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案)诗经课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能够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诗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经》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两首。

2. 结合课文注释,深入了解《诗经》两首的背景和含义。

3. 分析《诗经》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的情况。

2. 学生对《诗经》两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 学生对《诗经》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思考深度等。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通用3篇)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篇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经》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

2. 深入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古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解读文本。

2. 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经》的魅力。

3. 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影响。

2. 课文讲解:逐句解析《诗经》两首,翻译并解读文本。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手法、韵律特点等。

4. 情感内涵探讨:感悟《诗经》中的情感,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经》两首,翻译文本,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艺术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6.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填写《诗经》两首的诗歌内容摘要。

3. 选择一首《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与《诗经》的异同。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两首,掌握诗歌内容。

2. 深入研究《诗经》两首,分析其艺术特色。

3. 推荐给同学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并阐述推荐理由。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介绍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 提问:“你们对《诗经》有什么了解?你对古代诗歌有何看法?”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的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 通过阅读一个经典古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3. 小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的诗歌,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理解的不同见解。

第二课时:《诗经》中的民谣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民谣诗,并解释民谣诗的特点和作用。

- 分析几首民谣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3. 个人阅读与讨论(15分钟)- 学生个人阅读《诗经》中的一首民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 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民谣诗进行创作。

- 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合作,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三课时:《诗经》中的爱情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爱情诗。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爱情诗,并解释爱情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分析几首爱情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组织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爱情诗进行表演。

- 小组成员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表演创作。

第四课时:《诗经》的现实意义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诗经》导读优秀课件PPT教案

《诗经》导读优秀课件PPT教案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 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14页/共27页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15页/共27页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yē) 。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24页/共27页
总之,《诗经》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 果读者有志于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 那么诗经一定是一部不应错过的经典著 作。
第25页/共27页
第26页/共2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7页/共27页
(3)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宗庙 祭祀、祈祷和赞颂神明第9页,/共27页共40篇。
《诗经》的艺术成就:
现实主义风格 赋、比、兴的手法 音乐性和韵律美
第10页/共27页
《诗经》的影响
抒情诗为主并达到相当成熟的高 度,受此影响,中国诗歌走上以 抒情为主的发展道路。
• 与其他国家早期诗歌以歌咏诸神和英雄人物 不同,《诗经》以反映社会现实,人民日常 生活为主,使得现实生活,普通人物成为中 国文学基本素材。
• 情感克制平和,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正是中国诗歌含蓄委婉特色的滥觞。
第11页/共27页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一首情歌,全诗表达了 一个小伙子对一位采葛姑娘 的倾慕之情。
第12页/共27页
第13页/共27页
第16页/共27页
此诗由物及情,寓情 于景,在空灵抽象的情 境欣中赏传者可递根出据自主己人不公同的绵遭绵际 不从中尽寻的找到故与国心灵之相思契和的情凄感怆共 之鸣点情。。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

《诗经》二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优质课教案

《诗经》二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优质课教案

《诗经》二首一、导入“赏古典诗词,享诗意人生”,欢迎大家来到“品诗”栏目。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兼老师。

有一种美无需修饰,因为它是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一种美不会凋零,因为它盛开在民族的血脉之上;它是浮躁时代的一方净土,它是荡涤心灵的一剂良药。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今天赏读的诗歌是什么吗?它就是《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访《诗经》,一起邂逅美丽。

二、目标首先看一下我们这次的探寻目标:1、了解诗经基本常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辅助卡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好,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学习辅助卡”请同学们收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照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歌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四、屏息凝神聆听美做足功课,马上开始我们的寻美之旅——“屏息凝神聆听美”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标记好字音和节奏。

听完朗读后,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诗经在韵律怎样?对,非常的和谐。

你能说出这两首诗歌的字音和节奏吗?同学说的不错,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归纳补充一下:字音字形雎鸠(jū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悠哉(yōu zāi)芼(mào)蒹(jiān)葭(jiā)晞(xī)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溯洄(sùhu í)朗读:四言一般采用二二拍五、熟读成诵感悟美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读音和节奏自己大声朗读这两首诗歌,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的内容都与爱情有关,它们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位同学说,《关雎》写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还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美好喜悦。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经》中的典型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中的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诗经》选本或全文本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课时)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选篇学习(2课时)2.1 教师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进行讲解。

2.2 分析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2.3 讨论篇目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 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探讨(1课时)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与拓展(1课时)4.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4.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诗经》,阅读全文本或其他相关资料,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经》篇目的理解和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与他人的合作。

4. 课后拓展:检查学生在课后对《诗经》的研究和阅读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诗经》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模板

《诗经》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模板

《诗经》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诗经》这一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模板,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2.学习常见的《诗经》作品,掌握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赏析《诗经》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诗经》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内容《诗经》概述•介绍《诗经》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分析《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欣赏并解读其中的经典作品《诗经》赏析与鉴赏•选取数首《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人感悟和评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诗经》的诗歌创作•分析《诗经》中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诗经》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创作体验《诗经》的魅力•分享和欣赏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四、教学步骤第一课:《诗经》概述1.引入课题,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10分钟)2.分析《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15分钟)3.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5分钟)4.欣赏并解读几首经典的《诗经》作品。

(20分钟)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0分钟)第二课:《诗经》赏析与鉴赏1.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诗经》的起源和文学特点。

(10分钟)2.选择几首经典的《诗经》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和解读。

(25分钟)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0分钟)4.学生进行个人观点表达和讨论互动。

(15分钟)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分钟)第三课:《诗经》的诗歌创作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经》的赏析和鉴赏。

诗经 教案

诗经  教案

诗经教案【教案】课题:《诗经》教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常见的《诗经》中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学习《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学会分析《诗经》中的作品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代文化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经》的探索欲望。

2.学习《诗经》的背景和特点(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起源和背景,如《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包括了周代诸侯国的宫廷歌辞、歌颂岁月变迁的爱国诗篇等。

(2)教师讲述《诗经》的特点,如诗歌简约、真实、朴素,表达出了古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

3.学习《诗经》中的作品(30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选择几首《诗经》中的作品进行讲解,包括《关雎》、《小雅》等。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音乐特点等。

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演唱,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小组合作学习(3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中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方式等,并进行合作完成一张诗歌解析的海报。

(3)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海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诗经》对现代人的意义和启示。

六、课后作业1.回家后,学生继续进行《诗经》的阅读和欣赏。

2.写一篇《诗经》作品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和分析《诗经》中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体验。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诗经》,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以《诗经》的文本分析和诗歌创作为主线,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起源、作者、内容和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30分钟)讲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包括形式结构、音韵之美、意境描绘等方面。

通过课堂朗读和经典赏析,指导学生领略《诗经》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经》中的形象描写(30分钟)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作品,分析其中的形象描写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方兴未艾的花朵、草地、白云等自然景观,以及君王、贵族、妇女等人物形象。

4. 诗经创作实践(4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一些现代主题,引导学生仿照《诗经》的风格,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现代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诗歌表达技巧和形象描写手法。

5. 诗歌分享和展示(2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创作成果,进行诗歌分享和展示。

通过互赏和批评,帮助学生提升创作品质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音频资料,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

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3. 创造性写作法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察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课堂表现评估。

《诗经·周南·芣苢》教学设计、课件

《诗经·周南·芣苢》教学设计、课件

《诗经·周南·芣苢》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中的《周南·芣苢》篇章,详细内容如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采之予予。

采采芣苢,采之置之。

采采芣苢,采之予予。

采采芣苢,采之置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

2. 理解并掌握《周南·芣苢》的词句意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古文的阅读理解,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学重点:诗句的词义解释,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采摘芣苢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周南·芣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诗句进行逐句解释,分析词义和句式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周南·芣苢》的古诗,进行对比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翻译另一首《诗经》中的诗句。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周南·芣苢》教学设计2. 板书内容:a. 《诗经》简介b. 《周南·芣苢》诗句解释c. 诗歌韵律美d. 重点词汇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诗经》中的《卫风·硕人》。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文阅读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附录:《卫风·硕人》翻译硕人其颀,民之父母。

民之无良,比如毁裂。

硕人其颀,民之券司。

民之无良,比如弃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周南·芣苢》作为《诗经》中的篇章,其内容的解读需深入浅出,既要传达古文的韵味,又要让学生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实际意义。

《〈诗经〉》的教学设计

《〈诗经〉》的教学设计

《〈诗经〉》的教学设计《〈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教案——《诗经》两首七星关区小吉场二中刘建教学设想:《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yīrén sùhuíxīméi jīchísì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