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53
1964
1982
1991人
斯大林模式
中央
权力_高__度__集__中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_极__性__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1、压抑企业_积__极__性_ 2、片面发展_重__工__业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公__有___制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 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
设时期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 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乌克兰大饥荒
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 秋, 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 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苏联官方对国内 和国际社会掩盖真相,致使饥民得不到任何国际救援, 而且饥荒期间苏联仍坚持向国外出口粮食。—直到1956 年苏共二十大之前,苏联的报刊都严禁谈论1932-1933 年乌克兰大饥荒。当时极左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乌 克兰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大部 分地区出现的干旱,进一步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与此同 时,当时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 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 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据保守估计,1932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导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即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易混易错]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授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活动2【讲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课件(共48张PPT)
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 跟KALININ省主席抱怨这事,后 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 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 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 会跑掉”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 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 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 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3、改革中的问题(失败原因): (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 (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 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 重工业和军事实力增强,但是在轻工 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落后
在经济倒退时,争霸的野心却继续膨胀。 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武装入侵阿富汗 的战争。这场历时近10年的战争以苏联被迫 撤军告终,苏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累计 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Ïî Ä¿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ÖÞ ¼Ê µ¼ µ¯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DZäÉ µ¼ µ¯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Õ½ ÂÔ ºä Õ¨ú»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时空坐标
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不 同 点
相同点
①背景:都面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 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 题;②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③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 ④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015· 吉林高一期末 )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 · 科兹
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 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 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 原因时认为( )
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并且
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问题】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
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
家汽车的门路 „„ 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 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 „„125 型小汽车只卖 1370 卢 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500卢布。”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斯大林模式 ,促进了生 (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 产的发展。 (2)局限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旳经济改革课件(共39张)
哪些经验教训?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显露。 (1)___________ (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2.内容:
项目 农业 内 容 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取消___________, 家庭副业 扩大自主权 鼓励发展_________, 玉米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_____ 将部分中央企业 _________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部分权利 给企业_________
向;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
态多元化。
主题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
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
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 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
4.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的改革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并逐渐 取得成效。 (×)
提示:苏联的改革由于政策失误,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
果。 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
提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长期 以来的政策失误造成的问题和失误得不到解决。
二、问题思考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提示:积极性: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
进行改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思考:勃列日涅 夫进行了哪些方 面的改革?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 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竟高达 85%。
(二)内容
项目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重点放在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重点)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方面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备课资料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
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 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重 难点精讲】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 赫鲁晓夫改革 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勃列日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夫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 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 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
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失败原因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 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
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
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域 异 结果 失败 原因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修修补补 失败 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 了社会主义方向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史料,激发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目标。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混乱。 2.改革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改革重点:工业)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思考】下图中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正兴高采烈地向
外宾推荐他的玉米种植计划。这一计划实行的怎样?
斯大林体制弊端; 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是斯大林体制弊端引起的; 赫鲁晓夫改革新问题
内容(重点)
结果 出现结果的 原因
农业
工业
有一定收效,但 有一定收效,但最 有一定收效,但最终失败。 最终失败。 终失败。
没有从根本上触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 动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大搞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忽视客观规律, 不符合实际的军备 忽视经期,取得一定实效,经济增长加快, 成为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4.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大林模式”。(根本原因)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大搞忽略本国实际的军备竞赛。
【思维点击】结合所学,思考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
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 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20世 纪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 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
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
苏联人民讥讽他。
【合作探究】 结合提示,探究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点训练】 1.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 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 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B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在原
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 躁,反复无常)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1】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赫鲁晓夫重点在 农业方面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 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了20%。 材料二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1.5%。
主题二
9 8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勃列日涅夫改革
【思考】下图反映出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国民收入 工业总值 农业总产值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61-198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 (%) 提示: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 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 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 C A.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违背自然规律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 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 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 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 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 请思考: 前面没有铁轨了!” (1)上述笑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各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 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②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
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 定成就。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在 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提示: 赫鲁晓夫的改革忽而松,忽而紧;忽而开荒,忽 而扩种玉米,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提高产量指标,失去 (1)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体制; 了老百姓对他的信任。 (2)改革未从国情出发,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点训练】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的主要原因是( A )
为什么?
赫鲁晓夫
提示:不好,因为种植玉 米违背了自然规律,脱离 了苏联实际,致使一些地
区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
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
导地位。
2. 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 品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提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 业、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短缺问题严重。
【思维点击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 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思考回答。 提示:同意。 掘墓人:勇于改革,掀盖子。 守墓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