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竞争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两部著作的出版,在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竞争战略研究的热潮。该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竞争的五因素模型论,即分析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力量、供应商的议价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提出了低成本战略、集聚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三大战略。该理论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企业再造理论

美国学者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

(1993)中提出:

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激烈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的运营状况与效率,迫切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业务流程重组(BPR,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的实施需要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用作者的话来讲,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3.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1990年,彼德?圣吉(P.M.Senge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说明:

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修炼”。该书出版不久,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并于1992 年荣获世界企业管理协会

最高荣誉奖——开拓奖,作者本人也被冠以90 年代的“管理学宗师”。由此在全球掀

起了一股“学习型组织”热。本质上讲,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本质在于,把组织看作是

大脑和生态,一个成功的组织,就像人的大脑一样,面对动荡复杂的环境变化,应该富

有灵活性、伸缩性和创新性,具备较强的我调节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

化的主客观条件。

4.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阿尔弗雷得?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最早对企业能力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1920 年他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马歇尔认为:

专业化分工的增加导致了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需要产生新的职能部门对原有各部门以及各种专业职能进行协调与整合,这个过程会伴随生产进程的知识积累。同时,知识的积累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还发生在产业以及整个社会中。从而形成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安蒂斯?潘罗斯(Edith Penrose和理查德森(GBRichardson分别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完善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理论,从而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

企业资源基础论和企业动力能力论。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6期发表了Prahald, C.K.and HameJ Gary的《公

司核心能力》一文,作者把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定义为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

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技能和竞争优势的集合。”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持久性和财富的增值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可借助战略管理理论的逻辑构架来进行。现代企业的竞争

实际上是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企业应注重从学习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的提出,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5.可持续发展、长寿公司与企业的成长管理

可持续发展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于资源稀缺、环

境有限,为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必须保障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

原则,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贯彻于整个管理活动。社会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和谐理论即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与上述理论相一致,西方学者阿里?德赫斯的《长寿公司》和柯林斯、彼瑞斯合著的《企业不败》提出了长寿公司理论。他们在研究了长寿公司的经验后指出,持续成长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生存方式,在企业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年代,经营环境持续动荡,技术变革加速,经验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对成长的管理。该理论通过对企业寿命周期的研究,分析了长寿公司的共同特征,对企业的成长方向,企业的成长速度,企业的成长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6.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日渐重视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和普及。尽管理论界对知识管理的看法还不统一,但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主要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学习。理论界一致认为,组织在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它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高低给予该组织是否优先发展“头脑型”产业。从管理实践来看,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很多高科技公司在信息主管之前又增设了知识主管,两者职责分明,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7.企业危机管理走上前台

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组织越来越关注危机管理问题。美国“9.11事”件使各国政府认识到,国家必须建立一套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2003 年的SARS 危机、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春节期间松花江水污染导致的哈尔滨停水时间等等,都说明了应对突发性危机的重要性。国家也好、事业单位也好、工商企业也好,无论哪种组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必须根据组织情况,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规避企业风险,实施管理创新,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竞争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两部著作的出版,在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竞争战略研究的热潮。该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竞争的五因素模型论,即分析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力量、供应商的议价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提出了低成本战略、集聚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三大战略。该理论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企业再造理论 美国学者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 (1993)中提出: 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激烈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的运营状况与效率,迫切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业务流程重组(BPR,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的实施需要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用作者的话来讲,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3.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1990年,彼德?圣吉(P.M.Senge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说明: 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修炼”。该书出版不久,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并于1992 年荣获世界企业管理协会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8610489.html,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作者:陈俊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04期 摘要:笔者从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英语教学法的改革动态、日趋完善的英语评价体系及英语教师的科研幸福之路诸方面综述了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助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把握课改的大方向,使英语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综合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 以前的统编教材以语法为纲,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训练不够。2001年秋季以来,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极大地摒弃了统编教材的弊端。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结构、功能和话题相结合,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更有意义;循环、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学科前沿动态作业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摘要:本文简述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其均是以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为基础,在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大浪潮下,中国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关键字:工业4.0,中国制造2025,CPS 0前言 2013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汽车、机械、电子制造业中心汉诺威召开。会上,德国“工业4.0工作组”公布了研究成果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简称德国“工业4.0”,后文简称“工业4. 0”)。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两年后,即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1工业4.0与智能制造概述 18 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20 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大量生产的“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发明、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使机器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而且延伸了人的脑力,开创了数字控制机器的新时代,使人机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分离,这是凭借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巨大产业能力和市场,将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德国技术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提出“第四代工业-Industry4.0”战略规划,旨在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和引领世界工业发展潮流。工业4.0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有本质区别,其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工业4.0第一个内涵就是智能化、绿色化和人性化,每个人或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个性化或定制化的产品不可能大批量产。工业4.0的第二个内涵是分散网络化和信息物理的深度融合。 工业4.0可以分为两大主题,一个是以智能化生产系统和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为主题的智慧工厂,一个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研讨会研讨会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是从嵌入式系统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发展的技术进化。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工业4.0不断向实现物体、数据以及服务等无缝连接的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网和服务互联网)的方向发展。 2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s System,CPS)作为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的统一体,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下一代智能系统。信息物理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和物理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报告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报告制导控制技术最新进展 专业:信息对抗技术 姓名: 学号: 时间:2016年9月

目录 一、引言 ................................................................................................ - 2 - 二、概述 ................................................................................................ - 3 - 1. 介绍 ................................................................................................ - 3 - 2. 分类 ................................................................................................ - 3 - 3. 制导方式......................................................................................... - 3 - 1) 寻的制导................................................................................... - 3 - 2) 遥控制导................................................................................... - 4 - 3) 惯性制导................................................................................... - 4 - 4) 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 - 4 - 5) 地形匹配与景象匹配制导.......................................................... - 4 - 6) 复合制导(组合制导) ............................................................. - 4 - 三、控制制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 5 -

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

关于《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课程安排的通知 尊敬的各位教授: 本学期的《建筑学学科前沿动态》课程将于2009年2月27日开课。与去年一样,今年的课程仍邀请本系各学科领域主要教授任课,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 本课程是学位必修课,要求所有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当今建筑学领域内学术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学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为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做好铺垫。 开课计划: 1 课程内容:建筑学领域内学术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前沿动态 2 课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3 开课时间:春季学期,每周五5-6节课(13:30) 4 上课地点:文远楼215 5 考核方式:提交一份课程报告,选定建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 学位论文的模拟选题制定研究大纲(包括选题的前沿性特点、研究方法、拟解 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框架以及预期的研究结论,两项内容控制在4000字 以内,不能采用学校标准的开题报告格式)。 2009年6月19日,第17周上课时提交,简单装订。 6 考核评判:根据研究内容由各任课教师分别负责,系统一汇总,评判着重选题的前沿性。 7 课程协调:主管系主任(或指定专人) 8 课程安排:从第一周开始 第1周) 2009年2月27日郑时龄:建筑评论 第2周) 2009年3月6日郑时龄: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 第3周) 2009年3月13日常青:中国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第4周) 2009年3月20日支文军: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与理论 第5周) 2009年3月27日莫天伟:建筑设计、保护与再利用 第6周) 2009年4月3日李斌:环境行为学理论及研究动态 第7周) 2009年4月10日钱锋:体育建筑发展动态 第8周) 2009年4月17日王伯伟:大学校园发展 第9周) 2009年4月24日黄一如/李振宇:住宅与社区发展 第10周)2009年5月1日(放假) 第11周)2009年5月8日卢永毅/王骏阳: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与实践 第12周)2009年5月15日吴长福: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第13周)2009年5月22日郝洛西:光与空间 第14周)2009年5月29日颜宏亮:现代建造技术 第15周)2009年6月5日顾景文:数字技术 第16周)2009年6月12日宋德萱:节能建筑 第17周)2009年6月19日蔡永洁:城市设计研究的双重视角 第18周)2009年6月26日学生汇报研讨(主持蔡永洁) 建筑系,2009年2月18日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姓名刘清扬 班级01811101 学号1120110217

学科前沿论文 —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 刘清扬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背景 多少年来,飞向太空,飞得更高,飞得更快,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人类真正的飞行史仅有百年。有清楚文字记载的人类首次飞行在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其飞行速度为56千米/时,飞行距离36.6米,飞行时间12秒。这个简单的飞行器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元。 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受到战争需求的强烈驱动,飞机的飞行速度迅速提高,当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已高达640千米/时,飞行高度9千米。从1947年10月14日美国由火箭推动的X-1飞行器实现了超声速飞行,飞行速度为1127千米/时(马赫数1.06)、飞行高度1.3千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声速战斗机飞行速度达2200千米/时(马赫数2.11)、飞行高度19千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们克服“声障”,实现了从亚声速到超声速飞行的跨越。 马赫数5以上最早的高超声速飞行是由美国的X-15飞行器在七十年代实现的,其飞行速度为7297千米/时、飞行高度30.5千米。它是一种由火箭驱动的实验性飞行器,具有可在大气层内外飞行的能力。它先由波音公司的B-52轰炸机带到12千米高空投放,然后开始自主飞行。这种飞行器已具有一些超声速飞行器所没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色,它不再以翼型理论作为主要设计基础而应用了升力体的新概念,采用了镍质合金的热防护结构以克服高超声速流动特有的气动热问题。在X-15的头部附近还增设有射流孔可用于飞行姿态控制,而传统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都是由舵翼来实现的。更高的飞行速度是由航天飞机实现的。美国的航天飞机从360千米地球近地轨道再入大气层时,其飞行速度可高达马赫数25。如果以地面声速作度量,这个速度可换算为30600千米/时。尽管已经初步实现了高超声速飞行,但是真正的高超声速飞行时代尚在人们的期待之中。美国气体动力学家安德森在他最近的一本计算流体力学的教科书中写道:“21世纪早期,在世界的某一主要机场,一架漂亮的流线型飞机滑向跑道,加速起飞,迅速爬升,几分钟之后,就在大气层内达到了高超声速,很快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时它的超声速燃烧推进系统继续提供足够的推力,使其飞行速度高达8000千米/时,顺利地进入地球近地轨道。”他强调这不是科学幻想,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将在新世纪的早期成为现实。依据飞行器飞行速度的增长趋势,纵观航空航天百年发zhan史,这种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测是合理的。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背景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运输客机,它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由北京飞抵纽约,实现环球旅行的早出晚归;作为跨大气层的空天运输器,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经济、高效的太空开发和利用。高超声速飞行器也是空天做战必须的武器,以其高超的特性实施突防,使敌方难以做出有效的反应,而急速精确地打击目标,同时发射平台还无需进入危险区域,大大提高自身的生存力,显然其做战效能是非常高的。高超声速飞机采用超音速燃烧式冲压发动机,它可以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一种补充动力,这样不仅能为飞机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极大地减轻了飞行的燃烧载荷,目前这项技术还应用于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 高超声速技术不仅限于军方和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美、英、日等国也把它推向民用,空天飞

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北京理工大学 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班级01211101 学号1120110094 彭维康 2012/2/12 Sunday

总结报告--反引力装置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选题,因为反引力装置至今还未官方公认其存在性,而且其相关反引力技术也未获得科学界的大致认同。但是由于自身长期的向往,以及较浓的兴趣,所以选此题来做本科的总结报告,所写的一些相关事多为真实发生过的,但描述的相关技术以及猜想多为网上捕风捉影而来,并加以自己的理解。 反引力装置应该可以归为一种动力装置,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力装置,还处于构想阶段,世界上貌似没有一套官方公布的以及众人认可的反引力装置,其理论也受到传统科学的质疑,而且在20世纪九十年代,“反引力”是一禁忌概念,1992年,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的波德克列特诺夫就因描述了被置于高速旋转的超导体上的物体如何失去将近2%的重量而被学校开除。 在小学的时候,看奥特曼里面,就有基地漂浮在空中的,而且还有一集说到基地的动力装置——引力排斥装置受到破坏,其引力排斥装置就是反引力装置,当时这种动力装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后来对飞行器的热爱,我报了北理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停留的时间也不过几十年,虽然看现今社会是多么的发达,城市是多么的繁华,但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比如说火箭升空,原理很简单,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掌握火箭运载技术。如今大多数人质疑反引力的可能性,正如当初人们质疑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能否飞起来大同小异,人类的认知尚且有限,我认为反引力并非不能实现,只是它所需的技术已经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对于反引力的存在可以抱有质疑,但是不应如同波德克列特诺夫那样遭到打压。

学科前沿学习报告

学科前沿学习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101班xx 学号:2010110121xx 力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当人类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在应用力学了。这个世界小到分子大到宇宙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力,当今社会的尖端科技更是离不开力学。 我们从海洋流发电VIV驱动的水动力学问题说起。 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海洋能是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其能量蕴藏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波浪能是现今世界各国海洋能开发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英国、挪威、日本、美国等都在进行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试验与示范工作。 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简称VIV)是工程中常见的重要现象。在来流作用下,结构的尾迹中旋涡以一定频率交替脱落,产生周期振荡的升力,导致结构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振动。在一定流速下,旋涡脱落频率接近结构固有频率时,结构会发生共振造成破坏。涡激共振的预报和抑制对工程结构稳定和安全有重要意义。VIV中结构与尾迹相互作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流动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结构的运动使尾迹流动性态与非振动结构的尾迹大不相同。这种流场变化和流固耦合作用的复杂性及规律,目前主要依靠实验研究获得,而通过DNS方法精细刻画这些过程则因为受计算量等的限制遇到很多困难,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局限于中低Re数情况,很难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计算力学的发展与展望。 计算力学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与力学学科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力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中力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数值计算方法最早成员应为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法从数学的角度用差分代替微分,将力学中的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力学学科的应用范围;有限元法的问世促进了计算力学的发展。有限元法建立了计算模型、离散方法、数值求解和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统一方法,通过变分原理将原问题的泛函转化成代数方程进行求解;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边界元法,对于分析某些工程实际问题,边界元法具有其突出的优点。上述三种方法被称为计算力学的三大支柱。除此之外,计算力学还包含了其它一些重要分支,如加权残数法、有限元线法,半解析半数值法等。目前,计算力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如何建立高效的、有足够精度的计算手段上,特别是解决如何建立这些计算手段的共性问题。在计算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从结构的离散化方法、单元列式、控制方程求解、计算结果自动处理到收敛理论都可以建立成为不依赖于结构类型和几何形状的统一方式。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的构造和计算软件的开发是计算力学研究中的共性问题。 计算力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和力学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计算力学的发展,在新的世纪,计算力学将会在如下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1宏细微观材料本构模型;2复杂运动系统的自动控制;3计算力学软件系统的研究;4复杂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高性能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 高性能计算概述,高性能计算(HPC) 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中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和环境。有许多类型的HPC 系统,其范围从标准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到高度专用的硬件。大多数基于集群的HPC系统使用高性能网络互连,比如那些来自InfiniBand 或Myrinet 的网络互连。基本的网络拓扑和组织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总线拓扑,在性能很高的环境中,网状网络系统在主机之间提供较短的潜伏期,所以可改善总体网络性能和传输速率。 高性能计算机指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其基本

机械设计的学科前沿和动态发展

机械设计及其理论的前沿和动态发展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发展概述 一、机械设计学科形成历史 专为工业生产所运用、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而又形成体系的机械设计, 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才被确立起来。英国人斯密顿(Seaton,J),对纽可门(Newcomen,T),发明的各种功率的蒸汽机进行了系统分析,写出许多实验报告,并整理出一套计算公式;瓦特(Watt,J),就是在他工作的基础上,先后于1756年和1782年研制出新一代的蒸汽机。机械设计经历了反复多次的失败,才逐步积累了技术经验,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形成完整的体系。 两百多年前的个体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现在已由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所代替。过去,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完全依赖于劳动者个人的经验和手艺,而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由电子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的适应性控制,使得产品成量好、成本低。人类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向前发展同时,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又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课题。这一切必然反映于机械设计发展过程。 二、机械设计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公式进行的经典设计阶段。机械工业生产主要在欧美各国进行,设计主要是依据经典设计公式的组合进行。力学各分支的发展,加上在机械制造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机械设计的实验、试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基本观念,形成了基本体系,也

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阶段,以经验为主的实验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1940一1960 年) 。是机械工业在数量方面扩大生产的时代,主要在美国。这一阶段的机械设计,主要是通过实机或模型试验获得基本数据,然后以此进行设计。机械设计可分为机能设计和强度设计两大方面。以强度设计为例,它应兼顾三个方面内容: (1)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弹性设计;(2)以屈曲等塑性破坏为对象的极限设计;(3)基于安全寿命预测、许用损伤限度等的疲劳设计。 第三阶段,以静态解析为主的理论设计,这个阶段(1960-1980年)是机械设计由实验设计转入理论设计的发展阶段。1960年以后,在机械生产数量增加的同时,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机械性能,出现了应用液压技术、电子技术等系列设计。 第四阶段,以动态解析为主的理论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机械生产日益向高速、高效、精密、轻量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对机械的工作性能也要求越来越高。为使机械安全可靠地工作,其结构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静、动特性。另一方面,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机械振动和噪声损害操作者的身心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由静态解析为主的设计开始向动态解析转移,以满足机械静、动特性和低振动、低噪声的要求。 第二部分现代机械设计技术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设计技术主要包括:优良性能设计基础技术、竞争优势创

学科前沿学习总结

《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可靠性》 学习总结 姓名:汪亚彬 学号:0214134 专业:工程力学 导师:刘源

在现实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经常遇到可靠性实验数据不足导 致的缺少干涉模型,设计对象为复杂的非线性结构而无语给出状态函数具体形式的障碍。为了解决以上困境,许多学者研究出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有蒙特卡罗法和响应面法。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蒙特卡罗法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在解决可靠性小样本数据和非线性复杂状态函数问题时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但缺点是需要大量模拟样本值,在有很多的输入变量时,计算量较大,且费时较多。响应面法的计算速度取决于输入变量参数的离散程度,在解决大量随机输入变量依然不具有高效率的可靠性分析,计算量也偏大。因而在实际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时,往往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综合性方法。基于ANSYS的结构强度混合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利用我们常用的ANSYS软件同时,结合蒙特卡罗法、响应面法及参数敏感分析的优点,优化输入变量得到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响应面,并以此响应面替代建立的连杆有限元模型进行大量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可靠性分析结果,相比传统响应面法能够在得到同样分析效果时具有更高的可靠分析效率,为利用ANSYS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分析的途径。其中,灵敏度分析是一种确定各个随机变量对输出变量影响性质及大小的方法,因此研究结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工程设计和优化是必要的。下图为混合可靠性分析路线]1[; 而对于结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主要有基于一次(二次)可靠度方法的近似解析法和基于MC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近似解析法

学科前沿课程研究报告1

课程名称学科前沿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理学院

学科前沿课程研究报告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根据对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已经步入上升轨道。中国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开始焕发活力。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书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扶植产业之一,中国军事和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带动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发展和内需。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形成自主研发和来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国大、中、小企业的分布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产品将稳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向民用化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的内需和产量。 一、电子信息科学学科领域的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学科领域的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 二、电子科学学科领域各技术的现状分析 1、微电子技术现状分析 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新型技术,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 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主要是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它们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是电子工业中的重工业。与集成电路应用相关的主要行业有: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及民用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仪器等。1)国际情况: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从技术层面上考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小规模集成电路(SSI)(1962年)、中规模集成电路(MSI)(1966年)、大规模集成电路(LSI)(196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1977年)、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1993年)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1994年。 2)国内情况:中国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分为大陆和台湾地区。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半导体工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91—1997年间其工业规模年均增长率高达32%。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中心和国际上主要的芯片供应地。特别是在半导体晶片生产方面,其产量占全世界晶片产量的20%。中国内地,集成电路起步于1965年。但在之后30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到了“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投资,才拉开了新世纪中国内地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序幕。通过启动“909工程”,成功建成25条芯片制造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为96.3亿元,产值达到1470亿元,比2002年增长22.5%。巨大的市场吸引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纷纷来华投资。

语文学科教改前沿发展动态综述

语文学科教改前沿发展动态综述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葛继红 2001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迄今为止,新课改已度过了13个春秋岁月。这些年来,在新课改的目标指引下,语文学科涌现了大批教育专家和名师,教育理念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学科发展的动态。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在这之前,语文学科的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新课程的表述,不是什么妥协的结果,而是总结了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尽管,这种表述出来以后,也有“专家”提出疑义,在一线教师中还有一些讨论。但作为权威的、最新的定论,始终没有改变,且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但这样的界定是不是没有瑕疵了?上海市就推出“语文与国民素质”的命题,将“人文性”与“国民素质”主动挂靠,倒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现在看来,“人文性”的内涵也过于笼统。所以,这种界定,不能说是对语文学科的终极“界定”。 二、教材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目前,语文教材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教材的多样化,给师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同时,也给编写者带来了竞争,这对教材本身而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各个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纷争;编写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各说己长而各护其短。这给教材的选用者带来了“麻烦”。尽管如此,教材的多种版本并存,在目前看来,依然会是一种趋势,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在诸多版本中,除了人教版依据文体组织单元篇目之外,其他版本都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篇目。现在看来,人教版的教材,更注重知识和技能,更合乎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更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其它版本,以人文话题组织成教学单元,“人文精神”得到强化了,

学科前沿报告

学科前沿报告 ——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07-2 姓名:李晓楠 学号:03071444

浅谈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内容摘要 现代测控技术隶属于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的一门新型技术。21世纪的测控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概念,通过组建网络来形成实用测控系统,提高生产率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测控技术以及仪器仪表的发展方向。本文正是着重介绍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的仪器仪表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并简要介绍几种测控新型技术在未来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测控技术现场总线网络化计算机技术

目录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简介 (1) (一)专业的重要性 (1) (二)专业特性 (1) 二、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 (一)计算机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作用 (1) (二)网络技术已成为测控技术的关键支撑 (2) (三)我国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现状 (3) 三、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3) (一)现场总线测控系统 (3) (二)网络化虚拟测试系统 (3) (三)测控技术几个创新技术 (3) (四)我国仪器科技的发展趋势 (4) 四、测控技术的优先领域及其应用 (5) 五、结语 (6) 参考文献 (6)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简介 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中的重要支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可靠保证。目前,国内测控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外有着很大差距,国内测控行业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另一个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因此要提高国内测控的行业整体水平,就需要我们对这个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并致力于加快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 (一)专业的重要性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国防工业以及科学研究等部门,是观察、测量、计算、记录和控制自然现象与生产过程的工具,它作为一门应用工程技术,肩负着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重任,又扮演着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无论信息化还是自动化,如果没有现进的仪器仪表的支撑作用是不可能的。 (二)专业特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它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 二、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开放化、标准化是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趋势。从技术角度来看,开放化测控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从市场角度来看,开放化测控技术也将成为市场应用的主流。在国内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情况下,推进开放性测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测控技术的开放化和标准化趋势给了国内测控行业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因为国内厂商可以直接接触到开放标准下的先进测控技术,并融入到这种技术标准之中,而不必要再重新去开发新的技术。随着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测控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史,走向开放化、标准化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从对测控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一)计算机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作用 1、“计算机就是仪器” 自从计算机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渗透到测量和控制技术领域,便使得该领的面貌不断更新。相继出现的智能仪器、总线仪器和虚拟仪器都无一例外的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优势,从而既增加了测量功能,又提高了技术性能。由于信号被采集变成数字形式后,更多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仪器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近年来,新型徼处理器的速度不断提高,又极大提高了

学科前沿讲座感想

南京理工大学学科前沿讲座 姓名:胡静 班级:07042101 学号:0704210103

学习学科前沿讲座感想 如果要问南理工哪门课的师资力量最强,那么一定是学科前沿讲座了。在短短五周的时间里,我们有幸学习参加了电光院电信方面5位最优秀的老师的讲座。一周一位老师;九十分钟,一个领域;两节课,一项前沿技术……无疑全是精华中的萃取,而对我们学生来说,则更是一场场科学盛宴,带给我们完全优于课本,来自时代尖端的知识风暴。下面,我将就一些小的方面谈谈我简单的感想。 首先来说说第一场讲座:顾红老师的低截获雷达。我是测量方向的,所以刚开始的一节课下来,除了看热闹似的看了一些使用案例外,对于理论分析真的是一窍不通,什么α因子,连续发射……陌生的概念蒙的我云里雾里,于是课后,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 发现,其实褪去“前沿技术”的神秘面纱后,任何一个难题,由大化小地去看,特别是细到小知识点的时候,便能发现,所有的都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就拿低截获雷达的实现途径来说,我看到了微波中的天线、高频中的宽带,甚至数电、信号处理……原来,我们一直所不屑的基础课,是如此的重要。课堂上的理论、公式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可能让很多人失去兴趣,并且质疑学习以后的使用价值,但事实证明,铺在应用下的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基础知识,想要走得远,走得高,便要基础打得劳(当然,这只是我以浅薄理解的层次去看待,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是艰辛突破的结果)。 混沌电路在我们以前的试验中,就有所接触,所以接着的讲座——混沌在通信中的应用感觉还是收获颇多。而数字波束的合成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 基于《信号和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打下的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的那一讲,可以说是熟悉的同时又伴随着大量的时代信息。 随着2009年中国3G大幕的拉开,使得全新的数据密集型应用成为可能,并推动HSPA、HSPA+等3G技术的发展速度迈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DSP也应势从过去的单核过渡到四核,再到多核。现在,设备制造商普遍开始使用多核DSP 来提升处理能力,降低系统价格及设备功耗。而从单核到多核,不只是提供了更强的处理能力,同时也对DSP的研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设计人员必须对以往的应用程序做更多的优化,以充分利用四核DSP提供的处理能力。于是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综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机械工程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如此,我国机械工程科学在国际上总体还处于落后地位。未来制造业发展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总趋势是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数字网络化、高效精确化、智能集成化及制造极端化。 机械工程是以数学、力学等为代表的相关自然科学和以设计学、材料学、制造学为代表的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 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 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各种机械中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机械工程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机械工程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国内机械工程的展望与发展趋势: 1、机械工程的未来展望 日前,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在京隆重推出。该书在历时一年多的编写过程中,倾注了包括19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名专家的心血,横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11个领域。它的出版有望在未来的20年中,引导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当,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经济和财力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创新、大发展的时期,我国制造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和挑战。 对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明确、清晰地提出了面向203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和八大技术。五大趋势包括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八大技术包括复杂机电系统的创意、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零件精确成形技术,大型结构件成形技术,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微纳器件与系统,智能制造设备,智能化集成化传动技术,数字化工程等八大技术。这些技术对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既立足于中国装备技术发展的实际,又把握了国际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它们的突破将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的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机械工程的趋势研究 世界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而机械制造业也是始终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着。预估,全球机械制造业在2010年-2015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将在7.8%左右。未来,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三

学科前沿发展

学科前沿发展与动态结课论文 不知不觉,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的课就结束了。这门课大概是这学期以来最轻松的一门课了。老师总是尽量把课讲得通俗生动,让我们能够接受理解。我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我们专业的相互联系却又各不相同的方向。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在专业领域首屈一指的老师,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无疑都是宝贵的财富。 在这学期的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的课程中,我们主要接触了仿生机器人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静电探测技术。 仿生机器人技术 我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由罗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机器人。同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其他科技产品一样,机器人最早也是出现在小说中,1920年,捷克作家卡罗·凯佩克(Karel Capek): 《罗素姆的万能劳工(Rossum’s UniversalRobots) 》第一次提出“Robot”。而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出现在1959年。从罗老师的课件中我们看到这台机器人外形像一个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个可转动的大机械臂,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可以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人做一些诸如抓放零件的工作。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从最初的视教再现机器人发展到智能机器人再到今天的仿人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抵抗的趋势。随后,我们重点了解了仿生机器人。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子”之一,而仿生机器人在现代军事中恰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和仿生机器人有关的例子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是“蝙蝠与雷达”了。然而人类从动物身上学会的远远不止这些。人们向蜜蜂学习了偏振器定向,向响尾蛇学习了热定位,向夜蛾学习了超声波报警,向鸽子学习了预警雷达;在做视觉仿生时我们更是从自然界借鉴了许多,鹰眼,蛙眼,蝇眼都带给了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BionicOpter,一个由FESTO 公司制作的仿生蜻蜓机器人。从罗老师给我们放的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与真实蜻蜓差异甚小,轻盈且灵活,小小的一个机器人上就集成了十三个自由度,完美的拟合了蜻蜓飞行的生物特性,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放生机器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