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士评司马懿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述为阴险狡诈、权谋高手、隐忍智勇兼备的人物。
他对曹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曹魏政权的真正奠基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司马懿进行评价,并探讨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
其次,司马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军事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天赋。
他对军事战略的理解非常深入,并善于运用各种兵种的优势。
他在阵地战中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战术,并借此获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例如,在甘宁突袭曹魏的过程中,司马懿投石车的布置阻止了甘宁迅速攻击,最终使甘宁为曹魏所俘获。
此外,司马懿还善于运用间谍情报,在眼不见为净策略下,成功聘请了庞统为间谍,并通过庞统获得了很多有关蜀汉和孙吴的情报。
然而,司马懿也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述为喜欢用计谋,不择手段的人。
例如,他利用曹魏皇帝曹芳的幼小年龄,通过排除异己,巩固了自己在政府中的地位。
此外,他也动用军队来镇压政治敌对势力,使曹魏政权更加稳固。
这些行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政治的必然性,但对个人来说是不道德的。
另外,司马懿有时也表现出缺乏慈悲之心的一面,当他在辽东平定乱事时,对叛乱军队进行了无差别的屠杀。
总体上,司马懿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典范。
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那个时代被广泛认可,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司马懿的手段有时也过于残忍和阴险,对人民和敌对势力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司马懿的评价中,他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才能是他的优点,但他的残酷和阴险也是他的缺点。
无论如何,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3)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3)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虽身受重用,但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魏文帝病重托孤嘱托后事,他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等人要悉心辅佐太子,共保社稷,并颁诏给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3]但这里的“三公”似乎并不包括司马懿,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如坐针毡,于是司马懿以退为进,以西凉无守、练兵为由,请求外调。
这时的司马懿一方面脱离权力斗争的漩涡,另一方面又以实际行动去树立自己的声威,但他的政敌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曹睿的猜忌丝毫不减其祖曹操,他始终认为司马懿是不可饱食的猛虎,饱食则伤主,于是蜀军一个拙劣的“离间计”就使得司马懿险些命丧曹睿手中。
被困于魏帝车驾之下的司马懿,没有像韩信那样鲁莽,他自愿交出兵权,对天盟誓,换得了暂时的平安。
虽然曹睿有所迟疑,但外敌的窥伺,使得他最终允许司马懿回乡养老。
但时势造英雄,蜀军兵锋直指中原,为了保住江山,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这又给他再次展露军事才能的机会。
司马懿这时人生规划的重点是用显赫的功勋巩固政治地位,同时,又“养寇以自重”,慢慢蚕食魏国的军政基业。
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皆大多凋谢。
“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
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4]总之,在与曹氏诸帝的较量中,司马懿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节与曹魏官僚集团的较量在司马懿仕宦历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充当“书记员”、“秘书”之类的角色,其原因是曹操的一句评价:司马懿“有狼顾相”。
他便一直隐忍,不敢展露锋芒。
太尉贾诩也认为司马懿久非人臣,而对他处处限制。
这时司马懿人生规划的重点就是“韬光养晦,蓄敛芳华”,他也抓住了曹操重才、忌才、疑才的双重性格,便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史书上写他“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5]不难在曹操这样乱世奸雄手下办事要多么小心。
司马懿到底有多厉害?看完这些牛人的评价,你就明白了
司马懿到底有多厉害?看完这些⽜⼈的评价,你就明⽩了导读: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智谋超群的谋⼠,诸葛亮和司马懿最为知名,其事迹⾄今为⼈津津乐道。
对于诸葛亮,⾃不必多说,不管是⼈品还是能⼒,都是名⾂之楷模。
⽽司马懿给⼈的印象,却不是太好,除了⽐较能活外,能⼒貌似并不是太强,事实真是如此吗?司马懿,⾃仲达,与诸葛亮⼀样,他还有⼀个相当霸⽓的绰号,即“冢虎”,也就是蛰伏在坟墓中的⽼虎。
他出⾝于官宦之家,当时的司马家乃天下名门望族,⽗亲司马防为京兆尹(相当于京城的市长)。
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
”未满20岁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有名⽓,当时的南阳太守杨俊,只见了司马懿⼀⾯,就赞他为⼈杰,并预⾔他前途不可限量。
公元201年,此时司马懿才22岁,却已经名满天下,求贤若渴的曹操,就派⼈请司马懿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就装病不愿前往。
七年后,曹操进位丞相,再次让⼈请司马懿⼊朝为官,并且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
”意思是,若司马懿再推辞,就直接⼲掉。
这次司马懿知道躲不过去了,就不情愿地做了⽂学掾。
虽然他⾮常有才,但却被曹操认为有“狼顾之相”,⼀直未予以重⽤。
曹操去世前,曾告诫⼉⼦曹丕:“司马懿⾮⼈⾂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虽然获得了重⽤,却⼀直被曹丕压制,不敢乱来。
但曹丕也是个短命⿁,没⼏年就挂了,从此就没⼈能够控制住司马懿。
⾃从与司马懿第⼀次交⼿,诸葛亮表⾯上很淡定,但内⼼却将司马懿视为劲敌。
为了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遗愿,诸葛亮先后进⾏了六次北伐,却因司马懿的存在,均以失败⽽告终。
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等⼈是篡汉之奸⾂,⽽司马懿则是助纣为虐,他对司马懿也基本都是可以贬低。
然⽽,两⼈有多次交⼿,司马懿却采取了避⽽不战的策略,让诸葛亮⽆可奈何。
仅有的⼀次⽕烧上⽅⾕,也是诸葛亮唯⼀吊打司马懿的⼀次,却被很多认为是罗贯中⽼先⽣杜撰的,历史上压根就没有此事。
古代简史论文-评价司马懿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古代简史结课论文评价司马懿姓名:学号:学院:专业:联系电话:评价司马懿摘要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关键词司马懿,生平,功绩,诸葛亮,权臣目录1.人物生平2.平生功绩3.司马懿与诸葛亮4.司马懿之死5.总结正文一.人物生平(一)家族背景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
周朝,以夏官为司马。
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
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
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
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
自昂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
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
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
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
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
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1](二)个人年表[2]司马懿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历史趣谈:司马懿简介:司马懿因为鹰视狼顾而天生奸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马懿简介:司马懿因为鹰视狼顾而天生奸臣?导语:司马氏的晋朝替代曹魏皇族的步伐,是从司马懿开始起步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家世显赫,是司马氏的晋朝替代曹魏皇族的步伐,是从司马懿开始起步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家世显赫,是东汉以来河内有名的望族。
其父司马防曾官至京兆尹,禄二千石。
司马懿青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
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
虽生在乱世,却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当时社会上有品人之风,司马懿得到了许多名士们的品评赞扬。
大名士崔琰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也说他绝非寻常之人。
因此,司马懿在社会上很有名气。
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时年22岁,正血气方刚,满怀正义,知曹操为一代奸雄,又嫌曹操出身低微,耻为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患有风痹病,不能起居,婉言谢绝征召。
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夜间派刺客去探听虚实。
来人把刀架在司马懿的脖子上,作出要刺杀他的样子,但司马懿躺在那里,瞪着两眼,一动不动,像真的风痹病人一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汉丞相后,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使者临行,曹操交代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
就是说司马懿再装病不来,就解决了他。
司马懿这才害怕了,只得就职。
此后,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先后升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曹操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曹操如何评价司马懿?司马懿是个奸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如何评价司马懿?司马懿是个奸臣?
导语:曹操一生杀伐决断,杀人无数。
他也有很多想杀却杀不了的人,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
曹操一生杀伐决断,杀人无数。
他也有很多想杀却杀不了的人,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
那么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曹操评价司马懿。
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奸臣。
说一个人是奸臣的基础,就是这个人必须还是有些能耐的。
曹操唯一的失策就是他儿子曹丕死的太早,才让司马懿夺了江山。
曹操评价司马懿城府太深。
司马懿这个人太会隐忍了,明明有治国安邦之才,却甘心做一个教书先生。
他做曹丕的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甚至在曹操多次试探之下,都掩盖得很好。
养马喂饲料等下人的活都亲力亲为,曹操不得不说这个人城府太深。
曹操评价他野心太大。
一个人能忍多深,就证明他的野心有多大。
自古以来,哪个夺得帝位的君主不是把自己藏起来的呢?古有越王卧薪尝胆,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一个衷心的人又怎么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曹容不下你们,就学曹操。
由此可见,他有想学曹操取而代之成为天下新主之心。
曹操不得不服司马懿足智多谋。
曹操是何等人,阅尽天下奇才,他自己亦是天才,他能看不出司马懿绝非等闲之人吗?曹操留司马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死后俯瞰天下,能与孙权和刘备相抗的人只有司马懿。
事实也是如此,司马懿在曹操死后才有他的出头之日,也是他
生活常识分享。
未雨绸缪,史书评价司马懿
未雨绸缪,史书评价司马懿司马懿的未雨绸缪:司马懿有天下志并不代表他很早就有篡位野心,东汉末战乱中群雄割据很多都有天下志,平定天下是所有忧国忧民英雄的志向,这是进步思想,值得尊敬。
只是方向有的是拥汉、有的是自立、有的是挟汉自立。
司马懿要平天下也无外乎这三种方式,却由不得他自己选择,东汉政治腐败,他的父亲那样正直严肃的人都从太守降到御史,汉室不用他,在乱世中只能和哥哥流亡自立,在家乡耕战自守。
很多人以为司马懿要是早自立称帝就不算篡位,投奔曹操就是篡夺,这是受封建伦理洗脑,地主阶级集团的性质不是按首领决定,而是按力量决定。
曹操所以能强大就是联合包括司马氏的政治军事力量才逐渐强大的,善于用人和团结各种力量是曹操的本事,他不仅联合拥汉的,也联合自立的。
司马懿在刚成人时,父亲拥汉追随汉献帝去长安;哥哥回乡没把宗族带去长安而是自立,他去追随胡昭求学。
在学成后,父亲仍拥汉在许昌汉朝廷,哥哥加入曹操集团,他开始面临选择。
司马氏集团中只有他政治立场还不明确,荀彧要是把他请出当自己幕僚他可能会加入拥汉集团,但却把他推荐给曹操,让司马懿陷入两难,这时曹操还没暴露要代汉,只有司马懿等少数人觉察到,他只能推辞不出。
曹操又严密派人监视他,对司马懿来说,拥汉、自立两条路都没法走,只能加入挟汉自立的曹操集团。
司马懿是在天下形势不利于曹操时加入的,司马氏集团此时在曹魏已经是重要力量,司马朗又促成州郡领兵,保障了曹操能继续掌握军权,担任九州列第二的兖州刺史。
司马懿当时的未雨绸缪献计不是准备篡位,而是要帮助曹操统一,要是想篡位大可不献计,让曹操和刘备继续相互削弱。
他在曹操统治时期的献计都是对曹魏集团有利,例如军屯、用人、分化孙刘联盟等,都对曹魏未来是未雨绸缪的计策,保障曹魏能渡过危机和增强实力。
在曹丕时代司马懿献计不放弃襄阳也是未雨绸缪,但曹丕不听,结果让孙权占领了襄阳后,只能再攻孙权,是造成孙曹联盟瓦解的原因之一。
司马懿一生没有为家族称帝未雨绸缪,他受儒家愚忠思想影响很重,甚至没有象征性任职再辞职,而是出仕就义无返顾效忠曹魏,终生不渝辅佐曹氏。
名将司马懿的简介
名将司马懿的简介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将司马懿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名将司马懿的功绩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
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
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
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晋书;宣帝纪》)。
曹操行之。
结果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
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
这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
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系。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
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
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历代人士评司马懿
历代人士评xx整理:xx海盗Eric(这些评语有褒有贬,整集起来放在一块,为方便大家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曾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不凡人物。
资料参考了《司马懿评传》、《三国人物评传》、以及各本三国史的人物历史评价)xx: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③有符于狼顾也。
xx:xx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xx:xx善用兵,变化若神。
xx:君弟聪亮明允,刚断xx,非子所及也。
xx:此非常之人也。
xx: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xx: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
xx预: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显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外反陋。
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卓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俨: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司马懿家族有何贡献?李世民如何评价司马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司马懿家族有何贡献?李世民如何评价司马懿
导语:司马懿家族司马懿的家族从其高祖父开始就已经在朝中担任官职,但是其地位都不是特别的显赫。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
司马懿家族
司马懿的家族从其高祖父开始就已经在朝中担任官职,但是其地位都不是特别的显赫。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据传其父司马防在任时曾经举荐过曹操,所以一直和曹操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关系。
司马八达中功成名就的并不多,司马懿算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司马懿的哥哥即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比司马懿大八岁。
被曹操征召,一路做到兖州刺史。
司马朗颇有才能,政治才能也较高,在民间素有威望,但是去世较早。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与曹植关系较好,并且在后来司马懿起兵造反的过程中也担任了一定的角色,但其官职并不太高,历史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述。
司马懿家族以前一直从事军伍,直至其祖父司马隽开始才慢慢从事经学,以学问任职。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建树,到了曹丕时代才在曹丕的扶植下担任要职并且开始有所建树。
并且这其中也也有很多的运气问题。
司马懿家族到司马懿这一代可以说是一个高潮,包括司马懿的后代中有所建树,名声大噪的也并不多。
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司马家族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后继无人,缺乏有魄力有胆识的人才。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时人评司马懿分析
33海外文摘司马懿,179年至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此地今位于焦作市温县,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于士族家庭,实属西晋王朝的开路人、奠基人,为曹魏政权的争夺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主要针对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司马懿这一人物进行重点分析。
1 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个人贡献1.1 政治层面进行分析司马懿在政治层面的造诣较为突出,其中当属魏明帝时期所修建的宫室为典型,他勇于劝谏,请奏将此支出放置于农业运作环节,协调当时的农业发展趋势。
不仅如此,他也善用人才,慧眼识英雄,提拔州泰、邓艾以及王基等,使之从寒门中脱颖而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此经略之才并非寻常人所及。
另外,他在将曹爽扳倒后,司马懿运用监禁或是绞杀的方式,不断削弱魏国宗室之力,进而为以后的晋朝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1.2 从经济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层面,司马懿也积极进行军屯,贯通国渠,筑造晋坡,使雍凉足足食,进而有余力为军弥补不足。
日后,也大型屯田,贯穿广槽渠,这也间接地体现出他在军事上也具有较强的建树。
在建安23、24年之时,他积极向曹操献言,提出建议:“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自宜且耕且守。
”后曹操听此谏言,魏国国盛民安。
曹魏蜀汉相邻,正如陈仓、长安以及槐里等地,均有军屯亦或民屯组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上邦军最为知名,此军屯基地成立在太和四年,司马懿主张构建的组织[2]。
直到231年,即太和五年时,诸葛亮进攻天水之地,邽此时上军屯粮食已在生长,有人提出建议,“自邽芟上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未采取这一建议,反而主张“遣兵增宣王军,又赦使护麦”,司马懿和诸葛亮僵持不下,邽而后亏得上军屯之小麦作为军粮,方可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上邽军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和经济远见。
另外,司马懿也建议兴修水利,开国渠,从陈仓之地到槐里之处应构筑晋坡,为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3]。
司马懿传统印象的形成源自于《晋书》,这是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吗?
司马懿传统印象的形成源自于《晋书》,这是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吗?本文导读:《晋书》是唐朝人编纂的,不仅没有为司马懿洗白,甚至还一定程度上贬低司马懿,以为人臣者戒。
问题是这部书的质量在二十四史中几乎垫底,虽然搜集了不少资料,却完全不加甄别和取舍,什么神神怪怪的荒诞内容全都往里塞。
晋朝皇室对于自家老祖宗,自然多有溢美之词,可是粉涂错了地方,结果反倒把老祖宗的形象塑造得极其不堪,《晋书》对此也照单全收,再加上一些负面评价,结果司马懿就彻底变成阴谋家了。
这是因为,司马家得国不正,那就必须得给篡位找合适的理由。
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初始并没打算侍奉曹家,是被迫出的山,而且曹操还非常猜忌他,憋着劲儿要杀他,正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对于这样的魏国,篡了就篡了吧,没啥可不好意思的。
但是这么一来,仿佛司马懿打一开始就存了篡魏之心,一直在暗中积攒力量,装了一辈子的蒜,直到把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王,也包括大敌诸葛亮全都熬死了,他才猛然间跳出来掌权——阴谋家嘴脸,毕现无遗。
这是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吗?说司马懿能忍,一般会提三件事:一忍曹操的压制,二忍诸葛亮的激将,三忍曹爽的排挤——那就让咱们逐一来分析一下真伪吧。
=根据《晋书》记载,建安六年,也就是司马懿22岁的时候,首先被本籍河东郡推举为上计掾,其后不久,曹操就征召他去幕府任职,但是司马懿“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装病不从。
曹操派人半夜里悄悄地前去窥看,司马懿咬牙躺着,一动不动,这才躲过了一劫。
但是估计曹操仍然怀疑他是装病,所以数年后进位丞相,又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且吩咐说:“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不敢再装了,被迫进入曹操幕府——所以才说他附曹并非真心实意,纯属被迫。
然而仔细研究这个故事,便能发现问题。
司马氏为河内名门,但并不属于顶级的经学世家,这么一个家族里的小字辈,才刚二十出头,曹操想召他做幕僚很正常,专门派人去查看他是不是真病了,当时的曹司空应该还没有那么闲。
三国志对司马懿的评价
三国志对司马懿的评价生活在现代实在是太幸福了,尤其是对于获取知识而言,我们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而且还能通过,声音和影像来或许。
比如说你想了解某一段历史,可以通过书籍,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等方式,而通常影视剧的方式,一般都是现代人第一次了解和接触历史的方式。
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时期,三国乱世,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个时期,都是看电视三国演义或者电影,甚至是通过三国志的游戏。
通过各种途径,我们知道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三国,里面的各种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关羽等等斗智斗勇的故事。
关于三国的影视剧和衍生的各种书籍讲座,也是经久不衰,非常受大家的喜欢,因为大家都能从三国的故事中,获得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是有用的经验。
但三国的故事,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原因,真真假假的太多,很多人们非常熟悉的故事,都是罗贯中杜撰的,比如说关羽s斩颜良诛文丑杀华雄,后面两个得死跟关羽都没有关系。
既然三国时真实存在的历史时期,所以很多人都希望知道一个真是的三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我们要里了解真实的三国,只能通过看史书。
因为古代不可能有影响资料留下来,所以你要想知道“真实”的三国,就只能去读《三国志》,当然包括裴松之给他做的注解。
这是真正的一手资料,除此之外,其他多有的资料,都是根据他衍生出来的,各种精彩的斗争和故事,其真正的源头都在这本《三国志》里,如果三国志里没有记载某件事,你就可以大胆地说,这件事是杜撰的,这就是《三国志》的意义和价值。
但如果你真的去读《三国志》,你会发现一件很惊讶的事情,司马懿这么重要的人物,一个后期和诸葛亮打仗,打出了各种精彩故事的司马懿,居然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这也太颠覆常识了吧,难道我们知道的关于司马懿的事情都是假的?我们知道的司马懿的主要事实当然不可能是假的,要解释他为什么不在《三国志》里,就要从司马家发迹史说起了。
河内司马氏,在东汉末年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打了司马防这一代,生出了八个非常厉害的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字仲达,从名字中我们就能猜出来,他是老二,古人排行的规则是伯仲叔季。
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为什么并不好?
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为什么并不好?展开全文时间:2018-06-03 10:10:08来源:本站整理虽然在近些年新出的三国题材司马懿为主角的影视剧中,对于司马懿的刻画可以说是一个正面形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站在了曹魏一方,曹丕一方来叙述故事。
但其实,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三国演义》中,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一直都不是很好,这又是为什么呢?司马懿名气虽然很大,但在历史上的名声却不怎么好。
司马懿同诸葛亮同为三国时魏蜀两国的实权人物,也同样为维护各自的国家而奋斗一生,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美名传遍天下,无人不知,而司马懿却成为奸诈邪妄之人的典型代表。
不过从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的历史贡献来看,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结束了数十年天下军阀纷争乱局,创建了西晋王朝,使得华夏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所以,司马懿早期的名声还是不错的,甚至受过一些人的赞誉。
据史载,司马懿生前在曹魏政权的威望极高,甚至连曹魏政权的叛臣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的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的赞誉。
史书上也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晋朝太康年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国家经济繁荣,出现久违的太平盛世局面。
当时的西晋王朝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实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面对这种治世,百姓自然对晋朝比较满意,此时,很多有识之士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及其家族也是比较推崇的。
可见,在曹魏政权末期和西晋朝初期,人们对司马懿推动三国一统所做历史贡献是肯定和赞誉的,那么,司马懿的名声为什么到后来越来越坏了呢?他的名声又是何时开始变坏的呢?令司马懿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坏名声是拜其子孙所赐,特别是发动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乱”的那些混蛋王爷。
他们为了权力悍然发动的一场场内乱和自相残杀,严重搅乱了国家秩序,将百姓生活推向水深火热,导致五胡乱华的汉民族大悲剧。
形容司马懿的诗句
形容司马懿的诗句
1、“有雄豪志”“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是曹孟德对于司马懿的评价。
2、“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这些都是房玄龄对他的评价。
3、“所向无前”这是孙权对于司马懿用兵的评价。
4、“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威严允惮,风行草靡。
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曹植的评价。
杨俊曾说:“此非常之人也。
”
5、“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这是文钦的评价。
6、“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崔琰的评价。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
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如何评价司马懿?魏美智
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如何评价司马懿?魏美智《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三国志》: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历代政治家、史学家评价:诸葛亮: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费祎: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人士评司马懿整理:北欧海盗Eric(这些评语有褒有贬,整集起来放在一块,为方便大家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曾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不凡人物。
资料参考了《司马懿评传》、《三国人物评传》、以及各本三国史的人物历史评价)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③有符于狼顾也。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崔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王朗: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
虞预: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显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外反陋。
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卓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俨: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
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
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
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
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
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李世民: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十七史商榷》:(司马懿)少壮则为魏划篡汉策,及老则又自为子孙定篡位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
王夫之: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抚政始。
懿知初为文学掾,岂夙有夺魏之心哉?魏无人,延懿而受之耳,懿之视操,弗能若也。
操之威力,割二袁,俘吕布,下刘表,北归乌桓,而懿无其功,操迎天子于危乱之中,复立汉之社稷,而懿无其名,魏有人,懿不能夺也。
李宗吾: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薰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得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毛泽东: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黎东方:①司马懿也是自己不肯篡,而让儿子孙子去篡的。
可见,司马懿的“小聪明”不在曹操之下。
然而,司马懿不曾“力征经营”,打下这个天下。
这个天下,是曹操留下来给曹丕、曹叡、曹芳的。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个“篡”字。
司马懿父子祖孙,所犯的不仅是“篡”,还加上一个“窃”字。
②司马懿被后世的历史家批评为“以狐媚取天下”。
这狐媚二字很恰当,一点儿也不冤枉。
他会“媚”,会骗,先骗了曹操,后骗了曹丕,最后又骗了曹叡。
他骗这三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个“媚”字。
骗过这三人以后,他又骗曹爽,把曹爽骗进了鬼门关。
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③司马懿虽则是一个心狠手辣、不顾道义的人,论行政能力,他却也有过人之处。
他一向很知道重视水利与屯田的工作。
郭衣洞: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
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
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
王凌先生的行为,不过适另一次的夺官夺权,阴图另立中央政府,更是一种私心,看不出他的忠贞,只看出他的权力欲望,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方北辰:司马懿得享高寿,是司马能取曹氏而代之的重要因素。
曹丕享年40,曹叡只活了34岁,父子相加74岁,仅为司马懿一人之寿数,如果曹丕父子能活的久一点不用太多,都活到45岁,那司马懿将死于君权集中的曹叡之前,这样一来,司马氏取代曹氏的政治变化即会化为泡影,历史将改写。
人寿命的长短,一般来说具有偶然性,但司马懿比曹丕父子高寿一事,也不完全出于偶然。
司马懿出身河内儒学大族,又是建安年间成长的一代。
建安年代是士大夫思想急遽变化的年代,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献身群体克制个人欲望的儒家思想衰退,追求自身愉悦轻视社会观念的道家思想兴起。
司马懿自幼家学熏陶,又成长于儒家思想尚未衰退的时代,故个人生活比较自律,他提倡节俭,也不纵欲,妻妾不多,遇事能自我排解,即使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女人服饰,也不真正动气,坚持孔孟养身之道,是他得享高寿的主因。
反观曹丕父子,儒学渊源谈不上,又成长于思想变动大时代后期,父子的共同特点是放纵恣意,特别是色欲一点特别突出。
曹丕在诗中说: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反正要死,不如享乐一生算了,殊不知情欲一纵,要享受百年更不可能。
可见司马懿比二曹高寿,与他们分属不同家族时代有关,并非全属偶然。
李中彦:真实的司马懿是个城府极深,思虑极远的人,再奇才倍出的三国时代,他能击败众多对手,为晋朝奠定基础的原因也在此。
出身于河内儒学世族的他,从小训练出超强的忍耐功力,他一生有一特点,就是要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可以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和屈辱,看他早年忍过曹操派人针刺之痛,诸葛亮巾帼之辱,又装疯卖傻骗过曹爽的试探,在床上装病加起来一生中将近十年之久,但是每经过一次这些痛苦,他就能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他成功的要素。
无疑的,司马懿是晋王朝的奠基者,后世也多视其为曹魏的篡夺者,但是在现存的史料上,找不到他有任何背叛曹家皇室的迹象,他一生中为曹家卖命效终近六壹拾年,唯一让人诟病的是诛杀曹爽党族的行动,司马懿身为顾命大臣,对于可能把国家及自己带往毁灭道路的曹爽采取反击是正确的,但是,对他们诛三族赶尽杀绝的行动就有为自己家族铲除后患的私心了,在高平陵事件发生后到他死去的三年间,懿的确掌控国家大权,但即使如此,他对于曹芳及郭太后仍保持相当的尊重,对于不该享有的丞相、九锡、郡公等,一生都坚辞不受,所以将他视为曹魏的篡夺者并不公平。
虽然如此,但他仍是晋朝的奠基者,因为要不是他六十年来为曹家卖命,屡建大功,他不可能享有顾命大臣的地位,没有这地位,他就没有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正当性和实力,而没有高平陵事变他的子孙就不可能继他而享有大权,进而专擅朝政,所以他还是晋朝的奠基者。
既视其为晋朝的奠基者而又不能视其为曹魏的篡夺者,两相之下似乎有些许矛盾,其实这要取决于他死前有没有心生篡夺曹魏之心或明教其子篡位的动作。
司马懿侍魏多年,又是四世三代辅政大臣,受两朝托孤,在这漫漫为官之路上,他不是没有巩固自己权利地位的动作,但是这不能解释这些是在为新的司马王朝作准备,在高平陵事件后,群臣拥他当丞相,他曾一再提到「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他死后其子师、昭虽独擅朝政,但仍拖了十几年到司马炎才敢篡位,所以,他对魏国及先帝的情感使他有一种「大魏情节」由于此,才使他虽拥握重权而并无发生不臣的动作,这种情节到其子、孙日渐淡薄,而终究迁魏鼎而去。
将司马懿定位为晋王朝的奠基者是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看法,除了这个定位以外,我认为还有一点是大家经常忽略的,就是他是曹魏帝国的守成者。
曹魏帝国成立后面对蜀、吴、辽东、上庸三郡等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及庞大的内政财物开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上司马懿几乎全部参与,在曹丕时代,他以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台业务,在曹丕引大军临江观兵征吴时,他负责主持后方军政大事及前方后勤补给,曹丕以「萧何」赞誉其功,后来出镇南方及西方,分别铲除孟达集团及阻挡诸葛亮的北伐攻势,年逾六十还兴兵远征辽东,铲除割据东北的「百年之寇」,之后来两度击退东吴大军,敌国统治者孙权都曾赞誉:「用兵如神,所向无敌」,故曹魏能一直维持其强国优势,司马懿当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