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文化遗产 ——八瓣莲花、艺术三绝调查与宣传
塔尔寺艺术三绝
寺上讲经院里的壁画扬名远近,尤为奇特。那十三幅布幔画鲜艳夺目, 清新美观。正中墙上的九幅画,中间一幅是身着大红镶金袈裟、头戴桃 形尖顶黄帽端坐“宝位”的“宝贝佛”(民间对宗喀巴的尊称),面望 大金瓦殿,目光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威严。那左右八幅绘的是密宗佛像, 采用的是意象创作手法,画面上的人有三头六臂,有的多头多臂,意为 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回天之力的神功。外围还有许多身披袈裟虔诚 诵经的佛像,他们个个稳坐莲花台,手捻佛珠串,身边祥云缭绕,龙凤 呈祥,呈现出一派神话景象。 塔尔寺壁画采用的颜料是石质矿物,还配有金粉等珍贵物品,色彩鲜艳, 经久不变。每幅画的构思巧妙、布臵适然、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 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也是塔尔寺壁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有的 笔锋细得像针尖,在大拇指大小的一点布上,就绘有一个完整的佛像, 服装虽然繁杂,但却十分鲜明。既是雕刻在深绿色琉璃砖墙上的一束束 花草,那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多像是寺院附近野生的马兰草、馒 头花、蜜罐罐一样,富有生机。其工艺精细得就是抹去了颜色,那花瓣 花蕊、花茎和叶片,依然清晰可辨。
• 塔尔寺壁画是装饰性加宗教性, 用色鲜艳大胆、对比强烈是它 独到之处。再从它制作和表现 方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布幔画,先在白布上绘 好画面,然后根据放臵的墙面 大小嵌以木框,装钉于墙壁之 上。一种是墙壁画,就是经过 处理的洁白墙壁上,直接绘以 各种题材的壁画。再一种是墙 面上嵌木板进行干燥刨光处理, 用胶和石膏合成白浆打底子, 在上面再绘各式画图。那寺上 经殿的檐下柱头、梁枋、斗拱、 飞檐出椽上的绘画也属后一种。
塔尔寺是一座佛教古刹,那浓厚的宗教意识像一根红线,贯穿着 每幅画的主题,反映着善恶宿命论观点。画的本身是寓言形式, 很多是佛教经典的插图,从人物的表情里,也可以看出其善恶、 凶暴、欢乐、忧愁、愤怒、优美和丑恶的性格特点。再加上那些 山水、花草、禽兽等多种形式的壁画和雕刻,烘托出一幅幅奇妙 的“仙境”。 例如大经堂正面和南侧墙上,便是巨大连幅的佛教神话和寓言故 事。一幅描写那面恶心善的武神用枪械与恶魔搏斗,无情地惩罚 着“恶魔”。那“恶魔”在画家的笔下,一个个是五官歪斜、贪 婪残暴、面目狰狞,一看便令人厌恶、憎恨。另一幅是描述一个 “凡人”徘徊于十字路口;一条是贪财好色,图一时富贵荣华的 享受下了“地狱”,被魔鬼生吞活剥,割头抽肠;一条是虔诚修 行,脱胎成佛获得“正果”的道路。其中,两者必须行其一,那 “凡人”毅然走了后一条道路。这幅壁画故事的寓意,无疑是教 人要弃恶从善,弘扬佛法。
非遗系列之西北民歌花儿
(一)表现苦难生涪的
砣儿真实地反映着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凝聚着劳动的 汗水和生活的泪水,控诉着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他们用花儿 倾诉自己苦难的生活:
[1]地里的庄稼们上(哟)场了, “团课”为地租,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大小官吏的层层揩油等,经常还
东家的大骡子到了,
出现“流血(嘛)流汗的整(呀)一年,不够交官家的粮款”的事情。但巧取
代表作品
(四)批判反动事物 和针砭丑恶现象
对反动事物的批判和对生活中丑恶现象的针砭,是花儿的又一特点。旧社 会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花儿旗帜鲜明地给予讨伐:
[1]上山的老虎(嘛)下 山的狼, 凶不过国民党匪帮; 今日的款子(嘛)明日的 粮, 百姓们活下的孽障。 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的批判,更是尖锐、辛辣:
爱慕、追求过程的延续,使爱情有了浑厚、真诚的基础:
[1]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耶)菜, 霎叫(呀)割,
叫它(嘛)绿绿的长者; 尕妹是阳沟(嘛)阿哥是水,
委叫(呀)断, 叫它(嘛)淡淡的淌者。
[2]半个天晴来(嘛)半个天阴, 半个里烧红(呀)者哩;
两个的身子(嘛)一个(就)心, 尕心们连实(呀)者哩。
[3]女:鸭子的嘴长(嘛)爪爪们 短,
[3]杨三郎马踏者入泥 (呀)浆,
浑身(哈)血染者遍了; 为你的身子者我(呀)
烧香, 各庙里许下个愿了。
代表作品
(三)新编的叙事花儿
人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故 事也是由人民传唱繁衍的。叶平 整理的长篇叙事花儿《尕豆过兰 州》是人民群众自己编创的长歌, 把清朝末年发生在临夏漠泥沟的 “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爱情悲剧 片断,用花儿的连缀形式表现出 来了,内容主要描写尕豆妹克服 困难,前往兰州探望坐牢的马五 哥的情景
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之我见
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之我见作者:雷义林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
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
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及保护概况湟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湟文化的代表区域。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和繁衍生息,属古代羌戎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
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宗教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
湟中文化从形式来看,既体现出多样性,又体现出独特性;从内容来看,既有传统汉族文化的成分,更有汉藏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成分;从历史溯源来看,既有中原文化的介入,也有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影子。
故湟中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也较为悠久,内容比较丰富,传承活动积极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良好,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繁荣湟中文化事业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湟中县自2005年全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工作以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保护工作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湟中县文化馆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下,曾2次组织文化馆人员在全县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摸底普查工作,挖掘整理我县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按计划逐年推荐申报。
形势与政策作业
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成亮丽品牌∙2011-04-08 08:14:58∙作者:∙来源:青海日报∙【新闻论坛】∙我要评论∙近年来,湟中县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把传统的藏地毯织技和藏地毯业与全县的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相结合,积极推动藏地毯业发展。
湟中民间泥塑艺术近年来随着湟中民间艺人在省内外创作的大量泥塑作品和湟中泥塑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被外界所了解和认知。
青海新闻网讯近年来,湟中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大县迈进”发展目标为引领,多措施并举,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湟中农民画、堆绣、镶丝、雕刻(包括木雕、砖雕、皮雕)、铜银器、藏地毯、壁画、泥塑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冠以“八瓣莲花”文化艺术之美称,挖掘整理与引导扶持相结合,积极推动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走出农村和民间,向文化产业转变和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湟中“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之花开放的越来越艳,企业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强,底蕴深厚、内容质朴、色彩艳丽、形式多样、适应市场的文化产业产品,深受艺术市场和人们的喜爱,不仅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吃上了“文化饭”,挣上了“文化钱”,也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湟中”建设。
到2010年底,全县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8家,建立文化产业生产基地20个,年出口创汇500美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到2.5万人,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8%。
目前,湟中县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规划启动了“八瓣莲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积极打造10公里环形文化旅游带,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农民增收上的“三赢”发展。
湟中农民画,盛开在田野上的山花湟中农民画发展历史较为悠久。
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一项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在民间,活跃着被人们称之为“匠人”的众多民间艺人。
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演绎发展,成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并正式被冠以“湟中农民画”,1998年湟中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一起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农民画”,200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大篇幅的介绍。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湟中县为例
(四)湟 中堆绣 。这 是一 种运 用 “剪 ”、“堆 ”等技 法 塑造 形 象 的艺 术 ,多 用 于 唐 卡 制作 ,内容 多 以 藏传 佛教 题材 为 主 。湟 中堆 绣距 今 已有六 百 多年 的历 史 ,由湟 中县汉 、藏群 众 共 同 创造 和 传 承 ,融 民 族文 化和 民 间艺术 为一 炉 ,它采用 浮雕 与刺 绣 巧妙 结合 的手 法 ,用 各 色棉 布 、绸 、缎 剪成 所设 计 的各 种 图案形 状 ,精心堆 贴 成一个 完 整 的画 面 ,具 有较 高 的工艺 美术 价值 和 审美 价值 。
(五 )湟 中银 铜器 及 鎏金技 艺 。银 铜器 可分 为银 器 和铜 器制 品 ,皆制 品工艺 精 细 ,图案 丰富 、复杂 ,造 型逼 真 ,表 现手 法 独特 ,素 以形 薄 、光 亮 、轻 柔 、质纯 等 特点 而 著称 ,以加 工精 美而 见长 ,具有 很 高的 审美价 值 ,深 受各 族群 众喜 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是 人 类 的无形 文化 遗 产 ,代 表 着人 类 文 化遗 产 的精 神 高度 ,是 国家 、民族 文 化 软 实力 的重 要 资源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由于其 民族 性 、民众 性 、民生 性 ,是 社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体 系建 构 的 重要 文化 根基 和 文化 资源 。因此 ,加 强对 民族 文化 的挖 掘 和 保 护 ,重 视 文物 和 非 物 质文 化 保 护 ,是 文 化发 展 强根 固本 、夯 实 当下 文化创 造创 新 基石 的必 由之 路 。
宛若浮雕的湟中堆绣
指尖艺术展示传世之美宛若浮雕的湟中堆绣文:上沙沃图:来源网络这是一组文成公主进藏的作品,雪山草原河流、王子公主仆人、马匹牛羊飞鸟,场面气势恢宏、人物刻画精细、故事情节完整、色彩鲜艳明亮,整个作品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湟中堆绣。
被称为“唐蕃古道”和“西藏咽喉”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落座着久负盛名的塔尔寺,寺内珍藏着“三宝”: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以及独具特色的堆绣。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从广义上讲属于唐卡的一种。
唐卡有绘画唐卡、刺绣唐卡、提花唐卡、贴花唐卡和宝石唐卡,其中贴花唐卡又称剪堆、即堆绣,它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因其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
用堆绣制作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大发明,几百年来创作了无数佳作,并一直传承至今。
湟中堆绣是汉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当时文成公主将中原的丝绸、刺绣带至吐蕃,之后各种织绣技艺逐渐流传,湟中堆绣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湟中一带有“会做针线活就会做堆绣”的说法,由此可见堆绣艺术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与一般刺绣不同,堆绣则是运用“剪”“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人们以丝、麻、棉、毛等织品为材质,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先选好各种有颜色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经过剪、贴、裹、堆、绣、染等工序绣成。
堆绣分为“平堆”和“棱堆”两种。
平堆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上,根据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的质地、性质、特点等情况进行“剪”“刻”“雕”等,再用各色彩线绣边而成,最后根据画面需求在局部进行渲染,与“布贴画”极其相似。
而在设计的图案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案凸起,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完整画卷,则成为“棱堆”,“棱堆”的形象较“平堆”更具立体感。
关于湟中县打造文化产业强县的几点思考
关于湟中县打造文化产业强县的几点思考作者:李璐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7期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依托本地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按照“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发展大县迈进”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藏传佛教、道教文化、河湟古文化、生态文化、特色餐饮、传统体育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工程,形成了以农民画、壁画、堆绣、泥塑、雕刻(木雕、砖雕、皮雕)、藏毯、镶丝、银铜器等为内涵的湟中县“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以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主要内容的“湟中八韵”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
全县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湟中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建成“八瓣莲花”制作展示中心和21个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发展“八瓣莲花”文化产业龙头企业8家,建成加工点300个,在省内外设立销售点400余家;发展印刷业、网吧、音像图书零售店等传媒类文化经营单位127家,皮影、业余戏剧团、“花儿”、曲艺等文艺演出类文化经营单位155家,文化娱乐餐饮等文化休闲类经营单位160家,民族服饰、宗教文化用品等服饰宗教用品类文化经营单位103家。
2010年完成文化产值3.2亿元,其中,“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县文化产值的95%以上。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已建成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西宁市四区三县率先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建立村级综合活动室120个、文化大院8个、村级戏台110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26个;积极开展“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投资510万元为207个村文化室、49个业余剧团、10个灯影社、53个曲艺队、10户文化中心户配备了文化体育设备;建成农家书屋1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80个、球场53处7.98万平方米,配套健身路径6套。
“八瓣莲花”富了农民
“八瓣莲花”成为湟中农民致富新途径导视:湟中县“八瓣莲花”带动三万农民参与其中,为农民带来3.5亿元的收入。
同期声:湟中县副县长祁敬婷2010年从事文化产业的湟中县的农民达到了3万人产值预计能够达到3.5亿元《夏都视点》“八瓣莲花”成为湟中农民致富新途径。
图像: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八瓣莲花”旅游文化品牌,在湟中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打造下,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湟中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湟中县迈进文化产业大县金钥匙,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新的增长点,画外音:湟中县拦隆口镇图巴营村32岁的汪宝山,由于一次意外事故使他丧失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
2008年在“雨露工程”培训中他掌握了镶丝技艺,两年的潜心学习使他成为湟中县“八瓣莲花”研发中心的镶丝工艺师,腼腆的汪宝山告诉我们,镶丝技艺给他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也使他重拾生活的勇气。
同期声:湟中县“八瓣莲花”研发中心的镶丝工艺师汪宝山没残疾之前在家里搞建筑后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以后到这里来做这个镶丝工艺如果没有这门技艺的话我还可能在家里坐着呢记者:你在这里收入怎么样?还可以一千多元左右通过这门艺术维持自己的生活减轻了家庭负担画外音:据了解,像汪宝山这样在八瓣莲花研发中心从事民间工艺加工的农民在湟中县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同期声:湟中县副县长祁敬婷2009年湟中县有2万多的农民已经加入到了文化产业的队伍当中产值达到了3亿元今年通过阳光培训雨露计划还有其他文化技艺方面的培训人数有所增加 2010年从事文化产业的湟中县的农民达到了3万人产值预计能够达到3.5亿元画外音:湟中县以塔尔寺而闻名于世,很多人是先知道塔尔寺再了解湟中县的。
正是塔尔寺这一极富盛名的佛教圣地,孕育了莲花山下的繁华,孕育了河湟文化的奇异神秘,孕育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独具特色。
铜银器、堆绣、壁画、藏毯、镶丝、雕刻、泥塑、农民画等八种汇集了河湟民间工艺精萃的技艺,在“八瓣莲花”品牌打造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打开窗口传承美丽—浅谈湟中农民画
殊 的 表 达 方 式 等 艺 术 语 言 。 博 采 众 长 , 潜 心 研 究 、 取 含 创 新 , 丰 富 表 现 手 法 , 独 具 特 色 、 自 成 新 貌 。 形 成 了以 汉 藏 文 化 为 主 而 独 具 艺 术 风 格 的 现 代 民 间 绘 画 , 成 为 青 藏 高 原 传 统 民 族 民 间 艺 术 宝 库 中 一 朵 美 丽 的 奇 葩 。 利 用 当地 的 艺 术 资 源 开 发 农 民 画
艺 术 气息 ,还 具 有 很 高 的 学 术价 值和 收 藏 所 欲 地 挥 洒 写 意 。 他 们 的作 品 流 露 着 自己 价值。 生 活 的 真 情 实 感 和 对 家 乡故 土 的 深 情 眷 土 农 民 画 作 为 一 个绘 画新 种 类 , 在 中 国 恋 , 散 发 着 “ 气 ” 画坛 上 已 被 历 史推 到 了一 个 崭 新 的 位 置 , 3 .特 殊 的 地 域 环 境 孕 育 了湟 中 农 民 农 民 画 创 作 方 法 的 主 观 随 意 性 ,多 样 性 , 画 :湟 中县 民 族 文 化 遗 产 十 分 丰 富 。 有迷 造 型 手 段 的 意 象 性 ,形 式 构成 的 装 饰 性 , 人 的 自然 景观 ,是 古 丝 绸 之 路 和 唐蕃 古道 三 者 的 有 机 结 合 ,形 成 了现 代 民 间绘 画强 上 的 历 史文 化 名 城 ;是 一 个 人 杰 地 灵 的地 烈 的 艺 术 个 性 ,究 其 本 质是 古老 的 民 间艺 方 ,这里 流 传 着 美 丽 动 人 的 昆仑 神 话 ;世 术 传 统 与 现 代 社 会 意识 、 时 代精 神 相 融 合 界 著 名 的藏 传 佛 教 格 鲁 派 宝 刹塔 尔寺 坐 落 的 产 物 。 纵 观 各 地 农 民 画作 品 , 它们 虽身 于 此 。勤 劳 、智 慧 的 湟 中 人 民从 古朴 的 民 处祖 国的 大江 南北 , 民族 、民情 、风格 、经 间 艺 术 中吸 取 滋 养 ,结 合 本 省 藏 族 壁 画 、 济 、 环 境 存在 着 天然 的 不 同 ,但 每 幅 作 品 刺绣 、剪纸 以及 皮 影 等艺 术养 料 ,在 构 图 、 都 流 露 出 传统 的 本 民族 民 间艺 术 的 遗 传 基 造 型 、设 色及 表 现 手 法 方面 ,进 行 了大 胆 因 。众 多 的 艺 术 家 把 目光 投 向 民 间 艺 术 。 的探 索 和 创 新 ,形 成 了 以汉 藏 文 化 为 主 而 他 们惊 奇 的发 现 , 农 民 画作 为 劳 动 者 的 审 独 具 艺 术 风 格 的 现 代 民 间绘 画一 一 农 民 美 创 造 ,蕴 涵 着 中华 民族 最 基 本 ,也 是 最 画 。成 为 青 藏 高 原 传 统 民族 民 间艺 术 宝 库 深 刻 的 文 化 内 涵 。 它 承 袭 了 民 间 的 剪 纸 、 中一 朵 美 丽 的 奇 葩 。 刺绣 、年 画 、 雕刻 等 原 生 性 民间 艺 术 的 精 湟 中 高 耸挺 拔 的雪 峰 、浩 瀚 无 际 的 草 华 , 融人 现 代 艺 术 观 念 ,别 具 一 格 , 自成 原 和 清 新 秀 丽 的 高 原 农业 区风 光 是 本 地 的 体系 。 地 域 特征 。祖祖 辈 辈居 住 在这 里 的汉 、藏 、 2.湟 中农 民 画的艺 术特 征 :湟 中 农民 回 、土 等 各 族 人 民 在此 地 繁 衍 生 息 ,用 勤 画 溶 民 族 文 化 、 地 方 文 化 和 民 间 绘 画 艺 术 劳 的 双 手 ,聪 慧 的 才 智开 发 了这 块 古 老 富 为一 炉 ,以 鲜 明的 地 域 色 彩 和 强 烈 的 民 族 饶 的 土 地 , 共 同 创 造 了 灿 烂 的 民 族 文 化 。 特 点 为创 作 背 景 ,在 继 承 传 统 民 族 民 间 艺 各 族 人 民 有 着 自 己 的 语 言 , 生 产 、 生 活 方 术 的 基 础 上 , 从 当 地 民 间 刺 绣 、 剪 纸 、 皮 式 ,风 俗 习惯 以 及 宗教 信 仰 等 。 可 谓 “ 一 影 、藏 毯 、 民族 服 饰 、 民族 建 筑 等 民 族 民 方 水 土 一 方 人 ” “ 里 不 同 风 , 百 里 不 同 、 千 间 美 术 中 吸 取 营 养 , 并 从 塔 尔 寺 佛 教 壁 俗 ”。 独 特 的 历 史和 深 厚 的 文 化 底 蕴 孕 育 画 、“ 卡 ” 画 、酥 油花 、雕 塑 、法 器 、供 了丰 富 多 彩 的地 域 文 化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审 唐 品等 宗 教 艺 术 品 中 寻 找 启 示 ,有 选 择 的 借 美 观 念 ,感情 气 质 等地 域 和 民 族 特 色 。 传 鉴 不 同 民 族 民 间 艺 术 形 式 的 造 型 、构 图 , 统 文 化 的 积淀 和 传承 为 湟 中 民 间 绘 画 艺 术 用 色 、线 描 以 及 特 殊 的 表 达 方 式 等 艺 术语 的 滋 长 和 发 展 提 供 了 肥 沃 的 土 壤 和 空 间 。 言 。博 采 众 长 ,潜 心 研 究 、 取 舍 创 新 ,丰 4 .湟 中 农 民 画 在 湟 中县 这 块 古老 的 富 表 现 手 法 ,独 具 特 色 、 自成 新 貌 。 突 出 大 地 上越 来 越 枝 繁 叶 茂 。湟 中农 民 画 已 经 表 现 高 原 风 光 及 风 土 人 情 。 传 统 民 间 艺 术 历 了 几 十 个 春 秋 , 它 的 发 展 历 史 较 为 悠 是 湟 中现 代 民 间 绘 画 艺 术 生 命 的 宝藏 。 曾 久 ,早 在 明清 时 期 就 有 众 多 民 间 艺 人活 跃 有 位 艺 术 家 说 过 :“ 正 的艺 术 来 自于 民 于河 湟 谷 。.经过 漫 长 的 探索 和发 展 ,在 党 真 间 ” 湟 中 民 间绘 画 群 体 在 长 期 艺 术 实 践 的 阳 光 雨 露 的 沐 浴 和 滋 润 下 , 在 各 级 领 。 中清 醒 的 认 识 到 ,只 有 立 足 本 地 ,扎 根 高 导 、美 术辅 导 干 部 的 辛 勤 培 育 下 ,通 过 众 原 , 向传 统 民 族 民 间 艺 术 学 习 , 广泛 吸收 多 民 间 画 家的 默 默 耕 耘 ,这 株 幼 苗 如今 已 当地文 化 遗 产精 髓 ,演 变 风格 、不断 创 新 、 枝 繁 叶 茂 并 结 出 了 累 累硕 果 。 几 十 年 来 , 尽 显 特 色 ,才 能 有 自 ��
青海省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藏毯的编 织技艺,明末清初达到成熟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 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2。
从此,扎西吉彩成为了一个以金银铜器加工厂和金银铜匠集中的行政 村,各种工匠人才济济,金银铜器品种繁多,质量好,在区内外有较高的 声誉。
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历史悠久,据考证七世班禅 丹白尼玛(公元1780——1854年)从尼泊尔请进金银匠,在“陆定”(现 在扎西吉彩南边)建立加工场地,专门组织加工寺庙用品。扎西吉彩金银 铜器加工厂是在1960年的工匠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有工匠18 人,每人入股八到二十元。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 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 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 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 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 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 得名篱笆楼。1989年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的青海民居就是撒拉族篱 笆楼。其营造技艺积淀着撒拉族特有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 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篱 笆楼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山雨来源:《群文天地》2019年第02期“花儿”是西北地区的山歌、情歌、徒歌,是民间的口头诗歌艺术。
“花儿”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花儿”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和宁夏回族山花儿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2008年1月26日,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花儿”被纳入“民间文学”范畴开展保护。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申报的“花儿”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
柯杨认为“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其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将其科学地整合到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护。
探索‘非遗’与创新相结合之路,乃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保护一切‘非遗’的根本出路。
”对于“花儿”歌词艺术而言,需传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
在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河湟“花儿”歌词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句式上,多为四、五、六句,有少量的三句、八句。
字数上,四句式“花儿”每句实词多为七至八字,一首作品一般为二十八至三十余字不等;五、六句式字数更多。
语言上,是河湟地区的方言口语。
结构上,多比兴,赋极少;修辞上,有夸张、拟人、排比、比喻、顶针等十余种修辞。
内容上,上片起兴句多为河湟地区的山川草木、历史人文、民间传说;下片主要抒发爱情婚姻情感生活。
韵律上,绝大部分作品押韵,有通韵、间韵等。
塔尔寺艺术三绝
• 1958年宗教改革后,藏区 宗教活动停止,僧人被遣送 出寺。至20世纪80年代恢复 酥油花制作时,大部分著名 艺僧已相继去世。酥油花作 品极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 这使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容 易得到固定的范本,应进一 步加大对酥油花制作技艺的 保护力度,使这一富于特色 的民族手工艺长久存留于世 间。
塔尔寺三绝
塔尔寺之所以能够成为
佛教圣地,不仅仅是浓厚的
历史积淀术三绝”
塔尔寺艺术三绝是:
酥油花
唐卡(壁画)
堆绣
酥油花
——虔诚的油雕艺术
•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
料,配上各色颜料,塑雕
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 走兽和亭台楼阁的藏族民 间手工艺,是我国青藏高 原上一种独特的油塑艺术。
与 绣
来存寺感作、为白护活 。塔小用一 的。把强,花佛象法动 尔佛各种 中堆堆,配卉教、神为 寺像色, 外绣绣做以、故喷、主 独和布又
的 浮 雕
游多佛工各鸟事焰密。 客悬像由色兽和摩宗单 以挂视许衬等神尼金幅
有周块叫 的围(剪 一点绸贴
艺 术
• 塔尔寺大经堂中悬挂着“十六尊者(罗汉)显神 通”和“八仙过海”两幅大型堆绣佳作。堆绣艺僧 依照藏传佛教十六罗汉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根据自 己的丰富想象和审美经验,堆绣出个性鲜明、形态 表情各异的十六罗汉及八仙形象。他们或降龙、或 伏虎、或镇魔、或返老还童,其造型皆静中有动、 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 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 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 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 瞻仰膜拜。
“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1.2.3研究思路及内容本文通过对湟中县民间文化资源历史和现状的总结,发现该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在对当地文化产业品牌“八瓣莲花"的调查后,运用文化产业相关知识分析“八瓣莲花’’整体的发展情况及“八瓣莲花”中的每“一瓣"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成功之处,反思“八瓣莲花”该何如提高及民族民间手工业该如何产业化的问题,最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为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民间手工业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青海省湟中县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阐述了湟中县民间手工业的历史及工艺发展现状及特点。
第三部为全文的基础部分,重点介绍“八瓣莲花"的发展现状、总体规模以及对当地的影响。
为后文对“八瓣莲花"的分析做铺垫。
第四部分通过前文的介绍,运用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分析“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运作的经验、成功之处和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对“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该如何提升提出一些建议。
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1.2.4调查地点及研究方法1.调查地点介绍湟中县地处青海东部,湟水河中游,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着古道’’重镇,与1946年设县。
地理坐标为北纬36013’32”.37003’19”东经101009’32”一101054’50”,距省会西宁25千米,全县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总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全县共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如图1-2。
境内生活着汉、回、藏、蒙古、土、撒拉、满等13个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青海省的民间艺术富矿区,县域内有新石器时期的卡约文化及古代遗址、古城堡、古墓葬、石刻画等文物古迹500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族文化景区有哪些亮点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族文化景区有哪些亮点青海,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藏族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许多值得一游的藏族文化景区,它们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首先要提到的是塔尔寺。
这座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的古老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
走进塔尔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金碧辉煌的建筑。
寺内的大金瓦殿,屋顶用黄金打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无比的庄严与华贵。
塔尔寺的壁画堪称一绝。
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描绘了佛教的经典故事和人物,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寓意和艺术价值。
而堆绣则是塔尔寺的另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将刺绣与浮雕相结合,创造出立体感十足的作品,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酥油花更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
酥油花以酥油为原料,在寒冷的环境中手工制作而成,其造型精美、细腻,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塔尔寺,你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
僧人们诵经礼佛的场景,信徒们虔诚朝拜的身影,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和信仰的坚定。
接下来是青海湖边上的刚察县。
这里有着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
每年的藏历六月,刚察都会举办盛大的观鱼节。
届时,成千上万的湟鱼洄游,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象。
当地的藏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传统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在刚察,游客可以走进藏族人家,品尝地道的酥油茶和糌粑。
热情好客的藏族主人会为你讲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故事。
晚上,还能参加篝火晚会,与藏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感受他们的豪爽与热情。
另外,玉树的结古寺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这座寺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
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对于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建筑风格上看,结古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尼泊尔的建筑特色,展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
站在寺庙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玉树市区的美景,远处的雪山、草原与城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贵德的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有着奇特的丹霞地貌,还蕴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元素。
高一叙事作文:青海的“艺术三绝”_900字
青海的“艺术三绝”_900字青海省塔尔寺有闻名遐迩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然而当我读了《可爱的青海》一书后,我觉得我的家乡青海也有值得夸耀的艺术三绝,现在就让我介绍给大家吧,同样是青海人的你也为因为我的述说而感到自豪。
第一绝:河湟谷地的“花儿”为什么真的那样红。
河湟文明历史悠久,民风民俗醇美,文化灿烂多姿,河湟的“花儿”不是一种花,却胜过花的芳香,它是河湟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曲。
它的语言朴实、生动、演唱自由,多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乐调丰富,旋律独特。
与豪放的蒙古乐调相比,河湟“花儿”有一种悠扬轻柔的情调;与细腻曼妙的江南小调相比,河湟“花儿”则多了一种苍凉深沉的内涵。
它是现实生活培育出的花朵,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感见长。
河湟“花儿”经久不衰,流传广泛,无论春夏秋冬,河湟处处弥漫着“花儿”芬芳,青海也由此被称为“花儿的海洋”。
第二绝:在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中,珍藏着一部足以与世界文化精品相媲美的瑰宝—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
它被誉为“世界史诗之王”、“东方的荷马史诗”。
千百年来,这部史诗在藏族群众中广为流传,格萨尔王的英雄故事让我们为之震撼,这也是我们坚强不屈的青海精神。
第三绝:神奇的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将宗教文化的庄严肃穆与民间艺术的纯朴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宗教艺术。
热贡艺术从诞生到今天,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青藏地区影响广泛。
它在金色的山谷里孕育,在美丽的青藏高原上绽放,香飘四方,堪称藏族文化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热贡艺术以绘画为主,包括雕塑、堆绣、建筑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唐卡和壁画,内容以反映佛祖故事、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为主。
你觉得我介绍的这三绝怎么样,应该算是我们青海的艺术三绝吧,如果你还想对他们有。
“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探析今天,文化产业日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它以特色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关注的焦点。
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保护和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民生都有很大的贡献。
青海省湟中县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在建设文化产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青海省湟中县,地处青海东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塔尔寺就坐落在此,该县因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被称为青海省的民间工艺“富矿区”。
这些文化资源,是该县建设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所在。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湟中县自2008年以来倾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将“八瓣莲花”作为“一瓣一技能”发展项目,被列为青海省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养项目。
本文用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选择湟中县“八瓣莲花”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为调查对象,在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基础上,探寻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操作问题。
最后,本文总结了“八瓣莲花”运作的经验、成功之处和存在的缺陷,提供民族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开发中的实践思考及一些可行方法。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的选题缘由,以及相关研究动态和本文涉及调查地点、研究方法。
第二章:阐述湟中县民族民间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存在现状及文化特点。
第三章:详细介绍“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现状如何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分析“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运作的经验、成功之处和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对“八瓣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产业该如何提升提出一些建议。
结语:总结全文,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最新青海湖游牧地区文化调查随笔
青海湖游牧地区文化调查随笔青海湖,是一个十分婉转美丽的地方。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青海湖游牧地区文化调查随笔”,希望你们喜欢!谢谢!青海游牧地区文化调查随笔【第一篇】:土族民间文化遗产“四只虎青海省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几十年间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刷,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艺术样式的精神内涵,不同程度的丧失也是客观存在的,其无形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
对现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摸底调查,并使之延续发展下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旨在让我们共同关注我省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乐都县达拉乡黑沟顶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梁畔上。
村里4名60岁以上的村民给我们讲述了黑沟顶村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为全村人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四只虎”活动———一种驱邪、赶鬼除病魔的祭神仪式。
据说在黑沟顶村,“四只虎”驱邪的习俗活动已经流传了200多年历史。
村民们说,“四只虎”早期只有一人进行驱鬼活动,后来就有四人参加,由每家每户的男人轮流出任,一年轮换一次。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由村民选举出的“社头”(该活动的组织指挥者,任期3年)负责安排整个活动的事宜。
被选定当“老虎”的人,下午集中在山神庙院内,由社头组织年长的老者对“老虎”进行装扮。
“老虎”的装扮较为独特,村民用当地种植的胡麻草拧成草绳在扮演者的头上和全身缠绕缚紧,在草绳空隙间插上香柱,并在老虎头部两侧插上两把香以代表“老虎”的耳朵,嘴叼的红布条代表“老虎”的舌头。
夜幕降临后,点燃“老虎”身上的香柱。
当“老虎”穿梭在村口巷道时,只见“老虎”影影绰绰,浑身香火星星点点,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氛。
装扮“老虎”之前,一般要由社头带领年长的村民到村头山神庙祭拜神灵(山王爷),献上糖果、酒肉、馒头,并进行祷告,其大意是,今天已到正月十五,“老虎”要给全村每户人家祛除所有鬼祟邪魔,请山神助一臂之力……祭拜完山神,众人便在庙院内装扮老虎。
待装扮完毕,还要给扮虎者灌几口酒,其含义是这四个用胡麻草缠身的人已成为“虎神”,再也不能张口说话了。
青海湟中徐家寨画像砖墓中的佛教题材
青海湟中徐家寨画像砖墓中的佛教题材
俞长海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2
【摘要】青海湟中徐家寨画像砖墓中的菩萨、莲花、忍冬纹、比丘守戒施食饿鬼、空马房舍、狮兽面图案是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为湟水流域发现较早的反映佛教信仰
的实物资料.
【总页数】5页(P132-136)
【作者】俞长海
【作者单位】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乐都8107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
【相关文献】
1.湟中徐家寨画像砖人物考释 [J], 卢宗义
2.民间信仰的生存状态与组织模式——以青海省湟中县徐家寨六月会为例 [J], 马明忠
3.骆驼城魏晋墓动物装饰题材画像砖的图腾崇拜 [J], 赵建国
4.佛教初传“湟中”研究——以“湟中”画像砖墓出土佛教图像为例 [J], 孙杰[1]
5.湟中、平安画像砖墓内容和年代考订 [J], 张朋川[1];李汉才[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湟中县文化遗产——八瓣莲花、艺术三绝调查与宣传小组名称:文化赞歌小组指导老师: 海青云组长:乔占文组员:王永晶马玉杰张淑清李永清李慧玲李富军赵淑存彭晓艳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二中学2012-11-24湟中县文化遗产——八瓣莲花、艺术三绝调查与宣传引子: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追求潮流,流行风气等外来文化,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知识了解甚少,经过网上调查,大家对“非物质文化”这个词不免生疏,问其内容与具体含义却不知道,了解的人少之有少,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加不够了解。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渐渐被人们忽视,在文化遗产中凝聚了各民族的独特精神,文化遗产在人类创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是社会主义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因此,国家,民族迫切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通过对湟中县文化遗产的研究,打破人们对文化的传统观念,让当代学生对湟中文化有更多地了解,通过对文化更深一步的研究,对推广湟中县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而实现本地居民和游客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实行进一步的保护的发展和传承,让湟中县文化对湟中县经济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八瓣莲花塔尔寺艺术三绝研究目的与意义: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而随着湟中县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也随之进入繁荣阶段的同时,也被更多的人所忽视,更多的人想要认识和学习文化,作为一名湟中县人,我们有义务学习自己的文化,本次我们小组研究湟中县文化遗产的真正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湟中县的文化,学习这些有趣的文化,将湟中县的文化推广到更远的地方,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湟中县的文化,保护湟中县的文化遗产。
研究内容:1、湟中县八瓣莲花2、湟中县艺术三绝研究方法: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图书馆搜索资料、访问访谈。
课题研究过程:1、收集资料。
(6.7月)由于对湟中县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深,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了有关湟中县文化遗产方面的书籍,浏览目录,收集资料,做好笔记,并选出了几本相关的书作为备用。
2、实地考察。
(8.9月)我们对湟中的物质文化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因此拍照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利用几周,外出考察,不放过每一处的物质文化。
在对文化遗产的考察过程中,随着对文化遗产的不断接触,我们逐步了解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使我们对湟中的八瓣莲花和塔尔寺艺术三绝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时,也让风格各异的文化深深吸引,真有点流连忘返了。
从中我们发现了八瓣莲花和塔尔寺艺术三绝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3、社会调查(10月)(1)、发放调查问卷。
小组任务分工:搜集资料:马玉杰李福军李永青调查:王永晶李慧玲刘寿庭资料分析与总结:张淑清彭晓燕资料整理:赵淑存乔占文调查问卷:关于湟中县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还看什么?就是您了!您的每一句话对我们都非常宝贵,同时也很抱歉占用到您一点点的时间。
请您务必认真填写,谢谢合作!1.你知道的湟中县文化遗产有()种?A.五种以下 B. 物种以上2.你对于保护湟中县文化遗产持什么态度?()A.大家都应参与B.这是政府的事情3.你认为决定湟中县文化遗产丰富度的原因主要有哪些?()A.历史原因B.经济原因C.文化原因D.政策原因4.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湟中县文化遗产?()A.全名参与积极保护文化遗产 B. 由政府全权办理5. 你认为湟中文化遗产是否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A.是 B. 不是6.你认为湟中县文化遗产中,哪些的影响范围广?()A.手工艺类B.历史文物类C.全部7. 你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有必要了解一些湟中文化遗产的知识吗?()A非常有B有C可有可无D完全没必要8.你认为是否应给设定相关法律来保护相关文化遗产?9.你怎样看待游客对湟中县文化遗产破坏的?10.你认为怎样推广湟中县文化遗产?11.你知道湟中八瓣莲花包括哪些?研究成果:八瓣莲花:近年来,湟中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大县迈进”发展目标为引领,多措施并举,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湟中农民画、堆绣、镶丝、雕刻(木雕、砖雕、皮雕)、铜银器、藏地毯、壁画、泥塑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冠以“八瓣莲花”文化艺术之美称,挖掘整理与引导扶持相结合,积极推动八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走出农村和民间,向文化产业转变和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湟中“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之花开放的越来越艳,企业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强,底蕴深厚、内容质朴、色彩艳丽、形式多样、适应市场的文化产业产品,深受艺术市场和人们的喜爱,产品订单从省内外雪片般飞来,成为了湟中县乃至我省鲜亮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不仅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吃上了“文化饭”,挣上了“文化钱”,也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湟中”建设。
目前,湟中县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规划启动了“八瓣莲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积极打造10公里环形文化旅游带,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农民增收上的“三赢”发展。
一、湟中农民画农民画发展历史较为悠久。
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一项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在民间,活跃着被人们称之为“匠人”的众多民间艺人。
湟中农民画以高原人们嬉戏玩耍、劳动情景等生产生活场面和山水风光、民间民俗、人物肖像等作为题材内容,用夸张的绘画语言、丰富的艺术想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表现出来,其艺术性、观赏性、装饰性的特点鲜明,给人一种农民作者和乡村内容的亲切感和质朴感。
湟中农民画多次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并获奖,3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收藏,10幅作品被国外艺术馆收藏.湟中农民画成为了“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名气最响的莲花。
二、湟中雕刻,雕刻是木雕、皮雕、石雕的合称,其中民间木雕最为扬名。
早在200多年前,鲁沙尔镇陈家滩村“匠人”的木雕技艺和木雕产品在西北地区就“出人头地”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改革开放后,该村的木雕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出现了史庭辉等木雕业带头人,成立了村古建筑队、从事古建筑维修和新建,还组建了村木雕有限公司,王海寿被认定为传统技艺湟中陈家滩木雕传承人。
湟中雕刻成为了“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瓣花瓣。
三、湟中堆绣,堆绣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
湟中堆绣,融合了藏汉文化、宗教文化。
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将中原丝绸、刺绣品及技艺等带到青藏高原并流传于民间经漫长的发展成型于明朝,通俗地可称之为布画。
从制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分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审美、装饰、收藏价值,最早多为佛教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湟中堆绣艺人和作品一步步走出了民间,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创新,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民画家徐全熙掌握堆绣技艺后,把技艺传授给家人,现在全家都在从事堆绣工艺品创作。
湟中堆绣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最具市场前景的一瓣花瓣。
四、湟中镶丝镶丝又名湟中掐丝,主要有掐丝唐卡、掐丝工艺品。
掐丝唐卡巧妙地把景泰蓝镶嵌工艺与传统唐卡绘画技艺相结合,以金属丝和天然彩石颜料为原料制作而成。
掐丝唐卡既保持了传统唐卡的绘画特色,又加入了景泰蓝的工艺,充满了现代工艺气息,是当前收藏品中的宠儿。
掐丝工艺品把景泰蓝镶嵌工艺与绘画、上色等手工艺术品制作技术相结合,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品。
湟中掐丝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最具特色的一瓣花瓣。
五、湟中铜银器铜银器加工业已有300年的历史,民间艺人众多。
产品有佛像、宗教用品、铜银酒具、铜银饰品、铜锣等等。
近年来,湟中县把铜银器加工业作为引领湟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来抓,积极支持民间作坊做大、招商引资入驻做强、建立加工基地拓展,铜银器生意走向国内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湟中铜银器加工业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瓣花瓣。
六、湟中藏地毯藏地毯在青海人们提起地毯,往往就会喧起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的藏地毯织技及藏地毯。
据史料记载,上新庄镇加牙村的藏地毯织技及藏地毯自明朝传承,历史悠久,其毛席、马褥毯、卡垫、柱子包毯在藏区和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加牙村杨氏藏地毯织技已传至第七代。
湟中藏地毯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最早绽放的一瓣花瓣。
七、湟中壁画壁画狭义上是指众多湟中民间艺人的壁画绘画技艺,在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表现出的是众多湟中民间艺人携带画笔“走天下”“挣钱去”。
湟中壁画技艺融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箱柜、棺椁等绘画技艺与中国工笔画特点为一体,也受宗教壁画影响,人物造型吸收了藏传佛教壁画的特点,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圆润,兼具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
湟中壁画,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以“技艺劳务”形式开放的一瓣花瓣。
八、湟中泥塑泥塑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项现代美术艺术。
湟中泥塑,是与湟中壁画紧紧相关的一项民间艺术技艺,主要以创作各类人物、各种动物为主,泥塑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
湟中民间泥塑艺术近年来随着湟中民间艺人在省内外创作的大量泥塑作品和湟中泥塑文化产业生产的发展,被外界所了解和认知。
湟中泥塑成为了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中努力绽放的一瓣花瓣。
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
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
堆绣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
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
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依据佛经故事情节制作,配以各色衬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做工由许多绝妙之处,故塔尔寺把堆绣佛像视为珍贵文物,加以保存。
堆绣多悬挂在经堂内,给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艺术享受。
唐卡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至今犹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于“因循守旧”。
每一位画师正是因为坚守这一传统而成为文化记忆的复制者。
另一个秘密是颜料。
皆取自大地珍贵的矿物稀罕的植物 其配制则完全靠手工操作 甚至跟人的力气有关 。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