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与理性:高考语文江苏卷向全国卷过渡应有“内涵”

合集下载

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及其它——俗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苏卷)作文题

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及其它——俗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苏卷)作文题

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及其它——俗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苏卷)作文题文章副标题冠以“俗评”,并非自我“菲薄”,只想告诉观者,笔者不想从宏大角度与“唯美”层面做“雅评”,因为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专家,或从体现立德树人高度、或从反映时代气息新度、或从利于思维拓展向度,纵横捭阖做一番宏大的叙评。

结论几乎都是“风景这边独好”“一年更比一年强”。

而从真实实在的角度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文章则相对很少。

故笔者只想做点“俗评”。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笔者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对全国新高考Ⅰ卷(江苏卷)作文的评价就两句话:1.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2.慈悲为怀与因循守旧。

先阐述“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笔者前天发了篇小文《对江苏今年高考作文评卷焦点问题的预测以及对学生临考之前作文还需重点提醒的提醒》。

开篇就写到“以前临考前,大家都喜欢猜押作文题。

我之前也干过这样的事,但今年我认为不需要押。

因为今年考全国卷,江苏作文的风向已经由偏文艺性转向偏政治性(过一天就能应证)。

今年又是恢复“国考”的头年,自然,稳定压倒一切。

故个人认为,今年作文题涉及到的主题,十有八九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宏大主题,类似于“劳动”“扶贫”“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青年”等这样的大话题。

从主题的层面看,稍微认真看题的学生,几乎都不会偏离主题。

”现在大家看到了题目,基本上如笔者所料。

拟了个“如何看待强弱”的很简单很宏大的主题。

从“可以写”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会觉得难,也几乎都不会偏题。

以上说的是“情理之中”,那何谓“意料之外”,我以为有两点,一是其“政治性”特征不如预料的那么明显,这次选取的主题(身体之强弱),与平时模考紧扣时政热点(如“抗美援朝”精神)有很大不同。

且从提示的论证角度看,也不是针对目前考生轻视体育(体质训练)的当下热点而论。

二是,现在一直强调的作文类型是“任务驱动型”,而这次作文题中,其任务与情境却很淡化(“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人认为这一句是任务,我认为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淡化得几乎看不见,这包括模考中再三呈现的应用文文体特征也被抛弃。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完整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完整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完整版)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完整版)小编带来了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2023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总结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最常用的定位方法就是线差法,考生在报考时可以看看近几年的录取线来大致估算自己的定位。

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高考志愿填报要尽量选择名校,因为在就业方面名校有很大的优势。

另外要尽量选择好的城市的大学,这样对考生的以后的见识和未来就业前景都有很大帮助。

最后就是尽量选择以后想要定居的城市的大学,这样毕业后对身边的环境会比较熟悉。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高考志愿填报不要只顾选择热门专业,要尽量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之后兼顾着未来发展前景。

专业的好坏时瞬息万变的,现在热门不一定在考生大学毕业后还热门,所以单纯的看专业是否热门是不科学的,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2023高考招生有哪些投档录取模式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

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也称为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

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

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

【重磅】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重磅】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重磅】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语文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

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

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评点】此题为成语的近义选择,成语不偏不怪,均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其区别性大,所以此题难度不大,给考生上手带来易感,也就对整个试卷带来好的印象和兴致。

其实,一直想,词语的考查为什么一定要考偏与怪呢?生活中喜闻乐见、高频使用的词语尚且不会用,考偏与怪的又有何用?!回归生活才是语文的本真!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2023年的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可谓是难度适中,考察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对该真题的解析和分析。

篇章一:古人羡慕的生活在这个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古人羡慕的生活,探讨了现代人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差异。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如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宜人,传达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追求源于他们对自然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而现代人则因为生活压力和忙碌而远离自然,无法享受到古人所向往的那种生活。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古人向往的人文环境,如他们喜欢读书、品茶和与朋友交谈。

这种崇尚文化和人际交往的精神,体现了古人对心灵与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虚拟世界,与他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这与古人追求人文精神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古人羡慕的生活进行描写,旨在表达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应该重视与自然亲近、注重人际交往和培养内心世界。

篇章二:科技带来的变革这篇文章讲述了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首先,作者列举了科技在通信方式上的变革,如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相互联系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行为。

其次,作者提到了科技在教育领域上的突破。

例如网络教育的出现,让学生可以在家中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而,一些人也对这种变革持有保留意见,担心网络教育会替代传统教育模式,削弱学生的社交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科技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发展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警惕其中的负面影响,并且在使用科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适度。

结论:通过对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阅读真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全国普通高考2020年江苏卷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全国普通高考2020年江苏卷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全国普通高考2020年江苏卷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禹梳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秒在巧。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

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B.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李白)C.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1994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过50%。

B.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VR、AI 等。

D.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同步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袁宗道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

掌握命题脉络,了解语文命题的理性走向

掌握命题脉络,了解语文命题的理性走向

掌握命题脉络,了解语文命题的理性走向高考语文命题的理性走向——201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述评■江苏省苏州中学程振理今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总体平稳,彰显人文,可谓感性中不乏理性,沉稳中不乏灵动,真正体现了江苏卷的时代气、现实感、生活性、文化味等特点,突出了高考语文对学生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一、命题选材贴近现实生活江苏卷语用题或涉及“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或涉及“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或涉及“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文言文涉及“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诗歌题涉及“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现代文涉及“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等,无疑都是源自现实生活的语用素材。

语文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为考而教、不少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风气滋生漫延,导致不少师生学教语文应试化、模式化、机械化,明显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根本之道。

语文者,语言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素养与能力皆源自生活,因而语文命题与考查皆关乎生活情理,这才是语文教考一体化而非两张皮的归真返本之途。

二、题型设计聚焦语用能力无论是古诗文和现代文的主观题,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客观题,江苏卷在题型设计上都旗帜鲜明地聚焦语用能力。

例如第2题“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第4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第8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第10题“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17题“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均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查。

聚焦语用的题型设计,是对近年来“语文教什么”和“语文学什么”激烈讨论的最好回答。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一线出现了不少“伪语文”“杂语文”现象,随着讨论与争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人逐渐达成了共识,即语文应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工具性学科。

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及解析前言: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刻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刻了!那个时候专门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专门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B.徐绩一向关怀百姓疾苦。

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建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

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勋认为缘故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因此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

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确信。

D.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劫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

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第二卷(共108分)四、(1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每曲意事二人,绩许多降节。

译文:(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什么缘故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1)战战兢兢,。

(《诗·小雅·小曼》)(2)。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3)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下边一段话的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请,最适合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贤人深谋远虑、▲的结品。

假如把经典只是看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久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确实▲圣人的心得,这样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谆谆教诲顿悟B.特立独行目染耳濡意会C.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意会D.言传身教目染耳濡顿悟2.在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本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之一。

▲,▲。

▲,▲,▲,▲,更偏向于暫时获取产品或服务,或与别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据有,是分享经济最简短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纳一种合作分享的思想方式②不再着重购置、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取产品的最正确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定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①②3.以下诗句与所描述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所有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豰云绡妙剪裁,好风相奉上瑶台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等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边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成见能够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礼拜天娱乐。

若是我们不可以怀挟成见,随时随处一定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堂,没有寝室,又好似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像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常常更简单产生成见。

B.即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成见。

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

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

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小编带来了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附解析“预科”与“预录”是一回事吗?“预科”与“预录”不是一回事。

预科是大学正式教学班以外的预备班,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只有民族预科班。

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除民族院校外,还有华侨大学和四川大学招收预科班。

预录是指高校准备录取的考生,此时处于未经省市招办审核,未办理录取手续的录取状态。

2023高考志愿有哪些录取顺序高考实行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的录取规则:顺序志愿:志愿分数,志愿优先。

学校顺序、专业顺序。

提前批分数优先:按高分到低分排序所有省内考生,高分者优先向若干个平行院校(同一批次志愿)顺序投档。

志愿优先:考生进入某录取批次后,按其填报的学校、专业志愿顺序进行录取,因此其志愿是分先后顺序的。

一次投档:同一批次志愿都是第一志愿,按学校、专业的顺序投档,但只有一次提档机会,因总分高低而不被该批次学校录取,肯定无缘该批次学校了。

此外,因某些原因,被退档的考生,也会无缘该批次学校。

2023高考志愿录取规则是怎样的普通类中对于采用高考平行志愿投档的,按照“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的原则进行投档和录取。

对于采用单个高考志愿投档的,按照“考生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投档和录取。

对于艺术类本科提前批和本科批,在相应类别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实行分步投档录取办法。

计算机会将排好序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逐个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考生,对其所填的各志愿高校依次进行检索判断。

浅析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文化情怀

浅析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文化情怀

浅析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文化情怀摘要:自主命题十年以来,江苏高考语文卷历经探索、磨砺、提升、完善和创新,形成了具有文化大省深厚底蕴的命题特色。

命题立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资源,文本选材,注重文化多元解读,试题形式,文化意蕴丰厚,积极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和文化江苏的特征。

关键词:江苏高考语文卷文化情怀江苏高考语文卷在全面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既注重对学生文化的感性熏陶,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彰显了一个文明大省的精神特色和文化情怀。

从最基本的“识记”能力考查,到“鉴赏评价”和“表达运用”能力即写作能力的考查,江苏高考语文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2004年“名句名篇默写”题中有默写选自《诗经·小雅·小旻》的“战战兢兢”后两句,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歌鉴赏题选用唐代柳中庸的边塞诗《征人怨》,其中第一题考查文化常识,诗中“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具有边塞地域特征的地名,表现了征人寒苦的戍边生活。

古典诗歌因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故其鉴赏题成为历年江苏语文卷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大放异彩。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即意味着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方向。

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文化天空的两颗璀璨耀眼的明星,是古典诗歌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

借助这种文本选材,倡导和发扬中华古典文化精华的命题意旨,显而易见。

现代文阅读选自《草堂·诗魂》。

文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的开头,诗意盎然。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化用诗人诗歌名句的同时,揭示了诗人多舛命运的悲剧情结。

选文的语言也富有“文化味”,如“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答案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答案1.A【解析】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

励精求治:兴奋精神,设法治好国家。

语境是绣娘创作刺绣画,不是治理国家,依据语境,第一空只能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全是颖的,形容感觉与以往大不一样,使人兴奋。

刮目相看:转变老眼光,用眼光看人。

“刮目相看”强调看到别人的进步,语境无“进步”的意思,故其次空应选用“耳目一”。

美不胜收:形容奇特的事物很多,看也看不过来。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语意强调的是绣娘创作刺绣画的秀丽看不过来,故第三空应选用“美不胜收”。

2.B【解析】A 项,将“一带一路”比作发动机的“引擎”。

C 项,将“网络病毒”比作“洪水猛兽”。

D 项,将东道国观念的转变比作“弯道超车”。

3.D【解析】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

②“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受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

④“春水”“群鸥”照顾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4.C【解析】④中的“这三者”照顾上文中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受和传统习尚”,所以应放在最前面,据此排解AB 两项;再依据前文“资禀性情、身世经受和传统习尚”的表述挨次,可确定②⑥③的挨次,据此排解D 项。

5.D【解析】观看漫画可知,漫画中主要有柳树、鸟、拄杖和拿行李的人以及站在船上的人,将漫画内容与诗句相比对。

A项,“小梅”“白马嘶”与画面不吻合。

B项,“门”“平桥”与画面不吻合。

C 项,漫画中的黄莺停在树上,没有“放身斜坠”。

6.C【解析】置:弃置、放弃。

7.B【解析】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8.(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假设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教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由于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舟楫/编辑道观 /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 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C. 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 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答案:A[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

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

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A. 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 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 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 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C[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所以选填“如雷贯耳”最为恰当;第三空由“真假难辨”和上文讲到的趋势,填“弄假成真”。

2023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近年来,高考作文备受瞩目。

2023年江苏卷作为高考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分析2023年江苏卷作文:一、命题趋势江苏卷作文命题一直走在前列,注重突出主题,建立议论文思辨性特点。

从近几年的试题中,趋势明显:注重实用性,注重人文关怀。

未来的江苏卷作文,仍将继承这一方向,从社会热点切入,凸显议论文特点,并融入实际生活,具有一定启发性。

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很关键,良好的解题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作文。

从解题思路的角度切入,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 抓住主题,直面命题理解命题中的主旨非常重要,同时需要明确好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后构思中心论点,展开写作。

还可以从命题涉及的方面,如政治、社会、历史、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切入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2.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论述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给文章锦上添花,营造出更具说服力的效果。

修辞手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反问、排比、比喻等,让文章的意义更加深刻,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范文示范以下是一篇本人创作的示范作文:命题:述求与实干——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中三年,无数次选学科、专业,让我对择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求职者需要兼顾多元因素,个性化并多维度的考量自己的职业生涯,探讨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首先,在择业之初,应注重自我认知。

并非所有人都是万金油,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

此时,要广泛地了解行业基本信息,较为全面地掌握行业的内部结构情况,深入分析所需的细分技能,应聘者应寻找更具针对性的信息。

其次,按照不同的择业阶段提出具体的择业方案。

在择业的选择中,要根据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提出不同的择业方案。

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选择跟自己成长发展相关的专业,而在职人士在择业时,则应考虑更多的是创业或者是自身的能力,还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大企业、大公司,不同的渠道找到工作的途径,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从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命题新走向共4页文档

从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命题新走向共4页文档

从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命题新走向2011年高考落下了帷幕,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格局沿袭2010年,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文言文仍是沿袭往年的惯例,选用了人物传记形式。

略有不同的是不是选自史书,而是选用名家苏轼的传记。

苏轼一生所写的传记不多,因其与陈公弼渊源颇深,故文章读来情感深厚。

同时文言文题型也较为稳定,三道选择题仍是一道考文言实词,两道考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道翻译考查了文言实词“毁”、“贷”,词类活用“身”,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

题型难度一般。

诗歌鉴赏选取了唐代名家的非名作。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第二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加大分值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设题难度。

当然,2011年高考语文命题也体现出新的走向,概括如下:一、整体命题透露着较强的文化意识。

从题目素材的选择看,文言文选择了苏轼的《陈公弼传》,诗歌鉴赏选择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文学类文本节选了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论述类文本选择了鲁迅的杂文《挖与捧》。

选择了各个时期大家的作品,透露出鲜明的文化意识。

二、关注历史、关注民生,关注人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语言表达题即考查了编者按,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不忘今日幸福生活的由来,此为关注历史。

鲁迅的小说、杂文,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先生对祖国、人民的深层的热爱。

但在当今和平年代,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过时了,更多人沉迷于一些关注“小我”的文章中,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意识。

自古“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除了“抒发性灵”,更要为经世之用。

所以高考命题两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一是在语言表达题中考查了高中阶段学过的课文《药》,二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鲁迅《华盖集》中的杂文《捧与挖》。

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大我”、关注民生。

但高考并不回避考生关注自我,从课外名句默写到对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对当代高中生所缺失的品质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参考
12
2019·4
比如,
学生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教师不可放弃课后的阅读与写作在这方面的引领作用。

司马迁忍辱负重、将以有为的精神加以赞赏。

等学习到《渔父》时,基本上都选择渔父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而对于屈原的执着于理想的献身精神却加以否定,认为其以死殉国的行为是很不值得的。

面对学生这样的认识,笔者让学生课后提前阅读《史记·屈原列传》,并结合《离骚》选段,全面了解屈原的出身、经历、品质和理想以及内心的痛苦,在此基础让学生想象屈原其他的活路—
——或隐忍苟活或隐遁江湖或另觅高枝后的生活,并写成小短文。

学生课后有了补充阅读后,再去想象屈原另外选择之后的生活,
纷纷表示这样就不是那个屈原了。

最后我们又回归到课堂讨论总结,最终认识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其实是一个艰难的伟大的抉择,生与死并不重要,顺应了心灵呼唤的选择,
就是庄严的选择,屈原选择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面对生死哪种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学生甚至还意识到,像屈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布鲁诺也是,他们拆出身上的肋骨点亮民族和世界,他们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学生在讨论中拓宽了文化视野,做到了“美美与共”,也拥有了文化视野和文化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打通课堂教育和课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教师有计划、随学生情况而变化,经过长期的“读”和“写”,使学生不仅建构了语言,获得了审美愉悦,提升了各种能力,同时受到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逐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0
)朴实与理性:高考语文江苏卷向全国卷过渡应有“内涵”
石丽玲
高考语文江苏卷与全国卷接轨的呼声越
来越高,尽管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忽隐忽现阶段,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已在弦上。

教师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全国卷的到来。

不过,在过去几年的自主命题中,体现苏派特征和苏味风格的江苏卷在引领全国语文命题中也是占得一席之地。

借鉴全国卷中那份成熟与大气,多理性审视江苏省语文教学,与全国卷快速融合,更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面向全体应有普适性,打破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给高考语文带来一定影响,对农村考生而言,很多语言文化知识获取不仅仅源于课程教材文本,
更需要一定的实践体验。

况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凸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价值本意。

从部编统一教材中挖掘考量学生语用技能的试题,既是命题者的需求,更是学生的渴望。

江苏卷在命题中更多注重从教材文本知识要点出发,在考题选择、素材运用和分值分配中能注重一定的广普适用性,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江苏卷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带来的偏差性发展问题上,更应学习全国卷:①关注城乡学生的认知需求点,多从两者的共同需要中找出彼此的共同点,让学生能适应新课程高考语文改革;②多从教材中找出
备课参考
13 
2019·

思维发散点,多给学生更多的了解与尝试机会,并能够通过一定的表达展示来发现其中的精彩,也是衡量学生阅读理解和认知积累的重要方式;③围绕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多给学生提供探路尝试的机会,定会利于城乡学生能真正关注语文,基于本身认知视野开阔思维。

围绕城乡学生的异同,设置具有一定考查特色的试题,更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从考查学生的语文认知逻辑思维出发,多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筛选相应的内容,使语文教学富有针对性。

参考全国卷的广普适应性,围绕城乡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相应的试题,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与表达机会,让他们在日常训练中获得更深层次感知,并形成多样化、开放化的语文学习思维方法。

二、展示心灵历程鲜明性,摒弃墨守成规与江苏卷相比,全国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心理感知,
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共鸣,让心灵历程更加丰富和开阔。

展示心灵历程,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是体现新课程语文的开放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标尺。

高考语文需要发现学生的真实心理感知,而非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答题,打破成规也是值得关注的要点。

走出平实的语文命题模式,多给学生更多的尝试和展示的机会是全国语文卷的重要特征,值得江苏卷借鉴。

围绕语文的人文性,重塑真实的语文精神。

教师教学中应该关注如下几点:①打破单纯的人文性,赋予考试内容更多的灵性和动感,在唤醒学生主动探知意识基础上引起他们深思,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心灵慰藉;②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现实中感受到语文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化,让学生生成不一样的认知感悟,并形成独特的认知情怀;③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打破所谓的权威解读和标准答案,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实践和尝试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深入挑战自我、锻炼自我
和发展自我,
获得更多的认知潜能与动力,让语文考场成为学生自由展示才华的舞台。

全国卷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历程,从试题中挖掘人文内涵。

多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挖掘更多丰富内涵,让他们的精神与思维更加与众不同。

三、突出审美情怀真实性,走出无病呻吟培养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更是命题重点。

全国语文卷注重从人的审美情怀出发,让学生获得深层次感知,利于其在阅读学习探知中找到更多表达运用切入点,走出无病呻吟的泥淖。

江苏卷注重的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厚度,忽略了学生本身应有和自带的审美情怀。

全国卷中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值得教师深思和审视,应该关注如下几方面:①挖掘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多提出相应的观点,让他们的审美情怀更加自然;②突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审美情怀指导,让他们在接受和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馨,给他们更多自悟和深思的机会。

③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给他们更多总结归纳的机会。

多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大胆尝试,从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切入点,给他们更多雀跃和欢声的机会。

突出真实的审美情怀,应该是江苏省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和关注的地方,更是与全国卷接轨的必然需要。

总而言之,江苏省语文卷走向全国卷,让苏派的风格融入全国卷,并做到无缝对接,不仅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和主动构思,更需要为之作准备。

研究全国卷中那份成熟、朴实与理性,打破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实现多元化和自然化融合,给考生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展现他们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应该是江苏卷值得关注也应该重视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