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财政部:关于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及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
退耕还林措施实施建议
各县(市、区)要全面落实对退耕农户的直补政策,按照原有的资金渠道和兑现方式,坚持“严格检查验收、认真搞好公示、及时兑现到户”的工作要求,将直补资金不折不扣地兑现到退耕农户手中。在政策落实中,既要为退耕农户着想,更要对国家生态效益负责。对退耕农户不履行管护义务、成效达不到要求、检查验收不合格的,按照省有关规定,暂缓兑现政策,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由乡(镇)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整改,其所需费用由被整改的退耕农户承担,待补植合格后兑现补助。
退耕还林措施实施建议
一、充分认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意义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是国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深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市17个县、21万退耕农户、78万农民,国家下达补助资金4亿余元,是我市生态建设史上国家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重大工程。由于工程量大、涉及艰巨。
(二)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新的管护制度,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在明确林地权属的基础上,按照“谁退耕、谁管护、谁受益”的要求,将生活补助费与管护成效挂钩。积极推行业主或大户承包、集中管护等模式,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及时将退耕林地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畴,依法实施有效管理。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毁林开荒、采砂、采石、取土,非法侵占退耕还林地等严重破坏退耕还林成果行为的查处,严防发生“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三)认真搞好阶段验收。要认真组织开展阶段验收工作,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成效。在不影响退耕还林成果、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严禁毁林复垦。要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截留和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退耕农户《林权证》颁发办法,有序推进林地、林木和森林资源规模流转和经营。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由于地域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1. 土地利用权转让难:征地时征收的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但是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时,容易受到农民不同意的影响。
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转让的认识和理解,做好政策解释工作。
2. 资金缺乏:退耕还林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但由于政府财政压力等因素,退耕还林项目经费难以保障。
对策: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银行贷款、企业捐赠等。
3.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退耕还林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难以实现有效的联动机制。
对策: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
4. 低效率问题:由于技术和人工成本高,以及种子育秧和树苗培育等方面的难度,退耕还林的效率相对较低。
对策: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5. 管理责任不到位:由于管理责任不到位,退耕还林工作中可能存在造假、虚报等问题。
对策:强化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行为应及时给予处理,提高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6. 群众参与意识不够:由于群众参与意识不够,造成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不理解,难以落实工作。
对策: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和利益,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1.资金不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2.土地利用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大量的土地,但是有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难以满足需求。
3.管理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果不佳。
4.生态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大量的植被覆盖,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不适合植被生长,导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果不佳。
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计划,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3.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长期效益。
4.推广适宜的植被种植: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推广适宜的植被种植,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效果。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生态移民与安置
针对因退耕还林而失去 生计的农户,专项资金 用于移民安置和再就业
扶持。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01
02
03
04
生态效益
通过退耕还林,有效增加了森 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减少了水土流失。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 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
了区域经济水平。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 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可持续性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退耕还 林工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 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03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 问题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筹措难度大
资金来源单一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筹措主要依靠政 府投入,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导致 资金来源单一,筹措难度大。
资金投入不足
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退耕还林专 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审核和拨付资金 、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等。
02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筹措与使 用情况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筹措情况
01
政府拨款
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将退耕 还林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确 保资金的稳定来源。
社会筹集
02
03
银行贷款
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接受社会捐 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退 耕还林工程。
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利用长期低 Leabharlann 贷款为退耕还林项目提供资金 支持。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直接补贴
对退耕还林农户直接发 放补贴,用于补偿其经
济损失。
配套设施建设
使用专项资金建设与退 耕还林工程相关的道路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一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挑战,我们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在2024年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了“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认真落实了国家的政策要求,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登记统计:我们完善了“退耕还林”登记统计工作,建立了健全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我们有效地解决了登记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项目推进: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项目要求,按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了“退耕还林”项目。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我们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包括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
这些项目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宣传教育:我们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我们增强了公众对于“退耕还林”的理解和支持,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组织培训:我们注重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我们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工作计划2024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一、加强政策研究:我们将加强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修订,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我们将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同时,我们将注重项目成效的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保持项目的高效运行。
退耕还林造林问题的整改报告
退耕还林造林问题的整改报告1. 概述本报告针对退耕还林造林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总结了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和建议。
通过此次整改,旨在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2. 问题分析2.1 问题描述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然而,当前退耕还林造林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缺口:由于退耕还林造林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缺乏充足的资金成为工程推进的主要障碍。
2.种苗质量不过关:造林工程中使用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成活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不佳。
3.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造成效果不显著,甚至逆反生长。
4.生态补偿不平衡:退耕还林工作的成功依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和支持,但有些地方生态补偿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2.2 问题原因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退耕还林造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金来源不稳定:造成资金缺口主要是由于资金来源不稳定,政府对于退耕还林造林工程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
2.种苗供应链不畅:种苗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是种苗供应链不畅,存在着种苗生产数量不足的问题,且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3.监管不到位:当前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在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4.生态补偿政策不完善:有些地方的退耕还林工作在生态补偿政策方面存在问题,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不当,缺乏对农民的充分关怀。
3. 整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3.1 加大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退耕还林造林工程的资金投入。
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同时,加强相关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3.2 健全种苗供应链为了提高种苗质量,需要健全种苗供应链,包括改善种苗生产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种苗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等。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退耕还林政策早已在国家层面上推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退耕还林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围绕着此问题进行探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望政策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地。
一、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1. 退耕土地空置问题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有部分耕地因为缺乏有效的利用措施,导致土地空置和荒芜,甚至出现了退耕地再次使用的情况。
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农民收益问题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往往伴随着农民的经济收益减少,因为他们失去了部分的耕地。
而对于那些从事农耕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耕地的面积,退耕就意味着减少了他们的收益。
3. 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管理和维护工作并不到位,导致一些退耕地的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成了一些私人乱倒建筑垃圾和垃圾处理场。
二、对策研究1. 合理规划和利用退耕地针对耕地空置问题,应当加强对退耕地资源的调查,合理规划并引进适宜的农业和林业项目。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林结构布局,利用退耕地,充分激发土地的产出潜力,增加农民收益。
也要着力解决一些退耕地再次使用的问题。
2. 增加农民收益为了解决农民收益问题,可以在政策制定上加大资金补贴力度,提高种植农作物的补贴金额,或者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提升他们的经济收益。
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让农民利用退耕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获取更多的补贴。
3. 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机构,加强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监管的问题。
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0.04.24•【文号】财资环〔2020〕22号•【施行日期】2020.04.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专项资金管理正文关于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0〕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为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4月24日附件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是指中央预算安排的用于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方面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由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管理。
财政部负责编制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草案,审核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并下达预算,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监管,指导地方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编制相关规划,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方案,会同财政部下达年度任务计划,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督促和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和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工作等。
第四条地方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的预算分解下达、组织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等。
地方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根据职能参与本地区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分配,负责资金的具体使用管理和监督、项目组织实施及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工作等。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作是指通过对农田进行退耕,并将其转为森林或其他生态功能的工作。
这项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下面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缺乏理解和支持。
对策一: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向农民普及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他们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理解退耕还林的好处。
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对策二:优化政策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能够获得合理的补偿。
可以通过给予经济补贴、提供职业培训、支持农村发展等方式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作。
问题二:退耕还林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资金浪费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对策一:建立科学的退耕还林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可以建立专门的退耕还林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对策二:加强项目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以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加强对项目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问题三:退耕还林后,土地利用效益不明显,经济收益不高。
对策一:促进农民参与林业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可以组织农民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集体经济发展。
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果树等,增加土地的经济收益。
对策二: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可以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教授先进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的产量和收益。
问题四:退耕还林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策一:制定综合的农村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对策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加大对农村道路、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退耕还林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农民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是指政府对部分农田进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
在我国,因为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退耕还林虽然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方面探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退耕还林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因为农田被退耕还林,附近的农户失去了耕作土地的来源,致使他们的收入来源受到了影响。
农民对于与农田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也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承。
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与收入问题成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退耕还林导致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减少。
由于一部分农田被退耕还林,导致了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平衡。
退耕还林也削弱了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供给的不足成为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退耕还林使得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退耕还林,农业产业链也发生了破裂,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原有的农业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型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结构的失衡。
这也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困难。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从事农田整治、土地复垦和森林资源的培育。
通过培育一些新的资源,从而带动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从而解决农产品供给的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帮助农民寻找新的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和更新,从而调整和平衡农业结构。
调研报告:关于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
关于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为研究调整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一个时期,我们会同国家林业局,赴有关省份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总体上看,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但原有退耕还林政策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当前,继续推进退耕还林仍然非常迫切,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着力调整相关政策,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
现将有关情况及政策建议报告如下: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6年,国家累计安排实施退耕地还林亿亩。
2000-2013年,中央财政共拨付退耕还林工程资金3469亿元;未来年,中央财政还将为此安排亿元。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资源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的步伐。
2000年以来,我国新增森林面积的45.1%来自退耕还林,工程区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
以贵州省为例,退耕还林工程使该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个百分点;而得到国家退耕还林指标最多的陕西省,森林覆盖率则提高了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缓解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农业用水量大幅减少,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争水的现象明显好转。
而且林地还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北方地区一亩林地蓄水量可达立方米以上,对于增加降水量、保障水资源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退耕还林后工程区降水量平均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还显著改善了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促进了沙化土地治理。
今年夏季陕西省延安市遭遇了历史同期最大降水,但没有形成大的山洪灾害,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使昔日的黄土高坡实现了“由黄变绿”。
不仅如此,退耕还林还使得工程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为减少,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度以上坡耕地所在地区很多还是水源地,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轻水体污染、改善水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耕还林调研报告
退耕还林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退耕还林是指政府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对农耕土地进行退耕,并将其恢复为森林或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这一政策旨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土地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
2. 调研目的和方法2.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2.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以下方法: - 文献研究: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研究论文和专家观点,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实地调研:前往退耕还林项目所在地,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民和村民进行访谈,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数据分析:收集退耕还林项目的统计数据,对项目的覆盖范围、造林面积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
3. 调研结果3.1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较好。
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主动退耕还林。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耕地成功退耕,转为森林或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3.2 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调研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退耕还林项目的范围逐渐扩大,覆盖了许多地区。
其次,大量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土地质量,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
此外,退耕还林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3 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但是,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管理不到位,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的情况。
其次,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一些土地仍然继续耕种,无法实现退耕还林的目标。
此外,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缺乏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无法有效衡量政策的实施效果。
4. 建议和展望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施效果。
退耕还林造林问题的整改报告
退耕还林造林问题的整改报告1. 引言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造林质量不高、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并在本报告中进行了总结和汇报。
2. 问题分析2.1 造林质量不高由于种子质量、地力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地区的造林质量不高。
这导致了部分退耕还林项目的成效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恢复目标。
2.2 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项目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不够严格,进而影响了项目的质量。
2.3 资金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对于退耕还林项目的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资金滥用、浪费和挪用等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还损害了项目的声誉。
3. 整改措施3.1 提高造林质量为了提高造林质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种子的质量把控,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优化造林区域的地力,进行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定期对造林项目进行巡检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措施。
3.2 加强项目管理为了加强项目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组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工作。
•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流程。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协调资源,为项目提供支持和保障。
3.3 规范资金管理为了规范资金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制定明确的资金使用规范,明确资金的流向和使用范围,防止资金滥用和挪用。
•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4. 整改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造林质量得到了提高,部分项目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生态恢复目标。
•项目管理得到了改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工作效率提高,对项目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
关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
关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摘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从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和政策入手,探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实施措施、挑战与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和影响,强调了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前景。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背景意义、目标、政策、重要性、实施措施、挑战、问题、建议、改进措施、未来发展、意义、影响、加强、展望1. 引言1.1 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退耕还林工程是指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退出农耕生产,将耕地还原为林地或草地,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土地资源面临着持续退化和破坏的问题。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有效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但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降低土地利用强度,减缓土地的侵蚀和退化,保护水土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发展现代农业、林业和绿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
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密山市退耕地还林工程始于2002年,工程涉及全市16个乡镇,9个国有林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万亩(其中生态林5万亩,经济林0.5万亩),两荒造林9.2万亩(全部为生态林)。
退耕地还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宜林荒山造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对于治理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标准高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重造轻管现象仍然存在我市退耕还林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
尽管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办法,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地交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管护措施要落实到实施退耕还林的一家一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原因是:①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的粗放经营的老思想,树栽上就很少管理,任凭林木自由生长。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作是指将农田退耕还林,恢复成森林、草原或湿地,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目的。
这项工作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解决。
本文将就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1. 资金问题:推动退耕还林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退耕补助和植树造林上的投入,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来说,资金来源不足是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农业畜牧业向森林草原转变,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充足的用地空间。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所有权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等,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受到了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限制,例如干旱地区、高寒地区等,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困难。
4. 管理监督问题:一些地方在推动退耕还林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工作开展效率低下、工作成效难以保障,对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对策1. 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可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资金支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
2. 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针对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所有权确认制度,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土地空间保障。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地区,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推动科学合理的退耕还林工作。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人工灌溉、水土保持等措施,提升植树造林的存活率和生态效益。
4. 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国家可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管理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执法力度,确保退耕还林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
退耕还林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面临着一些常见问题。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退耕还林政策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落实和推广。
它是我国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1、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
有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执行不到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提升,导致退耕还林效果不佳。
2、耕地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用地越来越少,而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非农用地的占用和放弃耕种。
在一些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为退耕而改变种植作物、使用草甸等,使得当地耕地面积减少,导致耕地严重不足。
3、部分造林工程管理不规范退耕还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提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是有些地区为了完成任务,在快速推进造林工程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把关不严的情况,使得植被、土壤和水循环等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造林工程的效益不佳。
4、缺乏长期监测评估机制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对退耕还林的效果进行长期监测评估是必要的。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估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数据体系,退耕还林效果监督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了政策效果无法被科学监测。
二、对策研究1、加强政策执行效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了改善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通过制定奖惩措施,鼓励那些退耕还林执行得好的地区,同时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地区,采取实质性的惩罚,以求达到预期目标。
2、注重农田土地治理工作对于土地资源越来越受到限制的问题,应该加强土地治理的工作。
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高效的农业生产,调节经济发展方式,让退耕还林政策真正地落实在公众中。
3、加强造林工程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政府和各级领导部门应该加强造林工程的管理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力度,保证造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正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治富的有效途径。
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对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但是,在试点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政策措施也要进一步完善。
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现就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作出如下规定:一、退耕还林必须遵循的原则(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退耕还林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退耕还林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摘要:如今,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逐渐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将目前的耕地重新回归种植土地,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
在达到农村耕地要求的基础上,同时增长树木种植面积。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解决对策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不但可以达到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如今,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迎来了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现象。
因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给与农民一定的补贴,不但可以保障农民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还能对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改善作用。
我国在面对荒芜地区时,逐渐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
然而,无论是在植树造林还是在退耕还林等过程中,都会受到天气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为涉及到的推广范围比较大,同时工作任务较多,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仍然还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
1、目前我国退耕还林现状分析1.1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我国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主要是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但是,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些部门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同时也没有给与农民相应的补偿,导致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同时,在部分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严重违背了生态发展原则。
目前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呈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最终引发了比较严重的负面效果。
经济发展在其中发挥着较大作用,在开展农业种植工作时,农民不能进行征收,只能对目前面临的生存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对农民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
我国的退耕还林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作之后,无法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从而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稳定发展。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重新改造成林地,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过程。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退耕还林政策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退耕还林后如何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林下经济产业:在退耕还林的地区,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包括种植草药、食用菌、果树等。
这些产业可以在林地下种植,并且能够与林木共生,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保护土壤和水源,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2. 生态旅游产业:退耕还林的地区往往景色优美,环境幽静,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可以开发乡村民宿、森林徒步、生态农庄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大自然的风景和生态的和谐。
3. 生态种养产业:在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上可以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
比如利用林地养殖禽畜,或者在林地上种植绿色农产品,符合绿色有机认证标准,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1.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提高他们从事林下经济产业的积极性。
2. 加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的生产力和效益。
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3. 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拓展生态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对生态产品的推广力度。
可以通过扶持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保持林地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 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对于林下经济产业的认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类
【调研报告】财政部:关于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及完善相关财政支
持政策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为研究调整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一个时期,我们会同国家林业局,赴有关省份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总体上看,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但原有退耕还林政策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当前,继续推进退耕还林仍然非常迫切,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着力调整相关政策,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
现将有关情况及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6年,国家累计安排实施退耕地还林1.39亿亩。
2000-2013年,中央财政共拨付退耕还林工程资金3469亿元;未来8年,中央财政还将为此安排842亿元。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资源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的步伐。
2000年以来,我国新增森林面积的45.1%来自退
耕还林,工程区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
以贵州省为例,退耕还林工程使该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得到国家退耕还林指标最多的陕西省,森林覆盖率则提高了20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缓解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农业用水量大幅减少,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争水的现象明显好转。
而且林地还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北方地区一亩林地蓄水量可达100立方米以上,对于增加降水量、保障水资源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退耕还林后工程区降水量平均提高了20-30%。
退耕还林工程还显著改善了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促进了沙化土地治理。
今年夏季陕西省延安市遭遇了历史同期最大降水,但没有形成大的山洪灾害,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使昔日的黄土高坡实现了“由黄变绿”。
不仅如此,退耕还林还使得工程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为减少,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由于25度以上坡耕地所在地区很多还是水源地,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轻水体污染、改善水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闻名的丹江口水库,早在21世纪初,央视新闻30分曾有过报道,由于坡耕地的不合理开垦,“每年约给丹江口水库带来12亿多吨泥沙、600多万吨化肥和5000多吨农药”,当时入库水质长期低于国家二类。
而通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加上其他治理措施,近年来丹江口水库入库水质明显改善,长江委水文局最新监测表明,丹江口水库入库水质2013年首次连续3个月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
(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退耕还林工程
通过国家财政补助、调整种植结构和解放劳动力等多种途径,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十多年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直接增加了贵州省毕节市120.7万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人获得补助2255元。
贵州省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村民杨培鼎,共有10亩地退耕8亩种核桃,林下套种苦参等中药材,2012年核桃收入3万元左右,林下中药材收入4000元。
退耕还林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外出务工收入成为退耕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劳务输出,由退耕前的3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10.4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10.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5%。
25度以上坡耕地集中地区大多是连片特困地区,这使得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工作具有相当高的吻合度。
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等条件限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往往很难成功,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很大。
湖南省新化县副县长李南新感叹:“生态脆弱地区要脱贫,不上项目是等死,上了项目是找死,只有退耕还林没有副作用,是最好的扶贫工程。
”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林基地,经济效益特别显著,其中天门乡、奉家镇的864亩有机茶基地,年产值达950万元;以梅镇毛家垅村为中心的7200亩杨梅基地,年产值达3240万元;石冲口镇、吉庆镇的8600亩金银花基地,年产值达5590万元。
二、原有退耕还林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原有退耕还林政策的核心是“政府为主、生态优先、以粮代赈”,即政府下达工程指标计划并组织实施、严格限定还生态林比例、对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