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总收入实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总收入实证分析

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撑。另外,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将因此向高一级形态迈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居民家庭和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单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居民家庭消费行为、消费决策,形成消费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冷暖;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和产品构成有最终的影响,尽管从静态和短期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但从动态和长远看,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因此,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及其消费结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当前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总体上从小康型进入富裕型的社会环境下,居民家庭经济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成为与政府、企业相提并论的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变量之一。本文旨在对1985-2009年我国城镇年人均工资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 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字:计量经济学居民消费居民收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连续多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持续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了6.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据

统计2006年,全国平均工资收入为21001元,而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维持在50%-60%,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近70%的水平。最近一期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8年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7.3降到了93.4,消费者满意指数也由93.3降到了90.0,中国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但为何消费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消费和工资收入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影响着消费水平?

90年代中期以来,短缺经济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形状,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描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尼系数比较适中,从此角度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体制内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仍较严重,同时,不少单位工资外收入失控,少数行业存在着垄断分配不公,通过捞取非法收入暴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应尽快加以解决。

因此,从统计实证的角度探索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寻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途径和对策,可以为党的政策制度和出台相关经济政策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工资收入与居民消费结构关系的问题,国内外科学均作过类似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不少其中具有代表的是:

(一)从国外研究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虽然没有对于消费需求的系统研究,但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里,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他对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看法。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2.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构造

了消费函数,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即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定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凯恩斯认为消费是实际收入的稳函数,他在文章中指出“……采取大胆果断的步骤,即以收入再分配或其它办法来刺激消费倾向”。“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它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

3.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于1949年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是相对决定的,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与收入长时期维持在一个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曲线是出自零点的直线;但短期函数曲线是有正截距的曲线。杜森贝利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了两种效应,即“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

4.勃兰德理论:勃兰德理论是在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勃兰德(Brinder,1975)认为在持久收入假说下,消费者除了有生命周期储蓄,还有用于遗赠的储蓄,即遗赠储蓄。

(二)从国内研究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1.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研究:杨天宇在《收入分配与有效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