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护理学博士的12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护理学博士的12年

“护士的工作时长和酬劳如何界定?如何定价?护理费为什么是这么多钱?某种疫苗投放临床后如何产生更大的效益?”

“护理,或者说所有的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等价交换”。

“读博找导师的过程,就是在为自己进行资源配置。”

“护理跨界到流行病学与统计,然后又回来,很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突然就豁然开朗了。”

这些都是我在采访Jane时,讨论到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Jane是一位护理博士,在读,国内双一流高校。

不同于其他人,Jane身上更吸引我的,不是学历或者名牌导师的光环,而是她的思考方式。善于思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质,特别是在护理的年轻人身上。你行动了,你才会得到

本科的时候,我关于护理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道听途说。

“护士伺候人的”“护士太累了,没有发展”“没有社会地位,薪资低”

于是,我慢慢的产生了一种怀疑感,我不敢说自己是护理专业。好像护士就是低人一等。

为了摆脱去临床的“厄运”,当时不少同学都计划着考研。

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都悄无声息地放弃了。最后只有5个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那个时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没进入临床前,我对护理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外界别人的评价。我没有行动,没有体验,自然没有自己对于临床护理的认知。

而考研的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同样的道理,你行动了,你才会得到。

糊里糊涂地读了研,但真正改变我对护理专业的态度的,却是研究生期间,一件和院长相关的小事。

我进入研究生就读的院校时,护理学还是二级学科。

当时,院长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

那个时候,一级学科还很少,护理学在大家心中受重视程度也没有那么高。

但是没想到,在我毕业的那一年,在全院的努力下,护理学真的成为了一级学科。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院长讲了一件小事。说大年三十的晚上,院长还在为学科评估做准备,忙到深夜。

就是这件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突然就触动了我。

原来在护理这个“不被外界看好,甚至不被自己人看好”的行业里,有这么优秀的护理人为护理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我作为后辈,能够跟着这样优秀的院长一同前行,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后来,我在读研期间渐渐接触了更多的内容,项目申请,临床护理工作,教学培训等等,这些都让我意识到,护理的知识边际愈发宽阔。原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护理专业。

护理学的边界,从不靠凭空想象。当我真正行动起来去探索时,才发现它的广阔。

等价交换时,你能交换什么?

在做选择时,大部分人考虑的都是,我能得到什么?权衡哪种选择得到的更多。

但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背后都是等价交换。你要看自己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才能换回等价的东西。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别人能拿月薪2w,而我却不行。很多时候交换的是能力,生产力,人脉,资源。你要先有配得上2w的东西去交换,其次再看别人愿不愿意和你换。

读博也是一样。

有人说读博读的是寂寞,这是一句玩笑,是表面现象。读博,实际上读的是资源。你进入导师的平台,享受护理行业大咖带来的资源,但你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换。

毕业进入企业或者医院时也是一样,不是说博士就厉害。而是你要给它们带去你的能力,你的价值,以及你的资源,这也包含你的人脉圈。

等价交换时,你能交换什么?

想想这个问题,大概就不会感到社会不公了。

跨界,让我学会打破边界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了一所高校,承担护理相关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想要不照本宣科,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透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再加上当时我对公共卫生特别感兴趣,于是就萌发了想要读博士的念头,专攻流行病学与统计。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读护理,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够用这样“跨界”的方式,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想学成后反哺护理,尽一己之力让护理更丰富。

但没想到的是,困难远大于我自己的预期。

流行病与统计虽然看上去离护理并不遥远,但是全新的专业课,完全不同的学科思维,再加上自己是从零开始备考,很难PK过专业出身的那些人。

半路出家也常常会在择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综合评估后,我还是放弃了统计学,转回攻读护理博士。

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跨界”的经历,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从流行病回来再看护理,研究生时期很难懂的内容居然豁然开朗了。

流行病与统计是门逻辑性很强的学课,强调如何通过数据转化出可产出的成果,恰好可以和护理偏人文伦理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在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时,也都有逻辑框架可循。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 在这条看似走偏的道路上,我学会了打破边界。

打破自己的知识边界,从更广阔的角度解决问题。

最可怕的,是拥有光环"错觉"

学校,名导,知名的医院和企业,这些都是光环。

在光环下呆的久了,人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平台有多牛,自己就有多厉害。

实际上,平台水平≠个人水平

今年是我读博的第四年,这也是我最近才慢慢领悟的事情。

作为个人,能够在这些自带“光环”的地方学习工作,一定是件幸运的事,也证明了个人起点的能力。

但是,不管现在我们的团队有多厉害,导师多有权威,终有一天我是要毕业的。我要进入新的集体,创造新的效益,甚至开始自己带领新团队向前走。

这就要求我,在现在的学习中,学会不断地进行资源置换,为团队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平台之力自我成长。我常提醒自己向前走,避免自己产生这种“光环”错觉,人生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去打拼的。

从08年进入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到今年,已经12年的时间。

在和护理朝夕相处的12年里,我无数次的想过离开,想过放弃。

但每一次,我都会坚持再向前走一步。很幸运地,就是这一步,让我心潮澎拜地发现了护理更美的样子。

“人生中每一次心潮澎湃,都是跳入下一轮沉迷的重要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