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求乞者》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乞者》赏析

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

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

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

憎恶。

……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24日,整篇文章篇幅虽然很短,但

却给人们展现出了一个灰暗颓败的社会。在这不足500字的短文中,多次重复出现了“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布施”等字句。在这里“高墙”:隔断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屏障,意在说明鲁迅先生对这种事物的憎恶,狠不得其马上坍塌! “灰土”:当时的社会腐化风气,一种肮脏的社会环境的指代。“另外

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象征一种疏离的人际关系。用冷漠的行人来

表达,此鲁迅高明之处!“布施”:是一种错误救世方式的借代,

施舍于人却只能增添求乞人无知与贪婪,布施者在作者而言是一种

愚善。给予世人的物质却拯救不了世人缺失的精神脊梁!“布施”和“求乞”:体现人与人的超乎简单的物质肉体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网,没有心灵的提携与骨气的支撑,也不存在精神的积极影响。

鲁迅为何不愿做一个受施者或布施者,这体现了他不认同拯救

饥饿慌碌的肉体甚至自己饥饿慌碌的肉体也不愿别人的救助,是一

种超越于物质与生存,追求精神解救的世界观!在这篇文章中,用

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

会和扭曲的灵魂。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

魂的效果,深刻至极!

这是鲁迅在经历了希望的瓦解后,重新回到一种荒凉的人际社会,失望让他憎恶那种在悲惨社会只为肉体行乞,忘却精神可耻的

求乞者,他宁愿肉体的虚无,也不愿同流于世俗。

鲁迅想象自己是个被剥夺了一切的乞丐,他耻辱于一切求乞姿

势的虚伪,而宁可以沉默求乞虚无的真实,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

我相信《求乞者》和写作于同一天的《影的告别》一样,都是作者

心中谱写多年的奏鸣曲。一个热爱平等自由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为谋生计混迹于官场十四年,阅遍钻营、冷眼和恶心,这期间的屈

辱和自责,以及烦腻和憎恶,只有一样长期屈辱于谋生中的人方可

体会。

通过表达对求乞者的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感受和如何求乞的思考,鲁迅还批判了一种虚假麻木的做戏人格和缺乏耻辱感与抗争精

神的奴性人格。鲁迅认为中国人国民性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缺乏爱

与诚。求乞者的虚假做戏,丧失尊严和痛感而将悲痛作为一种表演,一方面将缺乏为奴的自觉和反抗精神;同时,没有一种诚,缺乏对

超越于现实功利之上的理想的坚持,人们将很难有认真的努力,以

及真正尊崇的信念和价值,一切以个人利害为转移,理想追求就都

可能沦为一种工具和表演,这种麻木的灵魂和做戏的心态正足以消

解人的耻辱感和认真的努力。这是中国缺少根本性变革的重要原因

——没有超功利的原则和坚持,任何真正的变革都将不可能。因而

对之采取一种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态度。

不过鲁迅对求乞者这种态度是否也是缺乏爱的表现呢?鲁迅何

以无布施心?其实他自己也是求乞者!没有终极意义,缺乏爱的源泉,即使他想给出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需要爱,鲁迅亦不例外;

联想到《过客》中“我”拒绝小女孩的爱与同情,希望有超然独往的

冷酷心智去思考和战斗,不在布施与求乞中被牵连而消弭掉行走意

志和丧失行走能力,鲁迅的既不接受爱与同情又无布施心似乎又是

一种自觉的选择。

而与鲁迅对人的这种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情绪态度相反,基督

徒是一种爱感体验,基督教强调爱,怜悯给予而不是憎恶和冷漠,

强调宽恕而不是复仇,处处与鲁迅相反,确实是救治鲁迅之弊乃至

人类之病的药方。流着泪亲吻地球,爱直到受伤而仍然爱这个世界,没有基督信仰的鲁迅无法做到,或者说人靠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无法

做到。

与《过客》中一样,鲁迅在这个荒诞的废墟世界中依然在不断

地走路:一方面是为了生计的现实人生之路;另一方面是不断追求

更高境界追寻自我存在的思想者的精神和灵魂的流亡之路。

鲁迅在这一篇中仍然采用了不断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

助于表现鲁迅极度强烈的感受体验以及内心的挣扎和冲突。而通过

对这种重复中的差异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把握住鲁迅的一些微妙复杂

的心绪和感受。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求乞者,然后我们又会怎么看

待他们呢?

某天走在路上,有两个小孩子向我求乞,一个穿着破衣,也不

见得有多悲戚,却总拦着磕头,追着哀呼。但我并没有感动,反而

有些憎恶,我认为他并不贫穷,并不悲哀,反而有些儿戏,总之我

没有布施。另一个也穿着单薄,也不见得有多悲惨,但却是哑的,

摊开手,做着手势,我依旧憎恶,认为他并不是哑的,这不过是一

种求乞的手段罢了,我还是没有布施,因为我并没布施之心。

当我想着如果是我去求乞,我会怎样做?我会像他们那样吗?不,我绝对不会,我会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因为我知道过度的行

为和语言都只会得到布施者的烦腻,疑心,厌恶,根本得不到布施。

有时候,过度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只需安静的等待,因为想要

别人的帮助,要先让别人乐意,而如果夸张的表现,只会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