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原因,文化教育也向苏联学习。

在高等教育方面,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开始向专业教育转变,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1961年我国开始纠正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

80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使大学生具有成为专家的基础和素质。

此后,高校开始提出加强学生基础的措施,如“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虽然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比通识教育要窄,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从这个角度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

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选取了四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状况,找出目前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分别考察了四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在这些教学计划中各个学校对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他们认为,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明确指出所谓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还应该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专业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
门管 理 的 , 属 地 方 政 府 管 理 或 民 办 体 制 的 隶
本 科 院 校 。 因此 , 方 本 科 院 校 包 含 两 方 面 地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和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概 念
界 定
的含 义 : 是 大 学 是 适 应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一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 为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根 是 本 利 益 服务 的 ; 是 大 学 管 理 权 归 地 方 政 府 , 二 大 学 以地 方财 政 拨 款 或 自筹 资 金 作 为 办 学 资 金 的 主 要 来 源 。 因 此 , 方 本 科 院 校 的 任 务 地 是 培养 面 向地 方 的应 用 型 高 级 人 才 。 由于 其
关键 词 :地 方本科 院校 ; 业教 育 ; 专 通识教 育 ; 课程 设 置 中图分 类号 :G 4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6 5 2 1 ) 5— 34— 4 6 84 00— 1X(0 1 0 0 5 0
在科技飞速发展 、 信息激增的当下 , 我国地 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上的单一
受 通识 教 育 的影 响 。
高 校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是 高 校 培 养 人 才 的 基本方向 , 专业 、 程 的 设 置 及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课
完全 的 自由教育 , 识教育 并 不排斥 专业 教育 , 通 更强 调与 专业 教育 的互补 性 。如果 说专 业教 育 旨在 培养 学生在 某 一知识 领域 的专 业技 能和 谋 生手 段 , 么通 识 教育则 要通 过知识 的基础性 、 那
优 秀 师资 力 量 相 对 缺 乏 等 特 点 。 面 向地 方 本 科 院 校 的通识 教 育 课 程 应 该 在 适 应 这 些 特 点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也成为了许多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目前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一、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通识教育缺乏深度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大多是浅显的、泛化的。

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

而这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够,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启示和思考。

2.缺少个性化教学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3.教师水平不高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授课。

这些教师往往只有基础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二、原因分析1.教师数量的不足大学的多元化使得本科服務学科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是,学校会面临招募学生数量的挑战,这也会导致教育―教师教学积累,以及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内容。

人员数量的不足会导致通识教育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2.缺少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复杂的课程计划。

缺少一个适当的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差,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深刻,无法提供有关通识教育的综合信息。

3.缺少经费支持大学里的每个需求都需要经费支持,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足够的经费和财力来满足每学期的教学成本。

但是,许多大学在经费方面遇到了问题,其导致了通识教育的质量下降。

三、改进方案针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问题,有以下改进方案。

1.个性化课程设置为了给干年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解答。

学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学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学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引言:学校课程设置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了探索学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和优化方向,本调研报告对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了深入调查,旨在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以推动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

一、背景分析:学校课程设置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以及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等。

二、课程目标和定位:调研发现,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而能力培养则关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素质的提升则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养。

三、核心课程设置:在调研的学校中,核心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学科。

这些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石,既注重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科学、全面、协调的课程体系。

四、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在调研中,一些学校提供了音乐、美术、体育、舞蹈和科技等领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五、课程间的衔接与整合:优秀的课程设置需要实现课程间的衔接与整合。

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在不同学科之间设置了交叉的知识点,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一些学校还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灵活性是对抗当前学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缺点之一。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灵活调整课程设置。

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学校注重引入新的学科和课程,例如信息技术、心理教育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七、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教材的选择和更新也是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面。

一些学校通过建立教材筛选机制和与出版社的合作来确保所选教材的质量。

同时,学校还注重定期更新教材,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发展。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周刊
###################################################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潘晓璐
摘!要#在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越来越需要全 面 发 展 的 高 素 质 人 才$通 识 教 育 作 为 培 养 学 生 多 方 面 素 质 的 重 要 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系 统 学 习 到 专 业 知 识 以 外 的 课 程$不 仅 拓 展 了 学 习 面$还 强 化 了 自 学 能力&但是现阶段各高校通识教育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 综 合 性 大 学 通 识 选 修 课 进 行 相 应 调 查$发 现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年级的学生选$第 二 周 让 一 二 年 级 的 学 生 选$三 四 周 再 进 行统一的调换&这样既能保证高年级 能 顺 利 选 到 选 修 课$修 满学分$顺利毕业$也避免了系统偏向 高 年 级 的 设 置$尽 最 大 可能让每一个人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提 高 课 程 质 量 学 生 对 选 修 课 不 加 重 视$不 满 意 选 修 课$归 根 结 底 还 是 选修课的质量出现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开展丰富多 样的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保证学生 选 择 的 多 样 性& 因 为 通 识选修课的 本 质 就 是 推 动 学 生 素 质 化 教 育$使 学 生 全 面 发 展&研究表明$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与学 生 应 选 择 的 课 程 至 少 要 达 到)@$$而 很 多 高 校 现 阶 段 还 不 能 达 到 这 个 水 平 & 为 了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通 过 激 励 老 师 多 开 设 课 程$同 时 还 可 以 一门课程多名老师 都 开 设$形 成 竞 争 氛 围$激 励 授 课 老 师 提 高教学水平$提高选修课质量&对于有 些 师 资 力 量 比 较 薄 弱 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开通网络 选 修 课$鼓 励 学 生 通 过 网易云等学习网站学习其他知名高校的 课 程$学 生 直 接 在 网 上学习$讨论$交作业$考试&而对于有 充 足 课 程 与 师 资 力 量 的高校$也要不断更新授课方式$做到 与 时 俱 进$让 学 生 对 选 修课感兴趣& )'考 核 方 式 多 样 化 多数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最后交一 篇 论 文$这 也 是 大 多 以凑学分为目的的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这也容易导致 学生平时不来上课$随 便 从 网 上 摘 抄 一 些 内 容$最 后 一 节 课 来交作业$最后高分 通 过 选 修 课$达 不 到 开 设 通 识 选 修 课 的 目的&要想真的达到开设通识选修课 的 效 果$其 考 核 方 式 必 须要做出相应改变&不同 选 修 课 的 考 核 方 式 应 不 一 样&有 些课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考 查 时 就 应 该 更 侧 重 于实践能力&而有些课程偏向于理论 研 究 方 面$考 核 方 式 则 应以考试论文为主&考试内容不宜偏 难$让 学 生 不 会 为 是 否 能拿到学分而忧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 注 重 对 学 生 知 识 的 考 查 $培 养 学 生 多 方 面 的 能 力 & 三 %总 结 通 识 教 育 体 现 了 高 校 对 培 养 高 素 质 人 才 的 重 视$同 时$ 选修制度在给予学生最大选择自由时$也 能 让 学 生 遵 从 自 己 的爱好兴趣$激发最大的学习兴致&现 阶 段 各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完善选课制 度$优 化 选 课 系 统$提 高 选修课质量$端正学 生 对 选 修 课 态 度$让 学 生 愿 意 认 真 对 待 选修课$才能真正达 到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的$才 能 为 国 家 培 养 出 更多高素质人才&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况的调查分析

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况的调查分析

程,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开课 领域 和 可选 课 人次 情 况


本 次调 查 时 间为 2 0 1 2 年 3 月 至 6月 ,本 学期 全 校 开 设选修课共 3 5 7门课程 , 分别属于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 、 数
了解一些关于选修课程 的资料 , 但是 由于在设立和管理选 修课程 的时候 , 学校忽视 了这部分的信息 , 以致不少 同学
的参考 ; 也能为选修课授课教 师提供 学生相对真 实的想法来调整授课 、 考评 的方式, 达到更好 的上课效果。初步 实现 通 识选修课 的实际效果与促进 大学生素质教 育一致。
关键 词 : 通 识 选 修课 ; 影响因素; 综合 性 大学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5 - 0 1 5 1 — 0 2
少选 上 2 个 学 分 的规 则 , 导 致 了某 些课 程 或 是某 个 领 域 的
热门和选不上 。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 的过程中 , 可能会根 据各专业学生 比例 、 老师擅长领域 、 学校倾 向引导等方 面
设 置课 程 , 我们认为 , 相关 部 门也 应 该 听 取 学 生 的 意见 进 行相应调整 ,毕竞选修课程针对 的人群就是学生本体 , 要 更 多 考 虑学 生 们 的需 求 。 在 选 课 前对 选 修课 程 信息 比较 了 解 的仅 占 1 3 . 9 %, 5 7 . 3 %同学很想 了解但认为信息来源少 , 2 1 . 2 %的 同学 选 课是 “ 望文 生 义 ” 。反 映 出大部 分 同学 都 想
高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高校课程开设 汇报

高校课程开设 汇报

高校课程开设汇报范文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适应时代需求,高校需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当前高校课程开设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发展建议,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校课程开设现状1.课程类别与结构目前,高校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类。

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专业课程则针对特定学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实践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程结构上,多数高校采取“必修+选修”的方式,既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2.课程内容与更新课程内容是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

当前,高校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

同时,各高校也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以反映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然而,在课程内容更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部分课程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高校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

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在线教育等逐渐普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仍需深化,尤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4.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关键力量。

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然而,教师队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师资结构不合理、高水平教师比例偏低等,制约了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5.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表现出色,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控制上还有待 提高。通过分析北大某一学期10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情况,我们发现:授课教师的 知识储备丰富,但部分课程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性;部分学生过于追求选课数量, 忽视了学习质量。
(二)师资力量调查与分析
1、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四所高校师资力量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师资力量相对 雄厚,教授的教学水平高;而人大、北师大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些。具体数据如 表1所示: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 通识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的问题;而人大、北师大的通识教育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调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典型高校为例,深入探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四所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关键环节进行 研究,期望能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分类
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 学科有所认识,以完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 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 的人。
通识教育可划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注重实用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 某种特定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另一类是注重素养的通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 通识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的问题;而人大、北师大的通识教育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篇: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

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

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

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

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

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摘要】本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并对实施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建议,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例说明。

在结论部分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为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设置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案例分析、总结、发展方向、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是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所重视和推行。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多元化和分级的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开设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其设置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议,以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改进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著名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

这四所高校在通识教育定位上各有侧重,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清华大学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四所高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多样。

课程的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物理学》等,也有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知识和学科背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四所高校中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用辅修制度,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公共必修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修完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通识教育在这四所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剖析本科通识教学选修课现况与举措

剖析本科通识教学选修课现况与举措

剖析本科通识教学选修课现况与举措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立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对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课程体系应涉及哪些学科,各学科应开设什么课程,各类课程能够担当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怎样组合课程内容才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等问题较少思索。

早在202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立工作的通知》,各高校精品课程建立工作就正式启动,但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立的对象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程,很少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建立内容,不管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治理制度改革,还是师资队伍的优化都缺乏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立大大滞后于专业主干课程的建立。

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选修课当作公共必修课之外的附加课,虽然从外在形式上分为几大类,但没有真正建立起充分反映素养教育的学问体系,要么照搬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么把一些专业课程改头换面,要么因人设课。

课程设置很不合理,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教学大纲的标准,全凭任课教师自主确定,这种随便性导致有些课程内容过于浅薄,仅仅停留于某些专业课程的简洁介绍和延长,无法提升为专业力量;有些课程内容则过于专业,无法实现群众化的通识目标。

这种课程设置的随便性,一方面造成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总量相对缺乏,各学科之间的课程比例不均衡,掩盖面狭窄,高水平课程不多;另一方面也造成课程内容混杂,缺乏稳定性、连贯性,并最终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课程价值难以表达。

通识教育选修课师资力气薄弱,因人设课与老牌重点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没有历史积淀的资本,也没有财政支持的优势,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很难引进高学历人才,其师资大局部是由原来的相近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时间的“充电”后就匆忙上岗。

而有的学院为了完成学校总体的人才引进规划,则在一些师资已经饱和而人才相对过剩的的老专业引进大批博士,从而导致全校师资力气分布极不均衡。

高校课程调查报告

高校课程调查报告

高校课程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高校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揭示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挑战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对高校课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对象:我们选取了2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工科类学院、文科类学院等。

共计采集了来自这些高校的2000份学生问卷和100份教师问卷。

调查方法:采用了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满意度、授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问卷关注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1. 学生课程关注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所学课程非常关注,这反映了他们对学业有积极的态度。

高校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课程满意度根据学生反馈,80%的学生对校内课程表示满意,而20%的学生对部分课程有一定的不满意。

这表明高校课程整体质量较高,但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3. 授课方式绝大部分学生(90%)认为多种授课方式的应用能够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然而,约有10%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有效,建议保持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

4. 课程设置学生普遍对课程设置较为满意,9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能够满足他们的学科需求。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8%)对某些学科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希望能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就业需求。

5. 教学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教学支持,包括学术指导、课程辅导和学习资源等。

67%的学生认为高校在提供教学支持方面还有改进空间,希望教师能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三、调查结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高校课程普遍受到学生关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部分课程表现出不满意。

高校应根据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2. 授课方式多样化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高校课程设置在整体上较为合理,但对于一些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有改进的空间。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前言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高校通识必修课的开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调查设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笔者团队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高校学生发布。

问卷共计包含10个问题,涉及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了解程度、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体系的评价等。

调查结果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81份,其中男性148份,女性133份。

所涉及高校数目为6所,省份涵盖广东、上海、北京等;学科覆盖工科、理科、文科、综合类等。

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的了解程度从问卷结果来看,只有24.2%的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的设置有相对清晰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名称和开设学院等基本信息上可以答上来,但对课程目标、体系设计等方面了解根本不足。

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在对通识必修课程内容的评价方面,学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

30.6%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十分满意,35.2%学生表示课程内容只能勉强接受。

另有34.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颇有微词,期望能有更多的门类和深度的课程设置。

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对于通识必修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学生的态度也是分散的。

只有13.5%的学生对课程体系完全满意,57.6%的学生认为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29%的学生则表示无法做出评价。

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方面,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

这意味着当前通识必修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另外,不到25%的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有相对清晰的了解,这暴露出高校在宣传和普及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

如果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和理解通识必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那么他们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A Study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LI Hui-chun(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survey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vided by the nine universities which were initially included in "the 985 Projec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freedom in selecting subjects, too much courses concerning with application, a lot of similarities but lack of d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among universities and etc. Therefore, firstly,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nsider the general education by a particular view of talents. Secondly,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factors while conduct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amely, application and humanity, requirement and necessity, obligatory and option,unification and diversity. And thirdly they should estalish some institutions to guarantee the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provision; Chineseuniversities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XX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XX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

湖北经济学院XX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

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

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

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

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

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

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

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

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由此可见,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

从数量上来看,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

而从学分设置来看,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平均在2分。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

总之,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即看上去很重视,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这样一来,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

显然,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

于是,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

因此,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

由此,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首先,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显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

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

因此,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

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在通识课的开设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

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知识只求浮光掠影,当然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讲概论,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

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

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

因此,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