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情(1978—2012年)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作者:陈杰时间:2012-04-13今年恰是邓小平1980年关于住宅问题讲话发表30周年,该篇讲话是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从福利制度向市场化改革启动的关键标志,奠定了其后近二十年间中国房改政策的基本思路,显示了伟人的超凡预见性,至今仍对我们认识住房问题有深刻的启迪。
为此在今天纪念这篇讲话,仍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住房所特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是社会民生福祉最关键实现环节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另一方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发之后城镇诸项改革中最先酝酿、也是最先启动的改革,但也是进程最曲折、反复最多,但又是改革最彻底、最市场化的一项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某种意义上是非常丰硕的,但当前争议又是最多的。
所以,研究中国这30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的历程,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提出住房事业这个概念,是希望以此来涵括住房制度、住房建设、住房市场、住房政策(包括住房保障)这几个高度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内容,从而可以对住房问题做一个宏观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以下本文先按照历史顺序对1980年住房事业的发展与制度变迁做一个全景式概括描述,然后再反思1980年房改以来在住房问题的根本经验与教训,以此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愿景和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一、历史背景:改革前的中国住房事业?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意识形态上采纳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学说,而如不少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明确反对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个人资产,尤其包括住房。
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对于(德国大城市)工人说来,如果让他们有自己的房屋,把他们重新束缚在土地上,那就是破坏他们反抗工厂主压低工资的力量。
他这样写到:“工人必须负起沉重的抵押债务,才能得到这种住所,于是他们就真正变成了资金主人的奴隶;他们被束缚在只好同意接受向他们提出的任何条件”。
为此,新中国政府对住房问题策也无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四) 住宅 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部品 加快了 住宅的 更新换代
二、 住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的大力推进下, 经过
开 商 精心打 我国 发 的 造, 的城市 建设水平不 提 住宅 断
升, 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l 也弓 领着我国城 市住宅建设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但在住宅建设
中 也存在着一些值得 关注的问 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 题,
应弓起重视。 I ( 一) 缺乏创新意识、 意识 人文
14 9 年我国建筑市场上所能提供的 9 建筑材料和部
品 千种,九五” 仅4 ” 期间, 这种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 钢材、 玻璃产量保持世界首位; 9 年建筑陶 水泥、 13 9 瓷 和卫生陶瓷产量也已 跃居世界第一; 9年电梯成为 16 9 世 界第二生产大国; 化学建材产品生产能力也成倍增 长。 住宅部品体系的 建立开始步入新的 发展阶段。
从而我们可以说, 我国住宅建设走过的十年, 住宅 小区成片开发模式已 被广泛采用, 住宅规划设计 水平大
大提高, 设计理念趋向 市场化、 际化; 国 住宅产业化已 从 概 念到实施, 产业化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 技术体系正
在集成。
住宅产业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 缺乏有序的 产业整 合和企业间的相互协调, 制约了住宅建设增长方式的转 变。 为了改 变这种状况, 政府提出以科技为先导, 用现 代科学技 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住宅产业的技术水
( 五)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能和环保措施在逐 节
步实 施
住宅建设规划过程中 不能 , 很好地考虑城市的人文 积淀, 往往与城市的人文底蕴相偏离。小区建设过后, 住宅定位比 较混乱。部分小区在建筑设计和规划布局 上, 照搬西方建筑风格, 盲目 而忽视与当地自 然环境、 历 史 文化的 有机结合, 结果不仅缺乏自身特色, 而且与周 围的 环境很不协调,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 一些小区的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来源:新华网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 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24年河南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王畿与四方”展览集中展示了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内蒙古、辽宁等多个地区商时期的多套代表性文物,包含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展览突出体现了 ( )A.商朝都城繁荣昌盛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社会风气积极开放D.科技成就灿烂先进2.一位同学在阅读某历史人物志时提取了下图信息,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蒙恬B.霍去病C. 张骞D. 郑和3.能够与以下两个历史典故相互关联的成语是 ( )4.河南南阳内乡县衙三省堂前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其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凸显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国思想是( )A.无为而治B.法治思想C.民本思想D.重文轻武5.比较图示中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写作之情,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时代变迁影响诗词创作B.科举制促进了宋词的繁荣C.宋词全面再现社会真实D.北宋灭亡导致宋词的衰微6.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从小立志改变国家“积贫积弱”,表示“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
为此,他“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编撰了( )A.《九章算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史论逻辑合理的是( )选史事结论项A张骞通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B设置安西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和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D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8.”,甚至出现了一些织机五六百台、织工三四千人的大型工场。
中国历年人均居住面积统计(1990--1998)(不辖县)
5.56 5.7 5.73 5.79 5.59 5.58 6.04
5.71 5.9 5.98 5.94 5.75 5.74 6.56
5.96 6.21 6.21 6.32 5.96 6.04 6.41
6.17 6.6 6.65 6.95 6.09 6.43 6.43 6.17 6.05 5.92 5.4 6.4 8.3 6.33 6.5 7.19 6.83 6.8 7.28 7.61 7.43 6.74 7.15 8.18 6.05 7.27 7.35 6.95 7.65 7.56 6.84 6.16 8.01 9.15 8.19 8.66 10.22 8.79 7.82 7.05 12.09 10.2 14.45
6.59 7.36 7.08 6.1 6.67 7.62 7 6.71 6.51 6.39 5.53 6.76 8.9 7.4 6.89 7.15 7.24 7.07 7.96 8.1 8.3 7.4 7.57 8.53 6.75 7.76 8.05 7.61 8.11 8.1 7.91 6.25 8.51 8.79 10.19 9.64 11.23 8.06 8.4 7.85 10.79
6.04 5.86 5.55 5.26 5.9 8.18 5.98 6.25 6.85 6.6 6.8 6.85 7.47 7.5 6.42 7.02 7.8 5.87 6.98 7.14 6.75 7.53 7.32 6.57 11 7.88 10.11 8.1 8.8 10.15 8.57 7.39 6.66 11.23 9.96 15.06
台州 12.安徽 合肥 芜湖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淮北 铜陵 安庆 黄山 阜阳 滁州 13.福建 福州 厦门 莆田 三明 泉州 漳州 南平 龙岩 14.江西 南昌 景德镇 萍乡 九江 新余 鹰潭 15.山东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德州 威海 临沂 莱芜 日照 16.河南 郑州 开封
改革前后我国老百姓生活状况变化的调查报告(ppt 22页)
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 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 改革开放后: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1985年 83.41元。1991年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为 286.63元。
总结:
以上内容是我们小组的调查情况,通过以上 内容,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 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
• 改革开放后:1980年人均生活消费423.14 元。1985年为594.23元。1988年为1145.8 元。1990年1325元。
城镇居民消费方式
• 改革开放前:1950年人均月生活消费为43 元。1957年人均月生活消费为42元。1966 年人均月生活消费为45元。1978年人均月 生活消费为47元 。
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 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 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 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 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 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 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 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 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人口为674 149 546人,占50.32%,农村依然是个庞大的市场。
同时,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变了消费结构。
通过运用E—views软件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策研究一、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将近7亿,占人口总数的60%。
农村居民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从农村市场看,我国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能够强劲带动经济发展。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规模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仍低于城市居民,但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根据测算,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致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内外需求至关重要。
但从整体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一些地区,甚至不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
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不甚合理,其中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很大比例,而衣着、居住等方面消费量所占比例较少。
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其收入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成了保持经济增长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进而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一)数据来源数据来自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包括200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的原始数据。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1991年)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1991年)作者:康天锦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20年第05期编者按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发表相关讲话开始,至今已经40余年。
4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深化,房地产行业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家庭财产的增加。
1978-1991年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发端,改革开放的一大经验就是试点,摸着石头过河,房改同样是从试点探索开始的。
康天锦老同志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不同岗位上见证、推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观察、思考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跟随他回望住房制度改革发端的那段燃情岁月,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轨迹,更好地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摘要: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自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以后,中央领导同志重视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在部署加强住宅建设的同时,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开展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指导,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建设;住房问题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9138-( 2020)05-0016-27收稿日期:2020-04-20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发表相关讲话开始,已经40余年。
其中1978-1991年的14年间,属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在今天看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笔者作为见证者与亲历者,对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过程、相关背景等,予以简要梳理,以期让读者全面了解那个时期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当然,每个阶段后的简单分析属于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谨作参考。
1978-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
1 探索实验阶段(1978-1982年)1978年9月7-13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路子,能不能宽一些?比如:允许个人建房或者住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里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并指出要从各方面研究这个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特征及变化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
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特征及变化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邹湘江【摘要】当前我们对城市人口的住房自有率、居住面积等基本住房信息并没有清楚的把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我们精准、全面地分析城市人口住房状况提供了基础.分析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表明:2010年城市人口住房自有率为69.78%,住房自有率比2000年下降了2.2%的原因在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15平方米,虽然人均建筑面积提高迅速,但距离小康居住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不同家庭居住空间的差距很大;过去十年城市大规模住房建设,使得城市家庭户各项设施的拥有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住房成套率达到81.13%;城市租房户平均租金为473元/月,在最近十年中增长近3倍,并且增长幅度大于住房价格的增长,这反映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居住住房需求的增加.【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7页(P51-56,75)【关键词】人口普查;住房;城市【作者】邹湘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31住房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住房状况直接对人们的经济、工作和健康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概括介绍第21号《适足住房权》将适足住房作为人的一项基本人权。
我国自19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1998年开启城市住房全面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人口住房状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城市住房严重短缺的问题得以解决,住房质量快速提高。
随着城市住房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住房状况也极为关注,如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等,都对城市住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
当前中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杨政【摘要】旨在通过对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的系统考察,细致梳理中国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主要的民生领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民生问题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社会后果.【期刊名称】《社会工作》【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民生;结构性矛盾;经济社会失衡【作者】杨政【作者单位】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1民生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社会福利实现的状况。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郑杭生,20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民生从整体上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民生领域内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结果,在不同的民生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改革伊始,我国有近1/4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而到了2007年底,全国绝对贫困人口占比不足2%。
2008年,世界银行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中国政府于2011年底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至2300元。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国家扶贫标准已经超过了世行的国际贫困标准。
世界银行的数据则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脱贫事业的成就有六成以上来自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过去30多年来,中国有5亿人口摆脱贫困,贫困率从65%以上降至10%以下。
当前,中国对民生的关注重点已经从吃饭问题拓展到诸如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
七普住房统计口径
七普住房统计口径(原创实用版)目录1.七普住房统计的背景和意义2.七普住房统计的口径和标准3.七普住房统计的主要内容和数据4.七普住房统计的结果和影响正文【七普住房统计的背景和意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重大的一次人口普查。
在这次普查中,住房统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住房情况进行统计,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住房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还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七普住房统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普住房统计的口径和标准】七普住房统计的口径主要包括住房类型、住房面积、住房结构、住房性质等方面。
在具体统计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标准:1.住房类型:分为普通住宅、高档住宅、公寓、别墅等。
2.住房面积:分为小于等于 60 平方米、60-90 平方米、90-140 平方米、140 平方米以上等。
3.住房结构:分为独栋、联排、多层、高层等。
4.住房性质:分为公有住房、私有住房、租赁住房等。
【七普住房统计的主要内容和数据】根据七普住房统计的数据,我国住房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住房总量充足,但分布不均。
全国共有住房约 2 亿套,其中城市约 1.5 亿套,农村约 0.5 亿套。
然而,住房资源分布不均,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住房紧张,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住房空置率较高。
2.住房面积普遍较小。
全国平均住房面积为 90 平方米左右,其中城市平均住房面积为 70 平方米左右,农村平均住房面积为 120 平方米左右。
3.住房结构以多层和高层为主。
全国多层住房占比约 60%,高层住房占比约 30%,独栋和联排等其他类型住房占比约 10%。
4.住房性质以私有住房为主。
全国私有住房占比约 70%,公有住房占比约 20%,租赁住房占比约 10%。
【七普住房统计的结果和影响】七普住房统计的结果为我国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统计数据,国家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住房市场的供需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住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