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0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7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一般)。
1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
2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
3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
4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二)曹丕《典论.论文》(重点)识记: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理解:《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态度。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应用:翻译并简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
曹丕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并且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的。
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所起的重大作用,显然是片面的,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应用:《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
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
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 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 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 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 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 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 系。 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
一、钟嵘及其《诗品》
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 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 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 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 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
《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
(一)
本质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
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
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
“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考察作
品
“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 “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 “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 “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 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 “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
(一)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 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 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 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 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
(二)批评鉴赏论
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 1) 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 2) 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 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 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 “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 解 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 玄学家把获得超现实而与 自然同体的高妙精神境界 当做人生理想,这种人生 理想又可以借现实之自然 与社会来表征,并非从虚 无缥缈中寻求。
❖ 玄学家提倡“寄言出意、 得意忘言”的文学思想。
❖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 想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
1.分裂混乱的政治格局无法于意识形态上禁锢思想。 2.道家与佛教文化的充分的发展带来新的文化融合。 3.文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小赋与五言诗的流行)。 4.人文自觉带来强调生命个体之自由跳脱的生机。
魏晋之风
以建安七子(196~220,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及阮咸)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 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
❖ 第三、高度评价文章的价值与作用。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
尽,荣乐止乎其寿,二者必至之常期,莫若文章之 无穷。” ❖ 对各种文体的价值与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
❖ 《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的一篇具 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文艺理论批评的纲领性文献。标 志着以儒学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论的暂时退场与以 玄学思想为指导的新文艺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 曹丕:四类八体 ❖ 陆机:十类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 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 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 陆机“诗缘情”而不说“诗言志”,开一代风气之先。
❖ 4)文学艺术美的五条标准 ❖应 和 悲 雅 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儒道佛三教会通时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著述和特点;了解曹丕“文气”说、文体论、文章价值论和文学批评态度;了解掌握《文赋》作为文学创作专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掌握《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体系和主要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钟嵘、萧统主要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知音》《诗品序》《文选序》教学难点:《文赋》《文心雕龙·神思》教学学时:8学时第一节概述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文论的发展,有了一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短暂的和平,局部的安定,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永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动乱之中。
北朝:中原十六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南朝:江左(宋齐梁陈)也是军阀更替,朝代迭变。
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
社会动乱打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思想大分化大解放。
标志是:(1)士大夫们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束缚;(2)宗老庄、喜清谈的玄学风靡一时;(3)佛教(在汉末年传入)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格局。
3.“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是:(1)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时候,士大夫们有的专门从事写作,可以区别“吟咏情性”的文学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学。
同时,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趋于成熟,狭义的文学概念确立。
(2)文学流派众多,文学集团兴起,文学题材日渐丰富。
①建安——正始——太康——元嘉——齐梁②以曹氏文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实是建安文学集团、“建安七子”,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二十四友文人集团,以沈均、谢眺为代表的八友文人集团。
③题材: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等4.文学批评发展达到高峰(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如下:(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 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 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 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 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 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 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 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
• 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 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 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 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 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 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 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 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 “风骨”、“通变”、“定势”、“隐秀”、 “物色”、“知音”、“直寻”、“滋味”、 “声律”等等。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 规律的研究。
•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 艺术”的时代。 •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 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 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 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 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晋南北 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 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 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2、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自觉》,《文学评论》
1983年第5期。 3、蒋述卓:《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可编辑ppt
13
第二节 陆机《文赋》
可编辑ppt
14
陆机简介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更加重视艺术美。
可编辑ppt
11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 “文人相轻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创作的繁荣
(1)作家:建安三曹、七子,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东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鲍照、庾信以及萧氏父子 (2)文体:五言诗,山水田园诗,玄言诗,宫体诗,辞赋、骈文、小 说、北朝民歌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典论》/《自叙》、《论文》 • 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和作家的专论 • “建安七子”: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
•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与能,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可编辑ppt
16
二、艺术创作论
(一)创作发生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 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 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2020/7/23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20/7/23
第一节 概述
•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 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
论的角度论证文学的起源,把文学看成是能够沟通天意 人心,体现自然之道的存在现象。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 文德论与传统诗教观接合在一起 。
2020/7/23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2.文体论 • 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 陆机所论文体增至十种,有“缘情绮靡”之说 • 文体论专著: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2020/7/23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追求的幻灭→强烈的艺术追求 • 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成为精神所寄以及人生价值
的实现方式 • 文学批评异常繁荣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23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曹植的文学批评思想
• 一 文学创作的动机——有感而发 • 他在《前录自序》中总结自己的创作是 “触类而作”。在《赠徐干》中曹植赞徐 干“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二 文学的作用——垂世留名,“文 以驰志”
•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 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 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 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 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 之衷,成一家之言。
三 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义相扶”
• 《答明帝诏表》
• 奉诏[并见章殊兴,句句感 切;[哀动神明,痛贯天地。楚王
臣彪等闻臣为读,莫不挥涕。]
• 曹植在《前录自序》有较为完整表述:
• “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 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 (铺张辞藻)也如春葩。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曹丕《典论· 论文》的文学批评价值 • 一 文气说 •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谈到作家的创作个 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时提出“文气说”,他 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四 文学价值论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 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 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 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 论 文》)
•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曹丕所以讲求提倡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在部署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 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 陆机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 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 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 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 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是六朝文学创作在艺 术上的发展。
文学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与写作两个阶段。
作家在心中对意词谋篇,使心灵的创
造诉诸于纸笔,这是“形之于外”的写作。
1、关于文学的构思过程
《文赋》中首先论述了作家文思的起源。陆
机指出,作家的文思,一是来自于玄览、虚静的
精神境界;二是来自于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感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不同的
外物能够引起他“悲”、“喜”、“心懔懔”、
“志渺渺”等不同的情思;游前代作品的“林
府”,颂前人的“清芬”,使作家从这些佳丽的
文章中受到感召和启示。
陆机指出作家的创作一方面受到客观事物的
刺激,一方面受到先代文学遗产的作品的影响,
这样才会产生创作的文思。这是符合作家的创作
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 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 一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 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 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 由”为其宗旨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 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 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 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 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比较“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性。
(五)《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一)艺术想象是自由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串讲原文:
傅毅:当时名大,“文雅显于朝廷”,到大将军窦宪府做记室官。班固:弟班超妹班昭,兰台:东汉宫名,收藏王家图书典籍。下笔不能自休:文章拉杂、冗长。
从作家的才气体现的不同风格来说,作家才气、才性不同,贯注于文章中,则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3、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指才气、才性,作家精神上的气质、气度,不同才气、才性灌注于作品,则是文气,文气“清浊有体”,“巧拙有素”,体现为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王粲悲而不壮,曹植说他“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徐干擅辞赋,但有齐气,不明快;应瑒和而不壮,和顺而无气势等等,七子才气、才性不同,灌注作品即是文气各异,风格各异。丕以为文气是无法传授的,作为先天意义上的文气,自然无法传授。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其时,作家们讲究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作品的评品,文理的探求,显示出对文学艺术特性的自觉意识和追求;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节第一篇文论——《典论·论文》
一、曹丕及其《典论·论文》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操次子(长子昂),为太子,后任魏王,220年33岁做皇帝,称魏文帝。生于乱、长于军,娴习弓马、骑、射、剑术。丕出身于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家庭,从小爱读书,文化修养很高,即位后,要手下编重要著作定名《皇览》。他即位后,一反操的好权术,主张以智力定天下,较宽厚,以德化民,效法汉文帝,省刑罚、薄赋税、抑宦官,郭沫若称他是旧式明君的一个典型。丕实行九品官人法,把士族品到上品,阻碍了下层文人的晋升之路,发展到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丕在政治上远不及在文学批评史上那么有影响。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品选读课程,其性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这门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
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价值。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目的(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二)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是我们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来说,我们学习古代文论尤其是作为它最有价值的审美理论部分,显然又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四)就我们今天的文艺科学的建设而言,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立足点一定要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土壤上,否则,想用总结别人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文艺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运动,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法(一)由于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十分丰富,理论批评资料十分分散且形式多样,更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多缺少明确的界定,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困难。
正由于内容的丰富与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我们只能要求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在各章的“概述”部分,我们把学习的重点,必须重点掌握的部分突出出来,对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作出简要明确的介绍。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幻灯片42•文心雕龙•[梁]刘勰•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
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口照),东晋以来,世居京II (今江苏镇江)。
父文U尚,曾为越骑校尉。
刘勰早孤,笃志好学。
青年时代入定林寺,依名僧僧祐凡十余年。
曾协助僧祐整理佛家典籍,编制目录。
梁初起家奉朝请,兼中军临川王萧宏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今浙江衢县东此)令,又为南康王萧绩记室,兼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为萧统所爱重。
又迁步兵校尉。
后奉梁武帝之命,再入定林寺整理经藏。
完成后,即上表请求出家,法名慧地。
不久逝世。
《文心雕龙》为刘勰齐末在定林寺中撰成。
幻灯片43•《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上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
•根据《序志》篇的说明,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从《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是为总论:•二是从《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论文叙笔”,为文体论:•三是从《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专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鉴赏一一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可视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可视为批评论,而《时序》、《物色》两篇则二者兼而有之。
•古书通例,序言置末。
因此,最后一篇《序志》则是对该书写作宗旨、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的说明。
幻灯片44•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亲,方圆体分,口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濠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瑜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 调如竽瑟:泉石激BM,和若球铝;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幻灯片45•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雅
理 实
言偏 形于 式语
丽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体认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① 文本同而末异。
曹丕之言本末,“本”指文学的共同本质, “末”指文体的特征,文学本质上是相同 的,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但不 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体格风貌等, 故曰“文本同而末异”。这与先秦儒学以 德为本、以文为末的观念相去甚远,表现 出文的自觉与独立意识。
② 四科八类之分类。
玄学即以得意而忘象忘言为解读经书之法,并 尚玄虚义理之清谈。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在 推重“言外之意”、“文外重旨”的虚灵含蓄 之美。
3、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巨大影响
宗白华《美学散步》云:“汉末魏晋六 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 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 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 时代。” 魏以降,精神的自由解放与文 学创作繁荣共同促进了文学批评的繁荣 发展。主要体现为:
二、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187—266年),字子桓,曹操次 子,沛国谯人,建安25年(220年)立魏, 史称魏文帝。其《典论》一书已佚,其 《典论·论文》篇为后辑得,其名论 “文”,其实是论“文人”(作家), 其论文人又受玄学才性论影响,重才轻 德,推重创作个性与才能。
曹丕之前亦有文学批评专门文章,但或对一人
这种学术走向导致的结果则是学人思想 中兼容了儒、道二学。
④ 玄学与三教合流。
玄学兴起于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大家,主 要是阐释以道学为主的玄奥之理,故谓之玄学,实 为哲学。玄学兴于正始,衰于南朝,其间历“道学 复兴”、“儒道兼综”、“三教合流”三期,最后 以三教合流形成古代三教归一的复合型文化。
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三个文学批评范畴的形成与演变。
(一)才性四本
才性论是玄学清谈的话题之一。才性之说始 于荀子,他虽才、性并举,但重儒家之德性 而轻才情的。魏主曹操标举“唯其才”,才 是向儒之德性挑战,重才轻性。又有刘劭 (shao,邵音)著《人物志》,以才性为纲 要,建立人格类型学说。
第三章魏晋文论
2、构思过程(艺术构思——“胸中之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 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tóng ló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 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 zhuó 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 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 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 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之元肇自 太极。从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到 《河图》《洛书》之文以启圣人,亦神理 而已。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 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 《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 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 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 之?亦神理而已。
(一)“神思说”
1、 “神与物游”,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
(què)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 (qiǎo)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 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 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 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 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主要文论观点
(一)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lǐn 以怀霜。志眇眇 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 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曹丕《典论· 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一、文学的自觉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a?a“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一)气与文气1.自然之气(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地域时代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3.创作论 • 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志关系 • 物感说: ➢ 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作用于万物,使人心受到感动,然后
人作出能动的反应,形诸舞咏而产生诗;诗既是宇宙“ 幽微”的显现,又是人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 陆机、刘勰、钟嵘认为应物而感形诸舞咏乃是自然情理 的必然表现,使文作为自然之道的显现的观点,与文生 于情的观点,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4.文学发展观 • 葛洪: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
也。 • 钟嵘《诗品》:五言诗的历史演变,以《诗》《骚》为我
国文学发展的两个源头。 • 刘勰: ➢ 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 ➢ 文学自身的嬗变规律:参伍因革、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2020/7/9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嵇康弹奏《广陵散》
2020/7/9
•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 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 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9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 钟嵘论诗标举“直寻”之说 2.崇本举末:王弼 ➢ 把“道”和名教的关系看作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
挚虞《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翰林论》 • 刘勰分文体为三十三类,而以诗赋为讨论重点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2.文体论 • “文笔之辨”的过程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演进 ➢ 南朝前期:《文心·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
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南朝后期:“文”与“笔”之间界线明确:
2020/7/9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 思想领域状况: ➢ 性质:汉代经学体系全面崩溃,思想领域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大解放 ➢ 原因: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 • 从汉末清议到魏晋清谈: ➢ 汉末清议:对人的政治道德的实用性评价 ➢ 魏晋的人物品藻:以鉴赏人的个性风貌为中心的
审美性评价。
➢ 五言诗、七言诗、小赋、骈体文 ➢ 生死、游仙、隐逸三大主题:
觉察到独立的人的意义与价值,从以政教美刺为内容,变 成对个人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歌唱。
• 文学思潮的嬗变。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1.文学本体论 • 对文学存在及其性质、意义和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 建安之后:赋予文学一种极崇高的本体论意义,从宇宙
2020/7/9
典论·论文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 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 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 、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 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 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 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2020/7/9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2020/7/9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追求的幻灭→强烈的艺术追求 • 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成为精神所寄以及人生价值
的实现方式 • 文学批评异常繁荣
系。 ➢ 正确的治国方法应是“崇本息末”,君主自处“无
名”、“无形”的地位,实行“无为而治” 。
2020/7/9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3.言意之辨 得意忘言:言-象-意
➢ 王弼: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 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
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 《文心·神思》:“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3.创作论 • 神思论:陆机、刘勰 • 文学语言论: ➢ 王弼“言—象—意”三层次论,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
叩寂寞而求音”,刘勰 “隐秀”之论,钟嵘“文已尽而 意有余”。 ➢ 沈约等提出的永明声律论:“四声八病”之说。 强调通过平仄相间,造成诗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为唐 以来律体诗调和平仄的规律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 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 追,笔固知止”。 ➢ 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
2020/7/9
竹
林
七
四、文学概略
贤 图
• 集部编纂 作家峰起,作品繁富,诸如南朝梁萧统编《文选》。
• 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体裁趋于定型和成熟,尤其是诗赋 创作有长足的发展。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5.鉴赏论和批评论 • 葛洪《抱朴子》 6.北朝文学的特色和南北文学融合论 • 北朝文学总体上呈现出由低而高向上发展的态势
,而且逐渐地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2020/7/9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鲁迅曾说:“用近代的文学 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 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 《典论·论文》提出了 反映当时文学风气转变的新 观念和新思想,可以看作是 这一时期我国文学走向自觉 的理论标志。
论的角度论证文学的起源,把文学看成是能够沟通天意 人心,体现自然之道的存在现象。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陆机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 文德论与传统诗教观接合在一起 。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2.文体论 • 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 陆机所论文体增至十种,有“缘情绮靡”之说 • 文体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