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学案 1.6《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语文高二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必修五语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1)作者的话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俞孔坚
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俞孔坚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二、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在古城南京举行,下图是本届运动会的会徽(图案为由深到浅的红色,中国·江苏/2/ 0/0/5,依次为黑色,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请仔细观察会徽,写一段文字,阐释会徽的含义(80字左右)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分组时初步校对、交流,老师有针对性的校对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画语导入仰望浩瀚太空,我们总是充满了期冀和幻想,而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那片辽阔而又枯黄的土地,却更多的是漠视和冷落。
其实,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字词梳理】1.正音船坞.()栈.()桥田埂.()祼.()露栖.()居繁衍.()渲.()染稍.()息搀.()杂湮.()没气氛.()参与.()椽.()子歧.江()答案:wù,zhàn,ɡěnɡ,luǒ,qī,yǎn,xuàn,shào,chān,yān,fēn,yù,chuán,qí2.辨音称.道().()遗.()憾折.射()称.职().马脚()遗.之千金()折.本()折.腾()答案:chēnɡ,chèn;lù,lòu;yí,wèi;zhé,shé,zhē3.辨形脚(huái)破(zhàn)良不齐(yǒu)泽(zhǎo)露(luǒ)积(diàn)惑(yòu)书(zhào)临(bīn)赞(yù)繁(pín)写(ténɡ)答案:踝,裸;绽,淀;莠,诱;沼,诏;濒,频;誉,誊【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船坞:停泊、修理或制造船只的地方。
渲染:①国画的一种画法。
②比喻夸大地形容。
异曲同工:异曲,不同的曲调。
工,工巧。
曲调虽然不同,但却同样工巧精妙。
比喻作品不同,但同样出色。
也引申为做法不同,但收效一样。
积淀:①积累沉淀。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一单元第六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妙用小标题能力目标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学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情感目标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俞孔坚,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1997年回国。
回国后,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事业,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并出任该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等。
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止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大炼钢铁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所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岁月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艰辛而富有意义的一段历程。
鼎盛时期的粤中造船厂曾是中山人最为骄傲的国有企业。
1992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公路系统的逐渐发达,船只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日益丧失其原有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船厂不得不解散。
市政府决定在船厂旧址改建公园。
毋庸置疑,这里凝结了中山人太多的悲壮记忆。
市政府希望,歧江公园在成为市民休闲中心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三个功能:其一,经济方面,应该成为提升周边地价的保证;其二,文化方面,应该成为历史的记载;其三,丰富城市资源方面,应该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后来,市政府请来了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博士和他领导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工作人员。
俞教授曾经为中山市的城市规划做过专题研究,对中山市水系、绿地系统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工作人员圆满完成了对歧江公园的设计。
1.工程设计说明书:工程设计说明书一般有以下三个部分:①总封面和目录。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引入:简介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及设计师俞孔坚(见前)二、文本研习1、筛选信息:阅读文章前四部分,在每部分找出能概括标题内容的关键词。
反馈要点(右栏):标题内容关键词场地33%的水面古榕树厂房、机器与历史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自然野草之美设计方案途径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思索:(1)场地三种元素可分为几类?分类标准是什么?明确:两类:自然元素(水面、古榕)人文元素(厂房、机器与历史)(2)歧江公园还有一样自然元素,是什么?明确:野草(3)这两类元素分别与课文哪两部分相对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对应:自然元素--第三部分“理解自然”(“野草之美”)人文元素--其次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关系:从场地自然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野草之美”,从场地人文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脚下的文化”(4)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媒介?明确:设计途径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5)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个词,哪三个?明确:场地元素、场所文化、设计途径(6)试用这三个关键词,解释“景观设计”。
明确:景观设计:利用场地元素,通过设计途径,挖掘场所文化的一种设计艺术。
(7)本文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请你为本文写一篇文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设计思想《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
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欣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科技因素,文中对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要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
本课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出评价,选择自己欣赏或感到不足的作大胆发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所包含的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关注,作者对文化的尊重,对记忆的尊重,造就了歧江公园的独特,特别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俞孔坚: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并获世界建筑奖,ULI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5)-word文档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 2(苏教版必修 5)《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说明文第二板块“科学之光美丽的创造” 的第二篇,属于自读或选教课文,为避免学生不看,可以安排在课上完成。
继续让学生感受说明文明白晓畅语言、合乎逻辑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详略安排、合理的说明方法。
本文的阅读无难度,教学时以学生自读概括把握,教师适当点拨。
目标要求: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课时设置:1 教时。
学习过程:、导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涉及到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种很实用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
二、检查课前预习:1•读音辨析: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2.字形: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3.词意辨析与理解:⑴淹没湮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终止中止: 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 指结束。
⑶震动振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⑷内涵内含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阻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4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 整体把握复杂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2能够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设计理念,感悟歧江公园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学法建议】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有条件的应尽量利用,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2、研读方案部分时,要依托文字去发挥想象,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去印证作者的设计思想。
3、尽可能将要将课内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2、资料链接(1)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俞孔坚(2)相关背景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③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④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评价1、为加点字注音栖.居()粤.中()脚踵.()沉淀.()湮.没()琥.珀()渲.染()氛.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泥淖杯盘狼藉哀声叹气坐收渔人之利B.喝彩扪参历井水泄不通无所不用其及C.忖度甘拜下风集思广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D.部署各行其是相辅相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俞孔坚〕【学习目标】1探讨交叉文体的特征,理解“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内涵2把握文章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提高审美能力。
3 能将生活体验引入文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文章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提高审美能力。
2 能将生活体验引入文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预习】一、预习要求请认真朗读课文2遍,标好注音及每一局部的小节号。
〔文本研习的问题,请在文中圈画好依据〕二、文本研习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全文分为五个局部:“〔〕〞“〔〕〞“〔〕〞“〔〕〞“〔〕〞。
2、第一局部:这是设计前对〔〕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3、第二局部:在这个局部要强调的是〔〕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文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4、第三局部:与第二局部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局部说明的是〔〕。
5、第四局部:如果说前面三个局部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设想,那么这一局部就是〔〕,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分别是〔〕、〔〕、〔〕。
对重点设计的局部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教学流程】一、导入: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屡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从文家书?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屡次数的云,总有一处或者几处景观烙刻在脑海中,在你的城市、校园有哪些景观设计是你印象深刻的吗?请举出1-2 个例子并阐述理由。
二、解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景观的设计会非常宏伟壮观而又整齐划一,也会有非常广阔的绿化带让我们印象深刻,其实一块草坪需要的资源是非常巨大的,浇灌一平米需要花费一吨水,大大损耗城市资源。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五《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讲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主备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刘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能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重难点】把握文章大的结构和作者的设计理念。
【学习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一、积累生词。
二、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4、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课堂学习·研讨一、介绍作者: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幻灯展示: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二、解题:提问:根据预习,能说说什么是“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吗?明确:“足下的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三、背景说明: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
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欣赏幻灯图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_《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教导学案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复杂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2、能够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设计理念,感悟歧江公园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船坞.()栈.()桥田埂.()祼.()露栖.()居繁衍.()渲.()染稍.()息搀.()杂湮.()没气氛.()参与.()椽.()子歧.江()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 文中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读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提示】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
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
2.【提示】“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释就是:“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3.【提示】“野草之美”就是:“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4.【提示】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5.1.6《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 1. 6《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本文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1、字音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取()气氛()满载而归()喑哑()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指名声等被埋没。
⑴河里涨水很快,连小桥都被()了。
(湮没、淹没)影射:指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
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
⑵其实这篇小说的主角()了作者的一个同学。
(影射、折射)3、重点词语解释⑴喧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⑵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⑶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⑷惊慌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⑸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4、选出最恰切的成语填空。
⑴巴以冲突逐步升级,中东局势充满变数,这种局势真让许多投资者()。
(退避三舍、望而却步)⑵《诗经》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不胜疲惫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_《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名师教案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宁海县正学中学周霄翔【导入】由探讨“美”开始导入我们先来谈谈大家心中对于“美”的定义,怎样能被称作美?(展示PPT上的图片,一座看似荒芜的石桥)以此为例,这座桥符合大家的审美吗?(不)如果这是属于你的桥,你打算怎样处理它。
(拆除)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事物如果它没有光鲜的外在,不讨人喜欢,那么就会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弃。
可有一个人他与大家的观念似乎不同,这就是我们本文的作者,一位景观设计师。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他对于美有何不同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紧抓标题1.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章,标题一定是文本的眼睛,是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懂”标题,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看似很长,但我们不用害怕,解剖成“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各个击破,首先,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足下的文化”?(用原文回答)(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中提到:足下的文化就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2.大家找的非常准确,我们首站告捷!还剩一步,作者对野草之美是怎么解读的?答:(第三部分中:野草之美,非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3.聪明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作者在对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解读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了三个词: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
【板书——态度:遗忘、鄙视、践踏】4.“遗忘、鄙视、践踏”这是人们对于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态度,而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对此是否认同?——不认同,那么他认为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呢?(让学生自由发挥几个词)归纳总结,其实我们只要找到这三个词语的反义词即可~【板书——记住尊重爱惜】5.非常好,那么要尊重自然之物,记住自然之物,这种观念有没有让你读出某位思想大家的味道?——道家,老庄之学的“顺应自然”二、解析文本1.现在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再读第一部分“理解场地”,找一找在手记的这一部分中有哪些词语或细节体现了“顺应自然”的意味?(或者表现出尊重自然或者爱惜自然)临水栈桥植物群落古树保护a临水栈桥,“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落的变化b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c根据河流动力学…保住了古榕树(以上学生应该容易找到,这些都属于明确的词语,但是容易忽视就是刚才提到的“细节”)教师补充:在水际植物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慈姑等;湿生和中生植物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教师朗读完让学生谈谈对这段文字的感受——学生:写得好详细,甚至啰嗦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写那么具体,尽可能把每一种野草的名称都写出来?(对于野草的尊重)2.那么关于厂房、机器与历史的保留这部分似乎没人提及?(因为这不是自然之物)所以我们可以明确,虽然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观念与到家的观念有相似之处,但是它并不等同,一方面“自然之物”的范围有所扩大,对于作者来说,不单单是大自然,还有历史遗留之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3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学习目标:⒈理解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⒉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⒊学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⒋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学习重点: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学习方法:⒈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⒉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⒈读音辨析: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⒉字形: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⒊词意辨析与理解:⑴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终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⑶震动振动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⑷内涵内含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阻碍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非,指责。
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⒈作者简介: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教案:第一专题 第6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版含答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4.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介绍俞孔坚。
2、出示俞孔坚的两句名言,导入新课。
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而具有独特个性的说明文。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自习基础上讨论:1题目和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
);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2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
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3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文章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顺序?逻辑顺序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我们首先要把握文章大的结构,作者基本上是从问题入手的,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教案为苏教版必修五《文化与美学》课程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中的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并通过观察、绘画等活动,发现每一株草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教学目标1.了解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的种类和特点;2.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3.发现每一株草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4.培养学生观察、绘画的能力;5.增强学生对自然、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具体安排导入环节1.让学生看一张草的图片,让他们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写在黑板上;2.运用诗歌、音乐等方式介绍草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兴趣;3.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草的看法。
活动一:识别草1.教师带领学生走到学校的草坪上,让学生自由摘取草,或选择感兴趣的草;2.教师根据不同的草的形态、颜色、叶片等特征,让学生识别草的种类。
活动二:画草1.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喜欢的草;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株草都蕴含着怎样的美学价值,并让学生用画笔表现出来。
活动三:草的分类与文化1.教师讲解草的分类和特点,带领学生认识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等;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与草产生的联系,并发现每种草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
总结环节1.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绘制的草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谈本次课的收获和体会;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草的分类与特点、草与人类的关系、草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除了观察植物的外貌外,还要探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还对自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探索,培养了自己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说明文第二板块“科学之光·美丽的创造”的第二篇,属于自读或选教课文,为避免学生不看,可以安排在课上完成。
继续让学生感受说明文明白晓畅语言、合乎逻辑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详略安排、合理的说明方法。
本文的阅读无难度,教学时以学生自读概括把握,教师适当点拨。
目标要求:
1、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课时设置:1教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涉及到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种很实用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
二、检查课前预习:
⒈读音辨析:
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
⒉字形:
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
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
⒊词意辨析与理解:
⑴淹没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终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⑶震动振动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⑷内涵内含
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阻碍
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非,指责。
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怎样的含义?
3、由本文的说明,可看出作者怎样的设计理念?
四、课堂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
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
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
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
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
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
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
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
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
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
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
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
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
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
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
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
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第3段中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超过20字)。
⒊回答下列问题。
⑴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参考答案】
⒈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①构思: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为内容服务,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②想像:创
造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想像;③语言:都要倾诉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对于这几个问题的认识要在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实际上是对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
⒉①建筑与文学有相当多的共同特点;②想像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全文是将文学同建筑放在一起来谈的,而主要又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由此可知第一问的答案;而第二问中对“酶”这个词的理解就可以总结出答案来。
)
⒊①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②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
(本题的几个答案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为作者在每对一对象进行举例后,都有一些总结的话,而这些话,也就构成了答案。
)
⒋A、C。
(A 项中“批”字理解有误,当为“鉴赏”意;C 项中“语言”有误,应当为“词汇”。
)。