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文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淮剧团·淮剧

淮剧——海派文化的奇葩

(一)项目简介

淮剧,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淮剧曾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解放后在上海正式定名为淮剧。

淮剧是由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戏曲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剧创作整理改编演出了众多有影响的剧目,涌现出了以筱文艳、何叫天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为观众所熟悉的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尤其是《金龙与蜉蝣》为代表的都市新淮剧,享誉全国,它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一个剧种的范畴,代表了当代戏曲改革的方向。自此,淮剧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上海淮剧团现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淮剧进上海已有百年,现被列为上海市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淮剧将会再吐芬芳,在艺术上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二)溯源及历史:

淮剧,起源于江苏省盐城、阜宁、淮阴等地区,流行于苏北、皖北、上海市及沪宁沿线一些城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淮剧是由田歌、民谣等民间说唱吸收花鼓、莲湘等舞蹈而形成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当时的从业人员均为农民,他们忙时种田,闲时唱戏,是半农半艺性质的活动。凡逢庆丰收的祭祀等,就参与做神会的香伙戏。他们既“念忏”,也搭台唱戏文。还有一些落泊艺人,打着响板挨门卖唱,人称“门叹词”(一说“门弹词”)。自盐城阜宁艺人、香伙“僮子”与淮口(淮阴、淮安)艺人联合演出后,形成新的演出形式,历史上将其称为“三可子”。

徽剧流传到盐阜和两淮地区后,对“三可子”的影响极大,在与徽戏同台演出中,吸取了徽戏的表演技艺,这种同台演出的形式,被称为“皮夹可”,从“皮夹可”的演出形式中,吸收了养料,丰富了剧目,渐渐地朝着戏曲方向发展,逐渐地形成了淮剧艺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洪水泛滥,苏北各地贫困农民,淮戏艺人,纷纷举家逃荒,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涌向上海。

民国初年(1912年)开始,流落在上海的淮戏艺人,为了改善生活,便之五人自由组合演唱淮剧卖艺。

1916年,上海有了首家演淮剧的“群乐戏园”,淮剧开始向剧场艺术过渡。

从二十年代末开始,著名京剧演员高雪樵、赵松樵等先后参加淮剧班同台演出,主要形式为京、淮演员各演折子戏,或间隔安排,也

时有剧中演员各唱本剧种的腔调,因而有“京淮不分家”“一台淮戏半台京”之说,这种演出形式,在历史上被称为“京夹淮”。

由于“京夹淮”经常演出,给淮戏带来了京剧剧目,表演艺术,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从而整体提高了淮剧的艺术水平,使剧种趋向成熟,在此期间,淮剧艺术赢得了田汉、洪深和欧阳予倩等一批艺术名家们的关注和喜爱,宋庆龄女士也曾观看过淮剧演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劳动人民自己的戏曲倍加关怀,使淮剧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立于1953年5月的上海淮剧团是申城成立最早的国家院团之一。老一辈中央领导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都先后看过上海淮剧团的演出。1985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淮剧《水漫泗洲》,199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观看了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的演出。

(三)淮剧的艺术特色

淮剧音乐属于多声腔综合系统,具有苍劲质朴、婉美抒情的特点。《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基本声腔,又辅以几十种民间小调,唱腔丰富多彩。

淮剧的表演比较质朴,富有生活气息,适应性强,能文能武,既能演古装戏,又能演现代戏。

因此,淮剧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剧种,由于淮剧的这种特性,因此它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四)淮剧剧种的技艺

淮剧吸收徽剧、京剧、昆曲舞台程式,并融入到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技,武技和绝技。如:趟马,抢背,吊毛,挺僵尸、耍手绢、耍扇子、耍翎子、耍髯口,耍水发、耍旗、喷火、变脸、耍牙、水袖功、叠桥、打击手、把子功和毯子功等等。

(五)传承意义

淮剧从江淮小戏发展至今,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院团之一,特别它在上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积累了丰富的优秀剧目。上海的淮剧已然大大不同于早期简单的民间说唱,她是在“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技艺,表演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后,步入了全新的戏曲表演新境界的。

淮剧进入上海以后,取得了不同以往的长足进步。特别是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的出现,成为淮剧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所产生的影响深远,超出了一个剧种的范畴,为戏曲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当年徽班进京对京剧成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上海淮剧已成为海派文化的历史见证,上海淮剧已深深地打上了都市生活的烙印,海纳百川的上海滋润了淮剧,上海淮剧同时为海派文化增光添彩。

综观上述几点,淮剧的传承意义显而易见,五十年代,上海有近二十家淮剧团,如今上海淮剧团是申城唯一的淮剧专业演出团体,传承工作迫在眉捷。

(六)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淮剧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吕秉仁、吕世凤、骆有贵、骆保杭、何廷裕、何孔标、武旭东、顾汉章、谢长钰、孙东升、何益山、马麟童、何叫天、徐桂芳、杨占魁等等。

(七)淮剧当下传承人物

淮剧已被列为全国和上海市级的传承人有:筱文艳、马秀英、武筱凤、顾少春、何双林、梁伟平。

(八)代表作品

《白蛇传》、《三女抢板》、《兰桥会》、《千里送京娘》、《探寒窑》、《女审》、《吴汉三杀》、《牙痕记》、《九件衣》、《哑女告状》、《水漫泗洲》、《海港的早晨》、《爱情的审判》、《母与子》、《金龙与蜉蝣》、《八女投江》、《马陵道》、《窦娥冤》、《西楚霸王》、《千古韩非》、《大路朝天》、《汉魂歌》等。

(九)淮剧流派

筱派旦腔

三十年代,筱文艳在《拉调》的基础上形成她独树一帜的《自由调》,成为淮剧的三大声腔之一。

筱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运用口腔、鼻腔、胸腔和脑腔共鸣,注重发挥中低音区厚实、柔润的特点,给人一种感情真挚的艺术效果。

何派生腔

何叫天借鉴民间说唱艺术,将众多唱词串在一起,以较快节奏演唱的特点运用于淮剧并加以革新,达到一泻千里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其独特的“连环句”。

何派生腔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宏亮,用气深沉,善于运用颤音、嗽音、极富情感色彩,并注意运用真假嗓,造成音色上的强烈对比。

马派自由调

马麟童出身武林之家,后工淮剧武生,武生演员在台上边做、边唱、边打,十分吃重。他经过长期实践,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行当的唱法。他将十字句分成三个分句来演唱,每个分句中都有一个小过门,这样就解决了边打边唱时的矛盾,又形成了其唱腔“节奏分明,跌宕有致”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