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先贤风采选录
中国九三学社历届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
1902.08.28-1
吴阶平
第三任
1992.12-2002.12
75-85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1917.01.22-2011.03.02
享年94岁
江苏常州人
韩启德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3.12-1988.1
周培源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8.1-1989.1
8
周培源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9.1-1992.12
9
吴阶平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2.12-1997.11
10
吴阶平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7.11-2002.12
11
韩启德
中央委员会主席
2002.12-2007.12
12
现任
2002.12-至今
57-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1945.07生
浙江慈溪人
1
许德珩
中央理事长
1946.5-1950.3
2
许德珩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0.3-1952.9
3
许德珩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2.9-1956.2
4
许德珩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6.2-1958.12
5
许德珩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8.12-1979.10
6
许德珩
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9.10-1983.12
7
许德珩
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成立大会(1946年5月4日成立,发表成立宣言)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卓然、许德珩、严希纯、李士豪、吴藻溪、张西曼、张迦陵、张雪岩、孟宪章、涂长望、黄国璋、笪移今、彭饬三、税西恒、褚辅成、潘 菽
九三学社先贤风采选录
九三学社先贤风采选录王淦昌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常熟。
核物理学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王淦昌自幼好动又好学,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
1924年高中毕业,接着进了外语专修班。
半年后,又进了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
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我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Meitner。
他留学德国时,正值核物理的黄金时代。
当时柏林大师云集,德国物理学界群英荟萃的学术讨论会经常举行,这对年轻的王淦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刚到柏林时,听到关于Bothe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报告。
玻特将它解释为γ辐射。
王淦昌对此解释有所怀疑,曾两次向迈特纳建议,用云雾室做探测器,重复玻特的实验。
他认为,用云雾室比用计数器更能弄清玻特发现的贯穿辐射的真正性质,但未被迈特纳采纳。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Chadwick采用电离室、计数器和云雾室证实玻特的贯穿辐射不是γ射线,而是一种尚未发现的中性粒子――中子。
为此,迈特纳曾十分惋惜地对王淦昌说:“这是个运气问题。
”1935年,查德威克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迈特纳指导下,王淦昌于1932年1月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1933年12月完成了关于内转换电子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后,王淦昌决定回国。
当时有人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你是科学家,中国没有你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
九三学社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九三学社先进个人主要事迹九三学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自成立以来,九三学社秉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九三学社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奋斗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默默奉献,为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中,九三学社中的先进个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成为了九三学社的骄傲。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推动九三学社的发展和壮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九三学社先进个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就。
他们秉持科学精神,深入研究各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例如,某位先进个人在教育领域长期从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另一位先进个人则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九三学社先进个人以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责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
比如,某位先进个人在医疗卫生领域长期从事公益医疗工作,无私奉献,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另一位先进个人则在农村发展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帮困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九三学社先进个人在推动九三学社的发展和壮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九三学社的组织活动,为九三学社的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担任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的领导职务,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九三学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他们还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强了九三学社与党和政府的联系,促进了九三学社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
九三学社晋中市历届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组织名称
任 时
职 间
主委
副主委
秘书长
委员
名誉 主委
榆次小组
榆次市支 社第 一届委 员会
1987 ~ 1988
1988~ 1990
组长:沈亦为;
沈亦为
赵立二
组员:赵立二、赖元同、杨尔兰、胡玉芳、 郑福君、刘坤藻、江铸原
杨尔兰
榆次市支 社第 二届委 1990~
员会
2002~ 至今
2002~ 至今
2004~ 至今
武剑 王素林 欧Hale Waihona Puke 玉玲吴俊芳 郭英桂 王灵萍
杨英
尚守恭 罗奇威 牛英姿 郭淑芳
1997
榆次市第一届委员会 晋中市第一届委员会 晋中市第二届委员会
1997~
2001 2001~
2006 2006~
至今
赵立二 赵立二 赵立二 邓明
江铸原
邓 明、王素林、 武剑 邓 明、王素林、 武 剑、董鑑昭 王素林、武 剑、 李培元、吴建功
吴建功 刘芳
杨尔兰
吴俊芳 江铸原 吴俊芳 江铸原 吴俊芳 赵立二 王灵萍 江铸原
九三晋中市委基层组织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组织名称
任 时
职 间
主委
副主委
秘书长 委 员
榆次区第二届委员会
2002~ 2007
李培元
徐芳岩、刘 芳
刘芳
榆次区第三届委员会 2007~ 至今
李培元
徐芳岩、董莲仙、 张晓波 梁宏
梁宏 张晓波 刘贵锋
刘贵锋 唐振勇
科技支社 第一 届委员 会 高教支社 第一 届委员 会 医卫支社 第一 届委员 会
九三事迹材料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为服务社会做贡献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服务社会做贡献——优秀九三社员事迹材料**,女,汉族,九三学社社员,*第*届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年*月出生,大学文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士学位。
*年参加工作,现任*。
*年被*政协评为信息员,九三学社*市委提案委委员。
不论在九三学社社务工作、政协信息工作,还是*工作的各个岗位上,多年来,该同志从思想上、作风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宣传信息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从*学院毕业后,进入*工作,她不断学习计量检定业务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相应的检定规程,依法进行计量检定,在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检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于*年12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经过自己的学习和上级部门培训考核后,取得了衡器、电能表、天平、砝码、加油机计量检定证书,从事全区5种计量标准的检定工作。
建立*二等毫克组砝码、二等克组砝码检定标准,进行二等毫克组砝码、二等克组砝码、加油机不确定度分析。
攻克了电脑加油机、电子衡在安装、调试的技术难点,在维修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技术成果。
在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标杆的同时,积极参加培训工作。
曾先后举办多期司磅员、加油员培训班,对全区的计量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计量员的业务素质。
利用业余时间,自编教材,和全所计量工作人员学习一起学习研究计量专业知识、法律知识。
参与拟写质量手册,规范管理,并负责计量机构的计量技术考核,保证全区标准器具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二、迎难而上、肯于钻研,全面提升执法管理水平特种设备安全一直是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两个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特种设备量大面广,易出问题,难于管理。
在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中,她弘扬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精神,首先从特种设备基础知识着手,凭着她爱学习、热钻研的劲头,跟着检验人员进现场、看构造,陪执法人员一起搞检查、办案子,与企业管理人员谈安全、讲规范,在两三个月内,全面掌握了特种设备执法管理的各方面知识。
九三沪汉缘是这位先贤把九三学社组织从上海发展到武汉
262020年第4期 总第185期九三论坛九三沪汉缘:是这位先贤把九三学社组织从上海发展到武汉◎ 何一舟不论过去还是今天,九三学社对祖国的贡献,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低调、朴素的片段组成的。
所谓手足之情,就像一家人一样,平时并不用高调表达,但在有需要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九三学社的前身成立在抗战后期,创建者受五四精神影响,以民主、科学为宗旨,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为中国实现人民民主主义、发展科学而奋斗。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批九三先贤积极投入祖国建设。
他们不仅在自身专业领域颇有建树,更是发展壮大了九三学社组织,将组织从几个点的星星之火,发展到全国。
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却。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954年武汉市九三学社组织,是由一位上海奉贤的社员发展起来的。
他的科研足迹,与祖国发展、社组织发展的足迹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他一生中的三个重大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发展进程。
他就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武汉分院)副院长王家楫先生。
原生动物是体积最小的动物,也就是单细胞动物,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如轮虫、草履虫、血吸虫、寄生虫等,其实都是原生动物的不同细分类型。
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水域,原生动物研究对鱼类养殖、水质环境检测、人类传染病防治都具有重要作用。
王家楫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
他于1898年出生于原江苏奉贤,即今上海奉贤区。
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他却从未改变初心,作出了三个伟大的决定,用今天的话说,他是“最美逆行者”。
一、回到祖国1923年,在获得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后,王家楫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
1928年他获博士学位,并任耶鲁大学斯特林研究员。
但是,在他得知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到中国采集标本时,他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
王家楫说:“我们应当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采。
2023年九三学社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2023年九三学社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一、基本信息尊称:XXX性别:男出生年月:19XX年X月X日学历:本科学校:XXX大学专业:XXX通联方式:XXXXXXXX二、个人简介XXX同志,是我校九三学社的一名积极分子,他自加入九三学社以来,一直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不断努力成为组织建设的先进个人。
在学生会、团委和九三学社的工作中,XXX同志表现突出,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
三、个人事迹1.勤奋学习,成绩优异XXX同志自进入大学以来,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勤奋笃实。
他不仅在课堂上成绩优异,而且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他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表现,不仅赢得了老师的赞许,也树立了许多同学的学习楷模。
2.组织能力突出,多次担任重要职务XXX同志在校园里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曾任班级学习委员、学生会干事等。
并且,在九三学社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等,他在各种组织活动中积极训练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素养。
3.社会实践丰富,关爱他人XXX同志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
在大学期间,他组织发起了多个公益活动,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和支持。
他还积极参与扶贫助学、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出了独特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情怀。
4.团结协作,工作积极认真在学生组织中,XXX同志一直以团结协作的态度面对工作,对待同事也热情友善。
他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请教,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力求达成共识。
他对待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对待每一个工作都是认真细致,不辞辛劳。
四、表彰情况XXX同志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学校和九三学社的高度肯定,多次获得校级、社团组织的表彰和荣誉称号,成为了全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和组织建设的先进典范。
五、展望未来XXX同志在学校的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风范和组织才能。
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一定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组织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九三学社诗词
九三学社诗词九三学社先贤们以笔为戈,抒写烽烟战火,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展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具有不忘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重要意义。
1、寒衣曲金国宝(侣琴)塞雁南来霜叶丹,凉秋九月觉衣单。
战壕尽在秋风里,莫忘前方将士寒。
刀尺声声向晚风,寒衣十万出闺中。
为防战士沙场冷,着意加绵密密缝。
2、江南金侣琴江南成瓦砾,大地走豺狐。
国计嗟悬磬,人心击唾壶。
不惟拼血肉,亦自献金珠。
万众能艰苦,越王定沼吴。
3、游青城作于常道观何鲁曾向峨眉绝顶行,我来依旧拜青城。
一花一木涵清趣,山鸟山泉起共鸣。
远望云山相委属,近挹峦嶂各争衡。
休言此是神仙窟,怆绝中原正用兵。
4、无题黎锦熙中华民族爱国魂,五千年来真精神!睡狮睡狮快点儿醒,相率中原豪杰们,还我河山与人民!5、游黑水祠何鲁汉祠明将何纷纷,賸有野老传遗闻。
千年唐梅形佝偻,参天宋柏根盘云。
我来喜见葭飞雪,伊人水涘曾何云。
於今名地成消歇,潭清不覩女湔裙。
幸有玉骨沉潭底,光射天琴曜星文。
恨生不逢唐虞世,感时抚事心如焚。
又恨手无缚鸡力,不许书剑学从军。
聊与朋侪恣游衍,五老峰头日易曛。
6、从军行(节选)金侣琴覆巢之下无完卵,争取自由死莫悲。
从古英雄多节义,偷生不是好男儿。
雄师百万气如云,扬子江头夜扎营。
民族存亡此一战,拼将血肉作长城!。
九三先进事迹
九三先进事迹
(原创版)
目录
1.九三学社的成立背景和初衷
2.九三学社的主要先进事迹
3.九三学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正文
九三学社成立于 1945 年,是一个以科学技术界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的政治组织。
其成立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始和平谈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民主党派。
九三学社的初衷是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生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例如,在 1949 年,九三学社就发表声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
在 1956 年,九三学社积极参与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运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批评。
在 1978 年,九三学社积极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三学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民主党派,九三学社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生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第1页共1页。
十大“九三楷模”揭晓
程顺和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育成扬麦5号等多个品种,被誉为“南方麦王”,为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11月,九三学社中央授予(按姓氏笔划排序)王俊、王戍堂、文圣常、邱大洪、陈志民、周铉、徐冬梅、贾德昌、程顺和、谢丽娟10名同志“九三楷模”荣誉称号。
王俊著名胸外科学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创立了我国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微创外科,在该领域作出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王戍堂著名数学家、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
他提出著名的“ωμ-度量化定理”,被称为“王氏定理”;首次提出“广义数系统”,开创了广义数域分析学。
文圣常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我国海浪学研究的开拓者,先后提出“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理论风浪谱”等一系列创新理论。
邱大洪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陈志民社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任专职副主委7年以来,全心全意于社河南省委社务工作,为把社河南省委建设成为省级组织标兵作出突出贡献。
周铉著名天麻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天麻有性繁殖法的创始人,为天麻种植推广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徐冬梅安徽行政学院副教授。
不顾一身疾病,带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贾德昌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陶瓷研究所所长,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个体系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
谢丽娟曾任社中央副主席、社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副市长。
在各个岗位上展示了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担当与魄力,对多党合作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十大“九三楷模”揭晓。
书画九三学社先贤,感悟九三学社精神
书画九三学社先贤,感悟九三学社精神
范贻光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17(0)5
【摘要】2016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编辑出版九三学社先贤画册,在讨论画册名称时,提出十余个方案,我提出的“民主科学之魂——书画九三学社先贤”得到大家的认同,最后以此定稿。
我觉得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凝聚力的思想核心,是九三学社的灵魂,是九三学社的文化基因。
这种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和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九三学社成员的心中。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范贻光
【作者单位】北京九三书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协商民主视阈下九三学社先贤政治主张的历史定位——以褚辅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草案》为中心
2.科学大师民主先贤—纪念九三学社先贤丁道衡先生
3.九三学社先贤在青岛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4.九三学社先贤谭其骧
5.九三沪汉缘:是这位先贤把九三学社组织从上海发展到武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九三学社先贤和优秀前辈的认识
对九三学社先贤和优秀前辈的认识
九三学社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团体,其先贤和优秀前辈为我国的学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九三学社的先贤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积极呼吁推动社会进步,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九三学社的优秀前辈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
他们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九三学社的先贤和优秀前辈们还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他们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传统、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总之,对九三学社先贤和优秀前辈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这对于我们了解我国学术发展、思想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1 -。
科学大师 民主先贤——纪念九三学社先贤丁道衡先生
科学大师 民主先贤——纪念九三学社先贤丁道衡先生◎ 陈履安今年2月2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逝世63周年纪念日,2019年就是先生120周年诞辰。
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63年了,但是,他的人格风范一直为后学所景仰,他的创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地学界同仁,他所创造的业绩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物质财富。
丁道衡先生是科学大师、民主先贤、学术精英、业界楷模。
一1899年11月4日,丁道衡出生于贵州织金县牛场街的书香世家,其伯祖父是晚清名臣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为官清正,在治理黄河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上贡献颇大。
祖父丁仕芳曾任黄州知府,父亲丁体文曾任清镇县知县。
丁道衡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并多次随在外省为官的长辈远游,眼界开阔。
五四运动刚过不久,1919年7月,青年丁道衡在贵阳模范中学毕业,面对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积贫积弱的国家和列强欺凌的时局,面对着人生的抉择,是选择升官发财之路,还是科学救国之路?丁道衡毅然选择了走向大山荒野,选择了爬山越岭,选择了地质科学,志在勘查、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使我中华强大起来。
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21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
由于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于1926年留校任助教,从事地史和古生物研究。
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的均是地质界德高望重的一流学者,丁道衡得到了地质界三大杰出人士(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以及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等人的教诲,打下了良好的德育、智育基础。
二就在丁道衡大学刚刚毕业、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不久,我国的一些重要学术团体在北京组建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
协会成立之初,正值瑞典人斯文·赫定再次来华,要求率国外科学考察团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活动。
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签订了合作协议,于1927年4月26日共同组成了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团长,并协定中国团员10人,外籍团员17人。
九三学社先贤、平阳籍林学泰斗陈嵘:3·12植树节倡导者
九三学社先贤、平阳籍林学泰斗陈嵘:3·12植树节倡导者人物名片陈嵘(1888-1971):字宗一,原名正荣,字任虞。
九三学社社员,浙江平阳人。
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
毕生从事林业教学、林业科学研究和营林实践工作,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早年创办多处林场,并首倡中国3·12植树节,为中国林业教学实践和造林绿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他对树木分类学、造林学的研究,有突出成就,被公认为中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
他通晓日、英、德、法、俄、拉丁等语种,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中国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本论》《造林学各论》和《造林学特论》等著作,学术性、实用性都很高,受到国内外林学界人士高度称赞。
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陈嵘毕生与山与草与木结缘,在6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有39年在林业教育第一线,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郑万钧、陈植、吴中伦、杨显东等林学大家均为其学生。
曾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代理事长、南京林学院筹建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生平已被收录入《辞海》《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等大型丛书。
首倡中国植树节2022年,是陈嵘等首倡“3·12植树节”94周年。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陈嵘应傅焕先之邀,规划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
他乘此机会,向当时的政府建议,定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即3月12日为“植树节”,被采纳。
原植树节为清明节,陈嵘先生倡议改为3月12日,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另一方面是根据他的研究,3月12日前后植树,成活率最高,植树节的确定是陈嵘先生人文与科学两面兼顾的结果。
1979年,新中国再次明确: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家国情怀绵长1888年,陈嵘出生于浙江安吉梅溪镇石龙村一个贫寒农家,6岁时入私塾读书。
12岁丧父,在亲友的帮助下,坚持耕读。
1904年,陈嵘16岁,一个人回到祖籍地平阳县南雁镇坎头村,进入致用学堂学习经史、数学、舆地、格致等课程,一年后转入平阳县立高等学堂继续学习。
九三学社先进事迹感悟
九三学社先进事迹感悟
九三学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团体,其先进事迹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
九三
学社成立于1993年,由一批具有高学历和专业素养的知识分子组成,致力于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首先,九三学社的先进事迹表明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社会的精英,
九三学社的成员秉持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
使命。
他们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智力支持和
建议,为国家的决策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九三学社的先进事迹展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九三学社成员来自不同
的领域和背景,但他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他们通过多方
合作,整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网络,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
支持。
此外,九三学社的先进事迹还彰显了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态度。
九三学社的
成员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他
们积极探索前沿科技和学术领域,为社会创造了许多创新成果,为国家的科技
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九三学社的先进事迹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的
力量和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团结合作,与他人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合力。
此外,
我们还应该保持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九三学社的先进事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该从
中汲取营养,不断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三学社先贤风采选录王淦昌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常熟。
核物理学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王淦昌自幼好动又好学,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
1924年高中毕业,接着进了外语专修班。
半年后,又进了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
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我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Meitner。
他留学德国时,正值核物理的黄金时代。
当时柏林大师云集,德国物理学界群英荟萃的学术讨论会经常举行,这对年轻的王淦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刚到柏林时,听到关于Bothe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报告。
玻特将它解释为γ辐射。
王淦昌对此解释有所怀疑,曾两次向迈特纳建议,用云雾室做探测器,重复玻特的实验。
他认为,用云雾室比用计数器更能弄清玻特发现的贯穿辐射的真正性质,但未被迈特纳采纳。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Chadwick采用电离室、计数器和云雾室证实玻特的贯穿辐射不是γ射线,而是一种尚未发现的中性粒子――中子。
为此,迈特纳曾十分惋惜地对王淦昌说:“这是个运气问题。
”1935年,查德威克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迈特纳指导下,王淦昌于1932年1月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1933年12月完成了关于内转换电子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后,王淦昌决定回国。
当时有人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你是科学家,中国没有你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
”王淦昌回答说:“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
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回国前,他曾去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学术访问,访问了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等欧洲著名科学中心,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到了祖国。
那时国内物理研究的条件很差。
他认为首先要培养人才,以使近代物理在中国生根开花。
他先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后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杭州。
浙江大学被迫先后迁往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
在颠沛流亡途中,王淦昌坚持教学与实验研究。
1940年初,浙江大学迁到了贵州遵义,有了比较安定的教学与研究环境。
1940年,王淦昌读到一篇德国的关于荧光粉的文章,产生了兴趣,开始进行研制,结果在中国首次制出了荧光粉。
在遵义期间,王淦昌集中阅读了当时有关中微子问题的论文,于1941年写出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
1941年10月13日,他将论文投寄到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1942年1月,该刊发表了这篇短文,立即引起美国同行的重视。
这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此项成果荣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
1941年,浙江大学理学院又迁往遵义附近的湄潭县。
王淦昌在湄潭工作、生活了5年,从1943年开始,王淦昌还担任了物理系主任。
在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9篇论文。
6篇是有关实验方面的:“宇宙线粒子的新实验方法”,“γ射线的若干化学效应”,“中子的放射性”,“中子和反质子”,“一种有机活化ZnO・ZnCl2磷光体”,“用机械方法产生磷光”。
3篇是有关理论研究的:“核力与引力的关系”及2篇“五维场论”。
通过教学与研究,王淦昌在这一时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1946年,王淦昌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48年,发表了《关于介子的衰变》一文。
1949年1月王淦昌回到祖国,他用自己的节余购买了国内奇缺的用于科研的电子元器件和一个直径30厘米的云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淦昌的科研事业获得了新生,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展。
1950年4月,他应钱三强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分工主持宇宙线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2年5月到9月,他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在极其艰苦与危险的条件下,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
1952年秋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10月至11月主持制定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了实验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以后的原子能应用以及高能粒子物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
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
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
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后又被选为副所长。
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60年12月王淦昌从苏联回国,1961年4月,中央决定任命王淦昌为核武器研究院研究员,王淦昌欣然应允,决心以身许国。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副院长,负责冷试验技术委员会的领导工作,改名为王京。
从此他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以及地下核试验,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64年12月,王淦昌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
在他倡导下,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在他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振兴中华的良好机遇。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等四位科学家上书中央,对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报告认为:“我国应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进程。
因为真正的高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抓起来。
”这个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极大关注和大力支持。
3月5日,邓小平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强调指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经过200多名专家学者的全面论证和反复修改,1986年11月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批准,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在我国大地上破土而出。
“863计划”实施后,已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不少工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国高技术发展中起了带头和核心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人们将永远铭记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发展我国高技术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他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了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
这种荣誉证书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
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王淦昌也是一位国际主义者。
他像世界上一些著名原子科学家一样,热爱世界和平,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正是因为他研制过核武器,促使他以更强烈的愿望提倡从事和平利用核能的事业,特别是核聚变能的控制和利用,以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能源危机的困境。
这是一项需要全世界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奋斗的事业。
作为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他希望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能在这项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业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正是出于这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这种高度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他不顾年逾八旬的高龄,仍不断为受控核聚变能源开发这一科研项目,为发展我国的核电事业和加速器等仪器制造工业,为发展我国的高技术和基础科学,特别是基础性实验科学,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埋头苦干。
王淦昌坚持真理、主持正义、不畏强暴、同情受难者、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真诚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
面对“四人帮”之流的淫威,他横眉冷对。
他看人有他自己的价值标准,不是看人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而是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贡献和为人的品德。
在工作中,他和周围的各种人都能友好相处,相互切磋。
他的学生、助手病了,他都要亲自去探望。
在教学与工作中,他是学生和助手们的严师,要求大家学习、工作一丝不苟。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他给予大家的则是父兄般的爱。
正如国务委员张劲夫为庆贺王淦昌80寿辰所写的那样:“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王淦昌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及名誉所长、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并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常委、主任委员、名誉主席等职。
王淦昌的办公室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装饰。
只有靠近办公桌的墙上,有一幅书法家的墨迹,写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以此自励,这同时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是科研道德的四要素,王淦昌一生在这些方面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
核物理学家。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的美术学家和美术史家,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稼先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北平(北京)。
“七七事变”时,邓稼先在北京宗德中学读书,日寇强迫老百姓举旗“庆祝”,他气愤地将小旗踩在脚下,汉奸为此到学校追查。
为避迫害,16岁的邓稼先与姐姐告别父母,绕道越南到了云南昆明,后到四川江津第九中学读高中。
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