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难点,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
-比兴手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关雎》中的鸟鸣兴起男子求偶之情。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如《蒹葭》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与《蒹葭》的诗意理解:把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两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诗歌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兴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这一手法,我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讲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比兴手法的美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诗歌形式的识别:掌握《诗经》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了解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诗经》教案优秀4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教授诗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篇教案的课程对象为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主要教授诗经三首《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手法。
3.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
4.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
难点:掌握古代文学特点,理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朗读、翻译和解析诗歌。
2. 点拨古代文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和比较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4.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课堂作业。
五、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0分钟)让学生事先阅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和特点,并记录下问题。
2. 导入课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4. 诗歌翻译和解析(20分钟)教师选取诗歌中关键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并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手法。
5. 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用图表方式比较三首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6. 课内作业(10分钟)让学生就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思考,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解释其原因。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结合课文,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诗经
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诗歌,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中的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诗歌,了解诗歌的主题、形式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欣赏: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表演《诗经》中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诗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活动反思:1、教师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诗歌。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所收获,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1、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拓宽文学视野。
3、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表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诗经》中的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诗经》教案(精选5篇)
《诗经》教案(精选5篇)《诗经》教案(精选5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教学⽅法,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 教学⽬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相⿏》体会《诗经》的艺术⼿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法的运⽤;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在第⼀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部传记⽂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读⽂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尽量简洁的语⾔来向⼤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因其篇⽬为305篇,故⼜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兴 (4)句式上:四⾔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下,注意⼀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是不是⼤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诗是⼏⾔? 明确:四⾔。
⼩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下这⾸诗。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介绍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 提问:“你们对《诗经》有什么了解?你对古代诗歌有何看法?”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的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 通过阅读一个经典古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3. 小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的诗歌,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理解的不同见解。
第二课时:《诗经》中的民谣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民谣诗,并解释民谣诗的特点和作用。
- 分析几首民谣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3. 个人阅读与讨论(15分钟)- 学生个人阅读《诗经》中的一首民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 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民谣诗进行创作。
- 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合作,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三课时:《诗经》中的爱情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爱情诗。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爱情诗,并解释爱情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分析几首爱情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组织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爱情诗进行表演。
- 小组成员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表演创作。
第四课时:《诗经》的现实意义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诗经教案优秀6篇
诗经教案优秀6篇《诗经》教案篇一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诗经,教案《诗经》教学设计《诗经》,风中古老的情歌——《关雎》教学设计烟台十中于淑静【课题】《诗经·周南·关雎》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3、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最美名字”导入《关雎》同学们,近期中国有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屠呦呦”。
你知道她的名字“呦呦”二字出自哪里?——《诗经》。
那你的名字是否也出自《诗经》呢?其实,我的名字“淑静”也出自《诗经》: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我的父亲希望我又温柔又文静,于我而言,这个期待蛮高的。
有人说“一生最爱诗经”“最美是诗经”“诗经就是风中古老的情歌”,那么《诗经》究竟有着怎样的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走进一个朴素美好的爱情故事——《关雎》,去领悟《诗经》之美。
(板书课题:关雎)二、出示学习目标: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三、一唱三叹诵读《关雎》《关雎》,被誉为“诗经三百首之冠”。
提起《关雎》,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历时三千年永远美丽的情歌!1、读准字音让我们一起欣赏朗诵大家方明的《关雎》,注意听准字音,听好节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参(cēn cī)差辗转(zhǎn zhuǎn)我们齐读字词注音,这些词语的读音很有特点,你发现声母和韵母有什么规律?明确:声母相同的是双声,韵母相同的是叠韵。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音乐美,琅琅上口。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四首初中语文教案
诗经四首初中语文教案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经》中的四首诗歌,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韵律。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诗经》中的四首诗歌,包括《关雎》、《桃夭》、《击鼓》、《鹿鸣》。
2.2 教学重点:《诗经》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和韵律。
2.3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以及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经》四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3 诗歌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诗经》四首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4 诗歌解析:分析《诗经》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和韵律,解释其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3.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经》四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3.6 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汇报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四、教学资源《诗经》原文文本。
教学PPT或者黑板。
参考资料和解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诗经》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和韵律。
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教案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卢从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氓》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学习《诗经·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经·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诗经·氓》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诗经·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答案。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教程(一)、解题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岂日/无衣?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后,答案思路:“恋爱——婚变——决绝”。
6、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三)、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答案:相逢、相送、相别(2)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答案: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3)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答案: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4)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答案: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5)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答案: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答案: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答案: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答案: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答案:(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答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答案: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答案: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答案: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答案:(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答案: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
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
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离骚》节选(教案)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卢从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答案: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②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③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