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舞
1949年前敦煌乐舞研究的历史进程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7389. 2018. 04. 007 中图分类号: J60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389 (2018) 04 - 0072 - 15
1900 年 6 月 22 日 ( 时农历五月二十五 日)ꎬ 举世震惊的敦煌藏经洞被意外发现ꎬ 正如王圆箓墓志所铭: “ 又复苦口劝募ꎬ 急 力经营ꎬ 以流水疏通三层沙洞ꎬ 沙出ꎬ 壁裂 一孔ꎬ 仿 佛 有 光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破 壁 则 有 小 洞ꎬ 豁 然 开 明ꎮ 内藏唐经万卷ꎬ 古物多名ꎬ 见者惊为奇 观ꎬ 闻者传为神物ꎮ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 五日事也ꎮ” ①藏经洞的发现ꎬ 有五万多件六 朝隋唐文书面世ꎬ 时之学界为之震惊ꎮ 1907 年与 1914 年ꎬ 已获东方语言学博士的英国
浅谈敦煌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
浅谈敦煌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1年第3期王紫宁【摘要】敦煌舞蹈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有别于戏曲古典舞,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进行构建形成。
正是由于敦煌舞蹈的构建源自敦煌壁画,因此敦煌舞蹈审美特征的形成受敦煌壁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敦煌壁画舞姿形式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融合多种舞蹈风格于一体,成就了今天敦煌舞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极具西部特色的古典舞。
敦煌舞蹈的审美特征不仅体现在动作舞姿上,也体现在文化精神内涵中。
【关键词】敦煌舞蹈;审美特征1.敦煌乐舞发展概述1.1敦煌壁画舞姿的历史溯源敦煌壁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十六国、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西夏以及元朝等十个朝代,许多敦煌学者从多视角出发对壁画的发展时间进行了阶段性划分。
王克芬先生根据敦煌壁画的时代背景以及壁画舞姿的不同风格、韵律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十六国和北朝多元杂萃的敦煌舞蹈为早期;隋唐时期灿烂辉煌的敦煌舞蹈为中期;五代至元朝传承、变异且出新的敦煌舞蹈为晚期。
郑如中先生根据壁画的艺术风格、构图的表现形式、乐舞内容及绘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凉、北魏及西魏为早期阶段;北周及隋朝为中期阶段;唐朝及五代为盛期阶段;宋朝、西夏及元朝为晚期阶段。
谢生宝和凌云曾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及形式的演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朝(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为初兴期;隋朝为变革期;唐朝为鼎盛期;五代、北宋、西夏和元朝为衰弱期。
还有不少专家从其他视角对此进行了阶段划分,但不管怎么划分,都与历史发展、朝代更迭以及政治经济相关联。
敦煌舞学派创始人高金荣教授从舞蹈研究的视角出发,根据壁画不同时期的舞姿形态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凉、北魏、西魏及北周为早期;隋朝为中期;唐朝及五代为盛期,宋朝、西夏及元朝为晚期。
从舞蹈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等同于将所有独立的壁画舞姿联系起来,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从中获取元素创建完整的敦煌舞教材,并形成教学体系。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现存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素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莫高窟内的壁画、雕塑、经幡、文物足以展现古代文化的瑰宝,而其中所包含的音乐艺术更是让人无法忽视。
敦煌乐舞乐器正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将深入了解敦煌乐舞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特点以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富有魅力的古代音乐世界。
一、历史渊源敦煌乐舞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37年前后,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尤以敦煌为代表。
在敦煌莫高窟被发掘出的大量壁画和文物中,常见有各种类型的乐舞乐器,如琵琶、筝、管、笛、鼓、钹、铃、钟等等。
这些乐器多用于宗教活动或者宫廷舞蹈演奏中,成为敦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乐舞乐器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音乐表演场景,不仅是对当时音乐活动的真实记录,更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为人们了解古代音乐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料。
二、制作特点敦煌乐舞乐器的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材料、形态、音质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敦煌壁画中描绘的乐器形态多样,琵琶、筝等弦乐器通常用木材、竹片、丝弦等材料制作,形状大小不一,有的细长柔软,有的宽大硬朗,透露出古代音乐器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追求。
管、笛等吹奏乐器则以竹子、铜铁为材料,音色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
敦煌乐舞乐器在装饰和雕刻方面也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敦煌琵琶、筝等弦乐器常常在乐器表面雕刻出各种吉祥图案和花纹,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乐器不仅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更能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敦煌古代音乐器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三、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敦煌乐舞乐器在古代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表演的主要载体,更是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诠释者。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文化及其传播——评《敦煌乐舞研究文集》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文化及其传播——评《敦煌乐舞研究文集》钟佳岐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髓。
其中,乐舞题材的壁画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华文明
中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
《敦煌乐舞研究文集》一书聚焦于敦煌壁画中乐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播,通过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
文化遗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敦煌壁画作为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总页数】1页(PI0004)
【作者】钟佳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挖掘敦煌乐舞特色助推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
2.民俗学视角对敦煌艺术研究的新洞见——评邝蓝岚新著《敦煌壁画乐舞》
3.敦煌古代乐舞探究(文二)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乐舞艺术
4.敦煌壁画中的世俗乐舞研究
5.身体表达与文化守正——敦煌
壁画乐舞活态传播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艺术沪音乐版高三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敦煌乐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艺术沪音乐版高三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敦煌乐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领略敦煌舞姿的艺术魅力,感受敦煌舞蹈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提升对敦煌艺术的热爱。
2、在欣赏、讨论、模仿、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感悟、积极思考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欣赏敦煌壁画、印度舞,观察老师示范的舞蹈,知道敦煌舞蹈的特征,了解敦煌舞蹈蕴含的历史、文化,能够根据敦煌壁画即兴创作敦煌舞蹈。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艺术课的学习中,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中的实践及学校的文艺活动都增加了学生们的舞蹈体验,但对于敦煌舞蹈,学生们接触与了解的较少。
但学生们熟悉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丰富的敦煌壁画,可以引起学生们对敦煌舞蹈的兴趣和探究。
与此同时,高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较强,对敦煌舞蹈的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很好的理解与掌握。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敦煌舞蹈的特点及舞姿形象。
【教学难点】依据敦煌壁画、结合敦煌舞蹈特征创作敦煌舞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1、欣赏舞蹈作品《千手观音》。
2、提问:舞蹈作品的名字是什么?它属于哪一个舞蹈种类?。
敦煌乐舞艺术研究资料索引
( 1 9 )西亚 诸 教 对 敦 煌 乐 舞 影 响 之 研 究
( 上) /黎 蔷 / /交 响 (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
1 9 9 5( O 3)
( 4 ) 《 敦煌琵琶谱记》 的来龙去脉 /何昌 林/ /阳关 , 1 9 8 4 ( 0 5 )
景 尿 月示 亲
( 西安 音 乐学 院 图书馆 7 1 0 0 6 1 )
摘
要
本文 分 为两 大部 分 。第 一部 分是 结合 敦 煌 乐舞 的研 究 与 文献 积 累现 状 制 订 的
《 敦煌 乐舞 艺 术研 究资料 索引》 分 类 目录 ; 第 二部 分 为 索 引正 文 , 涉及 报 纸 、 期刊、 会议、 年鉴、 博/ 硕 论 文 以及 专著 、 文集等 各种 文献 类 型 , 累计 6 2 7篇 ( 部) 。
1 .敦 煌 乐舞艺 术综 合研 究 2 .敦煌 音乐 文献 研究
有关 敦煌 曲谱 、 敦煌舞谱 、 敦煌 曲子词 以及 其他
相关的音乐资料研究人此 。
( 2 )敦煌音乐舞蹈研究的成果与发展趋 势 /庄壮 / /人 民音 乐 , 1 9 9 7 ( o 2 ) ( 3 )敦煌石窟简介 /刘恩伯 / /敦煌舞
姿: 上 海文 艺 出版社 , 1 9 8 1
( 4 )敦煌 音 乐 ( 1—8 )/ 庄壮 / / 阳关 ,
1 9 8 2 ( 0 3 )一1 9 8 3 ( 0 4 )
2 . 1 敦煌 曲谱研究 2 . 2 敦煌 舞谱 研究 2 . 3 敦煌 曲子 词研 究
2 . 4 相关 敦煌 文献 研究
有关壁 画乐舞 、 壁画乐伎 、 壁 画舞伎 、 壁 画乐器 、 壁 画经变乐 队研 究等入此。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希望有所帮助!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
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
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
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
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
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
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美轮美奂 飘逸华丽——敦煌乐舞《丝路花雨》赏析
《丝 路花雨 》的创作背景 正值我 国文化 革命结束 时期 ,当时社
会 百 废 待 兴 , 领 导 者 邓 小 平 同志 由此 提 出 了 改 革 开 放 的 发 展 思 想 。
《丝 路 花 雨 》 创 作 人 员 为 了呈 现 出 丝 绸 之 路 中 不 同 国家 民 众 互 相 交
汇 的繁荣景 象 ,彰 显不 同风情 ,体现 出我 国友好。可 以说 ,《丝路花 雨》是 一个 具备 有显著名族特点的乐
舞 ,利 用 音 乐 和 舞 蹈 的结 合 , 将 全 世 界人 民的 心 连 接 在 一 起 , 发 挥
出 了和平与友谊的枢纽作用 。
二 丝路花雨 ))舞蹈特点 赏析
(一 ) 曲和 圆 的 完美 融合
我 国 乐 舞 对 舞 蹈 动 作 的 审美 主 要 是 以 “圆 ”为 标 准 , 比如 为 代
表的舞蹈动 作有云肩 转腰 、风火 轮等 ,而敦煌 舞蹈动作 的审美则 是
“曲”为标 准 ,着重 在于体现 “s型 ”的三道弯形 态 。所谓 “S型 ”
是指舞蹈者 由上至下 的异 向扭动 ,从头、肩 、腰、胯 、膝 、踝来呈
现 出三道弯 的形态 ,且 舞蹈者手 臂姿态呈现 出棱角分 明的特点 ,敦
膝 、踝等部位来 呈现三道 弯 ,而对敦 煌舞 中棱角 分 明的特 点进行修
整 ,转变 为圆、柔、软的形态。《丝路花雨》中 曲和 圆的融合 ,一方
面保 留了敦煌乐舞中的 “S型”特 点,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 了我 国古
典舞曲 “圆润 ”的形态韵律 ,“曲”带动 “圆”,而 “圆”又 掌控着
“曲”,正是这两种特 点的融合使得 《丝路花雨》更具表现 张力 。
黄河之声 2016年第l7期
敦煌乐舞
08-12-12 作者:编辑:兰大敦煌古风茫茫戈壁,祁连高原,长河落日,骆铃叮咚。
贯穿甘肃全境的丝绸古道,历史陈迹星罗棋布,从公元366年至公元1368年一千年时间里开凿出的敦煌莫高窟艺术,以其历史的悠久,艺术的精湛而著称于世,在现存的492个洞窟中,珍存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它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堪称世界上最伟大、最辉煌的艺术画廊。
在莫高窟各代浩如烟海的壁画中,展现了许多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大量的乐舞形象资料,现编的492个洞窟中, 236个洞窟有乐舞图像及奏乐图、舞蹈图,各种类型的乐伎约4000身,乐队500余组,各种乐器44种、4500余件,这是一部古代乐舞艺术的历史画卷,在世界壁画史上,仅以反映音乐事物而言,不论在乐器品种、数量、表演形式及时间跨度和延续性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与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的壁画乐舞,还有散落在千里陇原大地上的东、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它们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完全可与莫高窟艺术相媲美。
敦煌莫高窟是佛教的产物,当时基于宣传佛法产生的壁画艺术,充分渗透着造窟者所表达的佛国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
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千姿百态、形式各一,有遨游空中的飞天伎乐,悠然自得的天宫伎乐,神奇美妙的石鼓自鸣,轻歌曼舞的经变乐舞,还有那写实性很强的宴饮乐,出行乐,婚庆乐,杂技百戏乐,自娱自乐等乐舞艺术形式,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现实,而将演奏艺术和舞蹈表演二者的紧密结合更是敦煌壁画中乐舞表现形式的显著特点,不论是反映佛国天乐的伎乐天,还是反映世俗生活的伎乐人,都与种类繁多的乐器相伴相舞,使人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鼓乐齐鸣,花雨纷飞的艺术境地。
除了上述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之外,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敦煌音乐文献--敦煌曲谱和敦煌舞谱及相关资料也是敦煌乐舞艺术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敦煌变文、经卷、曲子词及唱赞作品,敦煌文书中有关乐工、乐谱、音声人的编制、供给、记事,以及寺院与社会之间的音乐活动记载等,无一不反映了丰富的敦煌乐舞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敦煌乐舞研究与仿制
2 5 首 ,而纸张 的另一面则是公元 9 3 3年农历九月九
代就 已经出现 了关于敦煌音乐 文献研 究 的著作 。尤 其是 2 0 世纪 8 0年代以来 ,敦 煌乐舞艺术研 究经历 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但研究道路 并不平坦 。文 章针对这 3 0 余 年来我 国对 于敦煌 乐舞艺 术 的研究
中的 曲名有 《 南 乡子》、 《 凤 归 云》 、 《 遐 方远 》 、
根据我 国传统 音乐的特点 ,参考有关典籍 ,肯定 了 林谦三有关 《 敦煌 曲谱 》 和二 十 五 曲分 三 组定 弦
的见解 ,肯定 了任 二北 先 生 “ 唐 俗歌 绝 非 一字 一 拍” ,“《 西江月》 辞每片 四句 四韵 ” ,和对 板眼符 号 的见解 。叶栋教授认 为 ,《 敦煌 琵琶 曲谱》 是 载 歌载舞 的大 曲 ,他根据女声便 于歌 唱 的音域 ,从 福 建南 曲琵琶和 日本琵 琶风香调 的定 弦得到启 发 ,确 定 了三组乐 曲的三种定 弦方法及其 与调式调性 的关 系 ,对于节拍符号 ,也根据传统音 乐的特点 ,参 证
成果进行归类总结 ,试 图从 中找到其 规律 、存在 的
日抄写 的 《 仁王护 国经变文》,可见 这些 琵琶 曲谱 也是在公元 9 3 3年前后 ( 五代后 唐 时期 )抄 写 的。
问题 ,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文章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 敦煌莫 高窟藏经洞 中 音乐文献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图像 、舞蹈 图像 及乐舞综合研究 ,以及 敦煌壁 画中的乐器和舞蹈在 今天 的仿制等几 个方 面。资料来 源 主要是 2 0世 纪
I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1 1 卷第4 期
l J O O R N A L O F Z H E J l A N G V 0 C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0 F A R T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2 7 9 5( 2 0 1 3 )0 4 — 0 0 4 0 — 0 6
解读敦煌乐舞——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之讨论
解读敦煌乐舞——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之讨论作者:朱晓峰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1期朱晓峰【内容提要】敦煌乐舞通常包括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和敦煌文献对乐舞的记载两大部分,这些图像与文字在中国乐舞史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和重要价值。
首先,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具有丰富的种类和数量;其次,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反映了大量中古时期乐舞史的片段;另外,敦煌壁画乐舞图像能够与敦煌文献做到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的互证,这些都是其他乐舞图像不具备的。
当然,从性质上讲,敦煌壁画乐舞图像作为佛教壁画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艺术的因素,而敦煌文献中的乐舞记载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紧密相关。
因此,如何将这些因素剥离,把图像与文字统一纳入到中国乐舞史研究中,不仅是敦煌壁画乐舞研究的难点,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的重点。
【关键词】敦煌;乐舞;图像;文献敦煌石窟,其营建上迄十六国下至蒙元,壁画上保存着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乐舞图像,此外,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也发现了一部分与古代乐舞相关的记载。
这些图像和文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乐器的形象、演奏方式、乐队编制以及乐舞组合形式,而且也将反映古代音乐制度、机构、系统以及音乐传播的信息记录了下来,为中国乐舞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而翔实的资料,成为解决历史悬疑的有效证据。
解读敦煌乐舞,即对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之讨论,在此之前需要首先厘清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敦煌乐舞”,此所谓“名正言顺”。
由于该领域研究历史较短且横跨音乐史学、敦煌学、图像学等多个学科,导致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规范和标准,研究基本呈现“各自为政”之局面,这在各种专著、文章对研究对象界定上便初见端倪。
一、敦煌乐舞的界定岸边成雄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从敦煌画中发现的音乐资料——尤其与河西地方音乐的关系》、阴法鲁先生于1951年发表的《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舞蹈》[1]以及刊载于1951年中国民族研究所油印本的蓝玉裕先生的《敦煌壁画音乐资料提要》等,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发轫阶段。
浅析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乐舞的特定元素与形态特点
历史文博196作者简介:王越(1996—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
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敦煌莫高窟壁画经过了1600年漫漫历史的沉淀,凝聚了东晋十六国的中国审美风格,见证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一)敦煌壁画艺术风格的历史溯源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基本形成了古朴稚拙、简练概括的艺术风格,这时的敦煌文化已见雏形。
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场面趋于扩大,位置较为显著。
北魏灭亡后,敦煌归为西魏,画面布局趋于稍大胆的风格。
并且将西域与南朝的绘画风格与敦煌自身风格有机融合,这时的敦煌壁画已经开始有了突破。
公元557年,西周敦煌石窟内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人间民俗,使壁画趋于世俗化,是敦煌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隋朝时期,敦煌壁画已经慢慢走向成熟,为之后唐代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在宋代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
(二)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佛教艺术是敦煌壁画中主要的内容,佛像画与经变画是敦煌壁画中佛教艺术的主要构成,以佛像为主的人物画像——佛像画,在北周之后,受中原审美的影响,在着色方面色泽鲜明,笔法精美。
经变画则是利用绘画与文学巧妙结合,将复杂深奥的佛教故事通俗易懂的表现出来。
在唐代,经变画处于成熟时期,没有利用光源的明暗关系,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空间透视感。
在北魏晚期,还出现了道家神话题材故事。
虽是神话题材,但也都采用贴近生活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壁画的人物造型简单,人物神态刻画也没有那么深邃。
宴会、狩猎、嫁娶或是商旅往来、乐舞百戏等等,这些反映人民生活的场景也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
这些描绘人民生活的场景使敦煌壁画增加了一丝人间烟火,这些场景由大笔的色块与粗略的笔法构成,将人民生活的场景描绘的鲜活起来。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乐舞的特定元素与形态特征(一)敦煌壁画中乐舞的种类敦煌壁画中乐舞的种类分为:经变画乐舞、供养伎乐和佛教乐舞。
经变画出现在隋唐时期,也盛行于隋唐时期。
浅析敦煌乐舞
不 可 或 缺 的 珍贵 部 分 。在 上个 世 纪7 0年 代 以 前 . 无论 历 史 文 献 还 是 当代 舞 蹈 的 记 录 中 。 都没有“ 敦 煌舞” 这个名称 。 今天以“ 敦煌” 命 名 的舞 蹈 是 来 源 敦 煌 莫 高 窟壁 画
种 。敦 煌 舞蹈 姿态 万 千 ,华 夷 杂
姿形 象 为原 型 的一 个 新 舞种 。 正 因如 此 . 古代 的艺 术 形 式 和 敦 煌壁 画 所 展 现 的形 象 对 敦 煌 舞 的 形成 起 着 引 导 与决 定 的作 用 。敦 煌 石 窟 壁 画 中 .凡 是 有 舞蹈 图像 必 有 乐 器 图 像 .呈现 出 一 种 有 乐 必有舞 . 有 舞 必有 乐 的局 面 。 敦煌 舞 千姿百态 , 动势 强 , 幅度大 , 具 有 强 烈 的西 域 和 印 度 舞 风 。敦 煌 壁画 中最著名的一幅反弹琵琶舞 蹈画面 . 绘 与 中唐 时 期 。 舞 筵 两 侧 各有三个伴奏乐伎 , 细眉 秀目 , 樱 桃小 口 . 神态各异。 舞 伎 上 身 向 右 前倾 。 左腿屈 立 。 右腿屈膝 , 高提 大腿 , 脚步 上钩 , 拇指用 力翘起 ; 肩 披长 巾 . 反背 琵 琶 于 脑 后 , 左 手 按弦 . 右 手 屈于 音 响 后 拨 弦 。 舞 者 高髻云鬓 。 面 部 丰腴 圆 润 , 表情 温 婉柔和 , 是 典 型 的唐 代 宫 娃 特 征 。
一
六腰舞 ( 又称 绿 幺、 六 幺等 ) 来自 中原 。 胡旋 舞、 胡 腾舞来 自中亚 , 半 裸 光 脚 的 天 竺 舞 来 自 印 度 等 国。 在 中 国历 史 上 。 舞蹈 和音 乐都 是中原与西域以及 印度 、阿富汗 等 中 亚 、 南 亚 各 国 文化 交流 的 重 要 内 容 和 手段 .汉 民族 与西 域 突 厥、 回鹘 、 龟兹 、 吐蕃 、 楼 兰等 地 各 民 族 由于 社 会 动 荡 或 其 它原 因而 引起 民 族 迁 徙 .各 民族 大 融 合 等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敦煌石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其中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展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侧面。
而在敦煌石窟中,乐舞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展现出古代汉族音乐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
本文将对敦煌古代乐舞乐器进行微探。
敦煌绘画中的乐舞题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乐舞、歌唱、演奏、表演等。
这些题材在古代汉族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音乐舞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敦煌乐舞受到中亚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在绘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拨弦乐器等。
这些乐器在古代汉族音乐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汉族音乐文化在乐器方面的独特性。
敦煌石窟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鼓、钹、木鱼、铃等。
其中,鼓是古代汉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打击乐器,其用途非常广泛。
敦煌石窟中有很多鼓的描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位于莫高窟第285窟的《玉琴观音》。
这幅壁画中描绘的观音手持鼓,在其神态中展现出了穆斯林乐奏中“神秘”的表现手法。
除了鼓之外,钹、木鱼、铃等乐器在敦煌石窟的描绘中也有不俗表现。
这些乐器的使用与鼓的使用一样广泛,体现了古代汉族音乐在打击乐器方面的丰富性。
弦乐器也是古代汉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敦煌石窟中最为著名的弦乐器便是琵琶。
琵琶在古代汉族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音色柔和,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
敦煌石窟中有很多描绘了琵琶演奏的壁画,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莫高窟第249窟的《蕃王乐舞图》。
在这幅壁画中,描绘了蕃王和他的宫女们演奏琵琶的场景,形象生动,表现出了古代音乐的神韵之美。
总之,敦煌古代乐舞的乐器丰富多彩,在古代汉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些乐器的使用、演奏形式与素材均反映了古代音乐在不同方面的特点,对我们理解古代汉族音乐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名词解释敦煌乐舞的意思
名词解释敦煌乐舞的意思敦煌乐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瑰宝之一,源自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敦煌地区。
它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舞蹈技巧而闻名于世。
敦煌乐舞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敦煌乐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当时,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一个繁荣的交通枢纽,吸引了来自东西方的商人和文化交流者。
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敦煌乐舞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它受到了印度、中亚、伊朗等地区舞蹈的影响,并结合了中国古代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这就形成了敦煌乐舞独特的风格,既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又保留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传统。
敦煌乐舞的特点之一是其音乐伴奏。
敦煌乐舞通常是在传统的华彩舞蹈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
这种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声,以及各种乐器的奏鸣,如琵琶、箫、胡琴等。
这些美妙的音乐为舞者提供了舞动的基础,也让观众享受到了听觉上的愉悦。
除了音乐,敦煌乐舞的舞蹈动作也是其特点之一。
敦煌乐舞具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抖动等。
舞者们的舞姿优美动人,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不仅表达了舞者的情感,也传递了舞蹈作品的主题。
舞者们的舞蹈技巧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让人们流连忘返。
敦煌乐舞的内容主题也是多样的。
它通常以古代文学作品或传统故事为基础,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些作品涉及到的主题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
敦煌乐舞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上,还表现在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
敦煌乐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敦煌乐舞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同时,敦煌乐舞的传承也使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并为后代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艺术特色
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艺术特色敦煌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迹和瑰宝,举世闻名,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
自上个世纪70 年代末一经问世,就以它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和价值,不仅深受中国广大观众的赞赏和高度评价,而且走出国门巡演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民族——汉族、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敦煌舞蹈是具有一整套独特审美特征的舞蹈语汇,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国古典舞流派。
可以说敦煌舞的成功“复活”,是当代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流派(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
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
我国舞蹈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挖掘、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的特点,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协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中国古典舞的流派我国的古典舞大都是通过舞蹈工作者在戏曲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探索、借鉴和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它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审美标准及要求,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理念
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理念敦煌乐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源于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
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舞蹈艺术的精髓,通过细腻的绣花和精心的剪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优雅。
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的理念之一是追求华丽和精致。
敦煌乐舞是一种宫廷舞蹈,要求舞者穿着华丽的服饰以表现出贵族的身份。
设计师们在敦煌乐舞服饰的设计中经常使用金丝绣、云锦等传统手工艺来营造奢华感。
服饰上的珠片和宝石的装饰也是敦煌乐舞服饰中常见的元素,熠熠生辉的光芒让舞者看起来更加妖娆动人。
另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敦煌乐舞源于古代的敦煌艺术,但现代的敦煌乐舞服饰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
设计师们在保留传统形式和元素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视角和设计理念,使得服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同时,设计师们也不忘向传统艺术致敬,通过细腻的绣花、繁复的花纹和精致的剪裁展现出传统艺术的美。
此外,敦煌乐舞服饰设计还注重舞台表现力和舞者的自由性。
敦煌乐舞是一种优雅而华丽的舞蹈形式,服饰设计需要考虑舞者的舞蹈动作和舞台效果。
设计师会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来设计服饰的剪裁和质地,使得舞者能够自如地展现优雅和华丽的舞姿。
此外,在色彩的运用上,设计师也会选择明亮而鲜艳的颜色来增强舞台效果,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理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出华丽和优雅的舞蹈艺术。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对外在的追求,更注重对内在美的挖掘。
敦煌乐舞服饰的设计要求设计师们充分理解舞者的身心状态和舞蹈内涵,将其融入到服饰的设计之中,使得服饰与舞蹈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而言之,敦煌乐舞服饰设计理念以华丽和精致为特点,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舞台表现力和舞者的自由性。
这些设计理念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和舞蹈艺术的精髓,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展现出敦煌乐舞的独特魅力和优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乐舞在莫高窟各代浩如烟海的壁画中,展现了许多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大量的乐舞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乐舞艺术无疑永远映现着历史的记录,创造出了古代华夏文明难以置信的辉煌。
敦煌乐舞以古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艺术为题材,以融合了印度舞蹈舞蹈的歌舞作为表现形式,从“美”的角度展现了一种形象化了的佛教思想,其中经典的“飞天”、“反弹琵琶”都是经典之作。
由敦煌壁画而创作的《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神女》《千手观音》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今,绚丽多姿,柔媚多情,激昂洒脱的敦煌乐舞正在大放异彩,把吉祥的丝路之花撒遍世界。
《敦煌之夏》“敦煌之夏”大型歌舞表演活动,内容以莫高窟壁画素材为原型,以敦煌舞为主题,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敦煌之夏”文艺表演是敦煌市为游客提供的一项大型歌舞表演活动。
活动由敦煌宾馆举办,具有浓郁的丝路文化特色,反映了西北地区回、藏、维吾尔、蒙古等多民族的歌舞艺术。
歌舞主要以莫高窟壁画中的素材为原型,以敦煌舞为主题,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敦煌之夏”歌舞艺术表演活动于每年的6到10月举行,每晚18:00至23:00连续演出,应约也可随时加演。
每场约有11个固定节目,时间约50分钟左右。
固定节目单为:(1)舞蹈《会乐飞天迎宾到》;(2)蒙古族舞蹈《奔腾》;(3)敦煌舞《六臂飞天》;(4)女声独唱《敦煌美》;(5)古代民族舞《出征》;(6)双人舞《山泉情》;(7)回族舞蹈《尕妹子》;(8)敦煌舞《花雨纷飞》;(9)独舞《敦煌梦幻》;(10)敦煌舞《天女散花》;(11)歌伴舞《欢迎您再来》。
《敦煌神女》《敦煌神女》就是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也是第一个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搬上杂技舞台上的集歌舞、音乐、杂技、魔术与武术于一体的大型杂技剧,它不但填补了西北五省没有杂技剧的空白,而且还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让具有浓郁西北地域风情的拥有极大神秘色彩的敦煌壁画故事以典雅优美的姿态呈现给了广大观众,表现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讲述了美丽勇敢的鹿女不惜生命,历尽磨难,舍生造福人类的故事,歌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赢得了大家的声声赞叹,句句好评。
《敦煌神女》的成功主要有三大创新:一是运用杂技特技让“飞天”在舞台上空真正飞了起来,场面俊美飘逸,惊险刺激。
二是用魔术特技让美丽的“雪莲花”从岩缝中突然绽放而出,让观众在意料之中感到神奇。
三是骆驼等“活道具”登上了舞台,更增加了舞台的灵气和真实感,极具观赏力。
在演出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对《敦煌神女》进行了修改完善,根据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演出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40分钟压缩到了1小时20分钟,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充实,增加了《千手观音》、《飞天》等敦煌舞的比重,增添了激光镭射灯、水幕等辅助设施,使整台节目更加美观,更具观赏性。
《敦煌神女》在杂技表演上则充分展现中国杂技优雅抒情、轻盈灵巧的民族特点,糅合了富于西北地域色彩的民族歌舞和音乐,华丽端庄、丰富多彩,增强了娱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台上同时表演几种不同的杂技项目,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把叙事、舞蹈与技巧相结合,也大大加强了杂技表演的难度,杂技演员们既要注重杂技的技巧性又要注重舞蹈的造型与抒情性。
《敦煌神女》舞台造型优美、设备现代化,服饰雅致,布景逼真宏阔、色彩搭配和谐,场景气氛渲染适当,音乐基本合乎剧情,舞蹈丰富抒情,情节曲折动人,演员技艺娴熟、融入角色。
它采用“杂技演绎故事,时尚包装古典,综艺手段配合,大片效果震撼”的独特艺术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表现手法通俗朴实,适合大众口味,观赏性很强。
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力上还是在杂技表演技巧上都是精美绝伦,不愧为一场难得的视觉大餐,更加体现出甘肃省作为文化大省的光荣称号,把本土的也是世界的敦煌文化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使之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得以完美的再现。
《大梦敦煌》《大梦敦煌》以震惊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用富于浓烈色彩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描写了高居公主之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月牙之纯情和忠诚。
舞剧中的莫高是一位普通的画工,但他志向远大,身怀绝技。
他被敦煌石窟中的壁画艺术所吸引,要为敦煌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
与公主月牙的邂逅相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两颗年轻的心之间迸发出的爱情,至真至纯,令天地动容,却让公主的父亲、视贵族身份为荣耀的大将军怒火万丈。
当矛盾激烈地爆发时,月牙为这人性平等而社会地位不均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莫高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
《大梦敦煌》的创作者们力求用今人的视角去审视敦煌艺术,希望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一段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当代舞剧观念的碰撞、摩擦中再现艺术的光芒。
有着“可移动的敦煌”之称的舞剧《大梦敦煌》,是兰州歌舞剧院出品的中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
截至2011年9月底,该剧已在全国32个城市与欧美多个国家演出920场,观众逾百万人次,累计票房收入近亿元,成为中国舞剧“多演出、多产出”最为成功的典范。
而在如此多的演出场次中,在国外商业演出的102场次更加成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骄人成果。
《大梦敦煌》在国外的反响《大梦敦煌》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演出:“演出剧场几乎座无虚席,绝大部分观众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
演出时观众反响强烈,不断为演出喝彩和鼓掌。
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地欢呼。
”《大梦敦煌》是第一台到西班牙演出的中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它在西班牙影响巨大。
西班牙三大报刊之一的《ABC》称其为“当之无愧的精品”。
每晚演出前剧院售票窗口外就排起了购票长队。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演出,安排在市中心自由大街的科利塞乌剧场进行。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要求能留下男女主角的签名,剧场不得不临时设置签名处。
当地媒体报道说,这台舞剧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讲述了一段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动人爱情故事。
在法国巴黎,《大梦敦煌》以其东方式的爱情故事和精湛优美的表演,以及古丝绸之路的独特风情,深深打动了以浪漫著称的巴黎观众。
当地一位著名演出商激动地说,这个精彩剧目,应当属于全世界。
成功的意义在于:一是成就了新世纪以来中国舞台上一台最为成功的舞剧,成为高雅艺术“多演出、多产出”的典范;二是作为“可移动的敦煌”,向全国和世界宣传展示了甘肃与兰州,宣传展示了敦煌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范本;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极大地丰富了甘肃作为“戏剧大省”的内涵,是建设“文化兰州”、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重要成果,今后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
《丝路花雨》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
《丝》剧是首创于1979年,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丝》“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
此后多年,此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所到之处盛况空前,期间还先后到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拉脱维亚等国家,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大事记1979年底应新华社香港分社和联艺公司的邀请,赴香港商业演出15场,引起海内外极大反响,称其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1980年《丝路花雨》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在中国文艺界刮起一股强劲的敦煌艺术旋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丝路花雨》剧照1981年6月《丝路花雨》剧应外国友人邀请,赴朝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23场,并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82年3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
同年,《丝路花雨》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
1994年《丝路花雨》剧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上,《丝路花雨》作为唯一的一台节目,做了祝贺演出。
《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共演出1500余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
2004年10月,《丝路花雨》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2011年10月18日,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成功签约,拿到了近50场的演出订单。
《丝路花雨》在国外的反响1982年9月14日,《丝路花雨》荣登世界最著名的大剧院、歌唱家和爱乐者的圣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连演6场,引起轰动。
《丝路花雨》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
在斯卡拉歌剧院,《丝路花雨》每一幕结束后,观众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并高呼“布拉伏!”(妙啊),每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都要谢幕10次以上,其中有一场谢幕竟达16次之多。
一位观众走出斯卡拉歌剧院后说:“斯卡拉剧院就在米兰,我们米兰人看过各国的歌剧,眼高爱挑剔,但是,你们的演出出乎意料地好,我们感到很满意。
”有的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表示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意大利《时代报》以《中国通过〈丝路花雨〉敲开斯卡拉剧院大门》为题撰文说:“《丝路花雨》在斯卡拉剧院获得巨大成功,经久不息的掌声、喝彩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这部集体创作的舞剧,把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和西方的音乐舞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独舞演员展现了高超的技巧。
完美的舞蹈设计,出色的舞台效果和技艺超群的杂技表演动作相映生辉。
”《米兰日报》写道:“台上的高潮刚刚结束,台下便掀起了高潮。
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疯狂地鼓掌,演员一再谢幕。
中国以具有传奇色彩的丝绸之路首次登上斯卡拉,不能否认,《丝路花雨》赢得了观众,引起了轰动。
”登上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之后,《丝路花雨》又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在那里,同样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此后,《丝路花雨》的足迹又先后到达日本、泰国、拉脱维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一股敦煌风、中国风。
对《丝路花雨》的评价1)巴基斯坦总统齐亚:舞剧《丝路花雨》“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精采的演出。
”2)朝鲜金正日成主席:“演得很精采,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
”3)法国国民议会议长梅尔马茨:“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它很感人又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