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留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含油饱 和度高 , 砂层薄 的地方则相反。储层平 面非 均质性受砂体的发育程度及沉积微相的控制。

储层 的层 内非 均 质性 : 储 层层 内非 均质 性是 指 个单砂层规模 内部垂 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
直接 控制 和影 响一个单 砂层 内垂 向上注入 剂波 及体
第 1期


赵军龙
在这 方面 起步 稍晚 , 但 近 年来 我 国学 者对 储 层 非 均 质性 的研 究取 得 了一些 的进 展 。 目前 国内比较有 代 表性 的非 均质模 型概 念有 : 秦 同洛 ( 1 9 9 1 年) 根据 油 层规 模将 储层 非均 质性划分 为微 观 、 宏观、 粗 视 和 巨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3 ) 0 1 — 0 0 6 2— 0 3
O 引言
国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 0~ 8 0年代 , 相 比于 国外 对储 层 非 均质 性 的研 究 , 我 国
储层非均质性等等都有待人们去探讨 。本文在消化 吸收 国 内外 非均 质 性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从 岩 心 资
料、 测 井资 料 、 现代 数 学方法 和生 产动 态 四个 方面对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进行 了初步探索。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9—2 6 基金 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计 划 项 目资 助 ( 项 目编号: i 1 J K 0 7 8 1 ) 作者简 介: 李 婷( 1 9 8 6 一) , 女, 湖北 黄冈人 , 西安石 油大学地 球探 测与信 息技术在读硕士研究生。
评 价储层 宏 观 的非均 质 性 , 使 用 测 井信 息 来 定 量 化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hi ( K i K ) 2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张桂迎;李金永;贾稳芝;苗彦平;李高峰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针对华北油田潜山油藏埋藏深、采出液温度高、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发利用因高含水而未报废的潜山井,通过大排量提液,“以液带油”提高采收率;采出的大量地热水进行地热发电;利用地热水余热资源进行生产换热维温,取代以原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热水炉,节约油气能源,从而达到综合、高效利用地热水目的.
【总页数】5页(P)
【作者】张桂迎;李金永;贾稳芝;苗彦平;李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河北省河间市,062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留北潜山油藏地热综合利用
3.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4.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5.留北潜山油藏地热综合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争力 的 形成 ,为复 杂条 件 下 的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技 术支撑 。 通 过厚 油层 单砂 体细 分及 储层 构 型表 征 ,实现 对复 杂储 层 的精细 化表 征 ;通过 复杂 油气 藏地 质建 模及 模 型动态 跟踪 ,提 高地 质模 型 的精度 ;通过 开展 剩余 油 形成机 制 及分 布模 式研 究 ,进 一步提 高 原油 采收率 。 研 究室 目前 有 固定研 究人 员 2 0余 人 ,博 士后 3人 ,在 读博 士 、硕士 研究 生 1 0 0余 人 。 研 究室先 后 承担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国家 油气 重大 专项 课题 、9 7 3课题 、8 6 3课 题等 科
主国丕
堂( 生壅2 重! 盟

C N P C油藏描述重 点实验室— —储层பைடு நூலகம்均质表 征方法研究室
“ 油 藏描 述重 点 实验 室—— 储 层 非均质 表 征方 法研 究室 ”于 2 0 1 2年经 过 中国石 油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 审核通 过 并立项 建 设 ,该研 究室 依托地 质 资源 与地 质工 程 、 地 质 学 2个 博 士授权
山东省 重 点建 设学 科 。研 究室在 注 采井 安全 可靠 性及 风 险评 价技 术 、储气 库 多物理 场 C AE 仿 真技 术 、储气 库 围岩稳 定 与安 全可靠 性 设计 、基 于多 目标 约束 优化 方法 的地 应力 场与 裂缝 分 布研 究 、 基 于高 性 能并行 计 算 的大 型地下 工程 可视 化 动态 仿真 技术 等方 面 形成 了优势 和特
研 课题 l 0多项 ,其 他横 向科 研 课题 6 0余项 。通过 “ 2 1 1 工 程 ”重 点建 设 ,研 究 室拥有 储层
非均 质模 拟 实验 装置 、剩 余 油形成 机 制装 置 、阴极 发光 仪系 统等 大 型设备 1 0多台套 。近 年 来 ,先 后 获省 部级 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3项 ,二 等奖 3项 ,三 等奖 5项 ,取得 计 算机 软件 著作权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长洋淀潜山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
黄婕;于仁江;孙景民;杨经栋;刘丹丹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08(10)3
【摘要】长洋淀潜山构造带于70年代中期发现并投入早期勘探,期间由于对雾迷山组油藏认识不清楚,使勘探开发工作停滞。

2006年长3井的钻探成功,打破了多年来古潜山勘探开发的沉寂局面。

在长3井喜获高产油流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潜山地层区带统层对比分析工作,落实潜山地层分布特征,深化区带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刻画断块构造断裂格局,重建长3潜山油藏成藏模式,进行雾迷山组油气成藏规律再认识,从而实现长洋淀潜山油藏的整体评价建产的目的。

【总页数】4页(P118-121)
【关键词】长洋淀潜山构造带;潜山油藏;油气成藏规律;地质认识
【作者】黄婕;于仁江;孙景民;杨经栋;刘丹丹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南马庄潜山内幕雾迷山组雾六段隔层封堵性分析 [J], 李丽;翟宪兰;赫荣梅;李洪革;张万福;王玉柱
2.南马庄潜山内幕雾迷山组雾六段隔层封堵性分析 [J], 李丽;翟宪兰;赫荣梅;李洪
革;张万福;王玉柱
3.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J], 徐樟有;张继春
4.京津冀地区雁翎潜山带雾迷山组储层测井识别方法及应用 [J], 曹瑛倬;鲍志东;鲁锴;陈欣怡
5.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 [J], 赵贤正;金凤鸣;王余泉;郭永军;刘井旺;郑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储层的各种性质(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分布和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岩石物质组成的非均质和孔隙空间的非均质[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流体(包括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因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是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从六、七十年代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相模式研究到8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以Cross发起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从以高密度开发井网为基础的精细地质模型研究到储层露头精细研究和随机建模技术,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4]。

1、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有很多[4-5,8-9]:(1)Pettijohn的分类Pettijohn等(1973)在研究河流沉积储层时,依据沉积成因和界面以及对流体的影响,首次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这种分类便于结合不同的沉积单元进行成因研究,比较实用。

(2)Weber的分类Weber(198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还考虑了构造特征、隔夹层分布及原油性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分类体系,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7类,即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内渗透层,成因单元内隔夹层,纹层和交错层理,微观非均质性和封闭、开启裂缝。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陆相湖盆典型微相砂体的 层内非均质特征
砂体微相 曲流河点坝 辫状河心滩坝 分流河道 河口沙坝 滩坝 浊积岩 沉积方式 侧积 垂积 填积 前积 进积 浊积 粒度韵律 正韵律 均质韵律 正韵律 反韵律 反韵律 正韵律 渗透率韵律 正韵律 均质韵律 正韵律 反韵律 反韵律 反正韵律 渗透率非均 夹层 质程度 强 泥质侧积层 中 少 泥质薄层分 强 布于中上部 泥质薄层分 中一弱 布于中下部 弱 少 泥质薄层分 中一强 布于中上部
1、粒度韵律
单砂层内碎屑颗粒的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称为粒度韵律。它 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粒度韵律一般分为正韵律、 反韵律、复合韵律和均质韵律四类。
①正韵律: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者称为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 而上变差。 ②反韵律: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者称为反韵律。如三角洲前缘河口 坝可以形成典型的反粒序韵律,往往导致岩石物性自下而上变好。 ③复合韵律:即正、反韵律的组合。正韵律的叠置称为复合正韵律。反韵 律的叠置称为复合反韵律。上、下细,中间粗者称之为反正复合韵律, 上、下粗,中间细者称为正反复合韵律。 ④均质韵律: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者称之为无规则序列或均质韵 律。
(二)平面非均质性
•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 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 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 性。 • 它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效率。
1、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 映。砂体几何形态的地质描述一般以长 宽比进行分类。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似于 1:1 ,平面上呈等 轴状,大片分布,面积从几km2至几十km2。 ②土豆状砂体:长宽比小于 3:1 ,分布面积小, 形似“土豆”零星分布,多为小透镜状砂体。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而I { | 现 一 定程 度的 削弱。 任对正 的律油绒 反 律汕 藏的对 比 巾 发现 , 后者 的 商渗透 层 比前者 的水 淹速 度要慢 , l 1 . 嚣的水 淹 厚度也比前 并较大 , 以 及水 波 及体积的 增力 l 1 迷 度会随水注 入 的增加而 加快 , 所以 , 水 丌 发效 果方 I h , 反 沟律} I l f 藏 婴 比 正韵律油藏 翅好 。 对l 韵律千 ¨ 反韵律油藏 的 禽水 牢削 进 行 比较 可知 : 反油 f I ! = 比【 韵律油 域 含水 率 削面 变化 更加 平缓 , 也 即是 i 兑, 反 韵律 比 均律 油藏注 入水 的推进 更J J J 】 均匀, 并j j 越 是非均 质程 度低的 油减 , 这 对 比结 果更加 【 』 l 】 。
( 2 ) 反韵律 f I f l 减 当 呆出程 度 为l O %时 , 渗透 牢 削面通 常 会与 含水率剖 丰 『 卜・ 敛。 一般情 况 下而 言, 汕减 的顶 ; 乃址 反 韵 律油 藏的 高渗 透 , 达 点对 _ } : 水推 进来 说 址 卜分仃利 的。 不
过, 在垂 向上的饱 和度的 分布差异 , 却 会 山 予 力 抵 f 『 I i 的影 响 ,
非均 质油藏开发规律研 究
包然 ( 辽 河油 田 高升采汕 』‘ 地 质研 究所 , 辽 宁 盘锦 l 2 4 0 0 0 )
摘要 : 为 更好 地开发 非均 质油藏 , 需对 其开发规律 进 行研 究 , 本 文采用的研 究方法 为数 值模拟 方法 结果显 示 : 当渗 透率 变异 系数 ≤0 . 2时油藏可视 为均质油藏 ; 渗 透率剖 面与含水率 剖面相一致 , 正韵律 和反韵律油藏 注入水 的突进均是沿 高渗 透层, 反韵 律比正 韵律 油藏含水 率剖 面变化 更加平缓 : 渗透 率变异 系数 <0 . 4时采收率与渗透率 变异 系数呈反相 关, 而 >0 . 4时 则前 者下降速 度与后

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摘要: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是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包括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和裂缝等类型。

潜山储层的分布特点是:横向上的分带发育和纵向上的分层发育。

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测井解释和岩心观察发现,影响潜山储层发展的因素有: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和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平面上的储层发育带是否位于潜山顶部或者是断层破碎带等。

本文通过对留58潜山雾迷山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这一地区储层发育的规律,为后期油藏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分析;非均质在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开发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控制剩余储层中油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储层非均质性指的是,储层物性、岩性、含油性和电性等基本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各异性。

全面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采取有效的堪采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优化开发方案和油藏建模的方案开发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1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各种性质是随着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属性。

主要表现为:孔隙空间的非均质和组成岩石物质的非均质。

碎屑岩储层因为沉积和成岩后的差异,它的岩石矿物组成、基质含量、胶结物含量都不一样,影响孔隙形状和大小、储层物性的变化,形成储层内、平面和层间的非均质性。

在注水开发油田时,储层的渗透率是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十分重要。

通常用渗透性表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表示方法有: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非均质系数。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核心内容,通过精心的研究,揭示了储层岩性、含油性、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展示了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横、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为选择注采系统、合理开发分层系、预测产能,为改善油田的开发的效率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抵制与科学依据。

2华北油田潜山勘探调查与思考华北油田是依靠古潜山油藏起家,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古潜山油田,并首先在我国确立“新生古储”勘探理论,连续10年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滩坝微相 :纵向上分布在 E1 f21 顶部和 E1 f11 , 以 粉砂岩为主 ,砂体的叠加厚度 4~6m , 单个滩坝单 元厚度一般 2m 左右 , 平面上呈厚薄相间状分布 , 厚度变化大 ,最厚砂体是最薄砂体的 5~8倍 。
滩砂微相 :纵向上分布在 E1 f11 中上部 和 E1 f21 砂层组 ,同滩坝相比 ,沉积时可能水深条件更深一 些 ,岩性更细一点 ,最大的区别是滩砂以席状形式
图 2 陈 2断块 E1 f1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3修改日期 : 2007 - 06 - 03 作者简介 :罗南 (1964— ) ,女 ,高级工程师 , 1988年毕业于西 南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 , 现从事 油藏开 发工作 。邮 编 : 225009,电话 : 0514 - 7761170, 电子邮件 : luon @ joeco. com. cn。 攻关项目 :江苏石油勘探局 (JS 05014)
第 12卷第 4期 罗 南等. 储层非均质研究及应用
·43·
1. 2 平面上部分井区“舌进 ”严重 根据陈 2 - 3 井示踪剂监测 E1 f11 - 3 注入水突
进 ,到距其 325m 的陈 2 - 2井的突破时间为 30~ 40d,水驱速度 8. 1~10. 5m / d; 到距其 545m 的陈 2 - 7 井的突破时间为 381d, 水驱速度 6. 7m / d。 而目前陈 2 - 7井是该层系仅有的高含水井 ,日产 液 11. 1 t, 日产油 1. 1 t, 含水 90. 5% 。 E1 f1 储量 大 、连通好的厚层注水效果好于储量小 、连片差的 薄层 。在目前井网下大段合采 , 小而连片差的薄 层储量难以控制 ,非主力层未得到充分的动用 。 1. 3 边缘注水效果不理想
2007年 12月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教案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教案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研究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方向的张瑞香,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试 讲。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三章第二节储层非均质性部分的内容。 油气资源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目前油气平 均采收率大约是 35%,中石油前总地质师裘亦楠先生曾做过一项调研,如果我国油气平 均采收率能够提高 1%,就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大庆油田,那么大家想想,如果能够提高 到 60%、 70%,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会将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油气 资源开采不出来呢?地质方面主要就是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储层非均 质性?它为什么对油气采收率影响这么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目标: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意义: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阶段油气的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重点: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及对采收 率的影响。 难点: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如何影响着油气资源的采收率。 二、教学主要内容 3-2 储层非均质性 1、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基本性质主要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孔隙结构等等、由于这些性质在三 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实际上也就是在垂向上以及平面上分布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正 是这种差异性导致油气分布复杂,影响了油气的采收率。那么我们能否从垂向上和平面 角度去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呢,这就是下一个问题: 2、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关于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我们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裘怿南先生提出的划分方案,他根 据我们陆相储层特征及生产实际情况,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了四大类: (1)层内非均质性 (2)层间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第四部分 储层大孔道定量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第四部分 储层大孔道定量研究)

(五)窜流通道(大孔道)形成的主控因素
对同一油藏而言,在注水井网、注水压差、注水方式及 注水介质一定的前提下,以下是主控因素: 1.沉积环境对古河道分布的控制作用 (1)沉积微相不仅控制砂体的分布及储层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控制古河道的分布;
(2)河流河道、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的水下分支河道沉积, 注入水总是优先沿主河道向下游方向推进。在纵向上,河道 砂体具有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特征,注入水总是首先沿底部高 渗透带突进,尤其处于河道主流线的注水井呈现油压低、吸 水指标高的特点。一般底部水洗严重,到高含水期往往易形 成窜流通道。
井区的叠合部位 容易形成窜流通 道。
2.窜流通道的定量 描述 (1)研究流程 (2)描述参数 大孔道综合指数: 以影响高含水后期窜 流通道发育因素为基 础,采用专家系统的 设计思想,应用层次 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 评判方法,计算出每 个小层的综合评价指 数 ( 在 0-1 分 布 ) 。 可以用来表征窜流通 道的发育程度。
(2)在注入淡水且速度过高的情况下,若储层中含有较
多结构力较弱的高岭石和伊利石时,会造成胶结不好的碎屑 颗粒及粘土微粒的迁移,冲出井底,泥质含量降低,造成增 渗速敏,形成大孔道。
二 储层大孔道定量描述研究
(一)研究思路 应用检查井岩心分析 资料,研究开发过程中储 层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 水淹层定量解释、沉积微 相分析、高含水期流动单 元及渗透率的分布、定性 描述其分布,并引入大孔 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 窜流通道的定量描述。
注水量不变时井底压力 下降,视吸水指数猛然 上升(最高点),封堵大 孔道后又明显下降(见 图lb)。图1中所示,同 一注采单元内的两口井 在同一个时期内采液指 数和视吸水指数均大幅 度上升,表明它们之间 有大孔道连通。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p

K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⑴ 夹层分布频率( pK)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个数。
Pk

N H
N—层内非渗透性夹层个数; H—层厚,m。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1. 碎屑岩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缩小型喉道-大孔粗喉型 (2)缩颈型喉道-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4)管束状喉道
2.碳酸盐岩的喉道及孔隙结构特征 ⑴喉道类型
A 构造裂缝型:长、宽、直、片状、 大缝喉>0.1mm
小缝喉:0.1—0.01 微缝喉<10μm B晶间隙型:窄、短、平、多种形态 C孔隙缩小型 D管状喉型 E 解理缝型 ⑵孔隙结构特征:指孔洞与缝隙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态、大小、数量均 匀程度,排列方式 A 大缝洞型:以缝宽大于0.1mm的裂缝为喉道 B 微缝孔隙型:以微裂缝及晶间隙为喉道 C 裂缝型:储集空间和喉道均为裂缝,孔隙不发育 D 复合型:大洞、大缝,小孔、微缝的组合
1.粒度韵律
2沉积构造
3渗透率韵律
4.泥质夹层的分布 频率和分布密度
正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反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复合韵律 正、反韵律的组合 均质韵律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在碎屑岩储层中,层理是常见的沉积构造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e/KL)
渗透率非均质程 度的定量表征
当0.5≤ Vk ≤0.7为较均匀;当Vk>0.7时为不均匀型。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_邓瑞健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_邓瑞健

收稿日期:2002-01-28作者简介:邓瑞健(1962-),男,广西平南人,高级工程师,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编号:1000-3754(2002)04-0016-04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邓 瑞 健(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

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油;采收率;剩余油挖潜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储层通常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造成储层的非均质性,它主要可分两大类型,一种是储层宏观的非均质,包括油层垂向上、平面上的非均质,另一种是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即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非均质性。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1]。

一般陆相油藏储层物性差别大,宏观非均质即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效果差别很大。

目前研究纵向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的实验方法较多,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方法较少。

室内实验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对水驱油影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造孔隙模型来完成的。

其最大的优点是能直观观察和描述剩余油的微观分布情况,其流动也与径向流相似。

但是,不管制造孔隙模型的技术如何发展,储层岩石孔喉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是不能完全模拟出来的。

而应用天然岩心就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本文利用现有的常规实验设备,采用岩心串联组合实验技术,在该方面进行了尝试。

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二、影响因素
3、构造因素 构造作用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 影响。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 用影响储层非均质; 如构造升降作用形成不同沉积地 貌和构造类型,地貌和构造不同部位 不但存在沉积差异,而且存在成岩差 异。
另外,构造作用应力可在储层局
部形成构造缝,或在大的构造时期形
岩溶作用
成不整合面。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二、层间非均质对开发影响
层间非均质性可导致层间干扰 和单层突进,形成层间矛盾及剩余 油分布,使水驱油效率降低。 尤其是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情况 下,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越强,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层间矛盾越大,水驱油效率越低。 层间渗透率(Jk)与不出油砂体 厚度呈正比,层间渗透率(Jk)越大,
不出油的油层越多。吸水剖面上,
遇砂层数表示。=钻遇砂体总
层数/井数 (2) 砂岩密度(砂地比):
砂包泥 互层
泥包砂
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
三、 层间非均质性
2、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层间渗透率级差 (Jk)
Vk
( ki k ) 2 / n
i 1
n

Tk
K max k
粒度和分选与原始孔渗性的关系图版一、 层非均质概念二、影响因素
2、成岩因素
选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次生
孔隙储层、古岩溶储层的分布, 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其中压实、胶结、交代、自
生矿物形成使孔隙减小,而压溶 、溶解、重结晶等可以使孔隙增
加,这些成岩作用强度不同,储
层物性就存在差异,形成储层非 均质。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松的颗粒),在高压下侵入储层,堵塞孔隙喉道。 3 .工作液在储层发生化学沉淀、结垢及产生油水乳化物。亦 可造成储层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3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李 宇1,胡 明1,邓绍强2,陈海华2,慈建发3,代华明4(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 610213;3.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3.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 610051)摘要:留58潜山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

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

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破碎带等。

通过对留58潜山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该区储层发育规律,为后期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性;留58潜山;华北油田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1)03-0293-04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1.03.010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全面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剩余油的分布的控制作用对精细表征储层地质特征、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采取有效的挖潜措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电性等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向异性[2]。

其对流体的流动、分布及油气采收率影响很大,是油藏建模、优化开发方案的重点研究内容。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油藏,调动剩余油潜力,必须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

1 地质概况饶阳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冀中坳陷最大的凹陷,也是冀中坳陷油气最富集、勘探成效最高的凹陷。

该凹陷位于冀中坳陷中部,北接霸县凹陷,南临新河凸起,东与献县凸起相临,西到高阳低凸起,面积约6 300km 2。

雾迷山组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低饱和油藏[4]。

留58蓟县系雾迷山油藏位于饶阳凹陷中南部,留西-大王庄东古潜山构造(图1)。

东、南、西、北四面被断层交切成菱形,顶部遭受长期强烈的剥蚀,为典型的侵蚀断块山。

由于构造复杂,存在大量的古潜山内幕断层,并且地层分布变化大,从而导致油气藏的形态及油层分布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制约。

2 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岩性多样,次生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较复杂,依据其形态大小,结合成因产状,将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储集空间划分为三大类。

2.1 岩块孔隙岩块孔隙是碳酸盐岩储层中数量最多的空隙空间,一般直径仅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其成因类型较复杂,但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有藻架孔、晶间孔、溶蚀孔、粒间孔、粒内溶孔等,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李宇(1981-),男,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图1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区域位置图294为主。

岩块孔隙发育程度受岩石结构控制,粗结构的早云岩,凝块石云岩及粗粉—细晶云岩岩块孔隙较发育,而细结构的泥云岩岩块孔隙较少。

2.2 裂缝留58潜山雾迷山组裂缝十分发育,主要有构造缝、层理缝及压溶缝(缝合缝),少数见成岩收缩缝。

其中构造缝占绝对优势。

留58潜山裂缝具有组系多、窄缝为主、分布不均及大小差别大等特点。

留58潜山裂缝倾角以高角度缝为主(图2), 裂缝宽度较窄,一般为0.1~1mm,以小裂缝及微缝为主,不同等级宽度的裂缝具有不同的密度,窄裂缝的密度大,宽裂缝的密度小。

裂缝发育程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裂缝密度与岩石密度密切相关,泥质白云岩类裂缝密度最低,且多被充填。

二是在断层附近裂缝异常发育,裂缝密度特别高。

2.3 溶蚀孔洞据留58井统计,取心段溶蚀孔洞发育,共有孔洞10 225个,直径最大为27mm,溶蚀孔洞一般充填物较少,仅在孔洞壁上存在细小的白云石自形晶或被少量的有序矿物充填。

晶间、砾(粒)间、藻间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凝块石云岩内,占全部溶蚀孔洞的82%,其特点是顺富藻层分布,分布相对均匀,以针溶孔为主,形状较规则,略呈椭圆形。

角砾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构造破碎角砾岩、断裂充填角砾岩中(图3),多为小溶洞,形状不规则,连通性好,渗透率高。

3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5],主要包括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

就当前识别与预测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而言,主要还是从地质方面入手,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形成及其空间展布特征[6]。

3.1 储层纵向上的分布及非均质性 留58古潜山雾迷山组储层纵向上根据自然伽马值的高低[7]和沉积旋回性的特点自上而下分为4个小层,参考中子孔隙度,结合储层厚度百分比并采用电性标准划分储层厚度对该组地层进行比较[8]。

储层评价以小层为单元,储层平均厚度大于15m,储层厚度百分比在50%以上,中子孔隙度相对较高,并有漏失现象,划为好储层;在此界线以下划分为差储层。

通过比较,其储集条件以1、3小层较好,2、4小层相对较差(图4)。

图4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储层发育统计图 图3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岩心中溶蚀洞孔的特征 图2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岩心中的裂缝特征295在储层平面上,潜山高部位、断层的上升盘、山脊、轴线处受构造作用非常明显[9],储层比较发育,中子孔隙度大于4.5%,储层厚度一般大于50m,储层厚度百分比大于70%,而位于潜山边部及外延储层厚度及中子孔隙度相对较低,储层厚度百分比小于70%。

另外,从纵向上储层储集条件较好的1、3小层储层厚度百分比可知:储层潜山顶部好、边缘部位差的规律更加明显。

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4.1 储集岩类复杂、缝洞发育有差异雾迷山组为一套局限海湾隐藻白云岩及硅化作用形成的隐藻白云岩—硅质岩过渡岩性,叠层石和微体植物十分丰富,海生藻类达到全盛时期。

该期沉积物为一套不同结构的白云岩组成,含较多的燧石条带和团块,并夹有数层泥质岩夹层,总体反映当时环境为平静浅海。

依据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特征可将其划分四段,以及十个油组(按岩性标志划分)。

雾迷山组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发育的组段,厚度巨大,地层厚度达2 000m。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由于含白云质、硅质多少的不同,形成了岩石种类的多样化。

由于不同岩类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其缝洞发育情况也不同(表1)。

4.2 储集空间大小悬殊 白云岩受成岩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较大,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储集空间,概括起来分为缝、洞、孔三种类型,但是它的空间大小及组合形成差别都很悬殊。

裂缝:从岩心观察,缝宽变化区间在0.1~5mm 之间,宽与窄比较相差50倍以上,大部分缝宽集中在0.25~0.5mm 之间(表2)。

裂缝分布很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从120条/m~0条/m,一般密度相差达10倍以上。

溶洞分布:本区溶蚀大洞是极其少见的。

岩心上肉眼观察到的2~20mm 的洞,总共205个。

从分布密度看,岩心上洞的密度较小,最多一块岩心上有洞34个。

以2~6mm 的洞为主,有146个,占总个数的71%。

从溶洞所占面积分析,以2~6mm、8~10mm 的洞径为优(表3) 4.3岩石物性差别大根据留58-16井岩心物性分析结果,79块岩样平均孔隙度为 4.59%,平均渗透率为5.26mD。

垂直渗透率为5.59mD。

但是通过精细分析得知,岩样内部物性差异大,孔隙度变化范围从小于0.1%到10.8%,大小差一百倍以上,渗透率变化范围从小于0.1mD~37.6mD,相差376倍。

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的相邻三口井的有效渗透率分别为留58井为12.24mD,留58-22井为4.4mD,留58-31表1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不同岩类缝洞面孔率统计 类别 块数厚度缝面孔率(%)孔面孔率(%) 缝洞面孔率(%)泥细粉晶白云岩 2 9.840 0.025 0.025 隐藻云岩 14 11.510.986 0.576 1.56 硅化云岩 20 13.63 1.142 0.314 1.46 次生角砾岩 5 3.370.396 0.998 1.39 表3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溶洞大小统计表表2 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裂缝宽度区间统计表宽度区间(mm) <0.1 0.1~0.250.25~0.50.5~1 1~2 2~5 >5 合计 裂缝条数 3 7 116 28 5 3 1 163占总条数% 1.84 4.29 71.17 17.18 3.07 1.84 0.61 100 相差倍数 1 2.5 5 10 20 50 >50 图5 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相对发育平面分布图3.2 储层平面上的分布及非均质性井为38.9mD,大小相差8.75倍。

5 结论1)储层在纵、横向上分布的差异性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2)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发育的组段,其中泥细粉晶云岩、次生角砾云岩以洞孔发育为主,硅化云岩以缝发育为主,隐藻云岩缝洞皆有发育。

缝洞发育大小悬殊,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3)储层储集岩类复杂、缝洞发育有差异,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岩石物性差别大是留58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1]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2): 90~96[2] 管秀强,王淑玲,黄英. 营72断块沙三中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胜利学刊,1997,11(4):4~6[3] 姜香云,吴胜和,王绍华.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 1446~1454[4] 赵树栋. 任丘碳酸盐岩油藏[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61.[5] 戴启德,纪友亮. 油气储层地质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107~110.[6] 李祖兵,颜其彬,罗明高.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下油组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2007,26(6): 83~87[7]到金强,James R. Browton. 用生产井信息确定储层非均质性[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 1999, 23(2) : 18~21[8] 余家仁,潘祖荫. 任丘油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与非储层划分标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7(1): 68~74[9] 吴朝东, 刘建民, 王军. 等. 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J]. 地质科学, 2003, 38(1) : 60~73.Reservoir inhomogeneity of the Miwushan Formation in the Liu 58Buried Hill, North China OilfieldLI Yu1 HU Ming1 DENG Shao-qiang2 CHEN Hai-hua2 CI Jian-fa3 DAI Hua-ming4 (1-(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2-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Chuanqing Drilling Company, Chengdu 610213;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Deyang, Sichuan 618003; 4-,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PetroChinaCompany Limited, Chengdu, Sichuan 610051)Abstract: Reservoir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in the Liu 58 buried hill is a massive and fissure limestone one. Reservoir space includes primary pore, dissolution pore and fissur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ly bedded and horizontally banded development. Logging and core observation indicate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is dependent on lithologic character, reservoir-caprock association pattern and relation of reservoir with buried hill structure. This paper deals with reservoir inhomogeneity in the Liu 58 buried hill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regularitie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e for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reservoir.Key words: reservoir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inhomogeneity; Liu 58 buried hill; North China oilfield 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