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歌节故事传说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

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

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

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

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

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

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习俗1、祭祖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广西三月三由来篇一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是广西三月三这个节日的到来,你们知道有哪些传统习俗的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及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及习俗

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三⽉三是壮族⼈民的传统节⽇,壮族⼈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起来看看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欢迎查阅!农历三⽉三的传说三⽉三可推到追念伏羲⽒。

伏羲和其妹⼥娲抟⼟造⼈,繁衍后代,豫东⼀带尊称伏羲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到三⽉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祖。

农历三⽉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

晚清《都门杂咏》⾥有⼀⾸七⾔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初三春正长,蟠桃宫⾥看烧⾹;沿河⼀带风微起,⼗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是吃了可以长⽣不⽼的仙丹,⼆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宫的。

此后,在⼀些志怪⼩说中,⼜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三⽇,也是道教真武⼤帝的寿诞。

真武⼤帝全称“北镇天真武⽞天⼤帝”,⼜称⽞天上帝,⽞武,真武真君。

⽣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三⽇,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三⽇这⼀天都要举⾏盛⼤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天到宫观庙宇中烧⾹祈福,或在家⾥颂经祈祷。

“真武⼭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之⼼”都作了简明⽽艺术的阐释。

说明了⼈们在三⽉三纪念真武⼤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第⼀个巳⽇为“上巳”,汉代定为节⽇。

“是⽉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增加了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家⾥每个房间放鞭炮炸⿁,传说这天⿁魂到处出没。

壮族三⽉三的来历农历三⽉初三,俗称“三⽉三”,是壮族⼈民举⾏歌圩的⽇⼦。

因此,⼜叫歌婆节(歌舞节)。

有关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

有关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

有关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农历三月三,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

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

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上巳节起源于很早,在周朝初年的春社活动中,就是上巳节的源头。

因为那时的春社活动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后来在上巳日举行。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

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习俗:“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广西壮族三月三习俗1、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由来_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

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由来_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

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由来_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在壮族生活的地区一直流传着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但是针对这个习俗的由来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传说传说一:祭祀特桂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

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

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

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

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

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

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传说二:三圣母与沉香传说仙女三圣母因思凡下嫁人间,触犯了天条,于是被玉皇大帝关进了地狱,还不给她东西吃。

三圣母的儿子沉香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就把饭给母亲送到地狱,哪知每次路过狱门时都让看门鬼给吃光了。

沉香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枫叶汁把糯米浸黑后煮成青精饭,看门鬼从没吃过黑米饭,以为有毒便不敢再吃。

从此,沉香的母亲就是依靠这青精饭得以维持生命。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便将三圣母释放了。

传说三:特侬与猴子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从小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

特侬很孝顺母亲,出门干活也背着母亲同去。

并且随身带着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

但是,山上的猴子会抢走糯米饭。

当特侬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时,无意中发现扯着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

顿时灵机一动,就做出了黑色的糯米饭。

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

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

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三月三五色糯米饭的做法糯米饭的做法比较讲究,因为有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也常叫五色糯米饭。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节是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举办。

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将这个节日定为公共假日,以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身着传统的节日服装来到山间,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舞蹈、歌唱、打牌、赛马、饮酒等,尽情享受这个特殊的日子。

据说,三月三歌节最初是壮族先民为了祭祀山神而设立的。

现如今,这个节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次展示壮族文化的盛大活动。

人们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来传承和演绎壮族的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的文化特点与传统艺术。

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歌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达方式。

因此,三月三歌节上人们的歌唱表演是不可或缺的。

在单簧管的伴奏声中,壮族人们高昂激昂地歌唱着,让人听后感到悲欢交加,热血沸腾。

这些歌曲,都是基于传统的音乐节奏和民族特色,通过时间的淘洗和演绎,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一部分,代代传承。

此外,三月三歌节也是壮族庆祝春天来临的方式之一。

三月已经是春天的到来,壮族人民同样期待春日愈来愈美好,生活愈来愈丰盈。

这个节日也是一种庆祝生命、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尽情欢庆外,还要祈求晴天、祈求风调雨顺,祈愿一切都能顺利。

总体来讲,三月三歌节对壮族人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它是壮族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壮族特有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命的崇敬、对自然的钦佩、对未来的憧憬,更承载着壮族人的智慧和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月三歌节更需得到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听到壮族歌舞,看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来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

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习俗: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本文是关于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下面就来看看关于三月三的具体内容吧。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壮族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壮族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壮族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关于她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

以下是最为流传的一个版本:
在广西壮乡,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壮族姑娘,人称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地主豪绅的罪恶行径。

有一年,在壮族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上,刘三姐以歌声赢取了歌手们比赛的优胜。

从此,刘三姐名声大振,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看她的对歌。

当地有一个叫做莫怀仁的地主,他企图抢占刘三姐为妻。

他请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企图通过他们来制服刘三姐,结果三个秀才在对歌中屡屡战败。

莫怀仁怀恨在心,便命人将刘三姐劫持到家中,企图强行霸占。

刘三姐誓死不从,莫家的管家觉得她太倔强,便将她抛入江中。

刘三姐顺流而下,被沿江的人们救起。

她后来又与一名英俊的青年阿牛在舟中对歌,然后双双约定私奔。

两人乘船顺流而下,途中经过了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幸福的大海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传说故事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这个故事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被誉为壮族文化的瑰宝。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沟通的盛会。

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会非常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和由来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进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由于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需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唱歌。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亲密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诞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秀丽,出口成歌。

四周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始终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突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会非常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互相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整理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览)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三月三”在广西除了歌圩节外,习俗也许多。

你知道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广西的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在古时候三月三也是上巳节,后来被清明节合并了,现在上巳节已经渐渐消逝,但是三月三这个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依旧坚韧的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来历传奇,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化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春游”。

现在,我国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进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风俗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春游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季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农历三月三是哪位神仙的生日:轩辕黄帝依据《史记五帝本纪》一书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在轩辕之丘居住,传奇农历三月初三是他的诞辰,所以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为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的诞辰之日,自古以来,百姓们会在三月三春游,或者亲朋在水边宴饮。

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

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

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壮族三月三,是壮族除了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壮族的歌节和情人节。

那你知道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壮族三月三传说故事篇【1】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

”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

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

”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

”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

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

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

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

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广西三月三的来历(通用5篇)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广西三月三的来历1壮族三月三,是壮族除了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壮族的歌节和情人节,具体时间并不仅仅指三月三这天,而是农历二月以后直到三月三的这段时间里,其中龙祭是不可少的活动。

三月三到了,四方的客人来了,热情的壮家人早就备好花米饭、花鸡蛋、米酒,摆上竹竿、敲起竹竿并邀请客人一起跳竹竿舞,端上米酒唱起迎宾曲来迎接四方的“贝侬”——壮家人的亲人、朋友。

壮族的三月三除了有背彩蛋,有花米饭饭以外,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抢花炮”,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壮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然后置于送炮器上。

送炮器即铁炮,内装火药,然放后即把花炮冲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时参加者均可奋勇争夺。

广西南宁、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现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上桂花边;中层较细,携有各类形态的大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意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来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一览)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那么你知道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西三月三来历及习俗1、来历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2、风俗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广西三月三介绍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月三的由来故事在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歌仙,名叫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山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打渔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故事之——壮族三月三歌节
提到三月三,绝大数人首先想到“壮族三月三申遗”,其实不然,三月三后面的民俗小故事更让人温暖。

据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古代,有一位老婆婆,无夫无子,心地善良的她救了一条小蛇,当然不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老婆婆一直照顾着小蛇直到它的伤完全愈合,康复后小蛇却不想离开老婆婆了,作为报恩,想一直一直呆在老婆婆身边,像她的孩子一样尽孝心。

但是,人和动物是有别的,小蛇为了和老婆婆在一起斩断了自己的尾巴,尾巴变短的小蛇从此就成了“特掘”,从此,“特掘”是它的种类也是它的名字。

在壮族文化里,“特”是男的意思,“掘”就是短尾巴的意思,这一切也特别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老婆婆也当真把特掘当做她的儿子来养,相处还特别的和睦,用当今的话来说即使人和动物和睦相处,老婆婆就是这个号召的先祖。

后来在壮族里,壮族人也习惯和流行把打猎而来的活物拔掉尾巴上的动物毛,使之成为家里的一员。

说明了啥,最开始的驯养动物,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肯定也有人会疑问,为什么非要把动物的尾巴给去掉了,其实这也是人们原一个原始人进化到堂堂正正文明人的美好寄托和转变。

故事当然还没有end,突然有一天,老婆婆去世了,左邻右舍帮忙下葬了老婆婆后,对特掘说:“特掘,老婆婆平时对你挺好的,视为己出,现在你该怎么报答她呢?”特掘仿佛听懂和明白了左邻右舍的话,灵力大作,自己带走了老婆婆的灵柩到大明山峰上,供老婆婆死后能够清修。

刚好,这天就是三月三,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大明山地区都会阴雨绵绵,当地人就知道是特掘回来看望老婆婆了。

人们被老婆婆的善良和特掘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特此给老婆婆建了一座庙来供奉,壮族人也开始将蛇视为神圣之物。

在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的图腾都可以看见蛇的影子。

大明山也被视为人死后灵魂的最后归属,名副其实的圣山——大明山。

故事虽然就是故事,越故事越反应了人们心中的纯真,这样的暖心故事有没有暖到你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