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如下:伯夷原为子羽所诛。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歎于天子,曰:“伯夷固以义报子羽,石不足负,苍天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鼓吹。
”夫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翻译注释:伯夷(Bó Yí)原为子羽(Zǐ Yǔ)所诛(zhū)。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chuí),歎(tàn)于天子(Tiānzǐ),曰:“伯夷固以义(yì)报子羽,石不足负(fù),苍天(Cāngtiān)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Niǎng)鼓吹(chuī)。
”夫子(Fūz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注释:伯夷: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有“天下之先”之称。
子羽: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与叔向、伯鱼、伯夷共同构成战国五典之一。
诛:以刑杀,处死。
椎:牛犊腿上端的硬骨。
歎:佩服,感叹。
天子: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称帝王为“天子”。
义:道义,表现仁义道德,即所谓的“以义治天下”。
苍天:古代代表上苍的神秘力量,喻普遍的宇宙道理。
劳家:古代习惯上的谦称自己家庭。
乱世:败乱的时代。
子佞:子佞,有“不正当而有权位者”之意,在古代常被用作贬义词。
鼓吹:指宣扬贬义言论。
夫子:孔子,古代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夫子”敬称。
伯夷,子羽,叔向,伯鱼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处于“乱世”,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伯夷为了正义,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来报仇雪恨,而子羽受到了天子的处罚;但是夫子以义的态度来评判伯夷的行为,认为他义无反顾,是可以得到赞赏的,因为他的固主是天子之母,但他却没有因此逃避责任。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是殷末孤竹君的长子。
他的母亲怀了孕后,没有到规定的日子就分娩了,伯夷认为这件事违背常理,一定是他的母亲贪图富贵而把胎儿抛弃在路上,于是不肯继承父亲的职位,去朝见周武王。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首阳山,就是太行山的发脉。
在这里遇见两个老人。
其中一个问:“你是何人?”另一个回答说:“我是伯夷。
”伯夷就和他们俩一起下山去了。
天快黑时,忽然听见敲鼓的声音。
他们又走了几十里地,来到一个大湖边,看见上千个小孩在湖边玩耍。
一个说:“将来有一位圣人出现,这些孩子都要成为天子的老师。
”伯夷对这话很不高兴,对那些小孩说:“快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难道会有圣人吗?”小孩子们笑着跑开了。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了北海,他感慨地说:“就算我到死的那一天,我也不能看到北海的水干枯。
”在他临死之前,西海的神若木果然来到他的身边,用手搭在他的手臂上,对他说:“你该登上北海的山巅,那里的树上都长满了玉穗,风一吹,发出异香,那香气传到五百里外。
”周武王于是表彰伯夷说:“在正直的道理方面,修养品德比什么都重要啊。
从前,五帝的仁义恩惠,三王的礼乐教化,天下的美好政治法度,如同云雾一般笼罩着人们的心田,以致人们总想躲避他们。
周成王末年,世俗的浊流越来越厉害,圣贤的光辉越来越黯淡,不再能显扬出来,从而使得曾参、史佚、周公旦等贤士失去了他们本来应得的封地。
唉,现在那个世道,能够坚守清白品行而不污浊的人实在是稀少啊。
伯夷叔齐一定是坚持正道的人。
唉,即使在春秋的时代,坚持清白之道,放弃做高官厚禄的机会而不能坚守正道的人,也实在是太少了!”于是赐给他们俩大豆和小豆各一百多担,用以表彰他们。
又告诫说:“不要靠近食肉的猛兽,那种动物的肠胃不适合吃草籽,吃了草籽一定拉肚子,以至于拉得口唇发干,舌头生疮。
小国要慎重对待祭祀的肉食,只能在神灵享受祭品的时候才供给它们,不能平常供给。
所以尧帝只祭祀三次,而舜帝祭祀了五次。
因为尧帝与神灵相交融而不懈怠,而舜帝通过和神灵相往来而不骄傲自满。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史记——伯夷列传》原⽂、注释及译⽂【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的史料处理原则,于⼤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以仁义叩马⽽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耻⾷周粟,采薇⽽⾷,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阳⼭上。
作者极⼒颂扬他们积仁洁⾏、清风⾼节的崇⾼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章借助夷、齐善⾏,和所谓暴戾凶残、横⾏天下的盗跖做⽐照;以操⾏不轨,违法犯禁的⼈和审慎⼩⼼、有崇⾼正义感的⼈做⽐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抒发了天道与⼈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地抨击了“天道⽆亲,常与善⼈”的谎⾔,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应乎⼈”的,是不可逆转的,⽽夷、齐的谏阻和耻⾷周粟是背转历史⼤潮的。
所以,⽑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为加以歌颂,⽆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写作独具特⾊。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顿即过,“如长江⼤河,前后风涛重叠,⽽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照,⼀⽬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耐⼈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之⼀斑。
【原⽂】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伯夷叔齐者,以贞不阿为德,食不厌精,居不惮深。
夷自少好学,才艺过人。
齐亦有美名,而志节不凡。
相与为友,志同道合。
及其长也,闻诸侯推贤,乃俱往试。
得行,施及其亲,不行,归,曰“不好学习,有蔽也。
”其後,伯鱼在虢食,为虢公饮酒。
醉而遇害,人谓子胥,子胥自杀。
於是夷齐二子避祸在外,为人悲歌,歌南风。
楚昭王闻其歌,召而问之,说以《正义》。
昭王大悦,拜为宰;群臣久之不悦。
历官副宰,厚遇之,然不过三闾大夫。
昭王崩後,楚相立昆弟而攻之,夷齐讨於楚,大败之;後为楚国将,伐吴灭越,功名冠三军,列为列侯,号曰襄仲。
夷齐篡楚,号曰昭王,杀太子,大臣宗族莫敢言者。
中文翻译:伯夷叔齐,以道德正直为美德,食物不讲究,宁可吃饱精却不为浅俗所动;居住也不畏深处。
伯夷自幼就热爱学习,后天赋惊人,才华横溢,叔齐也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志向坚定。
两人成为好友,志趣相投。
成年之后,听说各地的诸侯正在招贤纳士,就前往应试。
如果考中了,就把自己的所学施及家人;如果没有考中,就回家反思,说“自己学习不够好,有所欠缺。
”后来,伯鱼在虢国吃饭,随同虢公饮酒,喝醉了之后遭到了众人的袭击,后人认为是子胥下的绣球惹祸,子胥于是自杀。
然后,夷齐二人为了躲避祸悲伤而出走,为人们唱悲歌《南风》。
楚昭王听了他们的歌声后,就召见了他们并问他们,伯夷叔齐说出了《正义》的内容,昭王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拜伯夷叔齐为宰相;不过群臣对他们很不满。
历任楚国的副宰相,受到厚遇,但是却远称不上大臣。
昭王去世后,楚国的大臣立昆弟兄弟为王,伯夷叔齐为了讨伐他们,跑到了楚国,并大败了他们;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打败了吴国,把越国消灭掉,成为了冠军之首,获得了列侯的尊位,受封为襄仲。
后来,夷齐篡了楚国的皇位,自封为昭王,杀了太子,当时的大士族都不敢说出来反对。
《史记-太史公自序》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作《伯夷列传》第一。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原文】伯夷列传出处:《史记》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注释】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
逊,让,退位。
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
此指代理职务。
典,主持。
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叔齐在孤竹国时,互相推让国君的位置而逃避。
后来又互相争着吃东西。
接着他们又互相推让着喝酒。
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对孤竹君说:“我们兄弟二人在此受到束缚和拘禁已经很久了,请允许我们逃往别处去吧!”于是离开了孤竹,一直走到首阳山。
这两个人饿得快死了,就采了野菜、野果充饥,但是采来的野菜、野果,吃完了就没有了,他们就把国君的粮仓打开,偷取粟米。
这事被叔齐发现了,就对伯夷说:“我们两个人,一个主张采摘野菜、野果吃,另一个主张打开官府粮仓偷取食物。
伯夷、叔齐在孤竹国时,就因为互相谦让,国君才得以存活。
等到他们听说西伯昌死了,就马上动身前往西方投奔周文王,而遗弃了孤竹国君。
难道这就是仁义吗?”于是就在路上把自己的帽子和衣服扔掉,这表示永远不再回去。
后来到达西周国都,与西伯昌、伯邑考交往。
到了犬戎攻打西伯昌时,西伯昌就向北渡过黄河。
伯夷、叔齐也跟着他渡河。
三人乘车进入了一片胡地。
不久就听到了噩耗,赶忙就又渡过黄河返回,走到了西周国都的城门外。
守城的人把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就站在城墙上痛哭。
城里的人听见哭声,就打开城门,让他们进来。
西伯昌对他们说:“不要进来,你们的父兄被杀死了。
”又把国内的情况告诉了他们。
说:“我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君,哪怕他已经死了。
”三个人就跪在西伯昌面前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做儿子的怎么可以回去?而且您还年轻。
”于是就背着西伯昌的尸体走出城去,埋葬在首阳山。
然后就和西伯昌的臣属一起来到京城朝见文王。
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朝的顺民,在路上就饿死在首阳山。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因而赐福给西伯昌。
周文王就把二人封在北面的燕山,赐给他们叫“社”的土地。
从此,这里就称为燕山,这里的人也就称为燕人。
同一天夜里,文王正在宴请各位大臣,对武王姬发说:“我是个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应该拥有的尊敬和赏赐,怎么样呢?”姬发回答说:“周武王能用自己的地位来使伯夷和叔齐归附,那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姬发于是将他们安置在北方燕山地区,让他们奉守西伯昌的祭祀。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史记 伯夷列传
【原文】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
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 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 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译文】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 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 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 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 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 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 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 早地夭亡了。
【原文】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 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 谓天道,是邪非邪?
【译文】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 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 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 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 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 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 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 是不对呢?
【原文】天之报善人,其何如哉?盗 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译文】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 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 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烤成肉脯,残暴 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 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 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 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 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 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伯夷列传文言文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益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曰:“吾闻之,父有疾,子弗奔丧,则是不孝也。
今殷王纣无道,天下苦之,予方以仁义伐之,何谓不孝也?且子为父报仇,臣为君死难,亦义也。
”遂罢马而还。
还归伯夷、叔齐曰:“父在,子不得自专也,吾将西归矣。
”二人遂相与归周,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武王崩,成王立,天下宗周。
伯夷、叔齐闻之,益然曰:“归乎?归乎?吾闻西伯善养老,盖益归乎?”二人相与归周,未及食其政,而已饿死首阳山。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为王,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愿意接受王位,也逃走了。
国人立了他们的弟弟为王。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归附。
等到他们到达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武王带着木主,号为文王,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车马,劝阻说:“父亲去世不举行葬礼,却急于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顺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这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说:“我听说,父亲有病,儿子不奔丧,这就不孝顺。
现在殷王纣无道,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我将用仁义讨伐他,怎么能说是孝顺呢?而且,儿子为父亲报仇,臣子为君主而死,这也是仁义。
”于是放下马,返回。
回到伯夷、叔齐那里,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自己作主,我将要返回西方了。
”两人于是一起返回周国,住在首阳山,采集薇草为食。
等到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天下都归附于周。
伯夷、叔齐听说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听说西伯昌善于养老,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去呢?”两人一起返回周国,还没来得及享受周国的政治,就已经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七十列传·伯夷列传》全文
《七十列传·伯夷列传》全文《七十列传·伯夷列传》全文《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十列传·伯夷列传》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十列传·伯夷列传译注作者: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伯夷列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伯夷列传作者:司马迁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史记·七十二列传:伯夷列传原文、注释、翻译、练习与答案
史记·七十二列传:伯夷列传原文、注释、翻译、练习与答案【原文】《史记·伯夷列传》节选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注释】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翻译】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
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
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
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
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
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
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
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
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
”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
”《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
”“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
”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
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
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
逊,让,退位。
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
此指代理职务。
典,主持。
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器:宝器。
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
⑩大统:帝位。
(11)说者:指诸子杂记。
(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
(13)冢:坟墓。
(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
少:稍微,略微。
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
其传曰④: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⑤。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6)。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是,此。
希,同“稀”。
稀少。
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
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
轶,通“逸”、“佚”,散失。
可异焉:着实奇怪。
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
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
⑨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牵住。
⑩爰:于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干,盾。
戈,戟。
此处引申为战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
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
(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14)耻之:以之为耻。
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
(15)义:坚持仁义、气节。
(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
易:换。
(18)适:往。
到……去。
(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⑤。
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
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