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大二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专题14(含15命题动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人文地理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含选修)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人文地理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含选修)1 / 3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含选修)第I 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面漫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2.针对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A.①问题属于区域性问题B.②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C.③问题是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D.④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3、右图为一公益广告用图,图中数字代表该生物灭绝时间,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矿产资源枯竭B.大气污染加剧C.厄尔尼诺影响强D.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上述国际会议所讨论议题密切相关的是C5.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
右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完成6题。
6.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2015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重雾霾引起社会关注。
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是导致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
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8.以下解决秸秆问题的措施最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B.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C.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2017年7月,浙江安吉小鲵自然保护区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应用+因地制宜)专题检测(十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检测(十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
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本题的限定词是“生态”,水量增加可改善湟水的水质,改善区域的小气候,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第(3)题,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水窖、生态移民等措施。
答案:(1)湟水流域干旱时间长,植被生长困难,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土质松散;地面多沟壑;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提高湟水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水循环,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等。
(3)①加大节水投资,充分节水;②修建中小型水库;③建设淤地坝、水窖等雨水利用工程;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提灌工程;⑤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地区等。
2.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 %,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
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
读图回答问题。
(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目前新疆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火电站和路口火电站,致力于推行“疆电东送”。
和“疆煤外运”相比,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3)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第十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不注意环保 开发区
沙化
二、荒漠化的 5 大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 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 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019·嘉兴模拟)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生的强沙尘天气,影响 到了整个华北地区。结合此次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 完成 3~4 题。
3.关于该现象形成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该现象发生频度与强度的影响不大
B.产生大风或强风等天气现象,是其形成的动力
C.荒漠化为该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 ()
解析:第 1 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 明显。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 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 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 沙粒堆积。第 2 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 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 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答案:1.B 2.A
2.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 和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命题探源]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如玛 雅人未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消失),经济可 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命题探源]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如玛 雅人未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消失),经济可 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
(1)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2)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解析 本题以大熊猫不同时期分布图及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的 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1)题,本题是原因类问题,应注重材料和图中相关信息的获取。 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为答 案信息之一。要有效利用图中的两句注释文字,并加以分析, 从中得到出引起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第(2)题, 本题的关键词是“栖息地保护”。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 地的保护的途径,其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境。 其途径(措施)应从交通线规划选址、工程措施(修建生态走廊)及 生物措施(修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高了无机肥和有机肥的肥效 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食品、
食品原料或其他主副产品 ④废水处理干净达到标准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该生态农业系统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浙江
C.山东
D.广东
解析 第(1)题,根据M生产系统输入微生物饲料,输出固体有 机菌种,可推断是养殖业。第(2)题,从流程看,小麦加工系统 产生的废水及副产品经过微生物工程系统转化为菌剂、微生物 饲料及秸秆腐熟剂,即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微生物有机肥料, 从而提高有机肥的肥效,并未反映提高无机肥肥效;增加有机 肥,减少无机肥,生产安全绿色食品及原料;无废水排放,将 废水做到了资源化处理。第(3)题,由于该地主要生产小麦,可 推断为我国北方的山东省;内蒙古是牧区,浙江和广东是水稻 的主产区。 答案 (1)B (2)B (3)C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为保护土壤开挖 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 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 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 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 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 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等
退耕还湿地
将恶化人类生存 生物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环 境 , 限 制 人 类 扩大自然保护区, 多样 人为原因:狩猎、污 生 存 发 展 机 会 的 建立生态走廊、采 性减 染,森林、草地、湿 选 择 , 甚 至 严 重 育结合、合理放牧、
少 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威 胁 人 类 的 生 存 实行禁渔期制度 与发展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根据材料知,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 以上的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采挖 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其他植被破坏严重,每年采挖过程 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加剧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 少,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导致土层结 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答案 (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 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其他 合理答案也可)
专题十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可持续 发展论
资源短缺
全球 发展
生态
社会 公平
真题领悟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选修)1-4-2《环境保护》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 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 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1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 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 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8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 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 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2题,水库建成后,水 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 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19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 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 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 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据此回答问题。
32
一、4个重难点要突破 1.主要气象灾害成因、评价的分析思路 (1)成因分析思路 ①台风的成因主要从热带洋面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 ②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季风、降雨的时 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7
3.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但两者有一定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 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28
气象灾害
(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 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 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 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 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2015届高考地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19
[预测演练] 视角1 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1.(2014·福州期末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 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的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 有 ( )
(1)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印度、中国、日本、美国 B.印度、美 国、日本、中国 C.日本、印度、美国、中国 D.日本、中 国、印度、美国
(2)该图反映了 ( ) A.总排放量大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大 B.城市化率高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大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都比发达国家小 (3)卡塔尔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居 于前列的原因不包括 ( ) A.碳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 B.石油、天然气产业是支柱产业 C.人口较少
[预测演练] 视角1 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分析比较 1.(2014·临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18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 缔约方大会于2012年11月26日在卡塔尔首都 多哈开幕。下图为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 量和人均排放量比较图(圆的大小反映国家排 放量,横坐标为城市化水平,纵坐标为二氧 化碳人均排放量)。完成(1)~(3)题。
[命题探源]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 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 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 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影响及解 决措施
抓住思路,注重联系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就能顺利突破这一主干考点。
高考地理大二轮总复习 精选 专题15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5高考地理大二轮总复习精选专题15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浙江高考考前信息卷)2014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
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的观念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权利的观念2.太湖定期禁渔,可以()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B.保证渔业资源不至于过快枯竭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解析第1题,太湖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第2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使渔业资源得以补充更新,从而保证渔业资源不至于过快枯竭,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B 2.B(2014·浙江衢州质检)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第3题。
3.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A.固岸护堤B.调蓄洪水C.防风削浪D.净化海水解析红树林是一种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这样有利于固岸护堤,防风削浪,净化海水,但是不能调蓄洪水,一般是湖泊和水库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故选B。
答案 B(2014·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⑤广西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5.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备战2015】2015届高考地理 试题汇编 L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L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综地理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L4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表格所示为图中T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读图表完成31~32题。
31、1978~2010年R河流域A.耕地减少,收入降低 B.大量荒地变为草地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D.径流总量明显增加32、有关图示区域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南方,不受寒潮的影响B.不会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C.黄铜矿的开采不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D.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知识点】本题考查图表的数据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31.C 32.D解析:31题,1978~2010年R河流域耕地比重减少,而不是耕地减少;大量荒地变为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林地增多,涵养水源功能增加,径流总量减少。
32题,图示区域地处我国武夷山,有寒潮的影响;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黄铜矿的开采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
【思路点拨】会分析图表的数值变化,比重与量不是一个概念。
【文综地理卷·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01411)】C4 J1 L4 B336.(26分)保护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
下表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A地区B地区C地区经纬度103°E,41°N 117°E,38°N 114°E,26°N海拔高度1000—1500米3—5米500—800米面积5000km2 8100km2 20000km2气候1月均温-17℃-6℃6℃要素7月均温26℃27℃28℃年降水量120mm 600mm 1350mm7—8月降水92mm 452mm 181mm4—6月降水12mm 27mm 853mm森林覆盖率3% 12% 42%人口密度12人/km2 278人/km2 103人/km2(1)从气候方面分析,A地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2篇 专题14 环境保护课件
• 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
形成原因
造成的危害
水污染
影响工业生产、人 大量的工业、农业和 民生活,危害人体 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健康,破坏生态,
影响动植物繁殖
大气污染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
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 粉尘和酸性气体;自 然原因:特定的气象 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
• 答案:来源:①造纸厂的污水排放;②生活污水的排放。
• 影响:①绿地面积减小,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城市空气湿度降低、温差变 大;②加重城市的热岛效应;③城市易发生内涝;④环境污染加剧。(任答其中3 个要点即可)
高频考点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
• 1.(2017·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 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快递外包装容易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从推广快递外包装 材料的环保化、减量化及实行废弃外包装的分类回收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 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篇 专题知识突破
模块四 选修地理
专题十四 选修6 环境保护
体系构建
高频考点
命题方向
1.生态环 1.结合重大环境问题,结合图文
境问题。 材料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
2.环境污 危害及治理等。
染与防 2.结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考 查主要生态危机的成因、生态系
2015.12二轮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三 环境问题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模块二
专题三
环境问题
结束
3. (2014· 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目 前全球只有 1 000 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 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 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 50 余只,秋季 迁徙时,数量增至 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 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 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 导致数量减少的可 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理
模块二
专题三
环境问题
结束
2.(2015· 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 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 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 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 具体措施。
地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模块二
专题三
环境问题
结束
2.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滥伐森林, 毁林开荒, 对野生动物 滥捕滥猎
水资源 过度抽取 地下水, 不合理的 灌溉 等
矿产资源 滥采滥用 矿产资源, 废弃物处 理不当
滥垦草地 不合理开 沼泽地, 发利用的 非农业用 主要表现 地面积不 断扩大等
地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模块二
专题三
环境问题
结束
解析: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 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 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 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 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加重酸雨危害B.加剧风沙危害C.加速地面沉降D.加大洪水威胁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选D。
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
选B。
答案 1.D 2.B(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 项。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信息1 文字材料“海拔在4 500米以上”“青藏 冰雪融化少,河流、湖泊水位②_低__,河
铁路”
大
滩、湖滩出露,泥沙面积③____
结合图例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区以山 三条河流挟带泥沙在错那湖东北部沉积, 信息2 地为主,巴索曲、桑曲、那金曲三条河 形成河口④_三__角__洲__,湖泊东北部地势
流从山上注入湖泊东北部
[命题探源]
1.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 地、丘陵区 自然原因气候:夏季多暴雨 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 理2措)施一般治工 生 农程 物 业措 措 技施 施 术: : 措护 植 施坡 树 :工 种 改程 草 变等 等 农业种植模式等 2.荒漠化问题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解题秘笈]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 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 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解析 第(1)题,结合城市区位理论分析,图示地区的地形、河 流、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城 市群的形成。第(2)题,“鱼米之乡”的形成主要结合该地的地 形、气候、河湖、土壤、发展历史等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 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塞和围垦造成的;蓝藻爆发主要是 因为流域内的各类废弃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造成湖泊水污 染。第(4)题,根据鄱阳湖面临的主要问题可知,流域内的可持 续发展应主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流域内水土流失、控制 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展开。 答案 (1)地处平原,利于城市建设;河湖众多,取水便利;水 运条件便利,便于城市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等。
高考地理 专题14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纲解读及热
专题14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2.水资源紧张的问题(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①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干旱地区和季风地区缺水的原因。
②蒸发量大,下渗多是内流河流经沙漠气候区缺水的原因。
③地形陡峭,河流短促,地表水难以储存是降水量较多的岛屿地区缺水的原因。
④下漏严重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⑤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是人口众多的地区缺水的原因。
⑥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弱,主要发生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
(2)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流业降低灌水定额与污染,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3.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4.我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的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⑤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⑥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①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⑧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单元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综合提升详细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解析】第 3 题,图中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即亚洲 东南部、北美东南部,的纬度更高。第 5 题,图中甲区 域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丙区域 所在的北美洲陆地面积狭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甲区域弱,故季风 特征没有甲明显。
【答案】6.C 7.D 8.B
在利用 GIS 将某流域河流流向矢量化时,可对不同的流向赋予 不同的数值。如图Ⅰ所示,若某处河流流向向东则在该处标为“1”, 向西则标为“16”,向东北则标为“128”,依次类推。图Ⅱ示意某山 区局部河流流向矢量图。读图,回答第 9 题。
9.下列四地中,最可能有一条东西走向分水岭的是( )。
基 础 1、2、5、6、7、 题 8、10、13
灵 活 3、4、9、11、12、 题 14
【解析】第 1 题,丽江湿热的环境特点决定了民居的防雨耐水性 和通风透气性比蒙古包要好;蒙古草原的蒙古包是为了适应游牧的 生产方式,可以随时迁移;蒙古草原干燥的自然环境,使得环境人口 容量较小。第 2 题,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建风力发电站是解决居民 生活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且沼气池的原 料来源少;气候干燥、降水少,营造薪炭林的水分不足;割草拾柴会破 坏植被,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C 2.A
(区域认知)读某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 3~5 题。
3.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与甲区域比较,乙区域该气候类型的分布( )。 A.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暖流影响 B.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 C.纬度低,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D.纬度低,受地形和季风环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9小题36分)(2014·徐州市高三三检)热岛强度是指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
读“我国某市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是() A.春季的白昼B.夏季的夜晚C.秋季的白昼D.冬季的夜晚2.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变暖影响B.太阳辐射增强C.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D.城市绿地增加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区分四季曲线,可以看出冬季的夜晚热岛效应最强。
第2题,北方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造成的。
答案 1.D 2.C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长江之肾”。
近几年来湖区持续干旱,水位持续下降,而且水质趋于恶化。
下表为鄱阳湖出入湖口化学污染物环境通量估算表。
据此回答3~5题。
()①观光旅游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降解污染物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⑤调节区域小气候⑥防止海水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⑤4.椐表格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出入湖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最大B.湖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水C.湖区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不相关D.湖区水污染不会影响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5.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及水质恶化对流域内的影响不包括() A.附近城市的居民用水受到很大影响B.导致湖区农作物的质量下降C.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D.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增强解析第3题,湖泊属于湿地,湿地有调节径流、调节局地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第4题,出入湖污染物质量浓度在2009年枯水期是最大的,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湖区水污染直接关系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区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集,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第5题,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湖泊面积缩小,其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
答案 3.B 4.B 5.D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黑龙江B.新疆C.山东D.广西7.该循环经济模式() A.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B.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生产甘蔗,应位于我国南方。
广西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糖基地,有发展农垦糖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第7题,该循环经济模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如沼渣等;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该产业是以原料为导向的产业,受原料影响最为显著。
答案 6.D7.C(2014·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9.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解析第8题,读图,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但不是直线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出现低值,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正确。
第9题,温室气体增加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又以大气逆辐射方式返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8.D9.B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小题16分)(2014·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有() 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太阳能11.乙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B.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C.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D.沿湖围垦导致降水量减少解析第10题,甲、乙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甲区域河流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水能不丰富,气候上全年多阴雨天气,太阳能也不丰富;乙区域河流流量小,且流经图兰平原区,水能资源不丰富。
第11题,乙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引水灌溉可导致土壤盐碱化,过度开垦可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10.AB11.BC(2014·徐州市高三一检)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与该区域沿甲乙剖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下图)一致,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区域6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变化有() A.湖泊面积减少B.居住用地增加C.农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减少13.湖泊的变化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调节气候的功能增强B.生物多样性减少C.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增强D.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解析第12题,对比两图土地利用变化:湖泊面积减少了,聚落增加了,表明居住用地增加,耕地增加,表明农业用地增加,出现了造纸厂,所以工业用地增加。
第13题,湖泊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
答案12.AB13.BD三、综合题(共48分)14.(2014·天津模拟)(18分)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4分)(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________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________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
(6分)(3)简要说明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的主要作用。
(4分)(4)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4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图中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于河流上游,其主要因素是水质。
第(2)题,垃圾填埋场应注意避免对城市产生水质和土壤污染;垃圾发电厂应注意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
第(3)题,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可结合湿地的功能回答。
第(4)题,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会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影响河流水质,并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在河流上游。
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丁乙建垃圾填埋场的理由: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免市区地下水污染。
建垃圾发电厂的理由:乙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发展旅游;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内涝。
(4)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灾害濒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
15.(16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1)。
图1材料三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图2)。
图2(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什么?(4分)(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分)(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解析循环经济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对策。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
不利: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6.(201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14分)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伊泰普水电站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该水电站在发电量上已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2年,伊泰普水电站创下了其最高发电量982.87亿度,其巨大的产能令人叹为观止。
材料二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
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多个国家,总面积达242 000平方公里,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区。
材料三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约占全球咖啡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近日,该国气象研究中心称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气候变化将在未来50到100年内影响咖啡生产。
(1)图中M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试分析其成因。
(4分)(2)据材料一分析伊泰普水电站开发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4分)(3)据材料二分析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广大的原因。
(3分)(4)据材料三分析气候变化可能给巴西的咖啡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3分)解析第(1)题,M河流域为亚马孙河流域,该处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原因是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平原面积广阔,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有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地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附近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第(2)题,伊泰普水电站开发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其中自然条件是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河流流量大;水电站所在区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人文条件是水电站距离工业发达区近,对电力需求量大;距城市近,人口稠密,生活电力需求量大。
第(3)题,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广大的原因是降水量大,河网密集;地势低平,汇水面积大;水生植物丰富,易于涵养水源。
第(4)题,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咖啡生产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可能使咖啡的产量、质量下降;分布发生变化,种植区域可能向南(或向海拔高处)拓展;耐热和耐旱的咖啡新品种出现。
答案(1)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平原面积广阔,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地处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附近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