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地形山川:中国地形多山,大大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味道和风味。
由于中国地形山川纵横,各地的风味和菜色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鱼、虾、蟹等为主要食材。
而北方则以麦子、豆类、牛羊肉等为主要食物。
2. 气候条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的差异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南方人的饮食比较清淡,添加过多调料会影响菜肴的原味。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北方人的饮食色彩比较浓郁,口味则较重。
3. 文化传统:中国饮食也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节日享用团圆饭。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茶叶种类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总之,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刻,包括菜品风味、食材选择、烹制方法以及不同地区间的饮食习惯差异。
我国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报告

我国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
中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北方地区气候干燥,人们多吃面食和牛羊肉等温热食物,如北京的炸酱面和涮羊肉;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水产丰富,人们则以稻米和猪肉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闽菜。
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纵横交错,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和贸易频繁,这使得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
以粤菜为例,其以广东为发源地,但也受到海洋经济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闽南菜、潮汕菜等多个地区的烹饪技艺和食材,形成了独特的粤菜文化。
地理环境也对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四季温暖,水产资源丰富,因此人们多食用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如江浙菜的鱼头炖豆腐、东江鲍鱼等;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人们则多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食,如陕西的羊肉泡馍和新疆的手抓饭。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饮食文化的节令性和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带多样,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水产资源具有季节性,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食材变化来调整饮食习惯。
比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清爽的水果和凉菜;而冬季寒冷,人们则喜欢吃温热的烩菜和炖汤。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地理环境影响了食材的选择和饮食习惯,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多样性和地理特色。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下就我国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比南方低,到了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所以当我们去到北方地区时,就会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在北方是最常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却不一定受到他人的喜好。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但作为南方人,大米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我国的南方地区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再加上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农作物种植的需要,所以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很多地方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在保证粮食生产正常气候宜人各方面富足的情况下临海地区的城市成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那里的人们一方面通过农业种植获得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渔捞经济和淡水养殖获得水产食物。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再说说我国的西部地区。
我国的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1、引言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可一日缺少,因而饮食向来受到普遍的注意和重视。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长期历史开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今天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与以前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大有不同了,已经从讲求温饱,转向了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精工细作,讲究营养和保健。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色,性也等关于美食的说法,汉语的许多词汇都与吃有关(如脍炙人口、味同嚼蜡、吃得开、吃香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可谓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目前许多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1.1饮食文化的根本概念1.2饮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根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有诸多特征,但学者们关于饮食文化特征的表述都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社会层次性、公共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性、交流性等特征。
也有的学者认为饮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是民族性与涵摄性。
王焰安认为中国饮食的民俗特点一般来说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一是饮食事项在时间、空间及开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对于中国的饮食,王学泰认为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一些最外表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见而不鲜。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首先,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偏寒冷,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因此,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建立了独特的面食文化;而南方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发展出稻作文化。
这种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我国的海产品消费和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陡峭,面临大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因此,沿海地区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如海鲜大餐、海鲜火锅等,发展出独特的海鲜文化。
而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缺乏海洋资源,人们更多依赖于农业生产。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另外,地理环境还对中国特色的调味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适宜种植辣椒、葱、蒜等作物,因此南方菜以辣味为主。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多风沙,适宜种植大葱、大蒜等作物,所以北方菜更注重葱蒜味。
这种地理环境对调味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菜系的多元化。
此外,地理环境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食材特点的差异。
比如,川菜以辣椒、花椒为重要调味品,因为四川地区气候潮湿,食材较易变质,而辣椒和花椒具有杀菌作用。
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海鲜丰富,所以广东菜偏爱鲜料,注重原汁原味。
这些特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地理环境对传统的烹饪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四川川菜独特的火锅文化,与四川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相关,火锅在湿气大的环境下煮熟食物、加热室内空气,能够增加饭后消化和祛湿的功效。
而烤羊肉串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流行,与北方干燥、多风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烤制可以使羊肉外焦内嫩、肉质更加鲜美。
这些烹饪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海洋资源、调味品、食材特点以及烹饪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明显,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的气候和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以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相比南方较少雨水,因此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如馒头、面条等。
而南方地势低湿,气候湿润,多雨水,使得南方农作物的种植以稻米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盖饭、粥等。
这种不同的主食选择和饮食习惯,正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着各地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依靠当地的野味和山珍来补充营养,如四川的野生菌类和山区的野生动物。
而沿海地区则依赖于海产品,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海鲜酱油蒸鱼和福建的海鲜拼盘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烹饪方式也因地理环境而异。
北方地区多以炒、煮、炖等方式烹调食物,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倾向于清蒸、炒等轻怜烹饪方式,更能凸显食材的鲜美。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塑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地势崎岖,多山地,大自然条件使得四川人民能够得到丰富的天然调料,因此四川菜以麻、辣为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麻辣菜系之一、而江西因为地处亚热带,长江流经,各种水果种类丰富,因此江西菜在川赣菜的基础上翻出了更多的菜品,并且差异较大,以味道清鲜酥脆为特点,与其他地方菜系显得不同。
总之,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主食选择,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原因。
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饮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首先,气候对饮食文化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可以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因此长江流域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和茶文化非常重要。
而干旱地区则更适合培育小麦、玉米等作物,所以北方地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气候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炎热的气候使人们喜好清淡的食物,而寒冷的气候则更偏向于高热量的食物。
地形也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了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山区人民更依靠养殖业和采摘野果来满足食物需求。
山区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比如川菜的辣椒、花椒等调料在山区饮食中使用较少。
而平原地区由于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人们更偏向于种植粮食作物,饮食文化中以米饭、面食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供选择。
土壤肥力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使人们在饮食中有更多的选择。
一些地区的土壤贫瘠,农产品供应有限,因此人们常常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取不同地区的食物。
这种交流促进了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沿线地区有了对外贸易,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水质对饮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决定了人们的饮水习惯和烹饪工艺。
例如,江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水,饮用水以及烹饪用水都是使用河水,因此饮食文化中更偏向于蒸、煮等烹饪方式。
而沿海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海水,人们更偏好用海鲜来丰富饮食,同时也会使用盐水来烹饪食物,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地理环境对食物选择、烹饪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广泛地传承和发展,反过来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质、水源和土地类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
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比如,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干旱地
区适宜种植小麦。
由此形成的种植方式和农作物的选择会进一步影响当地
的饮食结构。
同样,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草原地区
适宜养殖牛羊,而高山地区适宜养殖山地家禽。
因此,地理环境为当地饮
食文化提供了特定的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方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
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同的加工工具和烹饪技术。
比如,沿海地区发展了鱼干、鱼脯等防腐加工技术,便于保存海鲜食材。
而山区地区则发展了腌制、腌
渍和腌晒食品的工艺,以便在冬季等食材短缺时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这些
独特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也成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人文地理环境也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等都会对当地的
饮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伊斯兰教国家禁止食用猪肉,因此在穆
斯林地区猪肉几乎不作为传统食材。
而佛教国家则提倡素食,素菜成为当
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和民俗习惯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反映
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
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
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
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
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分 ,它们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环境差异大 ,但这也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各地食物特色,居民生活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地理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
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1 我国饮食文化的相关概述1.1饮食文化的定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
”自古以来饮食就作为百姓的第一要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七件宝都与饮食有关。
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我们认识不同地域文化乃至文化多样性有重要作用,对于加强地域文化交流,增进地域间团结和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也有非常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饮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饮食原料加工;二是饮食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就是吃和喝。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一般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广泛概念,它的学术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2]。
1.2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饮食文化的发展久远,胡自山在认为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饮食文化才真正开始。
经历不同氏族及朝代,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3]。
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地域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我国在主食方面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亦有“南甜北咸”之论。
晋朝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写到:“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的现象。
1.3饮食文化的背景研究目前,从事饮食文化研究的队伍十分庞大。
然而中国饮食文化近现代研究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的。
综观数十年间海外学者的中国食文化研究,可以说是思想活跃,范围广泛,学者如林,成果丰硕。
相对中国大陆的研究队伍和研究现状而言,这些特点显得格外鲜明。
他们坚实深厚的功力、科学圆熟的方法,求实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都是足堪称道的。
由基本的资料入手,广征博引、推勘论列,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是这些研究者的共同方法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
对饮食的研究是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
自80年代初起,陆续出版了一些烹饪专业大中专教材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以饮食史、饮食风俗、饮食艺术等饮食文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有数百种之多。
90年代的饮食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空前高潮。
2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关系2.1地理环境的定义地理环境目前在学术界的概念仍有不同论述,有学者论述地理环境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要素有规律的结合体,是指空间上客观存在的有地域差异和相对性的空间客体[1]。
还有学者指出地理环境是“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且认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4]。
本文探讨的是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文所述的地理环境为以上第一种定义。
我们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类社会、地球表层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界,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化自然,及与自然环境有着内在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2.2 我国南北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我国疆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错综复杂,为此我国的动植物资源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食物来源不同,气候不同,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界线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此农业区的人们主要种植粟子、麦子等农作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候湿润,降雨丰沛,人们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
由于物产差异,南北不同区域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选料与饮食风味等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区域[5]。
为此形成以秦岭——淮河以北的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饮食文化区。
2.2.1 以我国华北的山西地区,西南的四川地区的饮食习惯为例华北地区民俗风气俭朴,饮食不喜奢华,追求的是充实;饮食讲究庄重大方,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好评。
城乡多是一日三餐,主要以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偶而也食大米;包子、馒头、面条、窝窝头、玉米粥等等作为常餐。
华北面食卓有创造,有日本汉学家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的美誉。
它不仅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四大名面”,不仅有形审飞腾、吉祥和乐的象生“礼馍”;而且家庭主妇都有“三百六十天、餐餐面饭不重样”的本领,京、津、鲁、豫的面制品、小吃和蒙古族的奶面制品,无不令人大快朵颐。
这一带农村盛面习用特大号“捞碗”(可容200—300克干面条),人手一碗,指缝间夹上饼馍或葱蒜,习惯于在村中心的“饭场”上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或互通信息,或洽谈事务,或说笑聊天,形成特异的“风景线” [6]。
这里的蔬菜不是太多,食用量亦少,但来客必备鲜菜,过冬有“贮菜”习惯,农户普遍挖有菜窖。
华北居民宴客情文稠叠,有一套又一套的食礼与酒令,至诚大方,其心拳拳,使人如沐春风,情暖胸怀。
山西人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2.2.2 以我国西南的四川地区的饮食习惯为例西南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盆地四周山脉延绵,南部有长江横贯而过,氓江与乌江等支流贯穿北部和南部。
巴蜀居民饮食离不开辣,常言道“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人饮食辣的特点。
由于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川地山林茂密,菌笋丰盛,有冬虫夏草、竹荪等珍品。
由于河渠交错,鱼虾肥美,有鱼类上品雅鱼、江团、黄辣丁等;肉类禽蛋,干鲜果蔬,四季长有。
这些都为巴蜀人提供了丰厚的物资。
为此四川饮食的多样性亦为全国有名。
而最突出四川饮食习惯还是以辣的食俗为首,而食辣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四季晴日不多,自古就有“蜀犬吠日”之说[7]。
潮湿的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差不大,汗液难以排出体外,常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一长,人们就容易患风湿、脾胃虚弱等病。
而常吃辣椒会浑身出汗,汗液能轻易地排出,所以经常吃辣是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健康养生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的方法。
我国南北跨度大,饮食习惯差异明显,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带有很强的地理因素。
2.3 菜系的形成及发展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
菜系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食物的烹调手段、调味方式、菜式风味、我国菜系享誉国内外。
菜系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菜文化的品种繁多,我国千百年来形成源远流长的四大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
川菜源于周秦时期的巴蜀,四川盆地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地,之后向川西高原拓展,现今其踪迹已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他乡。
蜀地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
鲁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从鲁西北平原向胶州湾推进,影响京津、华北和关外以及黄河上中游的部分地区,被称为“北方菜”。
淮扬菜起源于扬州和淮安两文化古城,扬淮地区自古繁华富庶,文人学者荟萃,经济文化发达,同时烹饪高手辈出。
在汉武帝统一闽越时期,江淮地区散居着四万多闽越人,这就给淮扬菜增加了闽菜美味。
在南宋时期,大量中原厨师自汴京迁至临安(今杭州),使淮扬菜在此时又吸收了不少北方菜的成份,至南北朝时,扬州作为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四方佳味荟萃,淮扬菜形成了品种多、技艺精、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特点。
粤菜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南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其根据地,影响整个岭南与港澳以及京、沪等地,在海外也有较高知名度。
岭南兼有沿海海鲜、三角洲、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地的山珍野味和四季时鲜瓜蔬,因此形成其用料多而杂的特点[8]。
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基础,我国四大菜系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菜系风味差异大,各菜系的特点均与其相应的区域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