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只上过一年中学,从幼年开始,饶宗颐就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藏书海洋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
其编撰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在上海的出版使29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专攻文史而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从乡邦文化拾级而上,最终成为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饶宗颐教授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
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六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饶宗颐先生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从事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
66年来,教授、研究员及院士之类的头衔有几十个,他任教、受聘的都是国际上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除香港和内地大学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大学、法国科研中心、法国远东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讲学或研究,先后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童年(外一篇)
余幅任伯 年作 品。这 些 ,无 不 显 示 出饶 宗 颐 的早 慧
南海之滨 ,韩 江水穿 城 而过 ,清江 两岸 ,有 韩 山 、金 山 、西湖山 三山翠 色相 映 ,山青水 秀 ,风景优 美 ,被 称为钟灵毓秀之地 。所 谓 一方 山水 养一 方人 ,近代从 潮州走出了很多 的社会 名流 ,各方 贤 达 ,人们 习惯把 这里称为侨乡。潮州人一度成 为精 明和拼搏 的代名词 , 这一切得归功于从 潮州走 出去 的香江 首富李 嘉诚 。然 而有一个人和李嘉 诚一样 也是从潮 州来 到香 港 ,只 是 他并没有成为香港首富 ,而是 成为了香港 的学术 泰斗 。 余秋雨认为香港因为有他的存 在 ,而不再是文化 沙漠 。 这个人就是和 季羡 林并 称 为 “ 北 季南 饶 ” 的饶 宗 颐 。 他在 中国文 、史 、哲 和艺 术 界 ,以至 在世 界 汉 学 界 , 都是一个极高 的标尺 。他 的研究几 乎涵 盖 国学研究 的 所有领域 ,被学界 誉为 2 0世纪 国学研 究 的一座 丰碑 , 走 出一条 国学研 究 的新 路子 。潮 州人喜 欢将 他与李 嘉 诚相提并论 ,认为 他俩代 表 了当今 潮州 人在 经济 和文 化领 域的最 高成就 。但是 人 们不知 道 的是 :今天 的李 嘉诚是潮洲人首富 。可是在 8 7年前 。饶宗颐 出生时 的 饶家 却是潮州首 富。 饶宗颐字选堂 ,号 固庵 ,他 1 9 1 7年 8月 9日 ( 农 历 丁 巳年六月二 十三 ) 出生 于广东 潮州 一个 富裕 的 书 香门第。他 的祖 辈是 潮 安地 区的 富绅 ,为潮 郡 望族 。 饶 宗颐祖父 曾任潮州 商会会 长 ,1 9 0 2年 。创办 了潮州 第一所慈善机构—— “ 集安善堂” .广布恩泽 ,颇有 民 望。作为潮 州首富 的饶 家在 当时具 有很 高 的威望 ,饶 宗颐祖父 有 四兄 弟 ,每个 人 都开 了发行 钱票 的银庄 。 当时海外大量的侨 汇和 国内的军饷 都是通 过潮 州饶家 的银庄周转 的,所 以饶家有 两 三代都 是潮州 首 富。与 此同时饶家还是一 个文化 世 家。人 们 常说 “ 三代 出一 贵族” ,这句话放在饶宗颐身上那是非常 明显 。饶宗 颐 父亲 的 “ 天啸楼 ” 是粤东最 大 的藏 书楼 ,如 同一个小 图书馆 ,饶 宗颐可 以在那里 一 边读 书 ,一边 玩 耍 ,不 管懂不懂就在里面 逛。所 以他 对 中国书 的基本 种类老 早就 了解 ,对历史 更是 早就 烂 熟于胸 。另外 ,家族文 化气氛的熏陶也很 重要 ,父 辈交往 的都是 些 当地 的文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解说】香港大屿山凤凰山麓,有一处由38条木柱组成的大型户外木刻群——心经简林。
这里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所书的《心经》经文,行至此处,令人感到平静祥和。
饶宗颐生前很喜欢心经简林宁静清幽的环境,去年2月于香港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这里。
清明将至,记者跟随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一起来到心经简林,倾听他回忆饶公其人。
【解说】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其学茹古涵今,贯通中西,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李焯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饶公结缘,后来代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一直支持饶公的研究工作。
在李焯芬的记忆里,饶公治学严谨,心无旁骛,经常一天花费18-20个小时在学术上,而且他心系社会,关心国计民生。
香港经济低迷时期,饶老将手书的《心经》赠予港人,以鼓舞士气。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这个心经简林,是大概20年前开始构思的。
20年前有场亚洲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市民,对好多人有很大的影响。
股票(跌)下来了,楼价也(跌)下来了;好多人借了钱也不够还贷,借钱买楼,楼卖了都不够还贷,变成了负资产。
很多人就很烦恼,很苦恼。
饶老就看到这种情况,他这个人非常慈悲,非常关心别人,他就想了想,他是一个书法家,他就写了《心经》260个字。
他希望整个香港“阖境安康”,大家都生活得非常好,非常的愉快,经济也能恢复过来,不像亚洲金融风暴那个(时期);结果过了几年香港的经济又恢复了,那倒是按他的祝福来实现了。
【解说】饶宗颐一生爱莲花,他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莲花的身影。
李焯芬说,饶公不仅爱莲花的高洁,而且莲花的茎支撑着莲叶和莲花,象征着一种担当。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他特别喜欢莲花,他的画里面有很多莲花;喜欢莲花也不单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高洁,中通外直。
他特别喜欢莲花,夏天去荷塘里面可以看到,一枝枝的莲花的茎,上面就是一片片的莲叶,一朵朵的莲花。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国学大师饶宗颐,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
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更多高考作文、高考满分作文、高考零分作文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一、任务驱动作文:1、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高峰期滞车辆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
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蔽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寻亲”门票,门票背面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并鼓励游客拍照发至朋友圈,让孩子多一条回家的路。
某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推出“奖孝全”—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论语·先进》)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海口,以人民为中心,急百姓之所急;责任担当;上海市,提前规划,责任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百姓提供休憩、有温度的公园。
“寻亲”门票,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关心他人,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援手相助;有温度的门票。
某护理院,有温度的孝敬提示,呵护老人,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老幼共乐;和谐你我,弘扬正能量。
风乎舞零,咏而归,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自由天成。
关键是把相同、相通的事件联系起来;最重要是确定自己的观点。
2、广东: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
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
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
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
关于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关于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自学成才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长的大学者。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为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四兄弟都开了发行钱票的钱庄,周转海外侨汇和国内军饷,几代皆为潮州首富。
饶家不仅富甲一方,家学渊源更是深厚。
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喜爱西洋建筑的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
受父亲影响,饶宗颐时常浸泡在此,读书玩耍之间,文史典籍早已烂熟于心。
家学渊源和富裕的家庭条件,使饶宗颐从小便拥有了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学习条件,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总感觉学校教的“太肤浅”,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
这位后来学富五车的汉学大师,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少年。
他人生的第一个导师是自己的父亲。
饶锷做学问是按照清朝朴学的路数,对诗词歌赋和佛学皆感兴趣,并写过一本《佛国记疏证》,为佛学经典《佛国记》作注,年幼的饶宗颐充当父亲的助手,为其抄写整理,直到晚年,他仍然能背诵《佛国记》的一些段落。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虽然再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在成名后,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超级大师”?他说超级大师不敢担,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上大学,“因为大学能够学到的只能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不幸的是,饶锷为编纂一部专以网罗潮州历代文人学者的诗文学术著作及地方历史文献的大著作——《潮州艺文志》,花十年之功,大索遗书,钩稽排纂,在即将编完的时候,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陕西省延川县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延川县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2.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本试卷总分为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
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
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
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
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
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
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
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
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
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
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
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大师》阅读答案15篇
《⼤师》阅读答案15篇《⼤师》阅读答案15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我们需要⽤到阅读答案的时候⾮常的多,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的知识盲区。
⼀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师》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师》阅读答案1 ⼤师中的⼤师饶宗颐 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
他是第⼀位讲述巴黎、⽇本所藏甲⾻⽂的学者,他⾸次将敦煌写本《⽂⼼雕龙》公之于世,⼜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位学者。
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学、书画、⾳律、梵语于⼀⾝⽽扬名四海内外,堪称⼤师中的⼤师者,唯有饶宗颐。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
早年以治地⽅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到印度、西亚以⾄⼈类⽂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出版论著50余部、论⽂400多篇,学问⼏乎涵盖国学的各个⽅⾯,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能深。
别⼈做学问⼤多是从点做起,饶宗颐做学问的⽅法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
他⽤丰富的想象⼒,在别⼈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不断修正,⾃我改进。
他曾经参加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古史地⽅⾯进⾏⾃⼰的研究,引起了顾颉刚的重视。
顾颉刚请他编《古史辨》第⼋册,饶宗颐为此做了很多扎实的⼯作,后来⽇本⼊侵,编撰⼯作耽搁下来,有些材料也在抗战期间遗失,有趣的是抗战胜利以后,饶宗颐的个⼈史学思想发⽣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他因此成了顾颉刚先⽣的叛徒。
饶宗颐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学术上就要敢于怀疑。
季羡林先⽣评论饶宗颐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
饶宗颐严格要求⾃⼰,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般要先压⼀压,他的许多⽂章是⼏年前写的,有的甚⾄有⼗⼏年、⼆⼗⼏年都不发表。
材料作文《好奇心》写作指导及范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答案】好奇心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伸手不见五指的城堡,而我们就生活在城堡的最下面,而好奇心,则是上帝为我们准备的照明灯,有的人用它越走越高,最终走上城堡最高处进入光明的天堂。
而有的人则用一系列的借口将它抛弃,结果只能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
牛顿曾经说过: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的大海,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偶尔拾起一两块美丽的贝壳,这是多么谦逊的话,一个创立了经典力学和微积分的伟大科学家,岂止是一个好奇的孩子,而他的伟大的成就又岂止是一两块美丽的贝壳,不,当然不是!我们在感叹牛顿伟大成就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个故事,即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且不管故事是否真实,我都想说,牛顿的确是一个孩子,只不过,他的好奇心特别强罢了。
正是因这份强烈的好奇心,才使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提出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好奇心,使牛顿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我们周围依然有许多尚未解开的谜团。
期待着像牛顿那样的人去一一解开,而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羡慕牛顿,把牛顿做为自己的榜样,是希望获得像牛顿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首先拥有像牛顿那样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夜空中出现一颗流星,我们充满期待的希望再出现一颗,并不断向四周的人询问出现流星的原因,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激发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斗志,从而专注而长久的进行某一项工作而不觉得劳累,不觉得乏味,这就是好奇心的魅力。
甘肃省康乐一中2021-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
甘肃省康乐一中2021-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试卷说明:康乐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客不雅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标题问题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主不雅题将答案书写在试卷后的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作文部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安好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比赛,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抱负,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安好的天地。
安好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安好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安好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安好。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安好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安好。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安好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安好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不雅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示本身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不雅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示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永远不要磨磨蹭蹭,在中流中你会感到轻松自在。
,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这是他自己的描述。
他的山水画更具创新性,形成了自己的画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面广,人往往有无边?世界上的学者中没有第二个人。
",并直言“最近,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大师,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仲夏时节,饶宗义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家庭。
他的父亲饶娥是岭南著名的学者,他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
”南社”饶氏天骄楼的10万册藏书更是名扬天下。
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印在饶先生的童年记忆中。
16岁的饶宗义岁那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年,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地方志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时,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的要求,开始编纂《古史辨析》第八卷,这意味着他刚刚赢得了“弱者之冠”五四”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不幸的是,他的相关手稿在出版之前就被战争摧毁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阻碍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他最终于29日去世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双重证据法”。
江西省赣州市章源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章源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6分)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到现在用铅字排版印刷还是“付梓”“杀青”。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版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版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版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节选自《咬文嚼字》)1、什么是“套版反应”?作者是如何评价“套版反应”的?(3分)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3分)参考答案:1、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评论题
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 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 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 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①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直接表现了周恩来重诚信 ,弃诈伪,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的 高尚人格。 ②引用老师的相关评价侧面表现了周恩来朴素好学 的品质及文章深刻、语言丰富的才华。 ③二者结合使文章真实可信,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 ,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周恩来的为大人格及思 想,提升阅读价值。(“直接表现”“侧面表现 ”“周恩来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 者了解”各1分)
评
论
•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 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 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 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 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 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 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 ——《饶宗颐:独步中华 独树一帜》
• ①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 • ②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 素而含义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 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 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 • ③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 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 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 • ④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 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真实可信。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引言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引言严海建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
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
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
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
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
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
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 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
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一途的重要基础。
从其后來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冃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
【高中记叙文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读书文化国学香港饶宗颐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
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
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
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
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
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
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
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要研究。
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
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
我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
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
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
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
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打小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
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
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B.”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C.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D.文章在一开篇,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
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E.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答案】AE
(2)试分析饶宗颐在国学研究方面取得非凡成绩的原因。
(6分)
【答案】①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
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
矛盾的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饶宗颐是最好的证明。
②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缔造了他学术”专精”。
③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
是要永不知足。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
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
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3)请概括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方面的特点。
(6分)
【答案】①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②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③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
④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4)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求阙”精神的理解。
(8分)
【答案】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
是要永不知足。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
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
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