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 T2008N O .26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综述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具有广谱耐药性的菌株日益增,其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的耐药率在30%~60%之间,且不断上升。
1994年报道对氨曲南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43.7%和35%。
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认为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细菌产生了高度耐药。
1β-内酰胺酶的水解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酶对抗生素的水解作用,可以使产酶菌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仍能够生存[1]。
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1)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够表达由染色体介导的A m pC 酶,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剂可增加表达水平。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 m pC 酶微弱水解碳青霉烯,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下降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低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
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纯化酶,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减少,促进药物摄取的E D P-l I 阻断而产生耐药性[2]。
国内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 A C 基因和2种A N T 基因以及1种A PH 基因,一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修饰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活[3]。
3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诱导酶对菌体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本身的生物功能正常。
对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PBP5的β-内酰胺酶活性具有重要作用,PB P5缺失的铜绿假单胞菌可显示高敏特性[4]。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是指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具体的耐药机制可以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基因变异: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获得耐药相关基因,从而导致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药物降解酶(如β-内酰胺酶)、药物排出蛋白
(如外膜孔道蛋白)、药物的修饰酶(如磷酸转移酶)等。
2. 外膜通道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组成,可以起到阻挡抗生素的作用。
耐药菌株可能通过改变外膜通道结构或降低通透性来减少抗生素的进入。
3. 药物靶标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改变药物的靶标结构,使其失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可能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结合力降低。
4.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含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减少药物在菌体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果。
综上所述,铜绿耐药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生物体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可在严苛的环境中存活并繁殖。
然而,它也是导致人类多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医院内感染率较高。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是其展开对抗生素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以下是有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挑战的内容描述。
1. 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主要是由于其细胞墙结构的改变,导致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通过获得耐药基因和药物泵等机制来耐受抗生素的作用。
2. β-内酰胺类酶:铜绿假单胞菌常通过产生β-内酰胺类酶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种酶会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导致抗生素失去作用。
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机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抗生素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3. 产生外膜囊泡: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释放外膜囊泡,在其周围形成的囊泡中存在可耐受抗生素的病菌。
这些外膜囊泡提供了一种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机制,加重了对治疗的困难。
4. 生化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还通过改变其生化途径来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它可以改变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挑战推动了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目标和机制以克服这些耐药机制。
同时,利用联合治疗、顺序治疗和改变抗生素使用方法等策略也被提出,用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 联合治疗: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可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同时靶向不同的抗菌机制,联合治疗能够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2. 顺序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新的耐药机制。
顺序治疗就是在病程中改变抗生素的使用,以绕过耐药机制并提高治疗效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简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典型的耐药性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人体内。
铜绿假单胞菌在健康人体内是常见的细菌,但在免疫力低下、重症患者和烧伤患者中,它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导致高死亡率。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包括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表达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以及对药物的外膜通道的变异。
目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且耐药性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耐药机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种酶可以降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抗生素失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
外膜通道的变异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内含有许多通道蛋白,这些通道蛋白是抗生素通过外膜进入细胞内的主要通道。
当这些通道蛋白发生变异时,抗生素的进入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这些物质可以中和氧自由基和抗生素,从而减弱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感染与传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引起感染。
在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手术创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
此外,医疗器械、环境表面和洗手间等也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主要由于其高度适应能力和基因的水平转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形成生物膜,使得细菌在环境中更加稳定和易于传播。
防控策略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严密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手术创口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
它在免疫力低下及医疗设施常见感染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
本文将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致病因子,使其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并引发感染。
其中,外膜结构和多糖胶囊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外膜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保护菌体免受药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多糖胶囊则可以掩盖菌体表面的抗原,使其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包括细菌溶解素和外毒素A。
细菌溶解素能够溶解宿主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
而外毒素A则是一种强烈的致病因子,具有细胞毒性、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等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使其能够附着在医疗设备表面,形成难以清洁的生物膜感染。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广泛的抗药性,使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这主要归因于其细胞外膜结构和宿主抗菌物质的排出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膜结构能够限制抗生素的进入,从而降低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同时,宿主细胞内的抗菌物质,如多黏菌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被菌体通过外膜泵机制排出,从而减少其对菌体的杀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通过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水平传播来获得耐药性基因。
基因突变会导致菌体内的药物靶点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抗生素对菌体的作用。
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播可以使菌体获得抗生素的降解酶和外膜泵等耐药性基因,从而提高其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
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菌耐药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感染。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和医疗环境的清洁,减少细菌的传播。
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成为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进行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非发酵菌。
其形态呈杆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通性呼吸菌,对氧气有较强的依赖性,无需额外营养因子,可以利用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3. 色素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绿色蓝色的芽孢杆菌素素(pyocyanin)、黄绿色的荧光素(pyoverdine)和棕黄色的草黄素(pyorubin)。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4. 生境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包括生物膜形成、耐酸碱、耐高温和耐抗生素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1. 黏附和侵入: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黏附蛋白和表面腺苷酰化酶等分子,使其能够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作用侵入细胞内部。
2. 分泌毒性分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毒性因子来对宿主细胞和组织产生伤害。
其中,外毒素(exotoxin)包括A-B型外毒素、外膜囊泡等,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毒素(endotoxin)是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结构组分,能够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3.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薄膜结构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条件,使得细菌能够持久定植。
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相互通信,形成集体行为,增加其耐药性和致病性。
4.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极强,主要表现为多药耐药和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产生酶。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酶包括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氨基糖甙磷酸化酶等,能够破坏多种抗生素的活性,使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人体的多种环境中。
它是一种典型的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现出严重的致病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一直处于科学界的关注对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多样复杂,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外排泵等多种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耐药菌株基因组和转录组,探索耐药菌株中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为耐药性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这是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膜能够提供菌体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使得细菌在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下更加耐受。
研究生物膜形成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抗菌靶点并研发新的抗菌药物。
3. 毒力因子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溶解酶等。
这些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至关重要。
研究毒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宿主与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过程受宿主的免疫反应调控。
研究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及如何调节炎症反应的平衡,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揭示了T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发展方向: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遗传变异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抑制其耐药性的发展。
2. 手性药物的研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手性药物的耐受性与其表面的膜组分有关。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联合用药需要谨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 良反应,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替代疗法探索
替代疗法的前沿研究
目前,医学界正在探索多种 替代疗法,如免疫疗法、微 生物疗法等,这些新型疗法 为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 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微生物疗法的应用前 景
07 治疗手段更新
新型抗生素研发
新型抗生素研发现状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 种新型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 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方 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新型抗生素的优势与挑 战
新型抗生素以其独特的抗菌机 制和广谱抗菌性,对多重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了强大的压 力。然而,其研发过程中也面 临着许多挑战。
微生物疗法是利用特定微生 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疗 法,通过调整人体内微生物 群落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免疫疗法是通过激活或增强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 疾病的一种疗法,近年来在 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
08 未来研究方向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对抗超级细菌的策略与挑战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3/16
目录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06 防控策略分析
02 多重耐药性解析
07 治疗手段更新
03 临床重要性探讨
08 未来研究方向
04 耐药机制研究
05 检测方法介绍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铜绿假单胞菌定义
1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
细菌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 式,可以快速传播其耐药基因 ,使原本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也能产生耐药性,这是铜绿假 单胞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机 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抗药机制对于防治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抗药性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内流、药物靶标突变、药物排出通道改变以及药物降解等多种方式。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药物内流通道的改变能力。
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调节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和构象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从而降低药物对其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药物分子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蛋白具有突变位点,可导致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改变药物排出通道,从而增加药物外流的速率。
这主要通过调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量和功能来实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OprM等,这些泵能有效地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使得细菌对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药物的降解来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
菌体表面的酶可以降解一些抗生素,从而使得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等药物降解酶,从而使得广谱抗生素失去活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多重抗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往往具有复杂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其主要包括快速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导致其对不同抗生素产生快速适应和耐药。
这种快速突变能力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多重抗药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转移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扩大耐药菌株的范围。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等,其感染程度常为严重。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菌膜代谢障碍、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首先,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菌体内的基因可以发生突变,从而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突变体可以产生类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使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耐药。
其次,菌膜代谢障碍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菌膜是细菌的外层保护层,可以阻止抗生素的进入。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改变菌膜的脂质组成,使其更为不透水和紧密,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渗透性,增加耐药性。
另外,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基因可塑性和遗传转移性,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其他菌株的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
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分泌的胶样物质组成的黏附层,可以在附着于生物表面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保护。
生物膜内的细菌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
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可以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从而增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它对多种抗生素展现出耐药性,临床上对其感染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有一些抗生素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
此外,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常与其他细菌形成混合感染,临床上的治疗策略也更加复杂。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一种与人类感染相关的重要致病菌。
其强大的抗生素耐药性机制,使得它对许多常规抗生素产生耐药或多重耐药。
在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机制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多重抗生素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抗生素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和MexXY-OprM等,在细菌细胞内外形成药物的流通通道,可迅速将抗生素排出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对菌体的杀灭作用。
这些外排泵系统通常由多个蛋白质组成,包括药物外排泵、内膜通道蛋白和外膜通道蛋白,通过协同作用,将抗生素迅速排出菌体。
2. 抗生素代谢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抗生素分解酶,如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氨基糖苷酶、四环素酶和磷酸酯酶等,这些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效的代谢产物,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特别具有重要性,能够降解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等多种抗生素。
3. 靶标位点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改变抗生素靶标位点来避免抗生素的作用。
例如,通过突变或基因重组,菌体可以改变其靶点的亲和性,从而降低抗生素与细胞靶点结合的效率。
这种机制常见于靶向青霉素结构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
4. 产生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一个黏性的类似膜状结构被称为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大分子(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三维复合物,能够覆盖在菌体表面并提供有效的保护。
生物膜的形成使得抗生素难以渗透细菌,从而减少抗生素对菌体的杀灭作用。
5. 基因水平的耐药性获得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如质粒传递等)来获得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这使得细菌能够迅速适应新出现的抗生素。
例如,具有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这些质粒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使其获得相同的抗生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道感染、创伤感染等。
本文将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是其引起感染的能力。
该菌具有许多特征,使其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引发感染。
其中一项重要特征是其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如脂多糖(LPS)、磷脂酰肌醇(PI)-特异性磷酸酶A(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C,PLC)等。
这些外毒素和酶可以破坏宿主细胞膜、干扰信号转导通路和诱导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细胞死亡和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袭和抗菌剂耐药性。
黏附是感染过程中的第一步,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其表面上的鞭毛或微有机体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使其能够稳定地附着在表面。
侵袭是指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刺破宿主细胞膜并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引发细胞内感染。
这一过程中,细菌通过特定的侵入系统(例如型III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释放外毒素和酶,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生物胶(biofilm),形成多细胞聚集体,增加菌体的耐受性和侵袭能力。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剂的耐药性是当前感染控制的重要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抗药性机制,如能产生β-内酰胺酶等促进抗菌剂降解的酶类,使其能够对广谱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外排泵等机制来降低抗菌剂的内部浓度,增强抗菌剂的效力。
这种多重耐药性使得铜绿假单胞菌更难以被药物控制,使感染的治疗变得困难。
总结起来,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主要通过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黏附、侵袭和抗菌剂耐药性来实现。
深入了解其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对我们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临床应用潜力探索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临床应用潜力探索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体中。
它被认为是医院感染和耐药性菌株中最为重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并探索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果至关重要。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源性耐药机制和外源性耐药机制。
内源性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菌株自身固有的特性所导致的耐药现象,如外膜通道的缺失、多重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和多重药物抗性基因的存在等。
外源性耐药机制则是通过水平基因传递方式获得的,包括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传递、转座子的活动以及细菌外膜囊泡介导的基因传递。
通过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来对抗这一耐药菌株。
二、探索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1. 新型抗菌剂的研发: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积极开展新型抗菌剂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针对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的多糖进行研究,开发能够阻断其附着和侵袭机制的新药物;或者通过抑制抗菌药物外排泵的功能,提高现有抗菌药物的疗效。
2. 细菌质粒的研究: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传递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的关键。
通过研究这些质粒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寻找阻断耐药基因传递的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RNA干扰技术来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耐药性的水平。
3. 细菌外膜囊泡的研究:细菌外膜囊泡是一种介导基因传递的重要机制。
通过研究外膜囊泡的形成和结构,可以深入了解耐药基因的传递途径,并寻找干预外膜囊泡释放的策略,从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成为医疗界的严重难题。
下面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烧伤、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其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黏附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
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固有的耐药基因、膜透性下降、产生毒素降解药物等多种机制。
3.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坚固的生物膜,将菌体包裹在其中,增加了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生物膜还能提供细菌之间的结构支持,提高了菌群的稳定性和拓展能力。
4.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的外毒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有溶血素、蛋白酶、内毒素A和外毒素S等,这些外毒素具有破坏红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等。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1. 青霉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降解青霉素类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
2. 氨基糖苷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氨基糖苷酶,能降解氨基糖苷类药物,减弱其抗菌活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3. 喹诺酮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突变或水解酶的产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DNA-酶复合物发生变化,降低了药物与其结合的亲和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迅速降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并提供相应的分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引起感染:1.1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优秀的黏附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可以黏附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膜。
该生物膜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层,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变得更加耐受。
1.2 外毒素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多种外毒素,包括溶血素、内毒素、外毒素A和外毒素S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器官和免疫系统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导致炎症反应和损伤。
1.3 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多种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和核酸酶等,这些酶能够溶解宿主组织,破坏细胞的完整性,从而促进感染的发展和扩散。
2.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广泛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性,这包括广谱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这种多重耐药性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2.2 β-内酰胺酶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广谱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降解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导致这些抗生素的失效。
2.3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表面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这些泵可以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降低抗生素对菌体的有效浓度,引发抗药性。
2.4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变异性,其基因组中存在多个突变位点。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抗菌药物靶标的结构改变,使得抗生素无法结合并发挥作用。
3. 克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措施: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20
五、治疗方案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铜绿假单胞 菌对多种抗生素快速产生耐药性在临床抗感染的一线战场己是不
争的事实,对NCCLS推荐的一线用药,如庆大霉素、头孢噻 甲羧肟、哌拉西林等亦早己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就使 得临床的抗感染治疗显得越来越困难。故此,临床上还应加 强消毒防御,控制感染发生,同时,应更为合理地科学地使 用抗生素,并应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①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NA旋
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③外膜通透性降低。
④生物膜形成。 ⑤主动泵出系统;等等。 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
2021/3/10
24
六、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
1、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
PAE细菌定植 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意 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一般 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 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而从非无菌标本 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 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 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
假单胞菌的泛滥,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控制三、四代头孢 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药物使用病例)。(2)碳 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需由两名特殊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 后方可使用。减少传播:每日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 一旦发现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立即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 :(1)将患者单间隔离。(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及护工、家属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4 )诊疗用品单人单用。(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日两次 “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擦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Z h o n g s h a n At {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S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o n g s h a n , Gu a n g d o n g 5 2 8 4 0 3 , C h i n a )
s i s wa s p e r f o r me d wi t h t h e u s e o f S AS 9 . 1 s o f t wa r e .RES ULT S Amo n g t h e g e n e mu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B — l a c t a m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VI M一 2 ,I MP 一 2,VI M一 1,a n d I MP 一 1,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u s i n g PCR me t h o d,a n d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
・论 著 ・
多药 耐 药 铜绿 假 单 胞 菌 对 』 3 一 内酰胺 类 药物 耐 药机 制 的研 究
王 娟 ,张 秀明 ,兰海丽 ,陈康 ,李 美玲
( 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 , 广东 中山 5 2 8 4 0 3 )
摘 要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 B 一 内 酰胺 类 药 物 的 耐 药 机 制 , 为 临 床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依 据 。方 法 对
r l o s a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J u l t o D e c , 2 0 1 0 .T o t a l l y 4 g e n o t y p e s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t O p — l a c t a m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变 中, I MP - 1 基 因 的突 变 率 最 高 , 1 4株 菌 株 存 在 突变 , 突变率为 1 4 . 4 ; 其 他 3种 I MP - 2 、 V I M- 1和 V I M- 2的基
因 突 变 菌 株 分别 为 9 、 6 株和 7 株, 突变率分别为 9 . 5 、 6 . 2 和7 . 2 ; 耐 亚胺 培 南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4种 B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基 因 突 变率 与敏 感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突变 率 基 本 相 同 。结 论 亚 胺 培 南 耐 药 菌 株 的 4种 8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
S t u d y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c e me c h a ni s ms o f mu l t i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t
Ps e u d o m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t o f l - l a c t a ms
s t r a i n s t O 1 3 - 1 a c t a ms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g u i d a n c e f o r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M E THODS A t o t a l o f 9 7 s t r a i n s o f P. a e r u g i —
Ab s t r a c t :0B J EC TI VE To e x p l o r e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me c h a n i s ms o f mu hi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t Ps e u do mo n a s a e r u gi n o s a
中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 2 0 1 5 年第 2 5 卷第 1 6期 C h i n J No s o c o mi o l Vo 1 . 2 5 No . 1 6 2 0 1 5
d o i : 1 0 . 1 1 8 1 6 / c n . n i . 2 0 1 5 — 1 4 0 1 8 8
基因突变率分别高于敏感菌株 , 但 两 者 之 间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关键词 : 铜绿假单胞菌 ; l a - 内 酰胺 类 药 物 ; 基 因 分 型 中图分类号 : R 3 7 8 . 9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4 5 2 9 ( 2 0 1 5 ) 1 6 — 3 6 2 0 — 0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0年 7 —1 2月 分 离 出 的 9 7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采 用 P C R方法进行检测 , 检 测 4种 内酰 胺 类 药 物 的 耐 药 基 因 , 即 V I M- 2 、 I MP - 2 、 V I M- 1 、 I MP - 1 的表达 , 数据采用 S AS 9 . 1软 件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8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 的基 因 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