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教时
3
执教
日期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内容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的开始。提起函数,可以简单的说:函数是一种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反映两种数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而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也是当中最简单最线性的关系,其实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比如说探索规律,还有对数量关系、运算公式的学习,包括字母表示数以及统计图、统计表的认识,以及比和比例等内容,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正比例意义的学习将直接为反比例意义的学习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乃至于将在初中系统的学习函数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学情分析:
从学生面对正比例的学习角度来看,这方面的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的,因为从研究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孩子对以往的数量关系,包括一些运算公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说路程、时间、速度这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应该说孩子比较熟悉,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正比例的意义是要从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分析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对两个变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因此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将从以往的静态过渡到今天的动态观察分析,乃至于抽象概括上来。这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比值(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1.2 解释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称为比例常数)。
1.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当身高增加时,脚长也随之增加,且它们的比值保持不变。
第二章:比例常数的确定2.1 解释比例常数k的意义:比例常数k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2 方法一:通过两组具体的成正比例的量,计算它们的比值,求得比例常数k。
2.3 方法二:利用图形(如直线图)观察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比例常数k。
第三章:正比例的性质3.1 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成正比例的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形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成正比例的量的运算性质: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相加(或相减)后,它们的比值仍等于原来的比例常数k。
3.3 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运算: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x1和y1,以及它们的比例常数k,求第三个成正比例的量x2和y2的关系。
第四章:正比例的应用4.1 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单价、计算速度等。
4.2 利用成正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的一个,求解另一个未知量。
4.3 成正比例的量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如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正比例的拓展5.1 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乘积(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5.2 解释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
5.3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关系:如车速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当车速增加时,所需时间减少,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第六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图像:y = kx(k为常数)。
6.2 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斜率为k。
6.3 探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y值按比例增大或减小;当x=0时,y=0。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一、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本课在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充分运用导学题组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寻找规律的同时感受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二、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学: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议一议: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汽车的里程表,使学生知道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学生汇报。
(1)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两种量的变化相同。
(2)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相互交流,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4、教师说明:在上面的问题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速度一定)我们说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5、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上面例子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刚学知识进行判断,现学现用让学生以此去体现出构成正比例的必要条件。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正比例与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研究数学问题的自觉性,明确研究的方向。
教材简析: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观察,初步认识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再通过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量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在此基础上,教材对正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抽象,即用字母公式表示为yx=k(一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过程:1.基本练习1.1按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单价=总价÷数量(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1.2列式计算(1)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问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小明用15元钱买了5支同样的钢笔,问这种钢笔的单价是多少元?(3)甲乙俩人一起做同一种零件,甲4小时做了28个零件,乙7小时做了49个零件,问:甲乙谁做的快一些,为什么?1.3教师:小结学生练习情况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探讨研究2.1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量是否随着第三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方向相同,且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实际应用,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时间为30秒。
(学生游戏,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出示例1:石头.剪子.布游戏的情况: 4、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分数和次数两种量.)2).分数是怎样随着次数变化的?(当次数是1次,分数是5分,当次数是2次,分数是10分.次数变化,分数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次数增加,分数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次数减少,分数也随着减少.分数和次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相对应的分数和次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5|1=5 10|2=5 15|3=5 20|4=5 分数|次数=一次的分数(一定) (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5、学生汇报,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三.内化过程,加深理解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2、分组讨论:次数(次) 分数(分) 12 3 4 5 6 7 5 10 15 20 25 30 35 … … 1 60 2 3 4 5 120 180 300 240 …... 路程(千米) …... 时间(小时)(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60|1=60 120|2=60 180|3=60 240|4=60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这里的6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本鹏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成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1、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方向相同)2、比值一定路程时间一定) 总价数量 一定)教学反思“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共有65个汉字,是小学阶段最长的概念。
其中不乏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如“相关联的量”,所以,本课教学我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从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本节课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两个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到“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用的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
对于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我参考了教参和许多教学设计,都是先让学生举出相关联的量,我认为让学生举例难度太大!听了王玉峰主任的课后,我沿用王主任的思路,改为由教师出示表格,找出表格中的两种量,让学生判断是否相关联。
本节课重点强调了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这样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打下基础。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2 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4.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4.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必做题: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5.2 选做题: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让学生举例并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6.3 评价内容:判断正比例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6下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刘曦新弄的)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参与这次技能大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一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能够应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比例的知识,然后引入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和特点,如:
在某家商店,苹果的价钱与数量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
也就是说,如果买两个苹果需要花费4元,那么买四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呢?
2. 学生互动探究
让学生一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让他们发现为什么苹果的价钱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比例表的方法来找到规律,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买8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
•如果要花费12元来买苹果,能买到几个苹果?
3.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已经掌握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接下来,教师再讲解一些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量之间的规律,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成正比例的关系。
4. 练习与评价
让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成正比例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并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和描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实例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
2.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和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和练习题。
3.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从而引出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多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同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关于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比例的表示方法。
但学生对于正比例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实例的教学PPT,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保持不变,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关系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关系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数学表达方式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评估学生能否识别正比例关系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的性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性质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性质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性质的应用方法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性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性质第三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能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即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使用数学工具,让学生掌握绘制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评估学生能否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第四章:正比例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即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6.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能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应用方法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评估学生能否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第八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练习8.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8.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9.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如在科学、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9.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使用数学运算和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在拓展领域的应用方法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拓展与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使用复习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总结和复习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完成复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巩固。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就将提供一份关于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帮助各位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2.掌握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越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2.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1)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 = 教师的教学能力 / 学生的学习效果(2) 计算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 教师的教育背景 + 教学经验 + 教学技巧 + 个人素质等因素。
(3) 计算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 学生的知识水平 + 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的兴趣 + 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
3.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教育背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2) 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人格魅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引入概念: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是什么?(2) 引入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感受数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增强借助生活现象,不断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借助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准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并结合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揭示过程,根据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启趣激学谈话: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1.初识正比例。
(1)教学例1:一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出示例题,让学生分析观察表中数据。
①初步观察,认识相关联的量。
提问: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时间、路程)从左往右看,数据在变大还是变小?以第一组数据为标准,表示时间的数据分别扩大了几倍?表示路程的数据分别扩大了几倍?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联系?(板书:同时扩大)从右往左看,表中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缩小)以最后一组数据为标准,表示时间的数据分别缩小了几倍?表示路程的数据分别缩小了几倍?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联系?(板书:同时缩小)讲授: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当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行驶的路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两种量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像这样的两个变化的量我们把它们称为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行驶的时间和行驶的路程就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②进一步观察,发现比值一定,用比例式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关系吗?(板书:路程÷时间=速度)(2)回顾小结,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定稿)
成正比例的量矿区第一小学李莉娟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8~19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比值,并且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
教材中例1的设计实际上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内容:(1)汽车一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如果汽车速度不变,在表格中填出2小时、3小时......,行驶的路程。
(3)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你发现了什么?在师生经历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规范表述: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可以说教材编排方向明确,让学生少走了弯路,对正比例的学习一定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分解目标: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整理后得到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计算、填表、交流,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正比例的意义。
2.通过观察数据,在教师指导下,说出正比例判断方法。
3.通过实例,自主地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重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PPT教学资源:微课小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一、预习单(一)按要求完成一辆汽车第1小时行驶了90千米,如果接下来的速度不变,请完成下表。
时间(时)23456路程(千米)1.算:计算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你有何发现?2.理: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3.议: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请用y、x、k表示出来。
(二)复习回顾1.李老师带了100元钱,她买20支一样的圆珠笔,每支圆珠笔多少元?2.丫丫家距离北戴河320千米,爸爸带丫丫去北戴河旅游,历经4小时到达北戴河,爸爸开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设计意图:通过两道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扎实基础,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好步。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学生作业纸。
直尺,铅笔。
【教学】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1、教学例1(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有趣的实验:往杯子里倒水,仔细观察水的高度和体积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2)提问:看了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1、观察变量,出示实验报告单:思考:(1)表中有哪两种量?(2)水的体积和高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
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1)思考:看着表中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3)提问:同学们会计算这些水柱的底面积吗?请学生们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作业纸中。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4)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
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
(板书:(一定))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2)汇报.(请多名学生反复说)(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