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分析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17年复习建议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全国卷《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全国卷I《〈老子〉的年代》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全国卷I《美的奥秘》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卷II《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全国卷I《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艺术是什么》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全国卷I《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塞壬的歌声》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I《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归类及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归类一、考查情节的整体把握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I卷《微纪元》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2017年全国I卷《天嚣》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4)小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2019年全国II卷《理水》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卷《有声电影》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第11题第(3)小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3)小题“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Ⅱ卷《垫师老汪》第11题第(2)小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语文 ( 2017-2020年全国123卷)高考考点统计
分析人物形象
18年第5题
19年第8题
人物刻画艺术手法
19年第8题
19年第8题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20年第8题
18年第5题
20年第8题
20年第8题
18年第5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19年第9题
19年第8题
情节手法和作用
20年第9题
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
19年第9题
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
18年第6题
20年20题
19年210题
应用文修改
18年20题
18年20题
18年210题
流程图
18年21题
18年21题
新闻报道压缩关键信息
20年21题
19年21题
20年21题
19年21题
20年21题
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
18年21题
第四部分作文
题材类型
话题
新材料作文
近7年的大事件,要求学生关注当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19年第6题
语言艺术手法
18年第6题
人物精神、价值观
20年第9题
标题的内涵和作用
2020年第9题
细节描写的作用
19年第9题
散文阅读
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0年第7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
18年第7、8题
20年第4、5题
18年第7题
19年第4题
20年第4题
18年第7题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考点统计表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体
考点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各科知识点分布表
高考各科知识点分布表高考,是每一位学子都备受关注和期待的重要考试。
为了更好地备考,了解各科目的知识点分布至关重要。
下面是高考各科知识点的分布表,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1. 语文语文是高考的一门必考科目,它主要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和写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言文:主要考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常见的知识点包括古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等。
(2)现代文:主要考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重点关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等。
(3)写作:主要考察对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掌握。
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裁的写作。
2. 数学数学是高考的另一门必考科目,它主要包括数与式、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1)数与式:主要包括整式、分式、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知识点。
(2)函数与方程: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性质、解析式、图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
(3)几何与图形: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等。
(4)统计与概率: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等知识点。
3. 英语英语是高考外语科目,它主要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四个部分。
(1)听力:主要考察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包括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和进行推理判断等。
(3)写作:主要考察对英语写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包括写作题目的理解和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4)翻译:主要考察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翻译能力。
包括句子和短文的翻译等。
4. 物理物理是理科类的一门科目,它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
(1)力学:主要考察质点的运动和物体的受力等知识点。
(2)热学:主要考察物体的热传导、热膨胀和热力学等内容。
(3)光学:主要考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点。
(4)电学:主要考察电阻、电流、电势等电学基础知识。
(5)原子物理:主要考察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完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2015岑参·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2016李白·诗《金陵望汉江》
2017欧阳修·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8李贺·诗《野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命题形式:情境型默写
一般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同学们根据情境填写句子。
命题点:
1、知名度高,常被引用的经典名篇名句。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2006黄庭坚·诗《题竹石牧牛》
2007苏轼·词《望江南超然台》
2008潘大临·诗《江间作四首》
2009姜夔·诗《次石湖书扇韵》
2010刘孝绰·诗《咏素蝶诗》
2011周邦彦·宋词《关河令》
2012晏几道·(晏殊·子)词《思远人》
———————————————————————————————
2013陆游·词《鹊桥仙》
高考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
究
系数
43
文言断句
√
0.7
古诗文阅读 5
3
文化知识
√
0.5
6
3
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
√
0.5
全国三(丙)卷语文双向细目表
4
5 古诗文阅读
6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期望
识 记
理解
分析表达鉴赏 综合应用评价
探 究
难度 系数
3 文言文理解断句
√
0.7
3 识记古代文化知识
√
0.6
3
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要点,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解析】
•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 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 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 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 【解析】
•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 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 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弘微)幼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知 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特别,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 就足够了”。
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三国:
《观沧海》曹操(155年-220.3.15)
《出师表》诸葛亮(181年-234.10.8)
两晋:《饮酒》《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352/365年—427年)
南北朝·北朝·郦道元《三峡》(472年—527年)
唐:
初唐:初唐(618年—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赤壁》杜牧(803年—约852年)
《泊秦淮》杜牧
《阿房宫赋》杜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无题》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虞美人》(937年―978年)
宋:
北宋:(960年—1127年)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989年8.29—1052年5.20)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高考语文细目表
特点和备考 总结
试题情况:1、难度比重庆卷有所降低 。2、考察的知识点有所减少,不考字 音、字形和标点符号。3、重在考察学 生的阅读里、理解力、分析综合和语 言表达力。备考策略:1、强化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 养。2、加强方法指导。特别是答题技 巧的指导。3、强化课内外知识的积 累,加强课外阅读。4、定时作文,加 强审题、立意、行文技巧等的指导。
2
3
4
5 第一卷阅读 题 6
7
8
9
10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考点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板块 能力考察 层次 分值 考题
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结构特点、思想内容、艺术特 色和表达效果 阅读、理解、分析、综合 C 25分 人物传记阅读 内容分析概括、文章特点、评价人物观点 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表达能力 C 25分 语言文字运用 成语使用 成语的识记与运用 E 3分 语言文字运用 病句 辨析语病 E 3分 语言文字运用 选用句子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子 E 3分 语言文字运用 补写句子 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句子 E 3分 图文转换 看图、理解、表达能力 E 6分 作文(60分)。材料作文。考察能力层 级:E级
2015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 知识点多维细目表
高考知识要求的6个层次:A.识记 B.理解 E.表达运用 F.探究.这六个层级由低到高。
题号 考察知识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板块 考点 方式 层次
广东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
广东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全国卷《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全国卷I《〈老子〉的年代》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全国卷I《美的奥秘》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卷II《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全国卷I《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艺术是什么》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全国卷I《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塞壬的歌声》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I《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2020/4/24
13
其次要注意规范翻译的训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要让学生重视翻译原则。 要求他们高度忠实于原文字句,克服主观随意性。
二要要求学生圈出采分点。 三要让学生掌握翻译方①在法草。稿纸上翻译。 ①留:人名、地名、官②一名个、字帝一号个等字专地对用照名原词句,检查 ②组:单音词组成双音是否词有来丢翻落译现是象最,看好直的译方是法否之对一应。 ③④补换::古省今略词无义处差不别在明原③,认词显所真,的以抄意和一写译句定到是式答否要结题准牢纸确构记。上不补。同省的略,。要
2020/4/24
10
3.概括分析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概括和分析题多数为“选非”
型,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和分析。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 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利用好该题选项也可用 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这种题的错误选项 设置常常是“正误相杂”的,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 在大体框架正确的前提下夹杂一两处错误的表述形成干扰。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 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 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 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2020/4/24
12
4.句子翻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 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
潭……学生做题技巧熟练了,但文言语感却不见 增强,做几十套和做十几套题没有太大区别—— 时间浪费、消磨兴趣,还起不到理想的应试效果。
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五年考点对比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评析与近5年命题规律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20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同上) 项是(3分)【主司|殿试|司农|当轴】
20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同上) 项是(3分)【衅鼓|庙社|闰月|辎重】
202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考查学生相关词语的文本
提示:五年命题素材都是指向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
全国甲卷【论述类】五年高考考点【2019-2023】比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号 年份
设题方式
20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 202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 题 202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联系。(6分)
关系的能力。
提示:五年考点指向广泛(2023年考点设计有了新变化,需要考生进行多层面解读,避免模板套 路答题)。
题号
第 9 题
全国甲卷【文学类】五年高考考点【2019-2023】比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年份
2019
设题方式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 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五年【2019-2023】考点对比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
全国甲卷【论述类】五年高考考点【2019-2023】比较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本选择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近五年高考语文卷考点分布表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17年复习建议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二古代诗文阅读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作品的思想内容;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2,前两年以填写上下句的模式考查,难度不大;从2014年开始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先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在致为:①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②写景叙事特别精妙的句子;③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试题共4道题,25分;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是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分值为5分;第23题为主观分析题,往往考查对文具体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在选材上,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I卷学术性自传文字,并辅之以“相关链接”;在设题上稳中有变,2015年全国I卷和2016年全国III的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五语言文字运用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2012年后连续几年不再出现字音、字形试题,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分值为20分,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从近五年高考试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整个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活的题目;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命题重点往往落在成语对象误用、望文生义、不合语境、褒贬失当等方面;病句辨析题有如下特点:一是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二是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语言连贯题为考查重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为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事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成为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六写作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2015年全国I卷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2015年全国II卷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而2016年全国II卷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呈现如下特点:一、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二、注重思辨能力;三、引导个性思维;四、凸现理性人文色彩;五、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可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具有创新性,讲求开放性,但不论怎样创新变化,都离不开在“生活性、文化性”这个圈子里做文章;从选材的角度看,作文方向更关注社会生活,更体现时代风采,更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三、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1、回归课本;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就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2、坚持积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的根基;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只有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能力;3、倡导读书;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的阅读,视野和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三学子视读书为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4、重视训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离开了训练就会生疏;但这个训练是科学的训练,不是盲目的做题;应跳出题海,按基础、经典、创新三个层次精选试题,提高效率;2017年全国I卷聚焦气候正义,全国II卷回望传统文化瓷器文化,全国III卷则在反思历史文化;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第二小题有一个非常显着的变化——从文本论证的角度的设置题目,这一点值得所有使用新课标II卷的学生注意;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把握考纲变化沉着应对高考——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建议陈杰日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下文简称考试说明出炉,相较于去年的考试说明有着显着的变化,更加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通过对选考模块的调整,更加优化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一、考试说明解读1.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没有变化,试卷结构则是考试说明最显着的变化,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全卷共22题;由于去年有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各有4小题,考生须在其中二选一作答,所以去年全卷实际共有20题,今年增加了2题;试卷结构的调整,促使考试内容的设计更加科学,进一步增强了试卷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考试范围与要求;现代文阅读部分,取消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划分,原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起,归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名句名篇默写篇目与去年保持一致,仍为64篇;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部分,除写作删去“不写错别字”的注释“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之外,并无显着变化;3.题型示例;论述类文本阅读没有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篇,分别是玻璃2016年全国卷3、岳桦、战争2016年全国卷2,增加的2篇去年考题在题型设置上有所变化,由4小题改为3小题,其中第1题改为4选1的选择题,去掉原第3题,岳桦同样如此;实用类文本阅读保留了去年的叶圣陶在四川、下笔不觉师造化,题型设置不变,增加了1篇吴文俊的数学世界2016年全国卷2,题型设置有变化,增加1道4选1的选择题,原5选2的选择题由第1题改为第2题,去掉原第23题,原第4题改为第3题;第4篇新闻阅读删去原材料一,原材料四语段有删减,题型设置上,原来的4道主观题被替换为1道4选1选择题、1道5选2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文言文阅读没有变化;古代诗歌阅读增加1篇落叶,由1道5选2的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构成,其中5选2题是对原高考题的改编;名句名篇默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语言文字应用增加1道5选2的成语辨析题;写作没有变化,仍为1题;二、备考建议1.现代文阅读;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后,阅读量一定会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练习及各类考试中,都要有意加强学生阅读速度和效率的训练;第二,因前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传记,并且采用的是2选1模式,所以大家在复习时往往会倾向于专攻小说或传记而忽略了其他文体;考试说明调整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是必考内容,大家复习时要二者兼顾,还要注意到新考纲中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样例作了语序调整,将“新闻”调整到了“传记”的前面,意味着今年的高考题有可能出现新闻阅读;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强调答题的规范性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2.古诗文阅读;第一,在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中应以必修五课本中古代文化常识和高中文言文为根据,以“随文积累”为原则,以“常见”为标准,切忌一味求多,甚至刻意搜罗繁难冷僻的内容,给学生备考带来沉重负担;第二,根据考试说明,古代诗歌鉴赏可能由1道多选题和1道主观题构成,多选题导致涉及的知识面可能会更广,除常考的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可能会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这就要求我们对诗歌有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否则可能导致判断失误;第三,名句名篇默写的分值减少1分,如果依然考查情境式默写,就会有1道只需默写1句名句的小题;这样的话,考查的内容也会有所调整,之前考查的大多是成对出现的名句,而改变之后可能会涉及一些名篇中的单个名句,特别是一些记叙类文本中的名句;建议备考时要关注单个意思完整的名句;3.语言文字应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每一年的高考题,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上都会有一些创新,所以,一味地照搬上一年的高考题目来训练,绝非上策;建议广大师生针对新题型,把每一种语言运用题都训练一遍,让学生了解每一种题目的得分点、审题及答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应考有效;4.写作;写作教学要呈序列化,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内容剪裁、行文措辞、文体特点等方面训练到位;在审题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一点四面”的命题指导思想出发,体现作文立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观照和呼应;鉴于去年高考3套全国卷各自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今年的作文备考训练依然要全面化,时文类、漫画类等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材料加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形式等都要有所训练;考试说明修订后更加强调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因此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时政,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有意识地主动思考,敢于对历史和现实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思辨性,提升语文素养;总而言之,尽管今年的考试说明变化颇多,但只要我们确定目标,把好方向,夯实基础,科学备考,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
【高中语文】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4套全国卷都有!
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17年复习建议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
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
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
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
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
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
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
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
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
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由上表可知,近五年这一题型在命题内容上对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为1:2,前两年以填写上下句的模式考查,难度不大。
从2014年开始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
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先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在致为:①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②写景叙事特别精妙的句子;③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试题共4道题,25分。
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是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分值为5分;第(2)(3)题为主观分析题,往往考查对文具体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
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
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
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
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
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
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在选材上,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I卷学术性自传文字,并辅之以“相关链接”。
在设题上稳中有变,2015年全国I卷和2016年全国III的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
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
(五)语言文字运用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
2012年后连续几年不再出现字音、字形试题,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
分值为20分,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从近五年高考试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整个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活的题目;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命题重点往往落在成语对象误用、望文生义、不合语境、褒贬失当等方面。
病句辨析题有如下特点:一是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二是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查重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为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
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
“图文转换”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根据图事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成为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
(六)写作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
2015年全国I卷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
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
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5年全国II卷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
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
而2016年全国II卷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呈现如下特点:一、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二、注重思辨能力;三、引导个性思维;四、凸现理性人文色彩;五、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可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具有创新性,讲求开放性,但不论怎样创新变化,都离不开在“生活性、文化性”这个圈子里做文章。
从选材的角度看,作文方向更关注社会生活,更体现时代风采,更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1、回归课本。
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就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
2、坚持积累。
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的根基。
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
只有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能力。
3、倡导读书。
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的阅读,视野和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
高三学子视读书为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
4、重视训练。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离开了训练就会生疏。
但这个训练是科学的训练,不是盲目的做题。
应跳出题海,按基础、经典、创新三个层次精选试题,提高效率。
2017年全国I卷聚焦气候正义,全国II卷回望传统文化(瓷器文化),全国III卷则在反思历史文化。
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第二小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从文本论证的角度的设置题目,这一点值得所有使用新课标II卷的学生注意。
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把握考纲变化沉着应对高考——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建议陈杰日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下文简称《考试说明》)出炉,相较于去年的《考试说明》有着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通过对选考模块的调整,更加优化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