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章古诗文赏析单元测试(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章古诗文赏析单元测试(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章古诗文赏析
单元测试(附答案)
1. 古诗理解题:
a. 下面是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的一句话,请问这句话表
达了什么意思?
句子:藩篱万里畔风烟。

答案:藩篱万里处,吹起了千山万水的风和烟。

b. 下面是古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话,请问这
句话用来表达了什么意境?
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答案:用以形容大自然壮丽景色,表达人们对壮美景色的赞美
之情。

2. 古文理解题:
a. 下面是《王蒙赋》中的一句话,请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句子:前事青云未几,春蚕到死丝方尽。

答案:生活中的事情没有几件事会带给人们成功,意味着人只有在最后一刻才能真正完成一件事情。

b. 下面是《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请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
句子:豪华王侯将士舞,纤尘萧萧飞。

答案:形容了滕王阁的盛大景象,以及文人在其中的表现。

3. 诗文鉴赏题:请简要评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中的景色描写。

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通过描述秋天中的山水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描绘了长江和岳阳楼等自然景色,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别样之情。

4. 创作题:请你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用大约七个字的题目给《滕王阁序》命名。

答案:盛世颂华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汇总
6.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情语景语显豪迈之气,用典比兴抒忧愤之情。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用自己的语言试加以描述。(中考指南上题)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是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
3.赏析“归思方悠哉”的“方”字。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4.说说你对全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流露出孤寂和低沉的情绪,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
《池鹤》(白居易)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悲凉极了。 (“闭”字暗示了军事事态的严重,戍边将士时刻准备御敌的境况。)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5.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与苏辛相似,请你从形象和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阐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1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

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

“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

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

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

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

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

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

这突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一、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是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在(地名)与(人名)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出了的思想。

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闷,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的浪漫主义特色。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句诗好在哪里?3、“长风一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共4分)2、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期中古诗复习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期中古诗复习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

3、“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4、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5、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愁_______。

6、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7、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9、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对比阅读(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

(6分)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概括了总的感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E.“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

F.这首词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成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分)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2分)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D2、边塞秋色思乡之情3、示例一: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示例二:重峦叠嶂里,残阳夕照,紧闭城门,戍边关城被笼罩在昏沉沉的暮霭之中,渲染了边地萧条肃杀,荒漠寂寥。

4、示例一: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词是:征人夜静不得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这两句词是在词的下阕,集中抒写守边将士的情怀中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抒发了他们可亲的人间真情。

在上句幽怨的羌笛、秋霜满地的景物描写衬托下,因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与忧国交织在一起,使将军、士卒保卫国家的使命感更为突出,使思家乡愁让位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得以显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

也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 积极乐观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意: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
手法: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忧伤,却有相当乐观,诗人对世事的 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答胸怀。 意义:这两句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 代谢的自然规律。 哲理: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五)、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整体感知 首联: 写 暮春 时自己与 所爱 的女子别离 的 伤感情景 。 “ 相见时难 ”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的意思不同。 “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 “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 的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 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 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中间小谢又清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生活中往往有人借酒销愁,其实 酒并不能忘忧,反而会使人更忧 愁,正如李白诗中所说那样: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期末复习:一、★《渔家傲》范仲淹P62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雁去”限2个字。

2.上片以“ 异”字统领,描写了“ 衡阳雁去”、“ 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P206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因被贬谪,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朝廷弃用。

2.请找出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分析:“闻笛赋”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对已故朋友怀念的感情。

“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被贬太久,恍如隔世,人世沧桑之感的感情。

3.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有“万木”争春,说明他对未来并不失望,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无题》李商隐P208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连用有何深刻含义?两个难字词义不同,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连用表达了离别时的深沉痛苦。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广园双语学校吴连根一、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和怎样描写。

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三、知识积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5]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5]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5]无题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

这就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

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

不过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来看,当是一首伤别的诗。

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学者的看法并不致。

但从描写的内容来看,似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

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

“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方”“始”,都是“才”的意思。

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

”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

“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

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

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

“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

“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

因为律诗押平声韵,所以这里的“看”字要读平声。

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古人说“别易会难”,而本篇开头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意上翻进一层,由此可见诗人对离愁别恨的体会之深。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页7]题红叶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写。

从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一个少女长期被幽禁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

它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办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

山中作者王勃,字子安。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次句“万里念将归”,句中的“念”字应解释为思归之念,即身处万里之外的诗人思恋家乡将欲归去。

三、四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苏教版,,,xx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八年级的古文都学了,那么考试的诗歌鉴赏题型你会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概括了总的感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E.“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

F.这首词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成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分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2分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D 2、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3、示例一: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示例二:重峦叠嶂里,残阳夕照,紧闭城门,戍边关城被笼罩在昏沉沉的暮霭之中,渲染了边地萧条肃杀,荒漠寂寥。

4、示例一: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示例二:这两句词是:征人夜静不得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这两句词是在词的下阕,集中抒写守边将士的情怀中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抒发了他们可亲的人间真情。

苏教版八下语文 复习:古诗鉴赏

苏教版八下语文 复习: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班级姓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6.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这一联的意思是: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闻雁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

“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

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

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

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

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

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池鹤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

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

“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

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

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

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

“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这一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

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

“苦嫌”,诗人痕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句,就是鹤鸣洪亮的声音的。

“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

“怅”,惆怅,不如意。

“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

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

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迎燕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

题目“迎燕”,此前未见。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

咫,八寸。

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

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

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

“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

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

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

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

“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

“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

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

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

“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

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

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

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

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前人谓:“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此诗堪称一例。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蓬莱”,海中神山。

《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

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本篇则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这里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

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眺,这次又是在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

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

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

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

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响应。

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

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这首词也是如此。

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的确与寻常所见的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

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非常奇特。

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

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

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

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

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

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方式。

这一首也是如此。

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天净沙秋思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

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

“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

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