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心及其分布、物体重心的计算和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了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和确定;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心及其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如悬挂的物体、平衡木等);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细线、小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悬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提问:为什么物体会向下运动?(2)通过平衡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心对平衡的影响。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2)演示如何确定物体重心,并讲解相关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重心;(2)给定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让学生计算其重心位置。
4. 知识拓展讲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衡木运动员如何调整重心、船只的稳定性等。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分布和计算方法;3. 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概念,画出重力的方向;(2)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心位置;(3)举例说明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垂直于地面向下;(2)根据物体形状和重量,运用相关计算方法求得重心位置;(3)如平衡木运动员在表演时,通过调整身体各部分的重心位置,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如下:1. 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加强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力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说课稿1《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
力的描述;2。
重力及其测量;3。
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
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
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
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
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重力与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具体包括: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重心的定义,掌握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能够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能够运用重力与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及确定方法。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公式,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重心定义,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公式:F=mg(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2.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确定方法:几何法、悬挂法、支撑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5kg,求其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2)分析题:如图所示,一均匀直棒AB长为2m,质量为4kg,求其重心位置。
答案:(1)F=mg=5kg×9.8m/s²=49N(2)重心位于棒的中点,即C点(1m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与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不同纬度、高度的重力变化,了解重力与地球的关系。
《重力与重心》教案(2)(1)
第1节重力与重心一、课标解读在《课标》中对“重力和重心”没有要求,但考虑到本章是力学的基础,而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因此本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重力与重心,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书上该节课叙述的内容,基本是学生在初中领略过的物理知识。
如果照教科书平铺直叙,教学的设计“浅”了,只当复习初中所学,耗了一课时会可惜;但如果拓展内容,把这“相互作用”的第一节教学设计“深”了,学习的时机善不成熟,白白费劲。
只有把“重力与重心”的教学当成是对初中的力学知识的小结,将它作为后面“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三定律”学习基础,才会使这节课成为静力学、动力学美妙的开篇之作,让该课堂教学意味深长。
二、教材分析与教材的处理1.教材特点①内容与地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①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②力的表达: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式;③重力如何产生?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达?④重力的测量;⑤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与什么有关?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的关系。
重力和重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教学时应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好“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和“实验与探究”,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明确“受力”的含意。
(2)知道针对受力物体做受力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式G=mg,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重心的概念,了解测定重心位置的常用办法。
③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图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
难点:重心的位置的测定2.教材的处理第一段标(力的描述):用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力,再次理解力的概念,对受力物体作受力分析,讨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从而由感知上升到力的概念,进而掌握力的图示和受力示意图的知识和技能。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重力与重心》,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重力与重心》是2024年高三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重力与重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掌握计算物体重力和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计算等物理实验与实践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物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兴趣和爱好。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重力和确定物体的重心。
难点是:运用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物理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他们感受到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
然后,我会以物体掉落的实例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预测,为学习重力与重心奠定基础。
环节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在引入的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
司南版高一物理说课稿之重力与重心
司南版高一物理说课稿之重力与重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司南版高一物理说课稿之重力与重心,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测量;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教材地位:本节课是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理解重力产生、大小、方向,物体的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画出力的图示。
本节课具有预备性,基础性,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过程方法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
体会各种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说重点难点: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值有关”,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二、说学情、活动:说学情: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初中已粗略学习了力的知识:1、“力的描述”2、重力的三要素说活动:通过让学生画力的图示、找一薄纸片的重心、用实验悬挂法找薄纸片的重心。
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引起学生对力现象的兴趣。
演示实验:绳使钩码上升,磁铁吸引铁块,手推粉笔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处是力的现象,请同学举例说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力的现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现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奥秘,首先了解一下重力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初中我们就初步学习过力了,那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出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会力和图示。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引出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讲解重力的定义,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悬挂法、质地均匀的物体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使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悬挂法确定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重心位置的差异。
七、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建筑物的稳定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重力与重心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重力与重心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体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教案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重点、难点: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高中重力说课稿
高中重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种常见力。
重力的知识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在后续学习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等内容中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重力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的存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讲授法对于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等重点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重力现象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重力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重力的相关规律。
3、合作学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的现象,如苹果落地、雨滴下落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2、新课教学(1)重力的概念结合实例,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的物体。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1章“重力与重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求法,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会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了解重心的分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求解方法,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重力的动态图,展示物体重心的教具。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集中的点。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1)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的例题。
(2)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例题。
4.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展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 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2)分析抛物线运动中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答案:(1)均匀直棒的重心位于中点。
(2)重力使物体在抛物线运动中始终朝向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天体的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索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势能、重力加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求解方法的讲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优质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题为“重力与重心”。
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2. 学会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分析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3. 了解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物体(如圆环、方形板等)、细线、测力计。
学具:纸张、剪刀、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跳水运动员的翻转、飞机的飞行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受力、受力点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出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介绍重心的概念,通过演示用物体(如圆环、方形板等)说明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
(3)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讲解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如用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观察重心的位置,并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测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3. 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4. 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和重心的概念;2. 答案:(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心:物体质量分布的平均位置。
(2)①重心位于直棒的中点;②重心位于圆板中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理解程度,以及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掌握情况。
《重力与重心》教案(1)(1)
重力与重心教学目标:1.明白得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用意描述力。
2.熟悉重力的概念;明白重力的测量。
3.明白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讨质量散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用意描述力;明白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第一请两位同窗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窗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第二引导同窗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标准,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用意;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明白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进程中细心观看和对照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一)明白得力的概念[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温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
告知同窗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
第二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说明力的物质性、彼此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彼此作用,力的作用成效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彼此作用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用意学生搜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
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熟悉力的物质性、彼此性,明白得力是物体和物体的彼此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成效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明白得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用意描述力[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第一请两位同窗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窗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第二引导同窗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标准,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用意。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围绕第二章的“重力与重心”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 使学生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与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与重心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小球、直尺、三角板、计算器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计算器、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作用。
2. 重力概念讲解:a. 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 讲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重心概念讲解:a. 解释重心是物体质量分布均匀时,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
b. 通过悬挂小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例题讲解:a. 计算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b. 讲解计算方法:利用积分求重心。
5.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计算一个均匀三角形薄板的重心位置。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拓展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方向、大小。
2. 重心定义、计算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均匀圆柱体的重心位置。
b. 解释为什么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比在地球两极受到的重力小。
2. 答案:a. 重心位于圆柱体底面中心。
b.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距离地球旋转轴较远,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较大,抵消了一部分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与重心的概念理解程度,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球引力对卫星运动的影响。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重心的定义及其位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掌握重心的定义,了解影响重心的因素,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心的判断与计算,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体等);学具:笔记本、物理课本、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入重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定义:物体受到地球吸引的力;(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3)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实践情景引入:用实验展示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4. 例题讲解:求解物体重心位置,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影响因素、判断方法;3. 重力公式:G=mg;4. 三角函数在求解重心位置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心位置,并说明原因;(2)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3)用三角函数求解一个三角形薄板的重心位置。
2. 答案:(1)略;(2)G=mg=2kg×9.8m/s²=19.6N;(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公式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探讨重力的作用范围,以及物体在不同纬度所受重力的差异。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测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平衡条件,能够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心位置的确定,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物体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物,细线,直尺,圆规。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图片,引出重力概念。
2. 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阐述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演示:用演示用重物和细线,展示重心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重力、重心和物体平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2. 重心的定义、测定方法。
3. 物体平衡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说明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阐述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3)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重心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集中点,测定方法有悬挂法、支撑法等。
(3)物体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1根据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来分类,并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辅以演示通过建立物理情景,描述物理现象,阐述物理规律等,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
它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一般包括讲述、讲解等方法。
讲述法:多用于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描述,对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建立一个清晰的物理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在“述”。
讲解法:运用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物理知识,以揭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
重在“解”。
讲授法的注意事项: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观点正确,概念准确,对学生有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2、讲授要有逻辑性。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3、讲授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抑扬顿挫语速适中。
4、讲授中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已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下面这个教学片断在语言的准确,简练,讲授的逻辑性和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比较到位:教师:这节课我们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大家体验一下:你们坐在座位上用力推课桌,有何感受?学生:桌子也在推我,我用的力越大,身体向后仰的越厉害。
教师:你们用笔再用力写下“牛顿第三定律”这几个字。
再用力握笔写字时,会发现笔杆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有时手指的肌肉会压下一个坑,是肌肉发生变形。
同学们看一下你们的手指(略微停顿一下)教师:你们再用力拍一下桌子。
又有何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用力大时手也感到疼。
因为在手对桌子施加力的时候,桌子也对手有力的作用。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实验法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与特性,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物体平衡条件的探讨,以及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 使学生了解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物体等)。
学具:笔、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教学新课(1)重力的定义与特性: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心的概念:介绍重心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物体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条件,即重力与支持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重心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与重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与特性2. 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物体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计算一个均匀长方体的重心位置。
(3)分析一个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
2.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心位于长方体的几何中心。
(3)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是重力与支持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物体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理解重力产生、大小、方向,物体的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画出力的图示。
本节课具有预备性,基础性,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过程方法
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
体会各种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
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重点难点:
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二、说学情、活动: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初中已粗略学习了力的知识:
1、“力的描述”
2、重力的三要素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画力的图示、找一薄纸片的重心、用实验悬挂法找薄纸片的重心。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引起学生对
力现象的兴趣。
演示实验:绳使钩码上升,磁铁吸引铁块,手推粉笔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处是力的现象,请同学举例说明: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力的现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现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奥秘,首先了解一下重力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初中我们就初步学习过力了,那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发生形变、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会力和图示。
)
2、[学生活动]请各小组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来做有关力的图示的题目。
说明: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3、[引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运动,有时做操,有时跑步,有时走路,无论我们怎么用力跳
跃,最后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平常留意会注意到地球上
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最终会落下来,为什么呢?一般上我们近似认为地球是圆的,海水为什么不会洒向天空?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引入这些力现象与重力有关,接下来要研究重力。
)
4、[复习提问与学生活动]
问:重力是什么样的力呢?
答: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课件展示)
问: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答: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测量,也可以用G=mg求解
教师说明:因为公式中的g的大小与纬度、高度有关,所以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
(课件展示)
问: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
问: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怎样?请举实例作为你的依据。
答:物体自由下落时,落向地面的物体总是竖直向下。
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的。
(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教师演示:演示生活中应用到重力竖直向下的例子:
一、重力方向应用一:用铅垂线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二、重力方向应用二:用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问: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教师说明: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当研究重力对一物体的作用效果时,也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到一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任何物体都有重心,且只有一重心。
类比质点,这也是种等效法,重心也是种理想化模型。
(课件展示)
问:如何找物体重心呢?
教师说明:
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球的重心在球心
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课件展示)
说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如果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重心的分布有可能在物体上,也有可能在物体外。
举例说明如空木桶、光盘、运动员在跳高时采用的跨越式、背越式时的重心位置。
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形状不规则,质量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可以用悬挂法,或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得出用ppt课件演示:
指出一般只有薄板状物体才能用悬挂法测量出物体的重心。
[学生活动]
用手指把块硬纸板稳稳顶起,则手指所在处就是纸板的重心。
演示实验:把粉笔盒绕其一条棱翻转,直到倒下。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举例: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赛车等。
实际上物体的稳定除了跟重心有关外,还跟支持面有关。
不倒翁是什么原理呢?
想想议议:(课件展示)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
(设计意图:重力的大小、方向采用复习的方式、主要说明重心的位置用重心的应用、多举些与重心应用有关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讨论交流。
)
课堂小结:(也是板书设计)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体发生形变
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速度大小、运动方向
3、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三要素:
三、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布置作业:作业纸(交)------教材P62的1、2、6
导学大课堂的本节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