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水溶液电导性教案初中化学
水溶液电导性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水溶液电导性;
2. 掌握水中电离质(如盐、酸、碱)对水溶液电导性的影响;
3.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水溶液的电导性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水溶液电导性的概念和原因;
2. 理解水溶液中电解质对电导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导电棒、电容器、电源、示波器等;
2. 实验试剂:盐水、酸水、碱水等。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能导电?”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 实验操作:将导电棒插入容器中的盐水、酸水、碱水中观察电流变化并记录;
3. 实验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解释原因;
4. 拓展深化: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过程。
五、教学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水、盐水、糖水、酒精、铁粉水溶液?
2. 举例说明水溶液电导性与其中的电解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水溶液电导性对物质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
1.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可导电”;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溶液中电解质对电导性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与不足;
2. 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前思考和准备。
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
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引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课题为基础,通过学生合作参与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制作天气瓶,并通过实验来揭示“溶液”这一化学概念的应用。
一、项目背景与目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一些天气现象,如云雾的形成和雨的产生。
这些天气现象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有关。
本项目旨在通过制作天气瓶,让学生探究水蒸气溶解在空气中的现象以及溶液的形成与特性。
二、项目步骤与实验内容1. 学生需首先了解溶液的概念。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学生应了解到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体,溶剂则是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2. 学生将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天气瓶。
例如,溶质可以选择气化速度较慢的粗盐或白砂糖,溶剂选择水。
3. 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并将该溶液倒入一个玻璃瓶中。
为了观察到天气变化,玻璃瓶上有一个刻度尺,可记录瓶内溶液的高度。
4. 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瓶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形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并且水蒸气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逐渐凝结成云雾或水滴。
5.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天气瓶内溶液的变化规律,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初期,溶液中水蒸气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一定的温度下会达到平衡。
2. 当溶液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空气中的水分无法再溶解,会凝结成云雾或水滴。
3. 溶液中的溶质越多,水蒸气溶解量越大,形成的云雾或水滴也更多。
通过此实验,学生将直观地了解水蒸气溶解和凝结的过程,并理解液态溶液形成的条件与特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第二课.doc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第二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某些化合物及其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离的概念;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对定义的总结,发展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 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 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方法] 观察抽象法[教学手段] 投影、蒸馏水、蔗糖、酒精、稀硫酸、电极、灯泡。
[教学程序设计][展示] 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设问] 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分别如何书写?[学生板书] HCl = H+ + Cl-H2SO4 = 2H+ + SO42-[讨论] 在这几个电离方程式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 象这种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板书]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酸=== 氢离子+ 酸根离子[设问] NaHSO4 = Na+ + H+ + SO4 2- ,是酸,对吗?为什么?[展示]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设问] 电离方程式分别如何书写?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 4、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的化合物叫碱。
碱=== 金属离子+ 氢氧根离子[引言] 但是也有些化合物从组成上看既不属于酸,也不属于碱,[展示] 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钾[设问] 它们的电离方程式是否有共同点?[学生讨论] 阳离子都有金属离子,阴离子都有酸根离子。
[小结] 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NaHSO4是盐吗?[板书] 5、盐=== 金属离子+ 酸根离子[小结]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某些化合物及其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离的概念;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测量导电液体高度的传感器的改进》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量导电液体高度的传感器的改进》说课稿我的说课题目是《实验:测量导电液体高度的传感器的改进》,我将从实验教学背景、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说课,先来看一则新闻。
一、实验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大部分的化学导电溶液具有毒性、强腐蚀性,对这些物品的监测是首要任务,人为测量存在危险,因此,传感器的设计势在必行。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六章第一节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展示了一种测量导电液体高度的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导电液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电容器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容器的电容发生变化,用以监测导电液体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具备了构造和分析能电路的能力。
但是,由于电容式传感器由于具有可视性不高、装置未标明如何观测电学量等缺陷,导致学生在理解其工作原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实验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明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传感器如何将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并知晓如何设计电路。
3.科学探究:通过给水槽注入苏打水调节液面高度,观测发光二极管与电流变化。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震撼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器材本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有NPN三极管五个、发光二极管(红色)五个、3V纽扣电池一个、100mA电流表一个、铜丝导线若干。
二、实验教学内容(一)实验原理1.如下图所示,先将发光二极管N极与NPN三极管的一个N极串联,再将发光二极管的P与电源正极相连。
NPN三极管的另一个N 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2.按照同样的方式并联接入五组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再将不同长度的铜棒由长到短依次连接在每个NPN三极管的P极。
3.在干路上接入一个电流表,将实验装置放入水槽中,并往水槽中注水,观察不同发光二极管和电流表的变化。
(二)实验设计思路及创新点1.设计思路本实验利用NPN三极管与发光二极管制作一个测量水位的传感器,水位达到不同高度时,对应的二极管会被点亮,并且可通过电流表来监测水位的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程教案:水的导电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程教案:水的导电性1. 实验目的在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上,我们将进行一项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探索水的导电性,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实验材料- 9V电池- 电灯泡- 电导线- 水杯- 桌子- 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老师向孩子们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并让他们猜测哪些材料会用到。
步骤二:老师向孩子们解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让他们明白要探索的是水的导电性。
步骤三:老师在桌子上摆放好电池和电灯泡,并接好电导线。
老师注满水杯,让孩子们将两端的导线分别插入水中。
步骤四: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看看电灯泡是否发光。
如果发光,再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会发光。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孩子们会发现当电导线分别插入水中时,电灯泡会亮起来,说明水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并且,会启发孩子们思考水中导电的原因,并且知道电的流动是需要导体的。
5. 结论在科学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增加对水的导电性的认识,并且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也启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6. 我的观点这样的科学实验课程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实践来探索科学,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水的导电性实验可以让幼儿从小就对科学有所了解和认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水的导电性,还明白了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程教案的编写和实施过程。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让你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面的教案中,我们讲解了水的导电性实验,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更多的科学实验,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在中班科学实验课程中,除了水的导电性实验,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有趣的实验,比如“磁铁吸铁”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磁铁的特性,让他们感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并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反应。
《太阳能热水器》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太阳能热水器》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原来课题为“衣服的颜色”,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之后,将课题改为“太阳能热水器”,下面我将从实验创新的角度进行说课。
首先我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本课位于“冷和热”单元,本单元主要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辐射和对流。
前两课已经研究了热传导,本课要研究热辐射,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测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多少,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
由于五年级学生经验丰富,知识积累比较多,思维的逻辑性比较强,只研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内容太简单,而且在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可发挥的空间不大,因此,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机会。
因此,我要对教材进行处理。
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吸热多少不仅与颜色有关,还与光线照射角度、受热面积等有关,所以我决定以太阳能热水器为载体研究物体吸热与颜色、光线照射角度、受热面积等条件的关系,这样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又增加科学学习的探究性和趣味性。
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太阳能热水器吸热多少与颜色、光线照射角度、受热面积等条件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模型框架)、盒子4个、电子温度计4个、秒表、100瓦均匀散光的灯泡、漏电保护器。
三、实验创新点要点/改进要点图1: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有以下缺点:热源放热少,受热物体体积大,受热慢;手拿温度计测量温度,不方便操作;温度计读数容易产生误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尝试,这是我尝试过的模型:它有一定的优点,比如:热源换成了100瓦灯泡,放热增多了;温度计被固定起来,方便操作;将底座倒过来放置可以遮光,避免刺眼;受热物体体积变小,受热快;而且还可以研究不同的条件:颜色、角度、受热面积。
但是这个装置存在一些缺点,在使用过程当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得到的数据有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查找原因,经反复测试发现,可能是因为灯泡里面的灯丝形状不规则,导致四周光照不均匀,最终影响了实验结果。
《雨量器的制作与使用原理探究》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雨量器的制作与使用原理探究》说课稿一、使用教材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三课《我的雨量器》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多功能模拟降雨器(包括循环继电器、电磁阀、流量调节阀、支架)烧杯、量筒、特制量水杯、电源、插座、供水环境)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一)实验器材的创新原有的实验使用浇花喷壶进行模拟降雨,手动操作极不稳定,毫无规律性可言。
第一次改进:考虑到室内上课使用,需要多次模拟降雨的特点,利用北方常用的水暖器材改进制作了一个模拟降水装置,材料包括水管、弯头、三通、阀门、水槽等,(图1)这些装置就地取材,几乎不需要任何改造和加工,造假低廉、结实耐用,能够反复使用,可以批量生产,供实验室配备(图2、3)图1器材配件图2组装过程图3 第一次改进后模拟降雨器成品第二次改进:第一次改进后,虽然能够批量生产,满足一般的教学需要。
但是在有水的实验室操作体现不出任何优越性,另外,实验过程用秒表计时不够精确,接水的容器使用烧杯,上下口的面积不一致,存在误差。
因此,我对器材进行了第二次改进:增加了电磁阀,改用电磁开关控制出水(图4),增加了时间循环继电器(图5)可以精确控制降雨时间。
制作了透明的亚克力接水槽(图6),便于查看实验器材的更换步骤,制作了特制形状的亚克力容器,用于接纳降水后进行观察比较。
制作了特制水杯(图7、图8),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图 4电磁阀图5循环继电器图6特制透明水槽图7特制圆筒形量杯为方便无自来水环境使用,增设了外接水源(图9)及储水桶(图10)两种供水模式,即使在教室内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实验照常进行。
设备整体效果图(图11)(二)实验步骤创新传统的实验步骤包括:1、模拟降水,用喷壶模拟降水过程;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计测量; 3、制作简易雨量计,参照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方法制作。
传统的教学步骤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无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
我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有所创新,设计了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模拟降雨产生冲突、分析归纳初步验证、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动手实践制作五个环节,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亲身体验中活动获得正确的认知,明白雨量器的制作原理。
化学气象瓶研究性学习
气象瓶是什么?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
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数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透明溶液。
根据外界温度的改变,瓶内会展现出不同型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
气象瓶的由来?自古以来,各个农耕文明都极其重视历法与气象观测。
到了海洋文明时代,对气象预测的需求更加提升——如果在海上突然遇上一场风暴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因为如此,在那个科技还不算发达的年代,人们就开始积极地研究能够反映天气的设备了。
大约在18世纪末期,一种被叫做“风暴瓶”(Storm Glass)的天气预报器出现了,据说它可以灵敏地感应大气环境中光、热和气压这些参数的变化,一旦有了变天的先兆,瓶中的化学物质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得浑浊不清,长出形态各异的结晶来。
现在所说的天气瓶就是由此而来。
一个典型的天气瓶(风暴瓶)由于风暴瓶的很多原始资料都已散逸,最初的配方如何已无人知晓,甚至发明者是谁也已不可考,但这个发明在19世纪还是得到了不少科学界人士的改进。
在风暴瓶的“研发史”上,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船长,正是他指挥的三桅帆船“小猎犬号”带着达尔文进行了那次著名的环球考察。
而相对不为人知的是,菲茨罗伊船长同时也是一位气象学家,他进行了很多天气预报和监测工作。
菲茨罗伊也确定了风暴瓶的基本配方:蒸馏水、乙醇、樟脑、硝酸钾与氯化铵,并将它用在了小猎犬号的航行当中。
根据当时的记载,人们相信这种配方的风暴瓶可以预测晴天、多云、风暴、大雾以及下雪等多种天气状况。
据说判断天气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如果瓶中清澈,那就会是晴天;如果呈现云状,那就代表多云;倘若云状液体还拖着星状分布的沉淀,那不用说,就是风暴要来了。
结晶能反映天气吗?风暴瓶(Storm Glass),是一种可能的天气预报工具。
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数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透明溶液。
根据外界温度改变,瓶内会展现出不同型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
经试验未见明显预示天气能力,更趋向于一种装饰品。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探究硫酸溶液的电导率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测量硫酸溶液的电导率,探究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2. 了解硫酸和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
电导率是用来表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移动能力的物理量,通常情况下,溶液中的电导率与其中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本实验将通过测量硫酸溶液的电导率,来探究硫酸溶液中硫酸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导电能力。
三、实验器材:
1. 硫酸
2. 蒸馏水
3. 电导仪
4. 电导池
5. 电极
四、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硫酸和蒸馏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出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
2. 将电导仪连接好电源,并将电导池插入到硫酸溶液中;
3. 记录下不同浓度硫酸溶液的电导率值,并做出图表进行比较;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硫酸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任何步骤;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做好实验室卫生。
六、实验结果及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得出不同浓度硫酸溶液的电导率,可以发现浓度越高,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这是因为浓度越高,其中的离子浓度也越高,导致溶液的电导率增加。
因此,硫酸溶液是具有一定电导性质的电解质溶液。
七、实验延伸:
可以进一步研究硫酸溶液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或者探究其他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深化对电解质溶液的理解。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课件(全国大赛获奖案例)
【活动6】分析电导率测定樟脑在乙醇中溶解图像
樟脑乙醇溶液电导率测定结果
03 教 学 过 程
任务四 完成天气瓶的制作
任务二
配制天气瓶所需 的溶液
任务三
探究天气瓶受温度 影响的原理
任务一
初步认识天气瓶的 功能和构成
03 教 学 过 程
任 务 二 配制天气瓶所需的溶液
实验4: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内容 动手实验
以往教学
观看微观动画认识溶液的形成
01 背 景 分 析
学情分析
以往教学
【后测题】根据蔗糖溶解的宏观过程,请画出其微观示意图。
完全 正确
部分 错误
完全 错误
后测结果
2% 41%
57%
完全正确 部分错误 完全错误
01 背 景 分 析
项目规划
01 背 景 分 析
项目规划
制
任务一 初步认识天气瓶的功能和构成
作 天
配制天气瓶所需的溶液。
任务二
气 瓶
任务三 探究Dum天my气Tit瓶le 3受温度影响的原理
任务四 完成天气瓶的制作
01 背 景 分 析
项目规划
制
任务一
作
天
任务二
气
瓶
任务三
任务四
测定溶液 电导率实验
02 教 学 目 标
通过对天气瓶中液态混 合物组成、性质的认识, 归纳形成研究溶液—— 这种混合物的一般过程, 即从静态到动态、从定 性到定量,发展化学基 本思想和观念。
实验3: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
【实验步骤】
1.连接好仪器,相邻电导率仪高度差为3 cm。 向长方形容器中加入700 mL,40℃的蒸馏水。 打开数据采集器。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有趣的电导水实验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有趣的电导水实验教案》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科学的最佳时期,而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因此选择一些简单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电导水实验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科学实验,它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电导水实验的准备1. 实验道具准备- 透明的玻璃杯- 纯净水- 电导水仪或电导试纸- 电池和导线2. 实验目的- 了解导电性的概念- 探索导电物质的特性- 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三、实验步骤1. 准备一杯纯净水,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水的特性,比如透明、无味等。
2. 将电导水仪插入水中,根据仪器显示的数据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如果没有电导水仪,可以用电导试纸来测试水的电导率。
3. 在幼儿的引导下,将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并将另一端分别浸入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4. 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实验效果分析通过电导水实验,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对电流的导电性。
当电池的正负极通过水中的电导物质连接时,电流能够通过水传导,导致电导水仪显示数值上升,或者导电试纸显示颜色变化。
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还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水的导电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五、文章总结通过这个有趣的电导水实验教案,能够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的导电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还能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期待更多的科学实验能够融入到中班幼儿园的教学中,为孩子们的早期科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幼儿园中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和实验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选择适合他们芳龄特点的科学实验非常重要。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溶液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PART TWO
掌握溶液电导率的测量方法
了解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学会使用电导率计进行测量
掌握电导率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电导率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迁移速率有关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迁移速率有关。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迁移速率减小,电导率逐渐降低。
实验步骤
PART FOUR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器材:电导率计、烧杯、磁力搅拌器、导线、电极
试剂: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去离子水
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准备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如0.1M、0.5M、1M等。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式
应用:探讨实验结果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影响电导率的因素
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电极材料:不同电极材料的电导率不同
电解质的种类:不同电解质的电导率不同
温度:温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误差分析
测量设备误差:设备精度不够,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操作误差: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真实值。
添加项标题
实验对教学的启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加深对溶液性质的认识
添加项标题
实验对教学的意义: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添加项标题
实验对教学的应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结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3.通过探究天气瓶中溶液最佳配比,强化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方法,发展实验探究的设计能力。
4.在制作天气瓶的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合作交流能力。
五、实验教学内容
任务1通过研究天气瓶的功能和构成来认识溶液。
第二课时:任务二 配制天气瓶所需溶液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任务一中溶液组成的深化和发展,强调了定量认识溶液组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混合体系的方法。学生认识了质量比和溶质质量分数两种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定量配制溶液的任务,训练实验基本技能,为任务4的探究活动准备好实验药品。
实验研究过程:
初中化学课程中首次使用电导率实验装置,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提前进行了多次实验和探索,对电导率仪的放置方式、药品选择、固定装置、课堂演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预处理等进行了细致地研究。
1.电导率仪的放置方式
【研究结果】垂直放置和水平放置的测定效果均较好,但水平放置时加入的KNO3晶体可能会有少量粘在电极表面,使局部离子浓度过大,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本实验选用垂直放置的方式来完钾和氯化铵的作用是什么?还有其它种类的天气瓶吗?圆满完成本次项目式学习。
【设计意图】制作天气瓶项目的最后的制作环节,增加了实验探究活动:探究两种溶液的最佳体积配比。讨论确定科学的实验取值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全体合作完成最终确定最佳配比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北京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溶液”。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二、实验器材实验器具:自制渗透装置、玻璃纸(赛璐玢)、保鲜膜、纱布、滤纸、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红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稀盐酸、碳酸钙、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半透膜选材的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以“讲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
有一些老师提出利用生物材料,如卵壳膜、肠衣、肝肾包膜等作为半透膜,但是制备这些材料的操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卵壳膜、肠衣和玻璃纸,发现玻璃纸组的实验现象最明显,确定使用玻璃纸作为材料。
对玻璃纸进行活化处理,即水浴加热10分钟,既可以使玻璃纸容易固定,还能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二)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教材实验装置涉及器具较多,进行探究实验操作比较繁琐,且实验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空间。
师生共同分析,提出一些实验装置改进思路。
经过反复探讨,确定并定制实验装置,见图1、2。
装置主体为长方体形态,在两个槽之间放置半透膜和防漏胶圈,用螺丝和螺母进行固定,装液槽可以随实验方案增加或减少。
为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现象,将装置比例进行调整,见图3,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并且可以用长尾夹替代螺丝和螺母的固定,更加方便操作。
图1 实验装置设计图图2 实验装置组件图3 演示实验装置(左)和学生探究实验装置(右)(三)实验方案的改进本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实验方案只演示渗透现象,原理和条件常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思考从而归纳得出,感性认识不足。
改进后,将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利用自制实验装置,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制作天气瓶--认识溶液教学设计
能预测哪些要素呢?【过渡】天气瓶能预测天气,不同的装置能预测不同的天气要素。
(展示天气瓶)它能预测-气温,它为什么能预测气温呢?今天我们研究它并制作天气瓶。
【问题2】天气瓶由哪几部分构成?【追问1】你认为天气瓶中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请说出理由。
【PPT】资料:简述天气瓶的发明史。
【过渡】由此可见,天气瓶中的物质是混合物。
混合物在自然界中很常见,不同物质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下边就请大家完成活动一,体会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活动1】试管架中的混合物对比,判断混合物类型并总结其特点。
【讲解】像泥沙这样的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像学生结合视频和已有经验回答:天气要素有:风,云,雨,雪,气温,湿度等天气瓶能通过瓶中结晶量的不同预报气温变化,通过气压的变化预报阴雨。
观察天气瓶,并回答:在密闭的玻璃瓶中一些液体和固体物质。
学生讨论2分钟,汇报。
学生1:纯净物,可能是一种液体。
例如:水学生2:混合物,可能有多种物质,例如:食盐水。
聆听,获取信息天气瓶中物质有硝酸钾、氯化铵、水、樟脑和乙醇为混合物。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①泥沙加水:振荡前明显分层,水层清澈。
振荡后,水层变浑浊,下次泥土减少。
静止后,恢复原始状态。
②植物油加水:振荡前明显分层,水层清澈。
振荡后,,小油滴分散到水中。
静止后,恢复原始状态。
③氯化钠加水④蔗糖加水,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固体慢慢消失,融为一体。
静止后无明显变化。
罗植物油这样的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像蔗糖,氯化钠这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板书】溶液:均一、稳定【展示】硝酸钾、氯化铵、水形成的混合物。
樟脑、乙醇形成的混合物。
他们属于那种混合物呢?【问题3】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以天气瓶中的硝酸钾或氯化铵为例,研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溶液的形成过程是物质向外分散到水中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的过程。
说课稿案例
说课稿案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电解”。
具体内容包括: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电解水的微观解释、水的电解产物的性质以及电解水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
2. 使学生了解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微观解释以及产物的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电解水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玻璃棒、火柴、氢气气球、氧气气球。
学具:实验记录表、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电解水现象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气体的燃烧等,并解释原因。
4. 微观解释: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解水实验的微观过程,使学生理解电解水的原理。
5. 知识应用:让学生运用电解水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氢氧燃料电池、潜水艇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解水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水的电解实验现象:气泡产生、气体燃烧微观解释: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产物性质:氢气可燃、氧气助燃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潜水艇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2. 解释电解水实验的微观过程。
3. 举例说明电解水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电解水实验的现象:产生气泡,气体燃烧。
2. 电解水实验的微观过程: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3. 电解水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潜水艇等。
电导率实验报告
记录数据: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分析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重复测量: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准备实验器材:电导率仪、电极、烧杯、水等
测量电导率:将电极放入水中,打开电导率仪,记录读数
整理数据:将测量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分析和比较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迁移率有关
离子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离子迁移率越快,电导率越大
温度也会影响电导率,温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电导率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论:根据电导率值判断物质的导电能力
实验结果:电导率值
实验方法:使用电导率仪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值
实验目的:探究电导率值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比较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大小
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电导率不同,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结论:电导率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大小
实验材料:电解质溶液、电导率仪
实验器材:电导率仪、电极、样品
实验步骤:样品制备、电极安装、测量电导率、数据处理
电导率:表示物质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实验目的:测量物质的电导率
4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添加标题
电导率仪:用于测量溶液的电导率
添加标题
磁力搅拌器:用于搅拌溶液,使试剂充分溶解
添加标题
试剂:包括氯化钠、硝酸钾等,用于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实验原理: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电解水说课稿
电解水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符号为H2O。
②了解氢气的性质。
③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课件。
二、说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1.探究学习2.多种感官协同法五、练习(见投影)六、板书设计(见投影)七、课后反思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实验3数据和课前实验数据对比,课前搅拌后继续测定24h的数据几乎不变。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溶液的稳定性。
(三)探究最佳配比提高精准设计实验能力
制作天气瓶的最后环节是探究两种溶液混合的最佳配比。学生依据已有资料先确定配比大致范围,然后通过设计等差数列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判断结晶效果。通过逐渐缩小等差数据(从10mL、3mL到1mL),最终确定最合适的体积比。
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提升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尝试更精准、更有效的实验方法。
实验研究过程:
初中化学课程中首次使用电导率实验装置,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提前进行了多次实验和探索,对电导率仪的放置方式、药品选择、固定装置、课堂演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预处理等进行了细致地研究。
1.电导率仪的放置方式
【研究结果】垂直放置和水平放置的测定效果均较好,但水平放置时加入的KNO3晶体可能会有少量粘在电极表面,使局部离子浓度过大,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本实验选用垂直放置的方式来完成实验。
20-230s是无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曲线,证明溶质在水中有自发扩散的现象。
230-250s的搅拌过程中曲线的剧烈波动,使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确实能加快溶液的形成。
停止搅拌后持续测量120s,三线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形成的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深化理解:
1.溶质的自发扩散
展示实验3数据和课前实验数据对比,课前将KNO3加入水中,连续测定7天并没有形成均一的溶液。帮助学生认识自发扩散过程十分缓慢。
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
(一)“制作天气瓶”项目是开展溶液学习的适宜载体
天气瓶的历史悠久、外形精美、变化神奇,是网上热销的小工艺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其制作原理主要是有关溶液的认识,包括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溶液、溶解度和结晶等概念,涉及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影响物质溶解情况因素的探究等化学实验,是开展溶液主题学习的适宜载体。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北京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溶液”。
二、项目式学习中实验设计思路
(一)天气瓶的介绍
天气瓶又称风暴瓶(Storm Glass)见图1,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等物质混合而成的透明溶液。这种独特的配方是在1834〜1836年间由作为“小猎犬”号的指挥官的罗伯特·菲茨罗伊陪同查尔斯·达尔文进行航行时发明的。根据外界温度的改变,瓶内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天气瓶可以作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品,也可作为有趣的科学教育素材,学习溶液的概念、配制与结晶。
3.传感器固定装置
【研究结果】自制的传感器固定装置分为两层,上宽下窄,可将传感器的探头嵌入容器内,以增加稳定性。从俯视图可以看到上方打有3个圆孔,孔与孔之间相距3厘米。两层中间加油橡胶层,可以较好的固定电导率仪。
实验用品:三个电导率传感器,带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长方形容器,磁力搅拌器,电脑。
实验装置图:
2.药品选择
【研究结果】发现食盐溶解过程的曲线波动较大。分析原因主要为电导率测定原理的本质是电解,氯化钠中的氯离子放电能力强于氢氧根离子会参与电解产生氯气。为了避免氯离子的干扰。所以选择硝酸钾作为溶质配制溶液。
此外,依据天气瓶中溶液组成,在KNO3和NH4Cl中选择了KNO3。因为本节课是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KNO3加入水中的情况,可与电导率实验进行联系和对比。天气瓶中溶液还有樟脑,本节课还同时测定了樟脑溶于水和酒精的电导率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
任务三 探究天气瓶受温度影响的原理
5.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例,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的因素。
教师演示实验
改进实验
任务四完成天气瓶的制作
6.探究1:1:13的硝酸钾氯化铵溶液和24%樟脑乙醇溶液的最佳体积比。
学生分组实验
创新实验
通过开展“制作天气瓶”的项目式学习,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和发展、证据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制作天气瓶为核心拆分成4个任务,共设计并实施了6组化学实验,包含2个创新实验,1个改进实验。通过实验1、2和3的递进探究过程,使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从宏观定性发展到微观动态的水平;通过实验4的学生分组实验,训练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5的探究实验,促进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6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应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二)新增实验“测定溶液电导率”促进溶液概念的深度理解
在认识天气瓶中溶液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无法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联系,不能清晰的认识物质溶解过程及溶液的特征。所以,本节课增加了数字传感器实验——测定溶液电导率,为展现物质溶解微观过程提供更有利的证据,帮助学生突破从微粒角度理解物质溶解和“消失”这一认识长方形容器中加入700mL,40℃的蒸馏水。打开数据采集器
2.缓慢加入KNO3晶体,观察曲线变化。
3.测定200s后打开磁力搅拌器,观察曲线变化。
4.形成溶液后关闭磁力搅拌器,继续测定120s后关闭数据采集器。
实验数据分析:
分析结果:
0-20s为蒸馏水的电导率。
(二)项目学习中的实验教学整体规划
该项目学习围绕制作天气瓶展开,具体拆解成以下四个主要任务。化学实验教学贯穿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既是认识天气瓶中溶液组成的重要手段,又是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情况影响的主要活动,还是完成天气瓶制作的必要环节。教学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实验、传统化学仪器与现代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教材实验与新增实验,化学实验成为达成本项目学习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表1“制作天气瓶”项目中化学实验汇总表
制作天气瓶
实验名称
呈现方式
说明
任务一初步认识天气瓶的功能和构成
1.观察不同类型的混合物,总结其特点。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
2.溶解硝酸钾研究溶液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
3.应用电导率传感器认识溶液形成。
教师演示实验
创新实验
任务二 配制天气瓶所需溶液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