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1-6册课内文言文知识与练习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具告之以事..4. 良曰:“长于臣..”5. 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2.以: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着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6.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着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孔雀东南飞知识点一、古今异义.为仲卿母所遣; 守节情不移便可白公姥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槌床便大怒.本自无教训举手常劳劳 .逆以煎我怀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 .府吏见丁宁:恐此事非奇 . 寻遣丞请还否泰如天地 .渠会永无缘便利此月内 .蹑履相逢迎逼迫兼弟兄叶叶相交通多谢后世人二、通假字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虽与府吏要 .蒲苇纫如丝 .府吏见丁宁摧藏马悲哀合葬华山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姥手巾掩口啼; 卿当日胜贵;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槌床便大怒 .自名秦罗敷.谢家事夫婿; .交广市鲑珍;.千万不复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便利此月内;四、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五、“相”字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会不相从许; 及时相遣归;还必相迎取; 好自相扶将.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不得便相许登即相许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誓不相隔卿久久莫相忘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儿已薄禄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伯乐相马无物相之六、文言实词不堪:妾不堪驱使不堪吏人妇徒:徒留无所施徒有虚名谢: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见: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迎: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区区: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念:念母劳家里念与世间辞却:却与小姑别令:便言多令才岂合令郎君莫令事不举令母在后单何:何意致不厚隐隐何甸甸汝今何罪过作计何不量应:汝可去应之六合正相应零泪应声落以我应他人意:何意致不厚吾意久怀忿处分适兄意故:大人故嫌迟知是故人来故遣来贵门故作不良计为:为仲卿母所遣十七为君妇为诗云尔非为织作迟阿母为汝求始尔未为久慎勿为妇死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B.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C.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B.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于欣于所遇..③终期于尽..④不能喻之于怀..2.定语后置:①仰观宇宙之大..②俯察品类之盛..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 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古义:循;依..3. 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5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b歌曰名词歌词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6长 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1)
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诸子喻山水》《论语·子罕》: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韩非子·大体》: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治国、治学上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士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任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仿滔滔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德修业。
《孟子·离娄下》: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八:“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甘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老子》六十六:主张“谦下不争”,包容和善处万物之下。
《老子》七十八:主张为政“贵柔”《孙子·虚实篇》: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写作特点:设喻说理《秋水》庄子主题:大和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受环境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写作特点:1、形象化的说理:人物刻画中说理;景色描写中寓理;巧用比喻说理2、气势充沛:来自于文章本身内容的连贯一致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来自于各种语言技巧的运用:如排比、连续反问等。
《前赤壁赋》苏轼主题:文章以“乐—悲—乐”为感情线索,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主题:借游记写感想、发议论,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而不要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进行分析和展示。
第一篇文言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以描写岳阳楼为主线,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景写意,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观景色和通过楼上楼下流动的人群,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范仲淹以细致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岳阳楼的壮美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通过对楼上楼下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百姓的团结、勤劳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篇文言文:《虞美人》《虞美人》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张籍所作,以双调词的形式表达了对虞姬及其悲剧命运的歌颂和哀悼。
这篇文言文通过对虞姬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纷乱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词意缠绵悱恻,文字含蓄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述说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第三篇文言文:《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图》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作,通过对松、竹、梅这三种寒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品格高洁、坚韧不拔精神的歌颂。
这篇文言文以写实手法描绘了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严寒冬天中生长的情景,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顽强生命力。
文中既有对奇松异竹的赞美,也有对文人士大夫的批评,寓意深远,让人对自身的人生追求有所启示。
以上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后文言文及注解的简要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教材中的注解更是对古文中生字、疑难句等进行解释和注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蕴。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文言文课后习题,通过不断阅读、理解与分析,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修养。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指某
銔
32.而倔 阡 中 倔, 釐崛金 ,崛 , 銔 33.赢粮而 从 , 釐 金 , 銔 銙鸿门 銚 34.距 距, 釐拒金 ,把 銔 35.毋内 内, 釐纳金 ,接纳,使 来銔 36. ,要 要, 釐 金 , 銔 37.言臣 倍德 倍, 釐背金 , 背,背叛銔 38. 可 蚤自来 王蚤, 釐早金 銔 39. 将 臣 郤寓 寓 郤, 釐隙金 ,嫌 ,隔 銔 40.因 沛 , 釐 金 , 銔 41. , 属 , 釐 金 ,如 銙 集 銚 42. 趣舍 殊 趣, 釐 金 , , 43. 视 , 釐犹金 ,犹如,如 銔 銙 去来 銚 44. 翳翳 将入 , 釐 金 , 銔 45.曷 心任去留 曷, 釐何金 , 銔
孰 鈇
孰 (
鈋 巴 胜状,在洞庭 湖 ( 美的) 銙 銚 绝 鈇忽然 ,群响 绝 ( ) 鈈自 世 秦时 ,率妻 邑人来 绝境 (隔 断) 鈉 妙绝 (到了极点) 鈊 绝类 勒 (非常)鈋假 楫 , 非能水 , 而绝 河 (横渡) 强 鈇挽弓 挽强,用箭 用长 ( 力的弓)鈈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 (强大,强健) 鈉策勋十 转, 千强 ( 余) 鈊乃自强 , 四 ( qiang,竭力,勉强) 假 鈇 是人 书假余(借)寓 鈈君 生非 ,善假 物 (凭借銓借 )鈉假 人焉, 言复 , 必疑 (假如,如 ) 鈊乃悟前狼假寐, 诱敌 ( 釐真金相 , 真,假装) 望 鈇吾尝跋而望 , 如登高 博 (向 处看)鈈 夜望将 , (盼望銓希 望)鈉 达德隆望尊 ( 望) 鈊 冬 望 前 ( 圆 时, 历 十 ) 闻 鈇 风而 ,声非 疾 ,而闻 ( )鈈博闻强 ( 闻銓知识)鈉 能 前时 闻 (声誉銓 声) 銙 秦论銚 制 鈇……王廖銓 銓 銓 奢 伦制 (统率銓指挥)鈈秦 余力而制 弊( 制銓 制服) 鈉乃 修岳 楼, 制 (规模) 鈊里 饥, 制 (制 ) 亡 鈇追亡 , ( 跑的 )鈈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丢失)寓 鈉 周而亡 (灭亡)鈊河 智叟亡 (无,没 ) 利 鈇 蒋氏 , 利 世 (好处)鈈因利乘便,宰割 , 山河 ( 利的形势)鈉 臣精 利 而谁何 (锋利) 固 鈇秦孝 据崤函 固 ( 固的地势)鈈固 山溪 (巩固) 鈉 心 固,固 可 (固执) 鈊 鱼烹 , 鱼腹中书,固 怪 (既, ) 遗 鈇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失銓丢失)鈈遗夜 户,路 遗 遗失 物 鈊是 帝简拔 遗陛 (给 ) 鈇内立法 , 耕 , 修 战 (规 制 )鈈试使山 长絮大 ( duo, 计算)鈉 机, 山 ( ) 鈊 心而 ,吾 无 失 ( du6,揣 ) 銙鸿门 銚 如 鈇 如意 ( 銓 )鈈杀人如 能 , 人如恐 胜 好 鈉沛 默然,曰 釐固 如 銔 金 鈊沛 如厕,因 樊哙 (到, ) 鈇 佩玉块 示 ( ) 鈈 亡 死, 大计 死 (发 ) 鈉 叔敖 海 ( ) 鈊 汉中,西 巴蜀 (攻 ,占 ) 鈋杀人如 能 (全,杀 ) 鈇哙 , ,立而饮 ( 感 )鈈 可 蚤自来 王 道歉 寓 鈉乃 留 銔 别 鈊使君 罗敷 釐宁可 ?金 (告 ) 意 鈇 庄拔剑 , 意常在沛 (意 )鈈然 自意能 人 破秦 (意料,料 ) 鈉久 ,目似瞑,意暇甚 ( 情, ) 銙 集 銚 修 鈇 地 山峻岭, 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鈈修况修短 , 期 长,修短, 文中指寿 的长短 鈉乃 修岳 楼, 制 修建 鈊内立法 , 耕 ,修 战 (整治銓治 ) 期 鈇况修短 , 期 (必,必 到达)鈈期 , 欲言,无可 (周銔期 , 周 ) 鈉君 家君期 中, 中 , 是无信( ) 鈇 , (情趣銓情 )鈈假 马 ,非利足 ,而 千 (达到 鈉 爱 珍器 饶 地, 土 ( )
新教材高中1-6c册古诗整理
新教材高中1-6 册诗歌知识梳理一、(背诵)《诗经·秦风·蒹葭》1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都得名于音乐。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蒹葭》点评:《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3 .《诗经小雅·采薇》诗作点评: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
诗中叙述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从写作上看,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开,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古体诗)左思1 .作者简介:左思.西晋文学家。
字太冲:临淄人。
生卒年不详。
代表作有《三都赋》《咏史》。
2 .诗作点评:《咏史》,实际上是咏怀,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
三、(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古体诗)陶渊明1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2 .诗作点评:《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此诗为组诗中第五首,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闲雅有致,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体诗)1 .乐府双璧:《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石双璧”。
新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新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修辞手法、古代文学名篇等。
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在新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如主谓宾结构、定中结构、连词的使用、古文常见的句式等。
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等。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掌握文言文中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
3. 古代文学名篇新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学名篇,如《论语》、《孟子》、《史记》、《诗经》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学名篇,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精华,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解读方法。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的文学作品。
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与作品、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等。
1.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新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鲁迅文集》、《朝花夕拾》、《茅盾文集》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这些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内涵,掌握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2. 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与作品新高中语文课本中介绍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郁达夫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3. 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现代文学涵盖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了解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三、古诗词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知识点主要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古诗词的流派与风格等。
高中语文新教材1—6册主要课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新教材1—6册主要课文文学常识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
3.《边城》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4.《合欢树》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5.《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等6.《邂逅霍金》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
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只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的研究。
7.《一碗阳春面》栗良平,日本作家,原名伊藤贡,只要从事童话创作和演讲活动。
8.《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只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等9.《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归来的歌》等10.《双桅船》舒婷,原名龚佩玉,当代诗人,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11.《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12.《蒹葭》《诗经》,选自《诗经·秦风》。
13.《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14.《病梅馆记》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15.《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16.《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清代著名小说家。
17.《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国内高中语文教材的主流教材之一,该教材选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中,文言文是该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及其注解。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论语》中的文言文选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学习应该不断地进行,不就很快乐吗?在这句话中,“学而”表示学习,“时习”表示不断地进行,这些词语的含义需要通过注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等人在贾府中的生活。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来阐释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意思是遇到这种人好像看到了彩虹一样,一下子就知道有了。
通过注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斯人”表示这个人,“彩虹”表示美好的事物等等。
三、《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左传》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来教授和讲解。
例如,“瞽叟闻之相告,夫子辍笔曰”这句话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
其中,“瞽叟”是指失明的老人,“夫子”是指孔子。
通过注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具体背景和含义。
以上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及其注解,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其他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言文,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翻译】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 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 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又一天,老妇 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 《赤壁赋》课后文言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 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 亦不能知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廉蔺列传》课后文言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 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 谓兼之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翻译】 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 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 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贤, 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 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圣人懂得这 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 范。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 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 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 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 《师说》课后文言文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 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 【翻译】 我提倡古文,难道仅是因为古文的读法与今文不同吗?心里思念古人而不能见到古人,想要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摘要:一、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实例1.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2.必修一《荆轲刺秦王》3.必修一《鸿门宴》三、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课堂训练及答案1.秦攻取之外2.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正文:一、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所不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语会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的需要,灵活地改变其词性和用法。
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实例1.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表示强调;“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表示供给。
另外,文中的“夫人”在古代意为“那个人”,而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妻子;“行李”在古代意为“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2.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也很典型。
例如,“荆轲曰:‘太子何不遣荆轲?’”中的“何”通“荷”,表示为什么;“太子丹者,燕之太子也”中的“者”通“之”,表示...的身份。
在词类活用方面,例如,“荆轲刺秦王,秦王惊,拔剑击之”中的“惊”用作动词,表示惊慌;“拔剑击之”中的“之”用作代词,指代荆轲。
3.必修一《鸿门宴》《鸿门宴》中的知识点同样丰富。
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意”用作名词,表示意图;“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用作动词,表示承受。
另外,文中的“项伯”在古代意为“项羽的伯父”,现代汉语中则表示人名;“杯杓”在古代意为“酒杯和杓子”,现代汉语中则表示餐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注释】①以,因。
②连兵,联合出兵。
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
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
⑦怵,恐惧。
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⑨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臵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必修2《<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1-6册课内文言文知识与练习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1.子厚柳河东柳柳州捕蛇者说2.(1)名词用作动词,称呼;(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3)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5)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6) 名词用作动词,用抓、掐;(7)“孳”同“滋”,繁殖、滋生;(8)结果实,名作动;(9)果实;(10)实际;(11)往回看; (12)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13)它的果实;(14)我们小民;(15)困苦;(16)方法。
3.(1)“而”通“尔”,你们;(2)即使;(3)所以;(4)已经这样;(5)不是过多;(6)像;(7)如果;(8)及,比得上;(9)表目的,可不译;(10)通“尔”,你们;(11)表并列,又;(12)表顺接,“于是”;(13)从事;(14)做。
4.(1)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
(2)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3)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4)郭囊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
(5)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
(6)又用什么使我们生活繁荣、性情安乐呢?5.郭橐驼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二、(高一上)《病梅馆记》1.龚自珍全集巩祚思想文学改良主义托物言志2.(1)生长之势;(2)名词作动词,绳,约束;(3)名作动,祸,造成罪过;(4)明,公开,形作动;(5)穷,用尽,形作动;(6)直,挺直的枝干,形作名;(7)密,密集的地方,形作名;(8)变成病态;(9)隐,隐衷;(10)病,使……病;夭,使……弯曲,使动;(11)复,使……康复,使动;(12)顺,使……顺,使动, (13)使……弯曲,使动;(14)泣,为……哭泣。
3. B4.(1)我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
(2)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
(3)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4)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5.都以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以种树来讽刺官吏烦政扰民的现象。
而《病梅馆记》则谴责了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人才的罪行。
它们都表达了要让人们及人才的个性解放,顺其自然的成长。
三、(高一上)《促织》1.清文言短篇小说书斋记写的是奇闻异事2.(1)崇尚,爱好;(2)积,储存;(3)追征;(4)比;(5)到;(6)学校;(7)通“值”,价值;(8)名词,差使;(9)动词,考取;(10)名作动,有才能;(11)名作状,用笼子;(12)名作动,用笼子装;(13)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14)名作状,用力;(15)名作动,陈述;(16)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3. BD4.(1)(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5.从抨击的深度上看,抨击矛头直接指皇帝;从揭露封建社会的广度来看,《促织》中里胥、学使、县宰、抚军、皇帝等社会阶层无所不包;从选材上看,《促织》写官府征蟋蟀。
蟋蟀从用途上讲“促织”毫无用处。
如果说有用,唯一的用途是取乐。
这就更显出征促织的荒唐。
封建统治者为了个人的享受,给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四、(高一下)《阿房宫赋》1.樊川文集牧之樊川诗人李商隐小李杜2.(1)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3)鉴,意动用法,以……为鉴;(4)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5)族,名词作动词,灭族;(6)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7)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8)古义:可惜;今义:怜悯;(9)一,统一;(10 )爱护;(11)数词;(12)喜爱;(13)夺取;(14)灭族。
3. B4.(1)(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
(2)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3)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4)唉,假使六同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5.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五、(高一下)《黄州快哉亭记》1.子由颍滨遗老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栾城集2.(1)名,名词作动词,取名;(2)极,甚;(3)大;(4)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5)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6)闭;(7)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8)张开;(9)房屋; (10)……的原因; (11 )旧的,老的; (12)指机遇好,被重用; (13)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14)拱手行礼,此指面对。
3.C(均为连词,译为“因为”)4.(1)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在齐安居住。
(2)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3)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号叫。
(4)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5.从文章结构上看,如此引用,使文章由写景记事自然过渡到说理;从表达“快哉”主题思想上看,如此引用,既交待了“快哉”二字的出处,又很自然揭示了“快哉”不关外物,只在内心,这样就突出了主题思想“士生于世”应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六、(高一下)《项脊轩志》1.归有光明散文熙甫震川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唐宋派明文第一2.(1)整体;(2)一丈见方;(3)桌子;(4)暗;(5)几,书桌;书,写字;(6)交错;(7)佳景,引申为光彩;(8)旧时指女子出嫁;(9)即十五;(10)表示成年; (11)起初、先,副词;(12)到、来,动词;(13)亲自;(14)对,介词;(15)去世的,形容词;(16)“当”通“挡”;(17)乳,喂养;(18)用饭;(19)下雨,名词活用作动词;(20)取得效果,考中。
3. (1)助词,表修饰,无义;(2)表承接,连词;(3)通“尔”,你的,代词;(4)表承接,连词;(5)助词,表修饰,无义;(6)来目的,连词;(7)用,介词;(8)表目的,连词;(9)凭借、根据,介词;(10)因为,连词。
4.(1)(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2)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3)我长期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规格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5.作者以项脊轩为观察点,回忆了三件往事。
目睹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母亲和祖母关爱后辈。
这些往事虽然各自独立,但都是让人悲苦难抑的,正所谓“形散神聚”。
七、(高一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长篇叙事玉台新咏木兰辞2.(1)这样;(2)特地;(3)纵横交错;(4)劝诫。
3. B4.D5. A6.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八、(高二上)《诸子喻山水》1.中庸论语2.(1)闻名、出名;(2 )名声;(3)知识,见闻;(4)听说;(5)屡次,多次; (6)停留,止息;(7)本源,源头;(8)满;(9)同“餍”,满足;(10)厌倦;(11)通“智”;(12)爱好,喜爱;(13)如果;(14)方法;(15)帮助;(16)接近;(17)过失;(18)根据。
3. C4.(1)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
(2)君主和臣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3)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
(4)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
(5)所以名声与实际不副,君子与此为耻。
(6)孔子登上东山后感觉鲁国小了。
5.第(2)章论说为人治学之理,以“登山”、“观海”为喻,加上大量排偶句式的运用,其语言说理形象生动且具有一种不可阻挡之气势。
九、(高一下)《梦游天姥吟留别》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古体诗的一种体裁2.(1)实在,确实;(2)超出;(3)使……战栗;(4)弹奏;(5)也许;(6)用作动词,下雨;(7)……的样子;(8)醒时。
3. BC4.通过“拔”和“掩”来对比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用动词“倾”这一拟人手法来烘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十、(高二上)《秋水》(节选)1.老子道家2.(1)小看、轻视;(2)尽头;(3)走到尽头;(4)危险;(5)限制;(6)通“墟”,指所居之处;(7)掉转;(8)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9)鄙陋,低劣;(10)河流;(11)觉,影响;(12)指黄河流域一带;(13)通“萃”,聚集;(14)先前,刚才。
3.CD4.(1)认为全天下的美全在自己这。
(2)听说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3)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4)对于见识鄙陋的人,不可以同它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限制了。
(5)自己还在思忖会被别人看小了,又凭什么能自满呢?5.同意:相对主义观点,孔子等虽伟大,但未必是最伟大的。
不同意:庄子此说有攻击儒家之嫌,虽然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但也决不渺小。
(意思对即可。
)十一、(高二上)《前赤壁赋》1.子瞻东坡居士散文2.(1)阴历每月十五;(2)端正;(3)的确;(4)如果;(5)通“嘱”,劝酒;(6)通“凭”,乘;(7)到,往;(8)连续,连接;(9)正当;(10)表示时间的短暂;(11)最终、到底;(12)一起、共同;(13)那;(14)尽,穷尽;(15)享用;(16)已经。
3.D4.(1)让深潭中潜伏的跤龙起舞,使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
(2)(我们)像蜉蝣一样在天地之间寄生着,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
(3)本来是一代英雄的,现在在哪呢? (4)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占有。
5.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等方法,描绘了洞萧声的清幽悲凉、深婉凄绝的特点,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被文章感情的抑扬起伏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