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

合集下载

改革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研究的反思与整合

改革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研究的反思与整合
19 l
中 州 学 刊 2 1 年 第 4期 01
度 不 等 、 型 多样 、 质 复杂 的实 际情 况 。按 照活 动 类 性 领 域 的不 同 , 国农 村 基 层 社 会 组 织 大 体 分 为 以下 我
三类 : 治性 组织 , 括 村 民 委 员会 、 民维 权 组 织 政 包 农
贡献” l l 。但是 , 2 随着市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和社会
转型 的不 断加 快 , 村 社会 管理 和公 共 服 务 的 矛盾 农 日益 突 出 , 对农 村 基 层 社会 组织 的进 一 步 发 展 提 出 了迫 切要 求 。 因此 , 必要 在新 的形 势 下 思 考 如何 有 对农 村基 层 社 会 组 织 进 行 一 个 全 面 、 学 的研 究 。 科 本文 希望 在对 农村 基层 社会 组织 相关 研究 进行 回顾 与反 思 的基础 上 , 构 一种 新 的农 村 基 层 社会 组 织 建 发展 的研 究框 架 , 以推进 农 村 基 层 社 会 组 织 的发 展 及 其 研究 的整 合 。 需要 指 出的 是 , 文并 不 严 密 地界 定 农 村基 层 本 社 会 组织 的 内涵 , 是概 称 那 些 在 农 村 社 会 转 型过 而 程 中出现 的 , 一定 程度 上具 有非 营利性 、 在 非政 府性
பைடு நூலகம்
民间性的社会组织 ,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 、 基金会、 民

近二十年来国内明清士绅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明清士绅研究综述


士绅 的概 念及 构成
( 一) 士 绅 的概念
明清 时 期有 这 样 一 个 阶层 , 他 们 科 举 及第 且 在 基 层社 会 发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与文 中士绅 相关 的概 念 概括起 来 有 以下几 种 。 首 先是 缙绅 。 缙绅 是 官 僚 的统 称 , 并 多 出现 在
从根本上说王玉亮的中国民在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在王玉山观点的基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互动的视角中第一次础上进一步指出中他们的特权来自于皇权也依提出中国乡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相当分散村赖于皇权对其特权的维护衿绅绝不是中央政权的庄之问相互隔绝蜂窝状的基层社会结构使得皇异己或制衡力量19
绅士 和 士绅 内涵渐 趋相 同。士绅 指 的是取 得 功名 的
3 . 地 主是否 属 于 士 绅 。有 的学 者认 为 , 地 主 属
于 士绅 的一 部分 。如孙 立 平 的 《 中国传 统 社 会 中贵 族 与士 绅力 量 的消 长及 其 对 社会 结 构 的影 响》 从 士
绅 对社 会结 构 的积极 影 响层 面上得 出地 主属 于士 绅

要: 明清 时期 士绅 最终形成。士绅拥有知识和功名 , 享有 国家赋予的种种特权 , 代表 国家控制基层社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会, 他们在地方上也担 负着多种社会 职能 , 主 宰着民众的社会 生活 , 处于官 民 中介 的位 置。近二 十年 来 , 国内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1)[权威资料]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1)[权威资料]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1)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1)

摘要

国情和民风是制定正确国策的基础,早在70多年前的社会史论战中,就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引起学界的关注,由于这一论战强烈的政治性,使许多问题成为敏感的话题,遗留到后世。

《乡土中国》提出,“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当前中国在社会转型中,屡屡出现的权力垄断,宗族干扰,家族管理的弊病,以及固步自封的心态,无一不与乡土社会有关。《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

关键词礼治秩序农民国情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的名著,很早就已拜读,但我对该著作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这不在于社会学中断,社会学著作受到冷落。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的解放,对许多学术问题的重新思考。

费孝通是社会学家,没有赶上参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但他在1947年发表的《乡土中国》却对那次论战中最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社会的国情和民风作了学术上的解答。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由此引发的思想文化争论空前的活跃而激烈,从五四到抗日战争前后,有关社会文化的论战的主题层出不穷,诸如东西文化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古史辩的论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唯物辩证法的论辩、社会史的论战、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等等,内容广及社会性质、人生观、东西文化关系、中国文化命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像这样的论战二十年多达十次以上,而且周期愈来愈短,在1932年社会史的论战趋向高潮,与之相应的唯物辩证法的论辩方兴未艾,文艺自由的争论又相应而起。在这些论战中,国粹派、全盘西化派、本位文化派、唯物论派、食货志派、战国策派纷纷扬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名流,全部上阵,这是中国文化生活中从未有的错综纷繁的景象。

第1部分 专题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部分 专题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演变趋势 (1)由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到宋朝开始,土 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再到明清时期赋役与 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2)户籍的编审由严格控制到趋于松弛,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逐步趋于合一。
【典例1】 (2021·福建南平期中)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 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 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 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促进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答案
Leabharlann Baidu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通过严格的户籍限制,来加强对社 会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材料与经济恢复无 关,排除A项;材料与封建化无关,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过于夸张, 排除D项。
线索(二):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 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 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 度。
回归基础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

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22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12月)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2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12月)历史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记载“今上(汉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

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A.客观上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B.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

C.有利于罗致人才加强社会控制

D.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2.据《宋史》记载,薛居正之子薛惟吉之螯妇(即寡妇)柴氏,将携重资再嫁。士大夫向

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互相闹得不可开交。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

A.婚姻观念的世俗化

B.理学思想的浸润

C.士人价值取向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明朝中后期,“中州(河南)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以上材料均能反映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长途区间贩运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

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微博橙子辅导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

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社会管理变革视域下的共青团工作回顾与展望

社会管理变革视域下的共青团工作回顾与展望

社会管理变革视域下的共青团工作回顾与展望

作者:韩伟刘庆宇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9期

【摘要】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发挥了政治职能、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共青团工作的方式与侧重点多有变革,根据时间断限与工作主题革,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关键词】社会管理;变革;共青团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任务体现在团结带领青年冲锋在前,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建国后,共青团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便成为共青团发挥其政治职能、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根据时间断限与工作主题的变革,大致可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虽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还有零星的战斗,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各界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己经取代革命斗争成为团的重要任务。

共青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开展了大量的独立活动:在青工战线上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在青农战线上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共青团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学雷锋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也组织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如抗美援朝、土改、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发挥政治职能成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另一重要形式。

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日根

一、研究概况与评析

在总体研究方面,仅近10年就有如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钱穆著《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治安、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政府的各级各类行政设置做了多层面的探讨,颇多建树。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近年来的重头之作。其中较为深刻地叙述了历史上政治制度的演变。如第九卷(杜婉言、方志远著)中涉及到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时说:由于里甲制是以明初相对稳定的小土地占有关系和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里甲虽说每十年重新调整编排一次,但人口的流动必然造成里甲数量的减少和国家可征徭役及钱粮的减少。正德、嘉靖以后,各地纷纷进行赋役制度的改革,田赋丁银逐步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徭役也开始由政府出银雇佣里甲催征钱粮,管理户口的职能逐步丧失,而社会矛盾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能由催收钱粮转为维护治安,这样,许多地区在里甲之外建立了保甲制度,这样的研究旨在揭示里甲与保甲各自不同的功能,因而辨明了里甲与保甲的职责范围及各自作用。

高三试卷历史-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历史-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据此可知,这一文化遗存()

A.证明江西是最早农业起源地

B.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C.说明原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

D.出现了社会阶级贫富分化

2.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A.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主动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B.传统制度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C.血缘聚居取代地缘聚居为主的聚合形态

D.国家治乱兴衰影响了社会基层组织形态

中国10年社区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国10年社区建设回顾与展望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居民 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 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 自治格局 2001年广西南宁、桂林等地率先开始直接选 年广西南宁、 年广西南宁 举试点 2003年宁波市海曙区成为首个全面直接选举 年宁波市海曙区成为首个全面直接选举 的城区 2007年宁波市成为第一个全市直接选举的城 年宁波市成为第一个全市直接选举的城 市 2008年广西自治区直选率 年广西自治区直选率72.2%、济南市直 年广西自治区直选率 、 选率72.9%;广东省全省直选率 %,深圳 %,深圳 选率 ;广东省全省直选率33%, 市社区直选率92.8% 市社区直选率 %
二、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
四个建立、 四个建立、四个格局 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一)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基层 社会有序管理格局 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二)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小社 区大服务格局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广泛 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 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 参与格局 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四)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 齐抓共建的格局
(三)农村社区建设实验( 2006年以来)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 年以来
主要问题:城乡差别、 主要问题:城乡差别、农村公共服务短缺 村民自治无法解决的问题) (村民自治无法解决的问题)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年 月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 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 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 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同年, 会生活共同体。同年,《民政部关于做好农 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通知》 设的通知》

明清基层管理制度

明清基层管理制度

明清基层管理制度

一、历史背景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

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于基层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1社会经济状况

在明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逐渐建立,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

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兴起,对于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政治局势

明代初期,中央集权政治逐渐建立,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视逐渐增加。为了保

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明代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管理。

1.3历史事件

明代的历史事件对基层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以保证国

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二、制度构成

明清基层管理制度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两方面的内容。地方行政管理制

度主要包括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土地赋税、兵役制度等方面的规定。而社会管理制度主要

包括民间纠纷解决、市政管理、风俗习惯的规范等内容。

2.1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明清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对地方官员

的选拔、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对地方财政、土地赋税、兵役等方面的规定。

在明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非常重要。明代政府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

拔官员。同时,明代政府建立了监察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地方官员的廉

反思明清社会管理格局 王日根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反思明清社会管理格局  王日根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明清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反思
王日根 2011.12.14
1
明清祭祀礼仪与社会变迁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研究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历史经验研究 中国古代交通与社会发展研究
2
宋元明清的“河患”问题与政府应对研 究 明代以来特大地震灾害及社会影响研究 明清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社会应对 研究 明清人口流动与基层社会管理研究 官箴书与清代地方司法实践研究 明清城市结构与城市生活研究
3
社会治理的工作是由官方和民间来共同 进行的,其中包括了积极的教化和消极 的惩罚(即扬善与惩恶)两个方面。前 者主要是倡导家族、乡约、会社和会馆 的建设,普及儒家伦理观念,形成强大 的向善的社会风尚,后者则主要通过禁 约、示禁碑、家族和地方官府的审判机 制,达到除奸去恶的目的。明清时期通 过“官民相得”机制化解了若干社会矛 盾,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4
以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为例,“官民相得”机制 是重要的一环。过去或是笼统地否定传统社会 管理体制,特别是否定传统政府的积极方面, 形成了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不利于社会稳定秩 序的建立;或机械地把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近 代社会相比附,产生出极端的自大或极端的自 卑情绪。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中国各区域 本土社会实际运作的实证研究,在系统梳理前 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较科学地把握各区 域官民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努力与相互配合, 揭示其时代差异性与区域差异性,总结其中的 优秀遗产,为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借鉴。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恒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恒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恒

胡恒,男,198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200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2006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进入清史研究所学习,2011年获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于2009年9月至11月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赴政治大学历史学系访学。2011年留校,任清史研究所讲师至今。现任《清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新史学》编务。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清史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地理空间视野下的清代地方政治。

获奖情况:

2002-2003学年、2006-2007学年、2009-2010学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06届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奖

2011年谭其骧禹贡基金会“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论文类二等奖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承担项目: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批准号:08XNG026),已结项;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史炤《释文》比勘”,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管理研究”(批准号:12CZS077),在研;

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地理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

发表论文、书评:

1、《读<临江之麋>偶识》,《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6期

2、《<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

3、《<清史稿•地理志>政区断代考》,《书品》2009年第4期

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

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

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

作者:宋惠芳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

〔摘要〕基层社会的纷繁复杂,社区发展遇到了理论上的“失语”状态和现实的手足无措,基层社会管理也陷入迷茫。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增权理论,因其挖掘潜能,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社区居民权利等特征为中国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研读视角。

〔关键词〕增权理论;社区;基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6-0081-06

“社区增权”是个迫来品,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社区问题的讨论,国内学者沿着“社区重要性-社区困境-社区参与-社区增权”这样一条主线逐步研究开来,在纷繁复杂的文献研究中有关“社区增权”的内容并不多,并且大多数关于“社区增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领域,如学者廖军华从社区增权的角度进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提出社区增权六维度框架和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Cs模式[1](2);学者安智海认为社区增权是旅游开发中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以实现旅游开发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学者潘植强等人认为通过外部制度增权与内部自主增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区增权,实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3](43-49);学者黄如梦和白祥对中国旅游社区增权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4](22-27);此外还有学者张彦、黄娅等。部分学者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增权问题,如学者谭祖雪和张江龙以成都市社区建设为例,探讨城市社区增权问题[5](57-61)。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成为了扩展深化“社区增权”研究领域的推动力。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钟史声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91-96页

主题词: 社会经济史研究;广东省;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对外贸易;清代前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粤海关

摘要: <正> 广东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地区,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较之国内其它地区有其明显的特点。近年来,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的研究逐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显露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区域性经济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也越来越清楚地为人们所认识。现在,回顾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对于推动这一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是有益处的。一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上。1937年出版的梁嘉彬《广东十三

村民自治_回顾与展望

村民自治_回顾与展望

年第期调查与研究

村民自治:回顾与展望

郝涛

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民主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更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有人认为村民自治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我国的村民自治发端于世纪年代初,这一新生事物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逐渐成熟完善,现已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改革开放

后,人民公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三

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一下子从过去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中释放了出来,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农村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然而,旧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时,新的制度并没有

及时建构起来,于是乡村社会陷入了旧制已亡新制未立的制度真空状态,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浮出了水面社会的急剧转型让农民无所适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由于失去了掌控农民的制度资源,一些村级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乡村治理的管理功能不断弱化,村组织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能了,农民的命运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的社区管理组织在国家的认可下,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通过总结各地的经验,年修改宪法时,把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条文,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性地位,这为其此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

【内容提要】基层社会管理是一项关乎历史和现实的重要课题。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基层社会管理更应受到重视。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的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总结与评析,指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既有总体性的研究,又有具体实证性的研究,如基层社会行政设置的研究、政府管理与民间管理的研究、定居社会与流动社会基层管理的研究以及全局研究与地域研究等。同时本文亦试图寻求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的缺陷,并尝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研究概况与评析在总体研究方面,仅近10年就有如吴晗、费孝通等着《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钱穆着《中国历史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治安、杜家骥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政府的各级各类行政设置做了多层面的探讨,颇多建树。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近年来的重头之作。其中较为深刻地叙述了历史上政治制度的演变。如第九卷(杜婉言、方志远着)中涉及到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时说:由于里甲制是以明初相对稳定的小土地占有关系和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里甲虽说每十年重新调整编排一次,但人口的流动必然造成里甲数量的减少和国家可征徭役及钱粮的减少。正德、嘉靖以后,各地纷纷进行赋役制度的改革,田赋丁银逐步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徭役也开始由政府出银雇佣里甲催征钱粮,管理户口的职能逐步丧失,而社会矛盾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能由催收钱粮转为维护治安,这样,许多地区在里甲之外建立了保甲制度,这样的研究旨在揭示里甲与保甲各自不同的功能,因而辨明了里甲与保甲的职责范围及各自作用。

就具体研究而言:首先是关于基层社会行政设置的研究,其中可分为乡里制度研究和城镇基层制度研究。有关乡里制度的研究成果有:王昊《明代乡里组织初探》(《明史研究》第1辑,〔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唐文基《试论明代里甲制度》(〔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李文治《明代宗法制的体现形式及在基层政权中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刘伟《明代里甲制度初探》(〔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李晓路《明代里甲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孙海泉《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石家庄〕《河北学刊》1992年第3期),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北京〕《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张瑞泉《略论清代的乡村教化》(〔长春〕《史学集刊》1994年第3期),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对基层社会管理的研究日益趋于细微,涉及到基层社会的实态。有关城镇基层制度的研究有: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郭蕴静主编《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戴均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史》及近期出版的龚书铎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明史卷)等著作都涉及到城市基层的厢坊制度,认为厢坊多能发挥与里甲、保甲相类似的作用。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第564页说:明初,为了编造黄册及征收赋税,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在农村设里,城市设坊与厢。清代又推行保甲制,巴县城乡编查保甲的活动持续了很久,直至清末。在保甲制推行的同时,里甲制继续执行征收赋税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乡约。显示出叠床架屋的烦琐,显然,各不同设置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区别并不清楚,孰重孰轻,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

其次是关于政府管理与民间管理的研究,这其中涉及到社会结构的讨论。中国社会史学会的成立是近年来基层社会研究的一个产物,亦极大地推动了这方面研究的发展。该会自成立以

来,举行过多次学术研讨会,1992年的第4届,1994年的第5届、1996年的第6届、1998年的第7届都程度不同地研讨了这个问题。以1992年会议为例,就社会结构问题,有冯尔康的《社会结构理论与中国社会结构史研究》,王玉波的《聚落分析与古代社会结构演变》,刘文智《古代农村社区的演变及其特征》,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演变》,马亮宽的《试论近代士人对社会结构的活化》,何晓明的《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刘志伟的《佛山祖庙与佛山传统社会》,陈春声、陈文惠的《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涉及到了官方政权设置、民间各种类型的社会整合机制,显示了较为广阔的学术关怀。另还有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又发表了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其中包括了赵毅、刘晓东的《传统向现代的萌动》,董铁松《对中国16-17世纪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两文,阐述了他们对该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认识。在官方管理方面,由毛佩琦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和由王戎笙主编的《清代全史》(第六卷)都对里甲、保甲、粮长、老人等制度作了详细的探讨,包括对里甲、保甲各自功能及相互关系与嬗变,粮长、老人的设置及其作用的探讨,汇集了近年来诸多学者的观念,显得细致、切实,较前更有所深化。

在民间管理方面,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家庭、家族、宗族、乡族是基层社会的实体。在清朝官府对它们多行支持策,它们可独断地方争讼,可以施用刑法,极具独立性和自治性。乡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1、操纵宗族、保甲组织,2、通过举办社会公益事业控制地方,3、掌握地方教化。从而充分肯定了民间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罗一星的《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探讨了佛山的家族组织、乡仕会馆、教育组织如书塾、社学和书院乃至祖庙等对基层社会的整合作用,表明了对政府管理与民间管理的关系的认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已有黄宗智、苏耀昌等的研究,黄宗智探讨了华北的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协调与对抗,苏耀昌则指出了华南社会中间机构或倾向于官方或倾向于民间的实际情形。一般而言,官方影响与民间影响在各地存在差别,而在新开发地区(如清初的四川、如清后期的东北,如沿海地区新长成的滩涂地区乃至近海地区),民间自发组织发挥了自我管理与组织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有刘淼的《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强调了家族势力与基层政权设置间的关系,探讨了保甲制的演变。

《清代全史》第五卷讲述了地方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它们各以地缘、血缘或利益纽带凝结而成,这类可笼统称之为“乡族组织”的共同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有别,在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方式的变化、文化价值系统的变异、社会分化程度和形式的不同,以及政治关系的影响等等因素的作用下,地方共同体的构成法则、分类标准、组织形式、现实功能以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地域社会,都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变异性。“共同体职能的强化,与国家权力控制基层社会方式的改变是互为因果的。从明中叶开始至雍干时期的财政赋税改革,既是对这一趋势的适应,又使这一趋势得以整齐划一起来,促成了新秩序的确立。特别是随着士绅在共同体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原来属于国家行政机构的许多职能,都转由地方共同体担负。”“地方共同体的规模明显扩大,并具有更强的社会整合力,这是由清代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促成的。”“这一发展趋势奠定了清末地方自治体制得以广泛建立的基础。”“地方社会共同体与国家权力之间在矛盾中达到了更高程度的统一。首先,士绅虽然一般是地方社会利益的代表,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权力来源,又使他们强烈认同于国家权力的正统规范,由士绅来充当政府与基层社会的中介,是两者能达致统一的重要途径。其次,宗族势力的发展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在雍干时期一度处于一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状态,曾有人认为宗族是国家权力的威胁和挑战,然而实际上,宗族与国家在正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有着很广泛的一致性。因而,自雍干以后,经过一系列文化上的调适和制度上的改革,二者由矛盾达到了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