讲,极为方便。

你看我们的城市,我们交通大通道,多是单线,有多线也是之间的距离很远,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我曾经构想,应在北京与天津形成一个大交通走廊,通过交通走廊建设,带动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走廊,如在北京与天津之间修建5条并行的高速公路,5公里一条,很密集,同时,铁路也有若干条,有高铁、有普通铁路,人和产业密集地分布在这些路的两边。

这样做最有利于区域一体化,最有利于弱势一方(河北)的发展。

很遗憾,现在在北京与天津之间修建了3条高速公路,一条是京津唐,一个是京津高速,还有一条是走山区的那条,每条之间间隔几十公路,这怎么能起到集中的作用?而且交通出了问题,分流化解都难。

长江经济带的问题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连一条沿江铁路和沿江调整都没建成,还谈什么一体化。

修长江公路,既要有普通公路,也要有高速公路,最好提江两岸都要修,铁路也是如此,高铁一条,普通铁路也要有,最关键是要上中下游贯穿,多条路平行,间距较小,不同的交通方式紧密结合,衔接也好,形成一条综合交通运输走廊,那么就会大大地增加物流、人流的集聚效应,从而也就能降低物流、人流成本。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谈产业转移问题与产业联系。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沿海产业升不上,同时,也使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跟不上。

沿海过去的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却无法转移、淘汰,特别是沿着长江流域向中西部转移,可以阻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趋势。

这实际也是大国内的雁形发展规律。

但我们因为地区保护而使正常的产业“雁形发展”过程被阻隔。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全国平均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农民工还主要集中在沿海便是个问题,这不仅说明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发展不足、城镇化滞后,而且导致巨大的人流成本,导致不合理的交通流放大(民工潮形成过大的潮汐性交通问题)。

金融危机后,本应加快这一进程,但实际情况是,沿海各地都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拖延这一转移过程,富士康如果不是因为“十三跳”发生,它可能到今天还保留在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缓慢或不足,带来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沿海地区因房价过高而导致的城镇化成本过高,使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因此,亟需加快产业转移,降低城镇化成本,加快中西部城镇化进程,只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支持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才能明显缩小。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地区间的产业关联或分工问题。

我以为,我国的区域间有明显的梯度,但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产业联系,只有在区域间形成高的产业分工(按产业链),才能形成高效的产业联系。

第三个问题是,省域发展问题。

一个省或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如何才能实现整体性起飞?而不是形成发展“飞地”?我观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一个省的发展如果存在双中心,它就容易发展,就能较快较好的走向发达之路,相反,一个省只有省会好,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省会,那么这个省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落后。

如沿海发达地区,从北到南,都有双中心,辽宁省沈阳是中心,大连是另一个中心,甚至人们更喜欢去大连工作,山东的青岛甚至比济南更大,更有吸引力,江苏不仅有南京,更有苏南,浙江有杭州,而宁波、温州发展也不差,福建的福州还不如厦门,广东不仅是广州发达,深圳已成为新的中心。

这就是“双中心论”。

双中心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原因很简单,就是资源分配有效率,作为行政中心的省会并不“一市独大”,资源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向一个“非省会”城市倾斜,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两者形成强有力的竞争(竞赛)关系,你追我赶,结果,这一地区经济增长不仅效率高,而且在省会之外多了一个新增长点,这样的地区不发展不发达都不可能。

相反,中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省市,都是省会“一市独大”,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形成不了有效的区域竞争格局,结果当然是落后。

所以,我建议,在长江经济带各中部省市发展中,要重视培育第二中心,避免资源配置过度向省会倾斜。

在某种程度上讲,城市群发展不如“双中心”发展战略。

第四个问题是,城市群发展怎样才能产生倍增或叠加效应。

大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很多,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城市群效应,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存在巨大的障碍。

我想从我在长三角地区遇到的事例来说说这里的问题。

一次,我在连云港开会,下午开完会我想赶到宁波去,两者都是长三角地区,但我没法去,我坐飞机没法去,我坐火车也没法去,高铁也没有,我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开车给我送到那,花六七个小时坐过去了,那我很辛苦。

即长三角地区间交通很不方便。

我就想,解决这个,高铁的作用将具有优势。

我们现在热衷于发展长距离的高铁网,注重大节点的连接,却忽视它在区域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

我对北京――广州间的高铁必要性产生怀疑,当然,由于攀比效应,可能有人想还应建更多的类似于北京――广州间的长途高铁,如北京――乌鲁木齐高铁。

我倾向地认为,高速这一中国优势交通工具应主要在一个大区域间或城市群体起枢纽作用,如可否通过高铁将长三角的所有地级市连接起来,有环线,有直线、单线,形成密集的中短程高铁网,这一定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就长江流域而言,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都应有这样的便捷高铁网,它的作用会远远大于两个远距离地区的高铁单行线。

高铁不能代替飞机,高铁应在城市群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使城市群产生倍增或叠加效应。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