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新史学》有感
史学之用与社会背景——梁启超《新史学》的读书报告
新旧史学与社会背景孔子著《春秋》,意在“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写《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
《汉典》对“历史”的定义为“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①历史是客观的、过去所发生的事实,经过史学家搜集编纂等文化活动,创造出史学这一文化产物。
而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一种文化,它深受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也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给予人类社会以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历史,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的历史,它反映着封建专制的社会现象,也服务于封建统治下的政治、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代的史学家各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以求资治通鉴之用。
但无论是哪一家的史书言论,终究是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而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受近代文化所启蒙感染的一代文人,倍感旧史学已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化启蒙之务,在倡导新文化的同时,也意图能开拓出史学的新路。
梁启超的《新史学》一文,追古视近,批判旧史学的谬误与缺漏,倡导着一种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新史学。
这种新倡导其实也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史学家,对封建传统的旧史学文化的批判。
《新史学》一文分为6部分,分别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首先在“中国之旧史”中,梁启超列举中国古代共计十种二十二类史学派别与著作。
而对其的评价为,虽然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量多而质滥,没有能够称之为开辟新史学的里程碑式著作。
这可谓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的重重批判、狠狠否定。
在分析为何否定旧史学时,梁列举旧史学的“四蔽二病”——“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朝廷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若是没有的统一专制、强有力的朝廷,国家将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正如今日的社会不能缺少一个于外高效服务、于内协调统一的政府一样。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较为突出的思想是“史实至上”,它要求历史研究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过度地投射到研究对象之中。
研究者应该遵循史实,尊重事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这个思想对我产生的启示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事实,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事实之上。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三史并重”的思想,即对传统历史、文化史和社会史同等重视。
这让我有了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能力,并在自己的历史研究中注重从多个角度考察历史事件。
同时,梁启超也极力强调了历史研究者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地接受一切史料。
这也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强调的重点,我们必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梁启超也重视历史的价值观、道德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历史服务现代”的思想。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明确发现历史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立足于“史实至上”的基础上,注重了历史的多方面研究和价值观的探索。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很有收获,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足,需要更开放、全面、批判性的思考去应对现实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梁启超《新史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值得探讨。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历史研究中要注重比较和联系。
他认为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发现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和联系思维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尤为重要。
其次,梁启超还关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
他强调历史研究需要创新思维,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等,以更高效、更精确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史料,提高历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历史哲学、历史方法的理论探讨,还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分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历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历史研究的必然性。
首先,梁启超所提出的历史哲学理论非常精辟,其认为历史是“实践”和“思维”在人类社会中的结合。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历史和哲学的密切关系,更深刻地描绘了历史在人类意识形态、社会意义和人类审美观念中的价值。
通过历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我,更能认识到我们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其次,梁启超所倡导的历史方法论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以往的史学研究过于注重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历史事件的诠释和发掘。
他提出了“精细分析”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旨在通过对史实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进而发掘出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潜在的意义。
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
最后,我也从梁启超的《新史学》中深刻认识到历史研究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不仅需要注重研究的深度,更需要关注研究的广度。
我们需要将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和思考,通过这种比较和融合,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历史文化。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的整体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演变。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学著作,其深刻的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获得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我相信,这样的思考和认知,在我们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将具有重大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意义。
除了梁启超的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论以外,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分析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文化调查”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旨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新史学》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书籍,读完之后我深受感悟。
梁启超这位大儒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观点,使我在历史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读梁启超所著的《新史学》,我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梁启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观点,他认为历史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想象力。
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来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的变化,进而获得更为宽广的人类文明历程的认知。
因此,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此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对于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的研究,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思考。
历史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这是对人类历程,人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历史的研究要有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态度,严谨为本,居于人类文明历程的视角,以时间与空间双重的跨越,通过尽量多的历史细节,推断、验证、裂变思想遗产,从而获得历史发展的真正意义。
总之,阅读梁启超的新史学,对我在历史学领域有了很深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我必须严谨将其权责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梁启超的《新史学》中,除了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外,还提出了历史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并且必须富有价值。
历史学家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坚守事实真相,以便进行更准确的推测和分析。
梁启超的新史学
苦阳子:重读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史学借鉴导出政治变革的理由梁启超新史学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批判与创新精神。
他的新史学观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的,也正是因此才展示了梁启超“新史学“的开创性功绩。
当下,中国正是”爆炒国学“与“红色记忆”泛滥之时,重温梁启超的“新史学“和”史界革命观“颇有现实意义。
晚清王朝时,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其所代表的皇权专制政治也已走到了尽头。
于是社会便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与”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相比,晚清社会的转型是以政治转型领先,经济转型滞后为特征的。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社会政治的变革成为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救亡意识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了解西方和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因素,并由此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改革要求。
从立宪到共和,从改良到革命,随着社会政治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晚清传统政治文化处于不断瓦解中。
这种政治形势,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思想文化和学术,因而也就导致了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社会的不相适应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深感无史之痛:“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则中国永无史矣,无史则无国矣。
“所谓无史,并非中国没有历史,而是指中国没有与近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史学。
在新史学的倡导者眼里,就是没有“民史“、”国史“和“信史”为中心的史书,没有能够与民族独立进步、国家富强发展相关的历史学。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史学必须革新。
而恰恰正是这个时候,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极大地启迪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国家、民族、民权、平等等观念逐渐取代了朝廷、帝王、专制,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为新史学提供了价值内容。
于是,一批学者在批判旧史学之弊的同时,提出了创立中国新史学的问题。
在这场中国史学界批评旧史学的主战场上,其旗手竟不是“激进革命派”,而是一度被认为“改良派”的梁启超等。
梁启超在新史学的创建上,并非以“保守“姿态亮相,而是以革命的批判立场开局的。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新史学简论】新史学梁启超读书笔记梁启超,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年少时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国学根底深厚。
17岁(1890年)时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
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直接接触并大力钻研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初步创建了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代表作是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
1920年以后,梁启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其史学理论体系臻于成熟、完善。
新史学理论专著有1922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1926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
梁启超思想敏捷、学识广博、学贯中西、不拘旧说、不守成见,极富开拓进取。
其辛勤劳作,著作等身,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堪称近代中国知识界的领袖。
尤其在史学领域更有建树,开辟了史学领域的新时代。
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体系要点略表如下:一抨击旧史学、倡导史界革命1 批判了旧史学的循环史观和复古观“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苛治乱相嬗无已时,则历史之象当为循环,与天然等,而历史学将不能成立。
孟子此言盖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
”梁启超认为,那种“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螺线型进程的误解。
而“世界既进步之后则断无复行退步之理。
即有时为外界别种阻力之所遏,亦不过停顿不进耳,更无复返其初”。
这是对于循环史观一脉相承、出于同理的复古观的批驳。
2 对旧史学的历史功能、目的、范围、治史态度的解构梁启超认为旧史学是以孝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学,起着对民众进行“三纲五常”为主的封建道德说教和为统治阶级“资治通鉴”的作用,为专制帝王、官僚等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目的是把广大民众驯服成奴性十足的“忠顺之臣民”,以保统治者万代基业、江山永固。
梁启超指出,旧史学范围狭窄,仅重视记载政治活动。
“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所著的一本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首先,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真谛在于研究当前问题”。
也就是说,历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更应该是我们理解当今问题、发现解决之道的工具。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今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根源,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案。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剖析原因,发扬精神”。
对于历史的研究,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实、分析原因,来探究历史背后的本质规律。
同时,在探究历史规律的同时,应该弘扬历史人物的精神,从而启示当代人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梁启超还提出了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观点。
他认为,把历史教育仅仅视为知识灌输,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误解。
相反,要通过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对历史的对话和思辨能力,从而塑造出具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热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正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读书无涯,这本书只是我的一份启迪,我会不断地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发布的一本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本书启迪读者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不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而且是在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道路上的工具。
同时,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分析原因,发扬精神,通过对历史背后规律的探究来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途径。
历史教育应该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阅读此书有助于激发读者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复杂问题的挑战。
从《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看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梁启 超 ( 1 8 7 3 ~1 9 2 9 ) 作 为 中国 近代史 上 重要 人 物 , 具 有 思想 家 、 政治 活 动家 、 史学 家 、 文 学家 的多 重 面 向 。 1 9世 纪末 , 他 与 恩师 康有 为投 身 维新 变法 , 开始 登 上 政治 舞 台 , 后流 亡 东洋 ; 民 国初 年 , 参 与宪政 组 党 ; 人 生 晚 年淡 出政 坛 , 专心 学术 。政 治与学 术 的双 重身 份在 清末 民初 的很 多人 身上 都有体 现 。梁启 超无论 是 政治 生涯 , 还是 学 术思 想 , 都具 有 典型 的代 表性 。在那 个 风云 变幻 的时代 , 为 了挽 救 民族 危亡 , 一 批 富有责 任 感 的 中国 人 在政 治 、 文化 和 思想 等 各个 领域 , 都 掀起 了革命 。以梁启 超 为代 表 的一 批先 进 知识 分子 , 拉 开 了“ 史 界 革命 ” 的 序幕 。梁 启超 在 2 0世纪 初 就 提 出“ 新史学” 主张 , 即建 立 在批 判 和 超越 传 统史 学 基 础 上 的一 种 全新 的史学 样
沈 阳农 业 大 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 2 0 1 6 — 0 1 , 1 8 ( 1 ) : 1 2 0 — 1 2 3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2 0 1 6 — 0 1 , 1 8 ( 1 ) : 1 2 0 — 1 2 3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
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
“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
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
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
”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
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
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张,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
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梁启超创办南社时发表于《南社丛刊》第一辑的《新史学序言》一文,其后又以《新史学》为名系列出版。
这部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学科范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对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思潮论”,梁启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历史思潮所推动和引领的,同时他提出历史应该是批判式的,要注重对史料的筛选和分析,不能轻易的纯粹接受传统的历史观点,并主张要对历史进行持续的批判和改造。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序言》中详细阐述了“历史思潮论”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思潮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深入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他指出,历史思潮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思潮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更深刻地塑造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历史研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历史是由史料构建起来的,而史料则是由史家选取和编辑的。
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分析,避免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和误导。
他主张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批判的眼光对史料进行评判和解读,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辨析来寻找更加真实、科学的历史真相。
在具体的史学研究中,梁启超提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历史应该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而文化历史则侧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成就,探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要关注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表现和变迁。
此外,梁启超对史学研究的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注重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既要深入实际,结合实证,又要运用理论指导研究。
2021梁启超的“新史学”及其评价范文2
2021梁启超的“新史学”及其评价范文 历史学是梁启超一生学问的中心,他所着书籍中学术价值最高的当属历史类。
他自幼跟随祖父认字识书,熟读史书,接受近代儒学经世致用思想,对清学主流经学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其学术较易突破经学的藩篱,开辟新的学术领域。
1890年,梁启超北上参加进士会试落榜,灰心失望之余,在同学的引荐下,拜谒了康有为,两人相见恨晚,自此梁启超入万木草堂学习。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否定、批判正统思想的种子得到催发,他完全放弃之前的旧学,开始学习西学。
这对梁启超来说无疑将要经历一场巨大的心灵震撼,也将改变他的人生方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编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梁启超回国后,1902 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他的《新史学》,该文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旧史学,发起了一场激烈的史学革命。
一、对封建主义“旧史学”的批判 梁启超在《论正统》一文开篇即讲“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正统和闰统之别。
正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一书,既是历史观,也是政治观。
正统观念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中最深层的历史观念之一,使得我国历朝历代都将国家视为一国君主的私有产品,君主生而有特别的权利。
梁氏认为正统论严重危害中国封建史学,是造成我国史学为政治服务的根源。
因此,我国传统史学虽然史书众多,汗牛充栋,但是十之六七并非真正的史书,历代史书皆沿袭前人的风格,体裁和内容大体一致,并无创新之处。
他全盘否定了旧中国史学,提出封建史学存在的“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以及因中国数千年来史家作史之弊端,我国传统史学由此生出的“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合此四弊二病,读者读中国历史不免感到: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虽然遍读中国历史,但是依然不能激励国民的爱国之心,更逞论合全部国民之力,以应对今日中国之时势,使中国立于万国之中。
读《新史学》读书笔记1500字
读《新史学》读书笔记1500字有幸邂逅鲁滨逊的《新史学》,还是通过梁启超。
在对梁的《新史学》做思想探源时,发现逃亡日本的梁在《新史学》中所体现的“史学入世”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其实并不简单是日本学术氛围的影响。
彼时,日本学术著作大多是对欧美史学著作的翻译,而鲁滨逊的《新史学》就是这样影响到日本学者,既而影响到梁启超的,因此在梁的《新史学》一书中,不难发现鲁滨逊新史学派思想的影子。
鲁滨逊的《新史学》一书,令我印象颇深的便是作者对写史的人的看法。
人类的历史纷繁复杂,作者这样为历史下了个定义: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一门极其广泛的学问。
“无论解释亚述泥版上的契约…或叙述查理五世的御膳都是历史范围以内。
”史事之多,以致史料之杂,这对于写史的人来讲,选材无疑是件难事。
希罗多德、撒路斯提乌斯、圣西蒙、尤西比阿斯等人留下来的史料或严谨,或漫谈,让写史的后人无可奈何,所以,学会写史,就要先学会选材。
只可惜的是,很多写史的人在选材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书中即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本叙述法兰西大革命前夕的欧洲的书,却详细叙说了奥地利内阁大臣的生死年代,可笑的是,作者叙述的事实一点没错,但却让读者抓不到重心,干扰了读者了解重要事件。
虽然作者的观点我并不是都赞同,毕竟记述不起眼的历史事件可能会对后来人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但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写史的人,一定要知道用批评的方法去选择材料和分配材料,并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材料的素养同上的史料选取情况还见于罗列无关紧要的人名地名。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的研究应该不要把政治和军事作为重心。
傅利门果断的认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传统史学的代表兰克认为历史学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对于国家的起源和性质具有明确的概念,因为国家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这两种思想的绝对性,即使是不学史的人,也会觉得稍有不妥,略显偏激。
我们普通人大都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但过去发生的并不仅仅只有政治与军事,还有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等不可或缺的部分。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被誉为当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翻译家,他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在他的一生中,他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写下了众多的著作,其中之一便是《新史学》。
这本书被视为中国近代史学界的重要之作,对于中国史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史学》弥补了旧史学对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的认识不足,强调了历史的观念演变和历史演化的统一性,并通过不同角度的探讨,指出史学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提倡结合学术历史和人文学派的融合。
在梁启超看来,历史是一种常态,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描述和阐发,而是涉及到伦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和规范。
阅读《新史学》让我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梁启超强调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翻译和剽窃,这对于中国史学的国际交流和知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对于当代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人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当下的现实,从历史进步的影响中提炼出我们应该发扬的优点,并且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学术研究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而历史研究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深刻地指出了历史研究在科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史学研究的问题和趋势,引导人们在历史研究中加强创新和创造,推进历史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观点均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也会秉持历史进步的观点,不断深化自己的史学知识,以更高的素质服务于历史研究的发展。
《新史学》是梁启超重要的著作之一,他通过探讨历史的演化和发展、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结合学术历史和人文学派的融合,弥补旧史学对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的认识不足的缺陷,提出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梁启超指出,历史是一种涉及到伦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和规范,这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当下的现实,从历史进步的影响中提取出需要发扬的优点。
再论梁启超《新史学》
“史学”是研究历史的学问,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过程和方法。
而在对“包罗万象”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转换”时,“作史者”或“读史者”必然会按照自身的需要从历史长河中对“历史”进行个性化和自私化的选择性阅读。
正如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和“主体”结合而成的,而“客体”则是“过去、现实之事实也”;“主体”则是“作史者、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
基于此,梁启超的《新史学》也不例外。
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建立在对封建旧史学的激烈批判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是梁启超为推进自身政治变革而作出的舆论准备,在推进社会发展、促进历史文化教育进步的同时,《新史学》明显体现了梁启超的阶级性质,存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过度甚至歪曲批判。
所以,梁启超的《新史学》对于旧史学的批判,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可谓得失参半。
一、《新史学》是梁启超社会政治变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反应”,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直接表现或代言形式。
梁启超身处中国晚清社会,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促使中国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和社会调整的呼声和浪潮此起彼伏,从立宪到共和,从改良到革命,在此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思潮的冲击下,晚清的传统文化处于不断瓦解中,而新的文化也在顺应时代需要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中油然而生。
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这个时期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一种典型文化。
梁启超是19世纪末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寻求拓展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掀起了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梁启超的《新史学》正是为了救亡的需要而被提到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的。
政治是梁启超重视治史,倡导新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我所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意义的历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学观念,强调历史研究的主体性,重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实证研究。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历史研究的本质和意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此,我想分享我个人的感悟。
首先,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
这种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还包括对不同学科的融合。
在历史研究中,需要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史学》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研究的大门,引导我们从不同的学科中获取方法和思维的启示,实现对复杂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他认为,历史研究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来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注意区分证据的真伪、确认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审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以及确定历史事件的起源和演变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史学》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思想方法。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强调了的是历史研究的主体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一种自觉的探究历史真相的行动,也是一种关于人类世界自身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历史研究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
但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历史自身的认知。
人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在现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认知、主观判断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历史事实,因此历史研究中,主体性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如此,《新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思想精神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我们关注历史研究的人性和文化价值,使历史研究成为一种关于人类自身的思考和表达。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中国所写的一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历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梁启超在书中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分期史学和评价史学的理论。
读完《新史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历史分期的理论,即历史的划分应该根据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进行。
他认为历史的划分应该是从个人生活的阶段性变化出发,而不是传统的朝代划分方法。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的划分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划分。
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变革的动力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了历史评价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他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政治成就、道德品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在进行历史评价时,我们不能仅仅看重人物的政治成就,而应该将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价值纳入评价标准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另外,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到了历史与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历史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是人类不断前进的行进路线,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新史学》的阅读让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启超在书中提出的历史分期和评价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全面的视角,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戊戌变法,及其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运动,在特别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在面对外部世界压力作出的反响而出现的。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中说:〃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使能闭关画界,永绝外敌,终古为之国,则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顿,未尝缺乏以治天下。
而无如其忽和泰西诸国相遇也。
〃〃国和国比拟,而强弱见〃。
一向唯我独尊的中国,渐渐步入弱者、贫者、劣者的行列,面临着〃为天行大圈所淘汰〃的威胁。
于是,在中国,就渐渐萌生向被视为强者、富者、优者的西方学习的愿望,产生打破封闭循环传统,开始了变法维新。
在史学领域,作为政治煽动家的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他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几近全盘否认旧史学。
他认为中国的旧史学维护专制统治,是愚弄人民的工具,是〃霸者的奴隶〃。
继而指出封建史学的〃四弊二病〃,即〃一日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日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日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日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以上四者,实数千年史家学识之程度也。
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提出历史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表达,对国民的精神成长理应具备启发功能。
梁启超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二病〃,他把旧史学和新史学相比,〃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和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人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
近世史家, 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他认为中国的旧史陈陈相因,不去思考历史事件造成何种影响,不探究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尤其将人物和时代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新史学》有感
梁先生的《新史学》只有薄薄的十来页纸,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十分深刻,虽然在本人来看其早期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开篇就批判了中国的旧史学。
指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并提出了对正统论的批判。
中后篇则提及以进化论等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史学进行从书写范例乃至思想内容的大改造。
他还在书中极力推崇环境决定论以及西式的英雄史观,文化史观。
我个人对中国的旧史学并没有太多的阅读积累,所以梁先生对旧史学的批判于我而言是一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但对比于我所读过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先生对旧史学的评述而言,《新史学》中的批判更加的决绝,而这种对旧史学痛恨的态度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新文化运动。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中的“沉重打击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礼教”外,更多的指责它过于偏颇以至于割裂了现代人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联系,尔后顺水推舟的指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多麽的成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和魂洋才”。
我个人并不认同以明治维新的成功来指责新文化运动对今时今日古典文化传承有所缺失的恶果。
民国时代并不是没有传统文化的大师,奉行中庸之道的大师们不会看不到事情发展的两面性。
而且说到割裂传承,文革犹有甚之。
在我看来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日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封建专制在根基势力的差别。
论时间长久,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诞生于秦朝,而这套制度直至公元五世纪才传入日本。
论影响范围,从秦至清帝国的范围有多大,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就有多大。
论思想的深度,中国民众从小接受的忠君教育,足以使忠君观念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但日本幕府民众忠于幕府将军吗,各地大名忠于大将军吗,各为其主的武士忠于幕府将军吗。
所以新文化运动与明治维新并不能一概而论,在思想上宛如一盘散沙的日本知识阶层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封建主义深厚的土壤上,若非从根子上铲除这种封建思想文化,那么在中国西方思想中优秀的部分的传播只会举步维艰。
所以我很理解梁先生对旧史学的这种批判的态度。
因为若不是决绝的批判,中国史学断不会迈出新的一步。
书中梁先生对西方环境决定论的推崇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到底是什么决定文化呢?我们从小的教育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但是在原始社会,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去改造自然的时候,他们赖以生存的采集经济,渔猎经济不是有环境决定的吗?
直至到了现代,我们所谓的经济,无论是虚拟的资本金融游戏还是实体经济,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一定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都是由原材料--原始的农产品或矿产所加工而成,而这些原材料大部分的储量与产出难道不是由自然界所决定的吗。
换句话来说,我们现今的经济难道不也是有环境决定的吗。
假如某一国度的粮食由于气候而全面歉收,国家的经济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难道不是环境决定论吗?
以上只是个人有感而发,读此书学到了不少但思维发散的很远。
可能关注点不同,所思所想竟与史学联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