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2000字
1.日本虽然是一个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土地改革却十分彻底,这一方面是管理层受社会主义式的扶贫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使农村脱离贫困也大有必要。
因为农村是军队士兵供给的源泉,没有强大的农村就没有强大的军队。
所以军部(特别是陆军)十分赞同农村改革。
日本先是通过《粮食管理法》。
该法规定,佃农将粮食缴纳到国家,国家付款给农民,农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缴付地租。
通过这项法令,地租由实物支付变为现金支付,农村的状况大为改观。
由于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不随物价变动,因此随着战后的通货膨胀,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幅减少。
1940年高达农民总收成50.5%的地租,到了1945年已经实质上减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双重米价制度。
也就是说,在收购粮食时对农民和地主采用双重标准。
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但是对从地主手中收购的粮食却设定低价,这个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
随后在1946年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第二次农地改革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以及在村地主拥有的超过规定面积的土地由政府强行征购,转卖给佃农。
政府以“交付公债”的方式向地主支付购地款。
所谓“交付公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一定期限以后,持券人可以凭券换取现金,但不允许转让。
由于后来发生通货膨胀,“交付公债”的实际价值大大缩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2.日本企业也相对比较稳定,实行日本式管理的企业,如同军队一样,从最高管理者到一线员工,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这里的共同目标首先是公司的生存,其次是扩大市场,在同业竞争中获胜。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对公司具有高度忠诚心的日本企业的员工比喻为“企业战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3.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重创了富裕阶层,对一般平民却影响不大,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真正做到了劫富济贫。
旧统治阶级的地主们拥有大量财产,这些财产因为通货膨胀迅速地失去了其原有价值。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近现代史上,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人所瞩目的一个经典案例。
虽然影响了此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泡沫破灭使得日本经济长期放缓,但其曾经展现出的惊人崛起仍然值得挖掘和学习。
《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对于对日本经济的了解和探究是非常有用的资料。
首先,本书通过搜集、分析和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文献,深入地阐释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在战胜国的救助下,日本政府得以实施重建计划和市场改革,推动废弃战争产业,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逐步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转折。
同一时间,历经了高速度增长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其次,本书也深刻地探究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趋势。
尤其是在解析了日本高速经济增长定律的基础上,阐述了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转变等多方面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其所涉及的干部和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更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本书呈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诸如出口依赖度过度、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在此阶段得到了展现。
尽管如此,这些问题并没有阻挡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
虽然,在经济转型和崛起后周期性的衰退及其市场调整中,日本经济逐渐失去了过去的优势,但这不影响我们仍然可以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加深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总之,读完《战后日本经济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经济实力与其发展方向和决策的相关性,也了解了日本成功的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关思考和重要的参考。
此书是对于日本经济史经典书籍的丰富和更新,也是对于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有益研究。
战后日本环境外交探析
战后日本环境外交探析作者:杨美姣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环境外交在日本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多方面因素促进了日本环境外交的兴起与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日本环境外交也表现突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外交特色。
对于中国的环境外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关键词:环境;环境外交;日本环境外交在战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各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日本把环境外交作为其外交发展的重点领域。
其意在于以环境外交为突破口,谋求日本一直以来的政治大国地位。
认真研究日本的环境外交政策,能够更好地认识日本这个国家,更好的预测日本社会的发展方向。
1 战后日本环境外交的兴起五六十年代日本爆发了环境问题,使日本政府和民众开始大量关注环境问题。
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及时遏制了环境问题的发展。
日本环境外交随之兴起。
首先,日本环境治理的成功使得日本开展环境外交成为可能。
二战结束时,日本社会遭到重大打击,经济与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恢复经济,日本把发展重工业作为当时的战略重点。
但重工业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后,日本转变了环境治理措施,成功改善了环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培养了大量的环境人才,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经验,这些都为日本开战环境外交奠定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其次,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日本开展环境外交提供了社会基础。
日本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通过学校和媒体积极宣传环境知识,这样就使得日本社会民众普遍增强了环保意识。
日本民众把对环境的关注放在了有关政治、经济的议题至上,积极支持日本政府环境保护的政策。
日本社会还成立了众多的环保团体,为日本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再次,环境外交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有效手段。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日本在政治上一直受到美国的压制,为了寻求身份冲突、谋求政治大国,日本只能在非传统安全方向寻求突破口,环境外交才成为了日本重点发展的外交方向。
让历史告诉未来——评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
有 《 日本 战后 体 制改 革 》专 著)《 明 的运 势—— 中 ( 、文
日 比较 》合 著 )论 文 《 困难 挑 战 的政 治 经 济 改 革 》 ( 。 向
( 日文)《 、 战后 改 革 与 日本 经 济 的活 力 》 日文) 《( 、 日本 政 治舞 台 内幕 》译 著) , 本 书 的写 作 提 供 了 良好 ( 等 为 的积 淀
该 书作 者 “ 战后 中 日关 系史 研 究 ” 题 组 是 由从 课
事 中 日关 系领 域 的专家 学者 组成 . 由 中 日友 好 协会 并
的孙平 化 、 肖向前 、 王效 贤三 位专 家做 监修 . 书稿 几经
分 属 于两 个 阵 营 的不 正 常 关 系 到 冲破 大 国束 缚 友 好
系文 献集 1 7 — 9 5 .三部 中 日关 系史 的文 献 资料 9 1 19 }
极 具史 料 价值 . 在此 基础 上增 添许 多 采访 和交 流 写成 的战后 中 日关 系史 . 其科 学性 和 可读性 可想 而 知
关 系 。由于 特殊 的历 史原 因 . 日关 系的任 何 波动 都 中 极 易挑 起两 国高 层 和 国民的敏 感神 经 二次 世界 大 第 战后至 2 0世 纪 末 的 中 日关 系 充 满 了 曲折 与 变 化 : 从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第2期 0年 0 1
Junl fC ogi nvrt o c ne adT cnl ySc lSi csE i n N . 0 1 ora o hnq g U i sy fSi c n eh o g (oi e e d i ) n e i e o ac n t o o2 2 1 0
标志 性意 义 的历史 事 件 .学 者 们 的认 识 是一 致 的 . 仅
战后中日关系-读书笔记
《战后中日关系》读书笔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我们所熟知的表述中日关系的用语。
中日人民友好,是中日关系的基调。
这两个主调和基调,是研究者和学者们的主要论调,也是中国官方的一贯表态。
刘建平所著的《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一书对大众习惯性的观点和思维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另外的阐述和判断。
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正常”的中日关系背后,其实有着“不正常”的历史和现实。
比如,中日关系经常因为二战、靖国神社、东海、钓鱼岛等问题而出现波折、恶化,出现“不正常”现象。
作者把此类现象或状态称之为“周期性恶化”问题。
身为战败国的日本,并未进行严肃的战争反思,却作为美国帝国主义工具而获得了实际利益。
也正因此,所以日本政府从未真正反省过自己的战争行为,并趋向于否认自己的罪行,进行自我美化,继续对中国报以蔑视和敌视,前有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后有否认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事件。
当我们被教育着历史不可忘却,但是要懂得宽恕与原谅时,日本的百姓却被告知他们是被诋毁的,中国是不友好的国家。
这也是为何中日两国之间即使在邦交正常化之后仍出现周期性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一上来,作者首先对中日关系之现实做了毫不遮掩的评价,指出所谓“人民友好”早已失去了统计学支持,两国关系尤其是政治关系的反复恶化乃是不争的事实。
这显然是对国内官方舆论对于战后中日“人民友好”宣传的质疑:双方已经诉诸互相咒骂,那又何来“友好”?要回答这一问题,自然要回顾历史。
然而作者接下来更进一步指出中日两国在这段历史研究上的问题所在。
无论是中方的“人民外交”叙事路线,还是日方偏向推论和臆测的“社会科学方法”,都不足以阐释两国关系演变的真实动因。
因此,唯有以实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并给予逻辑整理,才能得出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
全书所述历史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日认识与策略起,到中日邦交正常化止。
其写作的逻辑脉络正是“日本人民”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战后对日“以民促官”的外交思路的形成,还是“政治经济不可分”与“政经分离”原则的较量,乃至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关于“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的抉择,都受到“日本人民”概念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今年的第二本书,说真的今年的阅读速度不及往年,主要是今年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年初一月份和圆儿开始写“九说”,当时有着无限遐想,现在也落于现实了。
之后一季度中国股市仿佛打了“鸡血”,本职工作开始繁忙,更新也是进入疲态期,本来这本书(《战后日本经济史》)的阅读是为了和圆九说的日本板块同步的,然后你们也知道,日本板块夭折了。
说真的这书看的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只是由于时间限制,440页的书我看了俩月,令自己汗颜。
本身从业嘛,这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部分,作者野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战时到战后的日本经济脉络,说真的,他所描述的“日本1940年体制”和我们的“特色SHZY”还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关于民族性的描述其实也非常相似,例如石油危机阶段,日本的员工会选择与企业共进退,以及对于“组织”的依赖会演变为“臃肿的”类国有体制。
甚至我们看到,在“有形的手”所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GDP奇迹并不是我们独一份,日本所经历的阶段也同样是“人间奇迹”。
所以开眼看世界一直是我们圆九说所推崇的,因为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来看待问题其实有些闭门造车,什么样的体制在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一边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侧面来看,其实是短视了,我们走的路,其实别人都走过,只是有些走通了,有些没有走通。
这本书中关于日本逝去的20年的描写是与我过去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有偏差的,我大多数的经验都集中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被金融定向爆破了,但是野口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的观点更加宏观也符合实际,并不是像国内的带着些许侠客气质的观点,认为都是阴谋。
日本人自己去讲这段历史的时候的视角可以如此客观和清晰,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毕竟民族的“迫害妄想症”是一个普遍状态。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在《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几个关键时期的分析,揭示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和机制。
此外,作者还对日本经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日本经济奇迹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日本在19世纪末进入近代化进程,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和制度。
但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人不只是学习了技术和制度,还深入理解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将其融合到了自己的价值观中。
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于“工作”的重视,日本人把工作视作一种责任、一种乐趣、一种荣誉。
这种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日本奇迹的基础。
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1945年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的恢复过程。
作为一个被毁灭的国家,日本经济几乎彻底崩溃,但是在美国的援助和指导下,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货币改革、价格控制、农村改革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而在19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原因很多。
第一,日本经济在战争中几乎被摧毁,因此它不仅能依靠政府提供的资金和技术,还能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将创新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业中。
第二,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向外国投资和出口。
这些政策加速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另外,日本的传统文化强调尊敬长者、注重信用、追求协助,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商业关系,推动经济的繁荣。
然而,日本经济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
由于高度发达和长时间的经济繁荣,日本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
这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压力。
此外,日本经济还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自然灾害、国际经济危机、贸易摩擦等等。
战后日本外交史五百旗头真读后感
战后日本外交史五百旗头真读后感首先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日本在战后就像个在大国之间找平衡的杂技演员。
它一边靠着美国这个大树乘凉,美国就像个超级大哥罩着它,不管是军事保护还是在国际事务中的某些支持。
但是呢,日本又不想完全被美国拿捏得死死的,还想在亚洲这个大家庭里有点地位,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这就好比是在两个阵营里都想插一脚,又不能把哪一方给得罪狠了,这外交的难度系数可不小啊。
书里提到日本在处理和亚洲邻国关系的时候,那真叫一个复杂。
日本曾经对周边国家做了不少伤害的事,就像在历史问题上,老是遮遮掩掩的。
这就像在和邻居相处的时候,自己以前犯了错,还不愿意好好认错道歉,老是想含糊过去,那邻居们能乐意吗?所以日本在亚洲外交上老是磕磕绊绊的,一会儿和这个国家有点经济上的合作小高潮,一会儿又因为历史或者领土问题陷入冷战。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想和大家一起愉快玩耍,但是身上背着个讨人厌的包袱,怎么也甩不掉。
再说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塑造。
日本努力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现代、文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家。
在经济上,日本确实有两把刷子,什么汽车啊、电子产品啊,在世界上都很有名。
它就想借着这些经济成就,在外交上也能有点话语权。
不过呢,它又总是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
有时候美国让它往东,它还真不太敢往西。
这就像一个小孩想在小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很独立,但是背后又有个严厉的家长管着,总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而且啊,从这本书里能感觉到日本外交的那种灵活性,有时候都让人觉得有点像变色龙。
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它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
比如说,当国际上对环保问题重视起来的时候,日本就赶紧把自己包装成环保先锋,在国际会议上大谈特谈环保合作。
这就像它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国际潮流的风向,然后把自己打扮成符合潮流的样子,试图在新的话题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呢,日本外交也有它的无奈之处。
国土面积就那么大,资源又匮乏,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里,它必须得依靠外部力量才能发展得好。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700字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关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典之作。
本书的论述让我深深理解了战后日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作出的贡献,以及如何在困难中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
书中的主角将我们带入日本经济大转型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战后日本经济从理论上对国际经济体系作出的贡献。
例如,日本通过管制货币、精简税收政策、改革金融机构矘改营销等政策实施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全球性货币体系。
此外,日本经济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可喜可贺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日本经济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来看,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国际社会中崇尚开放、合作、平等的一支深谙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力量。
总而言之,《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也激发了我在学习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兴趣。
而未来,我希望能够利用这本书中的知识,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研究日本对国际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书评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56-60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4 in Hans. /journal/ojhs /10.12677/ojhs.2014.22004《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书评孟凡礼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Email: **************收稿日期:2014年1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10日1.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战争的失败迫使日本现代化道路的中断,同时,战后改革的实施又是日本国家发展新的起点。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在整个60年代,日本经济以年均10.9%的速度增长,并于1968年超过了当时的西德,一跃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强国”。
今天的日本,仍然是世界重要经济体,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是什么促使一个曾遭受战争严重破坏、曾经被国际体系以及国际法所“排斥”和“约束”的战败国实现迅速崛起的呢?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建构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到积极推动或者消极破坏性的作用。
二战后日本新型体制的确立以及历届内阁内政外交的开展,对于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日本大国化道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晓光先生的《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1945~2011)》,对于二战后日本历届内阁的内政外交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分析与总结,是了解战后日本政治外交政策、探究这一时期日本政治外交发展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性著述。
本书共分十个章节,作者以时间为轴,对战后以来日本政治、外交体制及其内容的变化,进行了细数。
战后日本国家的发展,历经了战后初期新型体制的确立——经济高速增长——政治外交重大变革——政治外交的调整、探索,这样一个发展历程,针对每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及特点,作者进行了分析及说明。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一部少年回忆——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
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
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
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
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
后又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5篇
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5篇第一篇: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在德国首都柏林历史性的标志建筑勃兰登堡门不远处,一片壮观的纪念碑群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占地达1.9万平方米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面对这一德国人为自己竖立起的历史耻辱柱,人们不能不惊叹于德国政治家们的巨大道德勇气和历史责任感!当然,在日本战争纪念碑是有的,但那不是为亚洲各国受害人民而立的,而是献给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甚至是战争罪犯们的。
就在静冈县伊豆半岛的伊豆山上,就建有一座所谓“七士之碑”,纪念的就是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的7名甲级战犯。
让这些战犯们一如他们靖国神社中的同僚们一样,岁岁享受香火与膜拜。
如此举止怎能不会深深刺伤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呢?德国和日本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战后也同样崛起为经济大国,但两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日本到现在都认为自己不是被打败的,而是为了“避免日本人民受到更大的伤害”而投降的。
他们的自私自利的丑恶嘴脸终将他们自己暴露无遗。
南京大屠杀70周年,但目前日本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仍然是摇摆的,右翼势力仍坚决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有的媒体最近仍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日本《读卖新闻》的社论,以“南京事件70年”取代大屠杀的敏感字眼。
更有甚者是,《产经新闻》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指国民党为了战时宣传的需要,虚构了南京大屠杀。
“will”杂志12月号撰文称“捏造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反日宣传的最高杰作、是传播反日的病毒”。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承认侵略是有损日本人尊严的一件事,尤其是向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在他们眼中的二、三流国家认罪,是非常耻辱的,就好比中国国家男足输给了马尔代夫国家男足。
日本是一个很要面子的民族,也同样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他们是不会轻易向任何国家低头的,包括中国和美国。
日本国内对战争罪行正在进一步的淡化,假如政府突然宣布曾经侵略过别国,那就无法自圆其说,会在青少年一代中造成巨大影响,其代价是惨重的。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读了野口悠纪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我的一点总结和看法。
日本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2个,一个是技术环境的背景适合1940年体制,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计划”体制,主要是钢铁、机电、轮船、石油化学等,这些重化工业,适合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大量经济活动不以通过市场合作为主,而是主要靠企业内部的分担和合作为核心。
强调对集体的奉献的1940体制恰恰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这个时代,日本、联邦德国和苏联,都是同样的经济体制,也都获得了在工业化上的巨大发展。
第二,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日本当时拥有低廉的劳动力,通过大量生产工业用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如果当年中国进入市场通过低成本劳动力来一起竞争,日本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机会。
另一个很重要制度基础,就是低利率与资金配给,以及财政投融资政策。
简单说就是大藏省给钱,1货币政策—低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2财政政策—政府直接拨款或者定向投资。
这都是1940年体制的“优势”,其实也就是举国体制。
这套机制在完全工业化的“追赶”阶段,非常好用。
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虽然都是以市场原理为基础,但却都不依赖市场,两国都要求大企业承担公共责任,强调企业内部劳资协作,政府对市场加以严格限制,是具有统治倾向的经济。
在那一时期,日德的举国体制战胜了英美完全依赖市场的体制。
而核心的背景,是哪个时代,是重工业为核心,这与几十年后今天的市场核心和主导,完全不同,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服务业为核心。
但在,1980年后,甚至至今,1940体制反而成了枷锁,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
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
(1945—1994)
陈奉林
【期刊名称】《《朝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7(016)001
【摘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却是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
对这种形势走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
检讨过去,开辟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是中国学者关注的新课题。
北京大学宋成有、李寒梅等同志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下称《外交史》),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史的代表性著作。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陈奉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
【相关文献】
1.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 [J], 陈奉林
2.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J], 张高
3.《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简介 [J],
4.日本外交史料馆藏孙中山资料选译 [J], 邹念之
5.渤海与日本外交史话二则 [J], 武玉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后日本的对外政
第三阶段“多边自主外 交”:20世纪70年代
• 田中觉荣
• 三木真夫
“多边自主外交”的背景
• 一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二是石 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的冲击;
• 三是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对亚洲政策有 所调整。
“多边外交”的基本内容:
• 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 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 系”。 • 第二,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第二阶段的“经济外交”: 20世界50年代-60年代
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但国内资 源稀缺,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交”口 号,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 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 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 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
•
•
积 极 进 取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对外政 策-“积极进取”外交
响提理 升会 影常
•
•
四 强时 三 求二 一 是 。, 是 成是 是 日 防 重 为采 强 俄 范 视 军取 化 关 中 发 事多 日 系 国 展 大项 美 打 的 日 国立 安 破 倾 中 。法 全 僵 向关 措 合 局 也系 施 作 。 在的 , 体 加同 谋 制 。
• 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就经济联 系。
第四阶段“争做政治大 国”:20世纪80年代
• 第一,以日美同盟为轴心,加强美、欧、日关系,坚 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 • 第二,立足于亚太,积极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作用。 • 第三,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 是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略上变“贸易立国” 为“科技立国”。 • 第四,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扩从军事 力量,由“专守防卫”转向 “攻势防卫”。 • 第五,在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的对 外关系。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的名著,一直未来得及细读,疫情春节方有机会翻看一遍,其中提到的几个现象,倒是非常值得留意。
其一是山一证券破产。
山一证券是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1997年11月出现危机,其原因是所谓的“营业特金”业务,就是客户将资金托付给证券公司投资运营,说白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券商理财。
在日本,向客户承诺保证本金和收益本也属违法,但一般却默许。
这并非山一证券个例,其他证券公司都有类似业务。
遇到日本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引发重大损失,山一证券却刻意隐瞒,通过“表外化”的方法(其实就是向关联企业输血,买回特金持有的资产)掩盖亏损,直到藏不下去,报告给了大藏省,最终导致公司停业(该公司其实早在1964年就经历过一次破产危机,后来政府出手救助避免了危机,却最终没逃脱倒闭的命运)。
这与我国《资管新规》出台前的局面如出一辙,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风险吸收能力本不太强的公司,大量发行资管产品,并进行刚兑,一遇市场急剧下跌,其实很容易拖垮这些公司,所以《资管新规》及一系列监管政策,下定决心打破刚兑,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山一证券的破产,又引发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其地位类似于我国的国开行)的破产。
其实长银的破产也非常简单,就是接受抵押或通过下属公司投资的房地产资产大幅贬值,也是一开始通过“表外化”掩盖到最后暴雷。
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站记者吉莲·泰特写的《长银新生:泡沫中的金融战争》一书详细描述过这个事件。
我想说的是,在日本发生的事,在我国也不会不发生。
过去的2019年,市场下行,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不少中小地产公司处境困难,不少城市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也呈现下行趋势,其他不少产业也遭遇困难,很多金融机构手上虽然有抵押,但抵押物贬值,而且处置不易,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试想这些金融机构的第一选择是暴露风险,还是尽力掩盖呢?恐怕更多的是后者。
我自己也各种事情上看到了一些中小甚至大型金融机构的小动作。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
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
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
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
(注:Peter J.Schraeder,“Japan'Quest for Influence in Africa”,CurrentHistory,May 1999,p.232.)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
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 countries)(注:Jun Morikawa ,Japan and Africa:Big Business and Diplomacy,Africa World Press,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
学号:***********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
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
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
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
该书在探
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
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
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
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
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
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
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
研究。
第三编是走向自主外交阶段。
到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急剧增长,日本领导人对走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自主外交踌躇满志。
因此,日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新阶段。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本编富有特色的内容。
在本编中,读者可处处感受到日本为走向自主外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感受到中日两国领导人为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四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等距离、全方位外交阶段。
70 年代在保持日美特殊同盟关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与中国、苏联、东南亚、大洋洲、中东和欧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以树立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强调自主性,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与行动,如抢在美国之前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增加对第三世界的对话和援助, 加强同中国、东盟的协商与合作等等。
作者探讨外交中的多边关系,实质是在探讨一种全球机制,在国际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是相当富有教益的。
但是作者也指出,无论“全方位自主外交”还是“多极自主平衡外交”,日美关系仍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
第五编是走向分享世界领导权的大国外交阶段。
进入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之后,已不满足于以往的“多极自
主”、“等距离”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力图以“西方一员”外交来取而代之,担更多的国际重任。
该书指出,在国际社会抵制苏联势力南下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联合行动中,日本“旗帜鲜明地加入到对越南的抵制与制裁的行列”,主张召开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愿意在资金、技术和其他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日本越来越多地插手世界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突出日本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1987年以来,日本军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费投资大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整体形象。
读罢全书,感到《战后日本外交史》有两个显著特色:一, 视野广阔, 取材宏富。
该书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政治外交, 而对当今高科技时代经济规模与质量、人力资源与素质、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把冷战结束后解密的历史材料摄于笔下, 更增添了它的学术分量。
许多立论新颖别致,反映出作者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信手拈来的史学功夫;第二, 研究历史, 关注现实。
作者在目睹了近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活动之后,得出了忧心忡忡的结论:“可以肯定,日本会进一步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步伐。
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将是日本不变的外交目标”。
确实,日本近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不同凡响, 国内不断有人否认战争责任, 这些消极势力每每为厉为祟,困扰着日本与世界、尤其是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平等、友好与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