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人画与苏轼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影响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影响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摘要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虽然他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其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文人画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修养,具有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是中国古代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文人画作的审视与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较为直观地发现影响文人画创作的因素,也可以发现创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谈起,重点分析了其对文人画创作所作出的探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

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最早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虽然苏轼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理两全,以言晓画熙宁四年,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在这里,苏轼提出了文人画论中关于“常形”与“常理”的问题。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作者:冯帆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

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关键词:文人画;形似;绘画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2-02一、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一)北宋绘画及文人画状况概述北宋开国伊始,画院中人物画尚为重要地位,是因为要求绘画要起到一定的政治和宗教的“宣教”作用,出现了一批工笔画人物的画家,如王拙、武宗元、高益、高文进等人。

北宋初年,帝皇们除了对上述具有“宣教”功能的绘画乃继续加以扶持之外,宫廷内用作“赏悦”的绘画亦颇为流行也就是从五代沿袭而来的“黄派”花鸟画的“富贵”体貌,占据了画院中的主流地位。

直到北宗中期,催白在画院中的“变法”而崭露头角,才使两宋宫廷花鸟画开始具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风貌。

其代表作《双喜图》。

《双喜图》中表现出对木坡草为微风吹扬起来的动势,对应着神态极为生动真实的禽兽形貌“写实”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期宋代士人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的矛盾,他们的心灵在艺术中渐渐地浮现出来,于是有文人书画的出现。

文人画家的异军突起,以北宗后期的苏轼、文同、米芾、李公麟等人,到南宋的米友仁、杨补之、赵孟頫、郑思肖等,把某些较特殊的题材如文同画竹,苏轼画怪石,李公麟画人,宋迪画松,米点山水…妙处在意之所到而不可模拟,超越形式,法无定法,一切皆从胸中流出,不求形似,笔墨的个性化和画的简化赋予一些新的涵义和形式,造成了一种绰号“墨戏”的“前卫”艺术。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基础,致使后世文人画家 意义深刻。苏轼是站在绘画创作的观念上为
着重强调画是“写”出来的。
宋代绘画提出了美学指导,进而体现出特
殊性。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和自我性情的表
三、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达,致使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吹遍中国画坛,
不仅使绘画产生了多样性发展,而且有力地
苏轼在文人画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在 推动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及绘画风貌的变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内容提要: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 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 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一改往日院 体画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 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生动形象。
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整
苏轼倡导以书入画、以书论画的理论, 体性。苏轼正是注意到这种创作过程中的不
是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不拘于传统的 可逆性,进而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观性对于情
创新精神。我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身何物不堪
较早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以象形的方式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字也在不断发展,直到
绘画一旦摆脱形的束缚,思想上将会 从不同的角度参悟书画意境,将他们带入不
消除内忧外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 更加自由,绘画表现上将更为彻底,风格题 同的境界。苏轼将诗境引入绘画追求意境的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甚微。 材将会更为多样。宋代文人画的关注点逐渐 创造,从而冲破了“形似”观念的束缚,强

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管窥苏轼文人画论思想

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管窥苏轼文人画论思想

内涵拓展上作出的主动探索。希腊诗人西蒙尼德 斯曾说过 “诗为有声之画, 画为无声之诗, 实是一种 感觉挪移现象, 使诉诸听觉的有声之诗获得了视觉 的无 声 之 画 的 感 受, 是听 觉和 视觉 的彼 此打 [! ] ( "#$) 通” 。 “ 诗意之风, 赋予了中国画 微妙玲珑的 内蕴, 赋予它更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韵味。这 两点结合使得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更具有典范意 味, 成了中国绘画发展的高峰。 ” 当然, 在 “诗 画一律” 观上, 苏轼别处也曾有论及, 为后人引用最 多的乃是他在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里的诗句: “味 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 画, 画中有诗。 ”这 是苏轼对王维的绘画 《蓝田烟雨图》 所作的一段跋 文。王维作为中国文人画的始祖, 他的绘画艺术是 以诗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为最高准则的。他的山水 诗富有意境, 其诗句形象生动, 如 “ 蓝溪白石出, 玉 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宛如一幅美丽 的图画。而他的山水诗, 富有诗意, 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抓住了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之处, 认为 应该以诗的意境论画, 提倡诗情画意。至此, 诗画 的相互融合, 大大拓展了中国画表现空间的艺术深 度。明代的徐渭、 清代 的朱耷及 “ 扬州八怪” 都视 诗画为一回事, 清代的沈宗骞更直率: “画与诗皆士 人陶写 性 情 之 事。均 凡 可 以 入 诗 者, 故 可以 入
!
"## $ 年 %% 月 ! ! ! 第 "& 卷 增 刊!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西安) ! ’()*+,- (. /)*012* 34)5,06(+ (. 71,,+86 9(*:,- ;+6<2*=60>
! !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而历史文人的规范和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文人画历史地位上有着坐标性人物的代表,苏轼。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自觉;士气;作为知识分子,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

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

这种契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人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习性。

这为文人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

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实现,是文人在绘画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结果。

他们所倡导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理想成为文人画确立话语的基本依据。

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推到前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所倡导的模式:即为文人画设定等级和规范审美类型,这是文人在规范文人画的一种策略。

而同时图像话语权的定性和被世人承认,从而成为一种公共话语还需要有认证资历和学术资格的人来为这个领域进行文化上的领导。

这些文化领导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具“证书”的作用。

这些人为了进一步纯正文人画中文人性这一“血统”,他们不断提出和规范文人特性,不断在绘画思想和形式方面划定文人领域。

苏轼就是这一规范的首倡导者。

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态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的“道”,必须同时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思维的立足点,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本质。

按照思辩的理解,“道”是哲学的。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了人格力量的自我完善,视“道”为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将人生艺术化。

文人画首先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文人画的理论自觉意识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集团推动的,那么,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以他个人的文化影响,将这种意识提出并放大。

浅析苏轼与文人画

浅析苏轼与文人画

浅析苏轼与文人画张俊张本敏摘要:宋代是丈人画的萌芽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独到的文人画理论和的审美现点,他的荚学理论、荚学思想和笔墨精神一直到现在对中国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以画自娱,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讲究笔墨情趣,以书法入画,创作的柱心内容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井以此抒发他们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的激情或阴郁坎坷的境遇。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意境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得志,很早就步人官场。

但他的仕途之路很是坎坷,几次入狱,还被流放。

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艺术的才华,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同的也是杰出的画家、书法家。

他的思想极为活跃,同时兼备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清净无为,所以他提出了很多的艺术理论。

一、不求形似苏轼的绘画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他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文人画的提倡者,他提出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文入画理论,并亲自实践。

现在,我们已经见不到那个时期的文人画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一些诗文和文章的之言片语便是我们研究中国早期文入画最宝贵的资料了,苏轼的最早的文入画理论是“不求形似”,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鄙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是一首非常有影响的题画诗。

它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不求形似”“士入画”理论。

在<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中,苏轼在友人画马作品的提跋上写出了自己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他的这一理论,是把文人画家与普通画工在审美上区分开来,着重强调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远远高于一般的画工。

苏轼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的是作品的精神“取其意气所到”,画出物象的神韵“如阅天下马。

苏轼与北宋文人画的历史解读

苏轼与北宋文人画的历史解读

物言志 , 表现 当时的心情与志向。苏轼提 出
文 人 画家 要 了解 绘 画 的 “ 常理 ” ,即 内在 规
1 、 、 . 书 画一体 。苏轼倡导的重要理念 律 , 诗 也就是绘画本身 的艺术规律 。“ 常理” 通
影 响 。北 宋 时期 大 文 学 家 苏 轼 最 早 倡 导 文 之一即“ 画中有诗”认为文人画不但要描绘 常会隐藏在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之 中。 , 画家只 人 画 , 且 首 次 提 出 了 文 人 画 基本 理念 , 并 并 景 物 , 要 表 达 意 蕴 , 为 后 来 文 人 画 注 重 有 真 正掌 握 了绘 画 的 内在 规 律 , 作 品才 能 其 还 这 且 运 用 于 绘 画 的创 作 实 践 之 中 … 。
苏 轼 (0 6 _ 1 1 , 1 3- 10 )出生 于 四川 眉 山 , 轼的理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文人画 。 诗 处 的 自我 写 照 。苏 轼 美学 理 念 对 后世 的文
字子 瞻 , 号东坡居士。他擅长诗文 , 创立 了 与 画 的共 同特 征 都 是 通 过 形 象 思 维 来 刻 画 人画家有着深远 的影响。 苏轼并不 以画画来
仿苏俄 “ 以党治 国” 革命 才能胜利 。而宣传 武力 的奋斗太多 , , 宣传 的奋斗太 少 , 乎成 地 为革命辛勤 工作 , 几 不怕牺牲 ” , 且面 … 而
『 功 夫是 “ 以党 治 国的第 一 步 功 夫 ” 这 是 孙 巾 _一 盘 散 沙 ,所 以 国 民 党 的 党 务 要 进 步 , 对 国民党 内冯 自由等“ 造谣 生事者” 。 好 声称
1 兰 台 界 2 1 5月 上 6 01 .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 中山经历苦 闷 孙
彷 徨 后 ,在 共 产 国际 和 巾 国共 产 党 的 帮 助 下 , 改 组 中 国 罔 民党 , 动 罔 民革 命 。 决定 发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文人 画
贡 献

文 人 思 想 对 文 人 画 产 生 及 发 展 的 影 响
文 人 参 与 创 作 的 传 统 可 以 说 是 源 远 流 长 的 ,从 东 汉 关 于文 人 画的 定 义 , 师 曾 在 《 人 画之 价 值 》 文 陈 文 一
中提 出 : 何 谓 文 人 画 ? 画 中 带 有 文 人 之 性 质 . 有 文 人 “ 即 含 之趣 味 , 在 画 中考 究 艺术 上 之功 夫 , 须 于画 外看 出许 不 必 多 文 人 之 感 想 。 所 谓 文 人 画 。” 说 :文 人 画 要 素 : 一 此 又 “ 第 人 品 , 二 学 问 , 三 才 情 , 四 思 想 , 此 四 者 , 能 完 第 第 第 具 乃 善 。” 里 面不 仅 提 出 了文人 画所 应具 备 的条 件 , 应 具 这 即 有 浓 厚 人 文 价 值 ,而 且 把 画 家 的 人 品 和 才 情 提 高 到 了 先 于 技 术 之 上 的 地 位 ,着 重 突 出 以 人 和 人 的 文 化 修 养 为 先 的 人 文 精 神 。被 称 为 文 人 画 的 画 , 经 不 单 纯 是 艺 术 品 , 已 情 。 外 , 词 里 面 还 蕴 含 着 希 望 和 斗 争 。 们 再 不 愿 看 到 另 歌 人 时 期 天 文 学 家 张 衡 、 汉 末 蔡 邕 , 东 晋 之 后 南 北 朝 时 期 东 到 的王 微 、 炳 、 赫 、 元 帝 , 到 唐 代 , 人 画 画 得 就 更 宗 谢 梁 再 文 多 了。 由此 可见 , 国绘 画 的文 人 化 、 学 化 倾 向早 就 暗 中 文 含 在 它 的 基 因 中 了 。儒 家 的 画 论 讲 究 读 书 , 用 处 为 : 其 汰 俗 、 性 、 理 。 反 映 到 文 人 画 上 比较 明 显 的 应 该 是 文 人 养 明

苏轼与文人画

苏轼与文人画

苏轼与文人画文人画并不是从苏轼开始的。

但是,当我们提到文人画时,总是与苏轼联系在一起。

原因有二:第一,“文人画”是苏轼提出的;第二,苏轼系统地说明了文人画的特征。

可以说,苏轼是第一个文人画的理论家。

苏轼一生,在官场上并不顺畅。

从主观条件来说,他受儒、佛、道的深刻影响。

儒要求入世,而佛道要求出世。

这就决定了苏轼在官场上的矛盾态度。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轼并不适合官场。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胸怀正义、不拘俗礼的才子。

但是,那时的官场上需要的是看风转舵、左右逢源、老谋深算的政客。

1079年,苏轼62岁,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贬黄州,这时,苏轼看透了人生,诗词写得很好。

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时写成的。

也只有这时,才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苏轼晚年的一个夏天,上朝回家后,摸着自己的大肚皮问道:“吾腹中何物?”一人回答说:“学士腹中尽是诗文。

”苏轼摇摇头。

另一人说:“学士腹中尽是学问。

”苏轼摇摇头。

这时,苏轼最喜欢的小妾朝云回答说:“学士腹中尽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轼哈哈大笑。

苏轼写过很多好诗给朝云,朝云34岁去世对苏轼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苏轼在仕途上几经磨难,最后被贬至海南。

后来,终于获准回京,在回京的路上因病去世。

终年66岁。

苏轼第一次提出“文人画”这个概念,不过,他不叫“文人画”,叫“士人画”。

文人一般不作官,他们是独立的、清高的,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在政治上是失意的,在经济上是清寒的。

他们不听信任何人。

士大夫进入绘画队伍对绘画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提高了绘画的品味。

士大夫阶级都是能诗,能画,能文,能书的知识分子。

因而这也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特点。

文人画一般都是诗书画的统一。

第二,降低了绘画的技巧。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了稳定的文官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只重文章,不论门第,大量吸收庶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

相比唐代的任侠尚武与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宋代多了些“郁郁乎文哉”的书卷之气。

六朝时期,南方政府发展了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

随着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日渐富庶并且安定。

而“安史之乱”后,北方文人士子南迁,使得江南终于第一次在人口总量上超越了北方。

相对自由的文化氛围,富足而又活跃的经济环境,山林水泽的空灵诗意,孕育和滋养了江南。

感性、清雅、细腻、重直觉的南国趣味取代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格调。

伴随着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国策的施行,宋代的文化日渐闲散、优雅,并在整体上追求一种重意趣、轻法度,更具生命与性灵质地的审美格调。

所谓“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在审美格调上整体区别于唐代的一种风格取向。

其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在文学艺术上的趣味。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仁宗时代的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无疑是宋代文人的最高代表。

他以潇洒旷达的个性、平淡天真的艺术格调、纵横恣肆的才情在所有领域率意进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美学取向,并在文艺的诸多领域里高标独立,成为旗帜性的人物。

作为全能型的才子,苏轼于诗、书、画莫不精善。

他的才华广博深厚,又兼具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他的文章汪洋恣肆,风致洒然;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诗帖》享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他的诗歌纵意清奇;他的词清空豪放,伟岸潇洒,一改词坛百年浮华柔美以及小情小调之气,将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怀以词遣兴,气势恢宏,开一代豪放词宗;他画《枯木竹石图》(图1),米芾曾云:“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1]苏轼的画是他文学与书法之外的副产品,是他抒情言志的又一艺术形式。

他曾经说文同:“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

论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_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论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_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 V U niversit y N o. 6, 2009 ( T ot al No. 96)
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
2009 年第 6 期 ( 总第 96 期)
文学论坛
论 /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0 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徐薇
(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的学理依据 [ J]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9, ( 01) .
[ 3] 兰翠. 苏轼 / 诗中有画0 语境论析 [ J] . 烟台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02) .
[ 4] 闾海燕. 以苏 轼为 例: 中国 哲学 语境 中的 诗画 理 论 [ J] . 南 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4, ( 01) .
# 68 #
治斗争中, 他饱尝仕途坎坷的滋味, 愤懑不平之气 交织于心, 发诸毫端, 借诗画以泄胸中抑郁。苏轼 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 强调表现自我, 有所创 新; 他的画重在神韵, 不拘形似, 真诚抒发胸中意 趣。其他诗人画家对苏轼的诗画也多有评价, 如孔 武仲的 5 东坡居士画怪石赋6 : / 文者无形之画, 画 者有形之文, 二者异迹而同趣0 ½ , 意 谓苏轼的文 章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认为要实现 / 画中 有诗0 , 画家在艺术格调方面要以简淡为上。在绘 画创作中崇尚言简意足, 笔墨疏淡, 虚实相生。如 李公麟¾ / 作画多不着色, ,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 倒。0 简淡正好与空灵清幽的诗情相一致, 简淡是 雅, 则诗意足。苏轼称: / 笔略到而意已具。0 画中 的诗意正是借助于 / 简淡0 的艺术手法, 才得以表 达出来。
苏轼的诗画观和中国古代的宇宙自然精神是紧 密相连的。中 国的宇宙自 然精神 是 / 天 人合一0。 人和自然是相类相通的。中国诗和画有着共同的本 质追求 ) ) ) 道。而道是 宇宙万物 和生命的 终极本 体。老子说: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物0 ( 出自老子 5 道德经6) 。/ 天人合一0 的境界就 是个体化入宇宙万物之中, 通过一草一木去体味宇 宙的悠悠无限, 去把握宇 宙的本 体和生命 ( 道) , 达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境界 ¿ 。所以中国诗和 画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静默的与无限太空自然浑 然一体的最高心灵境界。因此诗与画在表现形式上 常超越感性具体, 不滞于个体形象, 重神似, 轻形 似; 重写意, 轻写实; 重表现, 轻再现; 追求言外 之意, 象外之象。腾固在 5 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联带 关系6 中说得好: / 诗与画, 一用文字和声音, 一 用线条和色彩, 故其结合不在外的手段而为内的本 质。诗要求画, 以自然物状之和谐纳与文字声律; 画亦要求诗, 以宇宙生生之节奏, 人间心灵之呼吸 和血脉之 流动, 托于线 条色彩, 故彼 此结合在本 质。0 À诗情画意, 故珠联而璧合。

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

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

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作者:李婷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2期TEXT / 李婷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属四川),为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为诗清新劲健,想象丰富,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同称“宋四家”,亦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画家代表之一,且能变墨竹为朱竹,并画枯木,怪石。

苏轼可谓极为少见的文艺全才,其作为宋代文人画的代表,对后代绘画及其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一、“工人画”与“士人画”苏轼率先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或称作“士夫画”。

其认为“文人画”也好,“士人画”、“士夫画”也好,与称之为“工人画”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其在题跋中提到“画工画”为“工人画”,就是以绘画为职业的人所作的绘画,此类画家被称为画工。

然“士夫画”是指具有文化修养的画家所作的绘画,这些画家不一定具有权势、衣冠贵胄或出生王族,但应懂得文化、赋有修养,可见,苏轼推崇的是“轩冕才贤”。

在对待画家的地位上,苏轼认为“士人画”比“画工画”地位高,因为文化意味着“道”,画得之于文化,通之于“道”。

《论语》中说:“士志于道”,但画工有的只是技巧,要想达到“道”的层次,画家必须要学习文化知识,知识是通于“道”的基础。

苏轼在《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

汉杰真士人画也”。

针对两种不同的画风,显然,苏轼赞成“士人画”贬低“画家画”。

在《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中说:“画以人物为神,花竹禽鸟为妙,宫室器用为巧,山水为胜。

而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

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

”这就证明,苏轼所讲的“士人画”主张“离画工之度数”,而“画工画”只讲求技法上的精进,注重画之本法,它不属于审美需求的审美性绘画,而是带有功能意义上的实用性绘画,而“士人画”属于纯粹的绘画性绘画,带有“逸”的属性,讲求意趣、笔意、墨法等。

苏轼与宋代文人画

苏轼与宋代文人画

苏轼与宋代文人画作者:董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家。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文人画之说,影响企及整个宋代及其至今。

关键词:文人画;苏轼;画院画作者简介:董蕊,女,1986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人,学历:硕士学历,助教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两宋时期皇帝们三百年的“文治”最终使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但却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而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对宋代“士人画”的兴起有着不可取代的深远影响。

苏轼作为“士人画”的代表人还把儒、道、释三家思想精神也引入到“士夫画”之中,以绘画表现作画者自我的道德人格追求和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以此形成了独特的“士夫画”。

“士夫画”在以苏轼为代表的画家们的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甚至超越宫廷画等别的绘画种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延续至今。

北宋建立后承袭了五代时期的翰林图画院的制度,设立了皇家画院,规模在后期庞大到超越之前任何一朝。

徽宗崇宁三年(1104)在东京成立画学。

画学被分为六科,还制定严格的入学考试规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以教授绘画为专业的学校。

考入画学的人所穿衣饰皆于朝臣一样,这样的待遇无形中提升了宫廷画师的地位。

但是画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考入的,考试题目经常由皇帝亲自出题,大多是用诗词为题,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

一般要求参加考试者要深刻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绘画创作中把深刻含义用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体现出了在北宋初期绘画与诗词已经有了初步融合之态。

但是,作为画学的画师,作画都是要奉旨作画的,这样对绘画的形式、内容都有了极大的限制,对绘画的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制约性。

北宋中期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大量的商品形式的绘画出现,为了经济效益,完全的迎合购买者的审美趣味,这就使得绘画形式与内容更加单调无趣。

苏轼画论对文人画风的影响

苏轼画论对文人画风的影响

苏轼画论对文人画风的影响
苏轼的画论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它不仅提出了文人画的核心理念,而且对文人画风的影响也很大。

首先,苏轼画论强调文人画要以“自然”为根本,把自然的美融入文人画中,使之充满生机。

他把文人画的创作比作“吹水”,即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把自然的美景表现出来。

他说:“画者必须先熟悉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把自然的美融入画中。

”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苏轼对文人画的重视。

其次,苏轼画论强调文人画要以“神韵”为主导,把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融入文人画中,使之充满魅力。

他把文人画的创作比作“唱歌”,即从艺术家的内心汲取灵感,把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出来。

他说:“画者必须先熟悉自己的内心,以自己的内心为基础,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

”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苏轼对文人画的重视。

最后,苏轼画论强调文人画要以“虚实”为基础,把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融入文人画中,使之充满活力。

他把文人画的创作比作“做衣服”,即从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中汲取灵感,把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表现出来。

他说:“画者必须先熟悉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以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为基础,才能把文人画的技法和结构融入画中。

”。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作者:宋阁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提出了独到的文人画理论和美学观点,他的美学思想和笔墨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人创作的核心是直抒胸臆,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讲究笔墨情趣,并籍此抒发其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的激情或阴郁坎坷的境遇。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情趣;直抒胸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前言文人画也称为“士大夫写意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能鲜明反映他们审美趣味的绘画。

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

在很久以前,就有古代文人从事绘画的记载,但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则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并在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宋代是文人画的兴盛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以文学知名于世,又精通书法,亦能作枯木竹石,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才华大放光芒,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美术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并重佛道,在文艺思想上极为活跃,表现出多重复杂性,他对艺术的见解在美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一、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不求形似苏轼提出的绘画理论对“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他是目前记载最早的“文人画”提倡者。

他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文人画”理论,并践行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苏轼论画,反对绘画仅停留在追求形似的层面,认为仅凭绘画技巧修养尚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表达。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曾提到:“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是说,如果看画以“形似”为标准,这种见解就与儿童的见识一般,认识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层的精神内涵。

这一看似普通题画诗句,却深刻阐述了“不求形似”的“文人画”理论。

(二)取其意气所到苏轼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涵养——“取其意气所到”,画出物象的神韵,注重“气势”,不应该只单纯地表现物象的“外形”。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而富有创意。

其中深受苏轼绘画理论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有着较为独特的面貌。

本文将以《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为中心,分析文人画中苏轼绘画理论所起的作用。

首先,苏轼绘画理论为文人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思想理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要以写意为基本原则,要抓住画面的主要特征,只需要描绘几个主要特征,就可以让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苏轼表明,文人画应以写意画法为根本,以追求画面活泼生动为主要原则,节省笔墨,增强艺术效果。

其次,苏轼绘画理论影响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

苏轼把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定位为“瘦”、“轻”、“清”和“简”,这意味着在表现中要注重画面的空间感、色彩的协调性、线条的活跃性、层次的区分度以及笔墨的节约等。

他深知能够让画面更加简洁明朗、洒脱自然、活跃充满气势才是文人画最理想的表现形式。

再者,苏轼绘画理论为文人画提供了审美价值取向。

苏轼以“清静”、“洒脱”和“抒情”为审美标准,力求在文人画中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把传统中国文人画中的典雅、宁静、婉约之美和西方的空灵、抽象之美相融合,以求在艺术表现中体现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审美美学价值。

最后,苏轼绘画理论也引领文人画的创新。

苏轼提出的“瘦”、“轻”、“清”和“简”的概念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也给文人画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

他提出,在文人画中,要力求突破自然,在画面中打破原有空间,力求达到巧妙、别具一格的画面表现,以追求艺术的完美与不断的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理论为文人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指导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引领了文人画的创新,使文人画得以在发展中不断重构、变异,以期达到艺术表现境界的新高度。

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而富有创意,深受苏轼绘画理论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有着较为独特的面貌。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浅析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作者:张光辉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4期摘要: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

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

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中国文人画贡献一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

近代人陈衡恪先生指出文人画家有四个必备条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具此四情,乃能完善。

因苏轼的提倡和推广,宋朝中期呈现的文人画雏形,到了元朝才得以蓬勃发展。

而近年来对于“文人画”的评价,有两个非常流行的说法:一是文人画家大多不是以画为专业,不过以笔墨陶情,或者是游戏之作,所以其画不工,唯其不工画,因此强调神似,反对形似。

二是文人画家都是出身于地主士大夫,因阶级偏见而贬低“画工画”,其实质就是为士大夫阶级立言。

这两个问题在对苏轼的评价中更见突出。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似不尽然,值得研究。

二文人画家是否都不工画?他们反对形似,是否以此之故?这是第一个问题。

产生这样一个看法的原因,应该考察一下我国的绘画历史,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立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因苏轼乃提出“士人画”这个概念的第一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握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东坡集-跋宋汉杰画山》)所谓“士人画”,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和沈灏《画尘》所称的“文人画”。

但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王右丞即是苏轼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中叶的王维。

那么董其昌把“文人画”始于苏轼又推前了三四百年。

现代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更把“文人画”的源远溯到:西晋王虞、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和南朝的谢赫,宗炳、王微等。

把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能画文人,网罗无遗。

实在说我国的绘画史,确是一部文人绘画的历史,真正民间的画工,见于记载的极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使人 们全面认 识文人 画, 同时有助 于当代画 家文人 身份 的觉醒, 对当 今 画坛的健 康有序发展也不无益处。
关键 词 : 文人画 苏轼 神似 思想
对 于文人画有不 同的理解 , 但概括起来 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 认 为文人 画画家大 多不 以绘 画为职 业营生 , 只不过 以笔 墨陶冶 兴致 , 以书 画为游戏 。其不把 主要精力放 在绘 画技 法和造 型的 研 究上 , 不追 求画面精 工 , 而是注 重神似 , 追求意境 。第二 类认
苏轼 的文论 中都有 涉及 , 值得再研 究 、 再 学习。


相 关论点 及 画作 分析
了解文人 画首先 要 了解相 关学者 的论 述 , 特别是 一些代表
性的观 点。苏轼在《 东坡 集 ・ 跋宋 汉杰 画 山》 中云 : “ 观 士人 画如
阅天 下马, 取其 意气所到 ; 乃若 画工 , 往 往只取鞭策皮毛 , 槽枥刍 秣, 无一点俊发 , 看数尺许便倦 。 ” 所 以有人认为苏轼首 先提 出了 “ 士人 画” , 以致 后来有 了文人 画的概念 , 认为苏轼是 文人画的始
合各 家观 点 , 对 于文人 画的起始年代 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 还存在

定 的争议 。
而美 术史上 的文人 画 留存 下来 的真迹较少 , 又增 加 了研 究 的难 度。 即便 是顾恺 之有作 品《 女 史箴 图》 《 洛神赋 图》 《 列女仁
智 画卷》 等遗存 , 但有 关专 家考证 出这些作 品也都 是隋唐之后 的 摹本 。还 有专家表示王维 的《 伏 生授经 图》 《 雪溪 图》 是 否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
认为其不注重形似 只一味求神似 。观 其《 女 史箴 图》 《 洛神赋 图》 《 列女仁智 画卷》 等 画作 即可以看 出此道理。王维 的画作不 管是
人物还是 山水 也都是这样 的。
二、 苏轼 的相 关文 论分析
苏轼未 曾系统地 阐述 自己的绘 画思想 , 只有一 些相 当简 短
为 文人 画画家大都 出身显贵 , 看 不起 以书画为营 生且 社会地位
人杨慎也持 肯定 的态度 , 认为 晁诗 一 出“ 其论始 为定” 。从 中也 可见苏诗 的开拓作 用 , 其对 画界 产生 了深远 影响 。现今仍 有学 者试 图为苏轼翻案 , 认为苏轼并不是否定形似 , 而是 晁以道诗 引 发 人们误 解“ 苏轼否定形 似” 。也有许 多学者认 为, 晁 以道 与其
难 的, 这 不仅 因为其精 神源头 可 以追溯 到孔子和老庄 。所 以综

何为形 似 , 是 否 需要反对 形似 ; 第二 , 苏轼 所 画 的画是 否为 1 . 何为形似 , 是否 需要反对形似 对于“ 形似” , 历来有持不 同观 点的论 断。顾 恺之提 出“ 以形
“ 工画” ; 第三 , 论诗 与论 画的原则是否互通。
师苏轼的观点基本一致 , 两者都不 曾否定形似 , 也并没有所谓 的 被 补与补 正。笔者认为 苏轼否定形似 , 而晁以道是肯定形似 的。 要全 面 了解 分析 苏轼 文论 , 有三个 问题 需要 梳理 清楚 : 第

祖 。董其 昌在《 画眼》 中说 : “ 文人之 画 , 自王右丞始 。 ” 董其 昌认
较低 的 画工 , 认 为 文人 画画 家大都是 上层人士。这 两种观 点在
的诗歌 或跋语题记 。如 , 苏轼在《 书 鄢陵王 主簿所画折枝 》 中所 作的两首诗 , 特 别是历来热议 的第 一首前 四句 : “ 论 画以形似 , 见
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 定非知诗人。 ” 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 中, 苏 轼 此论 一 出并不被 人们 理解 与接 受 , 甚 至还招 致非议 与反 对 。 苏轼 的学生晁 以道还 曾补 正: “ 画写物外形 , 要 物形不 改。诗传 画外意 , 贵 有画 中态。 ” 后人有认可 晁以道 为老 师苏轼 的补正 , 明
袭m镦 , 育 开 充
简论文人画与苏轼思想
口张光 辉
摘 要: 文人画的发端可 以追溯至 东晋顾恺之 , 鼻祖被认 为是唐人 王维, 但 苏轼对宋及 以后 文人 画理 论体 系的完善和发展起 到 了 重要作 用。对苏轼相 关思想的梳 理 , 特别是厘清其关 于文人画的文论 , 能够使人们更加 清晰地认识到文人画兴起的缘 由与发展 情况 ,
为唐人王 维是文人 画的开创者 , 很 多人支持这 一观点 , 同时这 一
观点把 文人画的历史 向前推进 了三 四百年。而 日本 学者 大村 西 崖在《 文人 画之 复兴》 中写 到文人画 的源头可 以追 溯至东晋的王 虞、 王 羲之 、 王献 之 、 顾 恺之 以及 南朝 的谢 赫、 宗炳 、 王微 等人。 这一说 法也有一定的依据 。陈师 曾则在 文论 中写道 : “ 何谓 文人 画? 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 , 含有 文人之趣 味, 不在 画中考 究艺 术 上之 功夫 , 必须 于画 外看 出许 多文人之 感想 , 此之所 谓文 人 画。 ” 卢辅圣 则认 为, 为文人 画寻 找一个确 切 的发轫 期是相 当困
也值得 怀疑。对于现存顾 恺之 与王维 的几幅传世名作 真假 暂且 不论 , 从其呈现 给我们 的 画面来 看也 有一定 的研 究价值 。顾恺
似” 。而北 宋欧 阳修在《 盘 车 图》 上题诗 : “ 古 画画意不 画形 。 ” 陈
写神 ” 的观 点 , 即绘 画 的最高 境界 在 于得 其“ 神” , “ 形” 只是 为 “ 神” 服 务的。 而谢 赫在《 古 画品录》中更注 重形 , 写道 : “ 点刷研 精, 意在切似 , 目想毫发 , 皆无遗 失。 ” 虽然 说“ 神似” 的根本 应该 是“ 形似” , 但“ 神” 是“ 形” 的更高层次 , 是“ 形” 的升 华。实际上两 者并没 有矛盾 , 只是每 个人看 问题的 出发 点不 同。唐代 白居 易 在《 画记》 中写道 : “ 画无 常工 , 以似 为工 。 ” 可 见其 出发 点是“ 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